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匮要略》微汗法治疗痹证
- 格式:pdf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篇:《金匮要略》论文《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痹症;湿邪;辨证论治;方药正文:对痹症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从病因出发,给痹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张仲景在其基础上,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金匮要略》中分别在《痉湿·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为后世治疗痹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品《金匮要略》中对痹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所提出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皆可归属于广义的痹症,在治疗上也蕴含着仲景独特的辨证思路。
1 病因病机1.1 外因重湿邪何谓“痹”?《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也,所以《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这一病名。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
《痉湿·病脉证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我们可以看出,此条所述湿痹之症唯独脉象“沉而细”与太阳病“脉浮”异,“沉而细”体现了湿性重着黏滞的特性,为寒水在下不能化气。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仲景所谓“湿痹”,其实是寒湿之邪伤人一种临床表现,是外湿所引起的“痹”,印证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具有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同时也有湿邪的病变特征,预示着在治疗上发汗、温阳、健脾、利湿诸法必不可少。
金匮中关于痹症的研究【摘要】基于《金匮要略》中痹症的相关论述,阐明“湿邪”和“肝脾肾亏虚”是痹证发生的主要因素,总结其“发汗”“利小便”等基本的治法特点。
【关键词】金匮要略;痹症;原文;病因病机;治法;骨科【正文】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饮食的改变,很多人患有脊柱病而诱发颈部以及腰部疼痛,西医对于此除了手术及相应的止痛治疗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而颈腰部疼痛属于中医的痹症的范畴,中医对于保守治疗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金匮中关于痹症的论述更为临床工作增添了许多有效地治疗手段,故我现在将金匮有关痹症的研究总结如下。
关于痹症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仲景在禀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详见于《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中。
《金匮要略》中痹症的相关论述中,将“湿邪”和“肝脾肾亏虚”是痹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发汗”“利小便”等作为基本的治法特点。
【原文】中医《金匮要略》有关痹证的论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脉经》云:病人喘。
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如果你再有热汗出,也得有汗不是吗?你在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
这一节,说你实着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底下没象上边说的详细了。
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
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是候肾的。
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
肾主骨,肾虚,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
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
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
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
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
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
这个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得这个历节痛。
这又是一节。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又是一个原因。
“盛人”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
“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
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迟相搏,头前也讲过了。
所以出汗,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吹一吹,这最坏了。
这个汗一出,这个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
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在针灸治疗痹证中的指导作用作者:赵荣李捷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04期关键词:金匮要略;针灸;中风;痹证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29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06-02《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详细论述了“中风历节”病,其指导思想和方剂至今仍在痹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以“营卫俱微”“太阳中湿”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痹证,收获颇丰,兹介绍如下。
1 “营卫俱微”理论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指导作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本条指出,因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不通,卫气不行,营气与卫气微弱,三焦不能推动营卫之气濡养温煦四肢,出现卫表不固,汗出、足肿、胫冷,如外邪入侵,出现发热,则发为历节。
吴氏等[1]认为,《金匮要略》中以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风湿痹病是以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感受风寒湿邪是发病的外在因素,其中风寒湿邪伤人,首先犯卫,更因人之正气亏虚,营卫之气更易受损,故风湿痹病发病之时多有营卫失和之证。
故临床上应把握营卫失和是风湿痹病发病的主要病因。
1.1 重视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的应用《素问·痹论篇》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膈。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营气、卫气来源于水谷之气,故欲解决中风历节“营卫俱微”,须从源头做起,即治疗注重培补胃气,取穴可选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具有补益胃气作用的腧穴,同时还可选用任脉上的中脘、上脘、下脘、建里等具有基金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12HB034)健胃消食作用的腧穴,不仅使胃气足,而且促进水谷精微物质的化生,使水谷之气充盛,营卫之气来源充足。
痹证的辩证论治湖北名医李今庸:痹证的辩证论治痹证是人体遭受外邪侵袭后,邪气客于肌表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与气候变化及居处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若受外界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犯,人体正气又不足与乏抗争时即会发病。
当风、寒、热、邪与湿邪相结合时,最易稽留于关节,阻塞经络,致气血郁滞。
引起肢体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
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异,所以痹证的表现亦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种类型。
其治法在祛湿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1、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尤以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有风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痹;有湿邪偏盛者,见关节酸痛沉重,称为着痹;有寒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剧烈,遇热则减,称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1)行痹肢体关节烦痛,且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舌苔薄,脉浮虚而涩。
风湿之邪搏结于体表,风重于湿,而正阳虚弱。
风湿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故关节疼痛。
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
治宜散风祛湿止痛,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生姜10克甘草8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10克大枣4枚(擘)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
日1剂,分2次煎服。
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增强散风除湿之力,尤其威灵仙可祛除十二经之风邪。
全方功能助阳祛风,适用于风盛之行痹。
(2)着痹关节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濡缓。
湿邪侵犯体表,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故关节疼痛。
湿性重着,故关节酸楚沉重,屈伸不利。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1、《金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
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
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卒厥发生后,若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瘀滞或阳气衰竭,属病入脏,预后不良。
(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4、“治未病”的含义?指治未病的脏腑人是还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人的特点?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㯏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如寸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里,多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若气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如冬至之后的60天,正当雨水节,此时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为“未至而至”;如已到雨水节而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当去不去,为“至而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为“至而太过”。
884 884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痹证临床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红热、僵硬肿大变形等为主要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常可见到上述症候。
《金匮要略》有关痹证的论治丰富,所载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及甘草附子汤等方剂疗效肯定,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笔者学习《金匮要略》经验,采用微汗治疗痹证,疗效明显。
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痹症病因病机初探《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1]所以痹证的论治应根据风寒湿三邪夹杂的程度,分清主次,在治疗上有所侧重。
痹证病情反复,病程长,与寒湿的羁留及风邪的外扰关系莫大。
广东地处岭南,常年湿邪较盛,然风为百病之长,若邪由外入,无风邪开启腠理,邪不得入。
寒湿内踞,温经除湿虽是正法,但风能胜湿,李东垣亦云“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2],所以风药的应用相当重要。
但祛风药耗气伤阴,若再主行温阳之法,则气阴损耗更甚。
微汗法便是能祛风又尽量保存正气的方法。
2 经典汗法研究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汗出,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该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仅《金匮要略》一书中运用汗法治疗的病、证就达20种以上,如痉病、湿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杂病等。
其中在湿病及水气病中汗法的运用更是常见,其它多为杂病兼外感证中运用。
仲景使用发汗法其条文中多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当汗出”、“汗出乃愈”等字眼,或者不明提有关发汗字眼,但多可以在其方中找到麻桂等辛温发汗之品。
汗法做为解除肌表之邪的方法已为众人皆知,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
但汗法亦可开五脏六腑之腠理,通利三焦,促进精气流通,推荡邪气出于脏腑、经络、肌肤,如《儒门事亲》在“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篇中已指出“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3]所以,在痹证的治疗当中,风、寒、湿、热与气血相搏,痹阻于关节经络之间,虽然和病程、机体及病邪的偏重有所不同,但非辛以开腠理、疏风燥湿、散郁结不足以通痹止痛。
明朝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痹》中亦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表亦不可缺。
”[4]故治痹之法,当首推汗法,但医者在具体运用时又需三因制宜,根据患者体质、疾病及所处环境特点,从药物选择、方剂配伍、剂量大小及将息等诸方面加以斟酌。
仲景运用汗法不但辨证准确,立法精当,用药谨严,并强调汗法应掌握发汗尺度,使精不伤,邪尽去,注意服药及饮食将息,注意汗法禁忌,不犯伤阳耗阴之弊,提出了以麻黄汤及大青龙汤为代表的竣汗法,以桂枝汤为代表的小汗法以及以麻黄加术汤为代表的微汗法。
虽然仲景在用药上有较大差别,其所用方剂也被后世冠以竣汗、小汗及微汗剂的别称,但仔细考究,实为殊途同归,在治疗当中都是强调汗出,但不宜太过。
3 微汗法治痹证对于风湿痹症,发病多由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虚论《金匮要略》微汗法治疗痹证 黄铁军深圳市平湖人民医院(518111)摘要:《金匮要略》一书中运用汗法治疗的病、证达20种以上,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等,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久则化燥伤阴,耗伤卫阳。
广东地处岭南,常年湿邪较盛,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痹证,疗效明显。
关键词:痹症;微汗法;金匮要略V i ew s on M i cr-per sp f r om<Synopsi s of G ol den C ham ber>f or t he Tr eat m entof A r t hr al gi Syndr om e H U A N G Ti ej unPi nghu Peopl e’s H os pi t al,S henzhen,518111A bs t r act I n<Sy nops i s of G ol den C ha m ber>,t h er e ar e m or e t han20w ays t o cur e di s eas e by di aphor es i s,and t h e m et h odcal l ed m i cr-per s p bel ongs t o t he18t h i t em of t hi s book,i t i s a l w ays us ed i n t r eat i ng di s eas es caus ed by exogen ous pat hogeni c f act or,and al s o can cur e be r i ber oi d di s e as e,becaus e w i nd bei ng Y AN G-pat hogen a nd i t’s l i ke t o di s pe r s e, and dam p be i ng a ki nd of Y I N pat hoge n,i t’s har d t o ev apn i n a s hor t t i m e.I f you us e m acr o-per s p,t he w i nd go,but t he dam p pat h ogen w i l l be s t i l l i n your b ody,and c an hur t y our body f l ui d and i t s m et abo l i s m.G ua ngdong pr o vi nce i n t he s out heas t of C hi na,t he cl i m a t e us ual l y dam p,s o t he cor r ec t m et hod t o t her apy r heum at i s m i s m i cr-per s p.K ey w or ds Ar t hr om yody ni a;M i cr-per s p;<Syn ops i s of G ol den C ha m ber>88588588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邪而得。
然风寒湿热四气,在岭南多湿之地,湿邪是其首要因素。
临床证见风寒湿、湿热、寒热错杂等,或兼夹痰浊瘀血的不同,多以湿邪为病理基础,故笔者认为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治疗以发汗解表,调和营卫,除湿通络为大法。
然对于驱风除湿,应首推仲景之微汗法,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l 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5]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久则化燥伤阴,耗伤卫阳。
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
只有顺应湿邪的致病特点,采用微汗法,采用适量辛温表散之品以温阳气,使卫阳之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营卫通畅,腠理微开,湿邪缓缓随风而散,风湿之邪才能尽去。
正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所云:“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
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6],尤在泾亦在《金匮要略心典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云:“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势。
而又……故欲湿之去也,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自容矣。
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
”[7]深得仲景微汗之真谛。
4 具体运用仲景在湿病篇中采用的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就是微汗法的代表方。
麻黄加术汤方中麻黄得白术,则虽发汗但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则能并行表里之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中麻黄仅用半两,且汤泡而用,配杏仁微汗解表,宣散风湿。
本文后面所附病例当中,患者虽以阴阳虚,营卫气血不足为主,但患痹证日久,寒湿内伏,所以单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尚难凑效,故加附子、白术以逐肌肉筋骨之寒湿,并温经复阳,麻黄以温散肌肉皮肤中的湿邪,且逐渐加大其量以取微微发汗之功,啖粥温覆亦是在用较少发汗药的情况下取到发汗的效果,且大米粥亦有护养胃气之功。
待风湿去之八九再以独活寄生汤以去风湿余邪,益肝肾、补气血以固本扶正,所以收效甚佳。
患者邓某,女,50岁,2007年3月就诊,双上肢疼痛伴麻木5年,每年冬天加重,接触冷水后尤甚,间断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夏天稍动则大汗气短,冬天亦较常人怕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舌下可见瘀阻之脉络,脉沉缓。
辨证为营卫气虚兼血瘀之血痹,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丹参20g ,姜黄15g ,生姜10g ,服用三剂后患者自觉怕冷及气短明显改善,但上肢麻木疼痛改善不明显,舌脉情况亦基本同前,服药后无明显出汗,考虑到患者兼有寒湿之邪,遂加炮附子15g ,麻黄10g ,白术10g ,嘱患者麻黄先只用3g ,根据出汗情况再调整用量,服药后再温服白粥一碗,盖被以发其汗,服用一剂后自觉双上肢有发痒的感觉,但无明显出汗,遂加大麻黄量至5g ,仍以上法将息,服药后微微汗出,再以上方服用一剂后,全身微微汗出,上肢疼痛麻木顿减,继续服用2剂以巩固疗效,待汗出痛减再减用表散药物,重点转向祛寒、行瘀及益肾之法,以独活寄生汤调理半月而愈。
随访半年余,患者上肢已无明显疼痛麻木。
5 总结仲景汗法的内容非常丰富,虽然微汗法在治疗痹症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论治,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其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其它汗法的灵活运用亦值得我们学习深究,它是这两本书的精髓内容,几乎贯穿全书,所对我们的临证仍然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1]李冰.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02-103.[2]金.李东垣.脾胃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76-77.[3]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 ].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53-55[4]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M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96-98[5]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七版教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33[6]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6-37[7]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3-64.(收稿日期:2008-03-15)专家呼吁医疗建筑抗震烈度扩至9度和10度以上[本刊讯]据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王继荣、胥金章)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全国医院院长高峰论坛上,专家呼吁“医疗建筑设计在总体上达到抗震8度的基础上,应研究把主体结构受力点、结合点等重点部位抗破坏力扩大到9度、10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