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材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35 KB
- 文档页数:27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让资源再生》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资源再生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施资源再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资源再生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
2.如何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会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资源再生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如废旧报纸、塑料瓶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再生的实例,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资源再生?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资源再生?2.呈现(10分钟)讲解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实施资源再生,如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再利用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组长,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自己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分享如何实施资源再生的方法。
动手实践:根据讨论结果,每组选择一种资源再生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优质教案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地球养育了人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科学是地质、地理、海洋、气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学科的总称。
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 - 系列问题,无不与地球有关,无不与地球科学有关。
在地球各系统内外均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就与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和平衡有关,它们主宰全球海陆变迁和地球物质迁移与积累,并造就千变万化的地貌以及气候。
随着岩石循环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现象的发现、板块学说的创立、同位素理论的应用、全球遥感及定位系统的布控、数字地球的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地球的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地球内部的奥秘正被人类一揭示。
合理选择栖居地,建立呵护地球家园的全球化环保共识,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必备素养。
千变万化的地貌与经纬度共同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和植被。
描述和区分不同地貌,有利于学生把握主要地形的本质特征,正确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小学生对诸如温泉、火山喷发、地震、地表变迁等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岩石风化方式、岩石成因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
本单元将帮助他们发现改变地形地貌的内外自然力量,将地表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神秘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和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本单元从地表探秘人手,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形成原因,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物质组成。
学生将设计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征;将从多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借助模拟实验进一步感受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岩石自然破碎的发展模式,初步了解它们的成因;将感受地震、火山的巨大危害,了解地震、火山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学习科学避震的一- 些基本方法;在认识地球内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以及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基础上,将地球内外因素综合起来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共7课)(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计量时间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小学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的教案安排。
这个教案主要包括7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地测量时间,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第一课:时间与日常生活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件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发生顺序。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
最后,老师总结出时间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表。
第二课:读秒表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读秒表,并能利用秒表测量简单的事件时间。
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秒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并演示如何正确地读秒表。
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利用秒表测量一些简单事件的时间,如跑步、唱歌等。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总结出如何正确地读秒表的方法。
第三课: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并能正确地将事件时间与相应的时间单位进行关联。
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用何种时间单位来进行测量。
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秒、分钟、小时和天等时间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的使用情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练习,让学生将给定的事件时间与适当的时间单位进行匹配。
第四课:时钟和表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时钟和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并能通过时钟和表来读取和表示时间。
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时钟和表,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和指针的运动。
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时钟和表的主要用途,并示范如何利用时钟和表来读取和表示时间。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用不同的时钟和表来读取和表示给定的时间。
第五课:日历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日历的功能和用途,并能通过日历来确定事件的发生日期。
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征,通过复课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
本教案设计简洁易懂,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为目标。
教学目标1. 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2. 复动植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3. 强化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2. 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3. 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4. 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动物和植物分类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预知识。
2. 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和示例,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3. 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教师以植物和蚯蚓的图片为例,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教师以动物和七星瓢虫的图片为例,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5. 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巩固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动植物分类相关的图片和示例;2. 关于动植物分类的视频片段。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对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并进行记录和分类。
2. 布置练题,让学生进行独立复和巩固知识。
参考资料无以上为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4课时解决垃圾问题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或后续的处理。
2.探究目标(1)调查统计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质量和种类。
(2)参加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二、知识梳理1.人们生活中每天都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1)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2)资源化: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方法:(1)双面打印,节约纸张;(2)外出自带水杯,少买瓶装饮料;(3)少买不必要的衣服;(4)用布袋取代塑料袋;(5)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1/ 2(6)践行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
4.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或后续的处理。
5.生活垃圾“四分法”。
垃圾类别分类标准例子可回收物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旧报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有害垃圾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过期药品、荧光灯管、废旧电池等厨余垃圾居民日常生活及饮食服务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
剩菜剩饭、茶叶渣等其他垃圾除以上三类之外,危害较小,没有再次利用价值的垃圾。
被污染的纸巾、渣土、大棒骨等6.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7.做一个堆肥箱。
将厨余垃圾掺入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
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
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
2/ 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 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3课时珍惜水资源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2)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多。
(3)新技术帮我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2.探究目标(1)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量,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2)设计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
二、知识梳理1.地球的表面有约3的面积被水覆盖,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仅占水资4源总量的2.5%。
2.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紧缺。
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3.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地下水占30.0%,淡水湖与河流占0.3%,山区、南北极地区的冰与永久积雪占69.7%。
1/ 34.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不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新技术能帮助我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5.我们担忧水资源的问题的原因有:(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
(3)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
(4)水被污染。
6.针对水资源的问题正在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有:(1)水污染防治。
201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3)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7.我们的节约用水措施:(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每人每次可节水170升,节能3.1千克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千克)。
(2)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内能漏掉约2吨水,一年为24吨水)。
2/ 3(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 (每户每年可节水1.64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74千克)。
8.滴灌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与宇宙”,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宇宙的奥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规律,初步认识宇宙的构成和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运动的;(2)认识宇宙的构成,了解一些常见的星体;(3)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如地球仪、望远镜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利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观察宇宙中的星体;(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2)地球的赤道和极点;(3)地球的扁率。
2.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2)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3. 宇宙的奥秘(1)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星系等;(2)恒星的一生:诞生、成长、死亡;(3)星际物质。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 利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增强学生对宇宙的认识;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地球的形状、运动规律等基本知识;2. 学生能运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进行科学观察;3. 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与他人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4. 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2. 教具:地球仪、望远镜、实验器材等;3. 课件:PPT、flash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网站、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地球的形状;2. 第3-4课时:地球的运动;3. 第5-6课时:宇宙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水钟》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水钟》的教案。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水的特性,如水的流动性、透明度等。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的特性,如流动性、透明度等。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方式,观察、感受和体验水的特性。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增强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发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水的特性,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特性。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5分钟)引出实验背景,比如问学生:水的流动性如何体现?或者说:如果用水来制作一只时钟,应该怎么做?2. 实验过程(25分钟)2.1 实验前准备准备漏斗、量杯、滴管、洒盘、水和数只为空瓶子。
2.2 实验步骤1.将漏斗直立放在洒盘上,然后用滴管将水滴入漏斗中,观察水在漏斗中的流动情况。
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流动性。
2.在量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这些水在量杯中的高度是否相同,让学生说出水的透明度。
3.将漏斗中的水倒入一个空瓶子中,用滴管慢慢加入一定量的水,观察不同量的水加入后瓶子内水的高度变化情况。
4.随意摆放几个瓶子,让学生想象一个水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水来制作一只时钟。
2.3 实验后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思考,其中包括:•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是否和预期一致?•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3. 课堂小结(5分钟)在课堂中对学生表现出色的进行肯定和表扬,同时简要总结一下本次实验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15分钟)为了巩固本次实验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课后作业。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材料教案第三单元材料课时研究材料的特征教学目标: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其他自选材料。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
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木也是材料。
”“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从今天开始没就来研究材料。
”二、探究内容: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
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
•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名称构成的材料我的上衣圆珠笔教室的窗户•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
•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认识提供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
•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各小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
思考: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选用什么工具?•讨论: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动手研究。
•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计划进行修改。
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
•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交流: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有关特征。
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雨天中的布料教学目标: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学重点: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
教学难点: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学准备:材料:棉布、丝绸、毛料、尼龙。
工具:放大镜、废旧发胶瓶、喷壶、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个,透明水槽1个。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在下雨天,你们是穿什么的啊?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们这几课来研究好吗?”二、探究内容:观察雨中的布料。
•师:“我们看看书本P44的插图,你能描述一下这几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讨论: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镜看,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雨”。
不断观察布料淋“雨”后发生的变化。
•把观察的情况记入记录表中。
•交流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
模拟实验:“中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作中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实验: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
•观察、比较不同布料渗水的多少。
•记录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
•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
•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几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
布料的使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上也存在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几种布料?•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漂亮实用的雨衣。
教学后记:第三课时各种材料的“锅”教学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规则,会做出简单的对比实验;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要尊重事实;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材料: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皮泥若干块,边长为15c的白纸,回形针。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直径为20c 的圆铁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家里都用到锅,锅可以把火焰的热传到锅内,使锅里的物体受热。
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二、探究内容: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以下几种常见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学生分析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预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锅”,哪种材料做的“锅”传热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设计研究方案。
•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如何进行实验?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烧开。
•如何做好可以装水加热的“锅”呢?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
完善方案。
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各种“锅”踞铁片中心的距离有什么要求?•怎样给“锅”里加入同样多的水?•让酒精灯的火焰在铁片什么部位加热,这几种锅能受到同样多的热?•给“锅”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什么?•哪种“锅”里的水会最先冒泡或烧开?实验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要注意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
•实验中应该认真观察。
•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的记录表中。
•与预测进行对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预测有误,还是实验有误。
交流整理,形成结论。
•交流和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扩展实验。
•在我们提供的这些实验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烧,它们是否肯定不能用来做“锅”呢?•我们如果用卡纸来做一个“纸锅”,然后用酒精灯直接在锅底下加热你认为会怎样?•我们的预测。
•怎样做“纸锅”?•“纸锅”烧水的实验。
•“纸锅”为什么没有被火烧着?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材料做“锅”最好呢?教学后记:第四课时被“种下”的材料教学目标: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材料的变化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事物总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探究“种”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发现材料的变化。
教学准备:材料:1、铁片、塑料片、纸巾、棉布。
各种土壤或相应的室外空地。
铁锹、花盆、刷子、放大镜、旧报纸。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课时“种”材料一、引入:师:“我们把种子种到地下,过一段时间,种子会发芽,长出新苗。
如果我们把材料‘种’到地下,材料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内容:制订我们的实验计划。
讨论:•我们把材料“种”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水分和微生物。
•把材料“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使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比实验。
•用什么材料来研究比较好?较好的材料有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等。
•预测:在这些环境中的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
•怎样知道材料“种”到地下之后有没有变化?•记录材料在没有被“种”下之前的样子。
“种”材料。
在花盆里“种”材料。
把材料“种”在较大的花盆或空饮料瓶中,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因此每组只需要两个花盆或空饮料瓶。
如果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样的,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向阳的地方和背阴的地方。
如果研究水分对材料的影响,把两个盆或瓶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装干燥的土壤,一个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需要一个盆或瓶里装肥沃的土壤,一个扎比较贫瘠的土壤。
第二课时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挖“种子”。
经过两周的埋种,把挖出的材料和粘在上面的土一起带回观察。
讨论观察方法。
我们需要观察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比观察。
分小组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
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中,如设计的阳光对材料的影响记录表。
交流、整理。
这些材料“种”到地下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材料的变化?阳光、水分、土壤的肥沃程度对很多材料都有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把材料按容易变化的和不容易变化的进行分类。
哪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化?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着材料的变化?哪些废弃材料对环境会造成破坏?“播种”信息。
材料埋在地下100年后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讨论、预测:哪些材料埋在地下,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化?哪些材料在我们实验时没有发生变化,埋在地下时间增长后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变化会更大?把预测写成一封信,信中也可以写下不同的意见。
讨论:这封信要埋在地下100年不腐烂,应选用什么材料来写或者要用什么样的物体来包装?这封信埋在什么地方,100年后人们才容易发现它?什么时候把我们的信息播种下去?三、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