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I策划的几个误区
- 格式:pdf
- 大小:126.12 KB
- 文档页数:2
CI战略是二十世纪初期,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的产物。
在CI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欧美型CI”、“日本型CI”和“中国型CI”之分。
一、欧美型CICI设计起源于德国和英国的工业设计。
在世界上有意识地在一个企业导入CI的设计师当属培特·贝汉斯(PeterBerhens)。
1907年,德国AEG公司采用培特·贝汉斯设计的AEG三个字母形象的图案作为企业标志,并将企业识别符号应用于系列产品与产品包装,产品宣传以及办公用品上,形成整体形象识别,从而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先河。
近似于CI策划的实例,是英国伦敦地铁的规划设计。
有意识地把CI作为企业识别策略的是美国。
1956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率先导入CI。
设计师把既长又难于记忆的公司全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缩写成“IBM”,设计成八条纹的具有个性的标准字体,选用象征高科技的蓝色为公司的标准色,通过整体设计,塑造一个全新的IBM企业形象,成为美国公众信任的“蓝色巨人”,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中占据霸主地位。
至今,IBM公司给人的印象是组织制度健全,充满自信,永远走在电脑科技尖端、技术前列的国际公司,可谓是“前卫、科技、智慧”的代名词。
IBM公司的成功,使首席设计顾问诺伊斯的整体企业形象设计概念初步形成,他以设计系统来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技法,被称为“CI策划”,奠定了CI理论的基础。
随着IBM公司导入CI的成功,美国的许多公司纷纷仿效,初期导入CI的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3M公司等。
到了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可口可乐的标志,采取统一化的形象识别设计,此举震惊了世界,导致世界各地掀起一场企业形象新热潮,CI企业形象设计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化。
从实际操作而言,欧美的CI设计侧重于VI部分,强调视觉传达设计的标准化,力求设计要素与传达媒体的统一性,使得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能充分运用在整个企业体中,以美的视觉形象传达企业的整体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基于我国商品品质的不稳定性,CI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使消费者企业形象的印象来购买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这样。
CI必将在中国企业一步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定要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
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
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S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调查,“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
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稳中取胜,解决生存价值是基础,追求信息价值不要象日本搞成“CI污染”。
CI在中国企业中具有特色的发展可以是:不一定所有的企业和机构都必须导关于领导方面,原先中国的许多企业领导并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而是学其它专业,对经济运作一无所知;或是上级指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镇企业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高含量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
前面谈到CI导入企业与企业管理层素质有重大关系,一个好的形象策划能不能被“敲定”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国家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谁没有在经济竞争中提高素质,没在商机四伏下把握机会,没有意识到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那么,下一个“下岗”的就是他了。
中国CI发展的特色还在于:中国的设计师要在把CI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CI手册应怎样制定这些事上,多学习日本的设计公司,学习他们不断地研究CI 理论,完善CI理论;把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
多为企业考虑,策划出新的营销手段。
学习他们踏实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那种敬业精神。
日本的设计之所以紧随世界潮流,也是其具有快速学习,取他人之精华的品质。
而我们国家的设计业呢?很少在世界级设计大赛上拿奖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文化吗?可我国拥有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呀!缺乏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语言,一种将中国文化诠释给世界人民的语言。
CI发展特点及问题发表时间:2009-07-27 11:18:28 浏览次数:480 作者:来源:智典网从1998年开始,CI热在中国开始降温,这是一件好事,是中国CI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但中国对品牌企业形象战略的需求反而比CI最热的时候更强烈,而且不仅直接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生产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和新型产业有需求,石油化工、电力、汽车、能源、生产资料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需求更迫切。
这一可喜的现象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这说明品牌形象战略在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培育,已逐渐成熟,策划设计队伍也不断进步。
在品牌竞争时代企业不仅注重广告和营销等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面,也开始重视包括CI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面,CI对企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的常规性的工作;其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国经济正处在“重新洗牌,重新发牌”的大重组的时代,观念重组、产业重组、资产重组、股市重组、企业重组、兼并重组、机构重组,都需要塑造新形象;企业普遍重视品牌意识,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在呼唤中国品牌,中国的企业形象战略事业前途无量。
中国企业形象事业在可喜的形势下也潜伏着危机和隐患,需要认真正视。
主要问题是,CI在我国是新兴的事业,我们的CI从业人员队伍非常年轻,在迅猛发展的市场需求面前,其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等自身的功力还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特别是一些超大型企业对CI的期盼;在国际上著名的企业咨询机构在我国尚处在“水土不服”阶段,国内名牌的CI策划设计机构很少,而且各自力量也比较单薄,还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形势逼人,时不我待。
当今,中华民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中国的CI事业也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发展关头,如何用国际化眼光观照中国CI发展之路,认真研究企业对CI的期盼,架起一座企业界与CI界的有效合作的桥梁,为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是我们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中国CI面对的问题。
中国CI设计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再提起CI,似乎不合时宜,就算它在十分繁荣的时期,也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几个成功的范例,但越是在它的底谷时期,我们的眼光就应该放得更远一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
CI这个名词,(Corporate Identity)对一中国设计师或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
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视觉中国创品牌是CI的根本任务,那么它将在中国企业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并去完成这个任务呢?视觉中国CI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帮助一些国内企业腾飞起来,人们都觉得她很神秘,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CI到底是什么?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
美国Pard Rand教授著名的CI三大支柱理论即:企业个体形象,企业印象,企业识别设计来划分CI体制。
它们分别代表MI、BI、VI。
比如说:一个国家,MI就好象国家的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性质;BI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而VI就是国旗、国徽。
就个人形象而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个体形象;行为举止、修养是个体印象,发型装束则是个体识别。
对于经营设计,除了专业表演以外,整体形象,戏路特点是BI设计,职业道德,公众行为是BI规范,而外形包装则是VI传达。
在外型包装多变的今天,人们对明星的个体形象,个体印象要求更高了……IBM第二代老板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拥有卓越的经营信条;要能格守信条;同时又要有随时能改变这些信条的勇气。
这就是他的MI、BI设计。
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1、石油企业实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举措2、目标管理和价值工程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应用3、石油企业实行资本营运的对策4、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创新5、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6、石油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7、石油气田开发调评价8、企业名牌战略研究9、石油企业素质研究10、负债经营与风险管理11、企业行为与人际关系研究12、管理信息系统的的建设及其运用13、规范项目工程的监理运行14、物业物资供应增效途径15、企业精神的培养与建设16、下岗职工再就业对策17、决策技术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8、石油企业经济合同的系统化管理19、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健全发展关联交易21、股份制合作企业的组建与运行22、试论绿色营销23、企业战略管理研究24、提高投资效益的途径和措施研究25、扭亏为盈的思考26、提高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27、石油企业成本控制28、石油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29、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经营对策30、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1、试论国有企业经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3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对策33、浅谈中国绿色消费的对策34、关于中国名牌商品国际化的思考35、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思考36、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的利弊分析与应对策略37、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8、浅谈中国名牌战略实施39、试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难点及对策40、试论工国CI策划的误区与困境41、企业文化建设研究42、企业形象设计研究43、企业竞争力分析44、企业营销组合战略分析45、企业激励方法分析46、企业产品创新研究47、低成本战略分析与运用58、品牌战略分析与运用59、企业定价策略分析50、产品广告设计分析51、企业物流管理研究52、企业安全管理研究53、试论满足需要与创造需要54、批发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或零售商) 55、网络营销56、客户关系管理57、营销道德问题58、“假日经济”营销问题探讨59、非营利组织营销思考60、微观营销与宏观营销2、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1、试论会计人员的素质2、论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3、企业违纪现象探源及对策4、关于财务报表的改革问题5、某油气田经济产量问题研究6、某石油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分析研究7、某油气田经济评价案例的操析8、中央、地方政府及石油企业在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均衡分析研究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10、试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11、跨国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分析12、试论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3、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若干问题探讨14、对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的探讨15、关于石油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16、面对国际融资环境的变化,企业应采取的资金管理对策17、公司最佳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18、关于石油企业财务分析方法运用情况的调查报告19、负债经营风险管理问题20、论会计监督21、论会计职业道德22、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23、论会计本质24、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25、关于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研究26、试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27、关于会计原则之间的矛盾统一探讨28、合并报表有关问题探讨29、石油股份制企业组建中有关财务问题的探讨30、石油基本建议投资管理方法的探讨31、试论石油税收的现状与对策32、试谈具体会计准则的建立33、关于石油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探讨34、浅论石油会计改革35、我国石油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36、试论加强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37、石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探讨38、石油上市公司组建中财务剥离方法的探索39、浅谈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40、试论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1、浅析现代审计的局限性42、浅谈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43、再谈内部审计组织形式44、试论审计的职能45、浅谈基本建设前期工作审计46、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47、会计学基本方法研究48、会计学理论学派比较研究49、会计环境问题研究50、会计成本与效益研究51、中外油气储量价值评估方法研究52、油气储量资产化管理制度研究53、石油工业财务制度改革研究54、石油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55、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56、中外油气储量勘探成本变动规律研究57、油气资源价格理论研究58、探讨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59、关于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探讨60、关于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研究61、电处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探讨62、管理会计电算化体系及方法研究63、成本控制方法研究64、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原因及对策65、关于会计报表改革问题66、所得税会计(方向)67、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68、工业企业资金投向研究69、会计电算化的网络问题70、合并税务报表体系问题71、石油工业财务制度改革研究72、租赁会计(方向)73、石油股份制企业组建中有关财务问题探讨7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75、股份合作制经济探讨76、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初探77、强化会计电算化内部监制制度78、我国石油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79、会计环境(方向)80、审计成本效益分析3、物资管理专业1、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物资供应模式的探索2、建立与石油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3、油公司与承续公司的物资供应关联交易研究(浅析)4、物资采购供应方式的科学选择5、物资供应管理的标准化6、物资供应的增效途径与措施11、抓质量标准认证提高物流经济效益12、库址的优选与物流的的配送13、石油物资供应部门的技术监督系统14、加强合同管理严格物资采购质量15、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经营机制的转换16、油田内部物流方式的深化改革17、石油行业发展配送制的探讨18、油田物资供应网络的配置19、项目投资中强化物资管理的重要性20、石油物资信息工作的系统设计21、石油物资供应的计算机管理与设计22、仓库管理现代化23、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的决策优化24、物资采购的招标与评估25、物资消耗定额的科学制定26、油田实现经济批量储备的途径27、物资合理储备与零库存的探索28、A、B、C分类法的全面应用29、物资商检中的数检和质检30、QC方式在压缩库存中的运用31、物资配送与物资运输的优化32、物资边际效益——第三利润的探索33、工程现场的物资管理的研究34、物资修旧利废和回收,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5、提高物资供应部门素质,增强经营活力。
中国企业如何在使用CI战略时走出误区自从1988年太阳神在我国率先导入CI战略成功和1994年CI在全国推广并普及,虽然中国不少企业争先恐后地导入CIS,但其实施和引进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还有相当一批企业对CI战略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区。
其一是一些企业照搬国外的现有的例子,没有结合自己企业本身固有的环境因素;其二企业本身对CI认识不够,认为有了一套CIS就能扶持企业的困境;其三对CI的设计和执行要求做的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具有中国国情的事实和可行的的发展理念,发表CIS在中国持续发展的看法。
内容主要表现在:普及全民对CI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导入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CI 模式;各级政府推进企业机制转变,支持企业实施CI战略;多学科的专家联合,造就中国CI辉煌;设计公司要多与企业联系沟通;企业家应了解当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进展,主动更新营销观念;企业导入CI要谨慎,不能盲目;现阶段,CI的实施应以创品牌为切入点,使创品牌作为CI发展的基础;实施大文化战略,促进CI的发展和巩固等。
文章最后对中国型CIS在未来发展给了肯定,表明CIS在我国还是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的问题,能够使得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如何正确使用CI战略:(一)普及CI知识,全面理解CI(二)研究导入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CI模式(三)各级政府推进企业机制转变,支持企业实施CI战略(四)多学科专家联合,造就中国CI的辉煌(五)设计公司要多与企业联系沟通(六)企业家应了解当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进展,主动更新营销观念(七)企业导入CI要谨慎,不能盲目(八)现阶段,CI的实施应以创品牌为切入点,使创品牌作为CI发展的基础(九)实施大文化战略,促进CI的发展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