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肌无力诊疗指南2015
- 格式:pdf
- 大小:297.83 KB
- 文档页数:11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2020年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主要内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神经内科神经免疫方向的重头戏,近年来关于MG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多,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2020年11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更新[1],2021年1月,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时隔5年,在《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上重磅更新了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
我国的指南更贴近我国临床,更加接地气。
请来了解一下《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的10大要点吧。
要点1 MG定义变化与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对MG的定义中不再单独出现“由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介导”,而是表述为“MG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将AChR抗体等众多抗体放到定义之后进行介绍,显示出近些年对MG相关抗体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点2 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临床分型替代改良的Osserman分型旧版指南中,MG的分型采用改良的Osserman分型,共5型。
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导MG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新版指南采用了MGFA分型,分为5型。
Ⅰ型为眼肌型,Ⅱ-Ⅳ型除眼肌以外,其他肌群无力程度由轻度至重度,并且每种类型之下按照是否主要累及咽喉肌或(和)躯干肌,再分为a型和b型。
Ⅴ型最为严重,使用气管插管,伴或不伴机械通气(除术后常规使用)。
MGFA具体临床分型如图1所示。
同时推荐使用定量MG 评分(quantitative MG score,QMGS)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图2)。
图1 MGFA分型,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图2 QMGS评分,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要点3 以血清抗体及临床特点为基础的亚组分类新版指南特别介绍了以血清抗体及临床特点为基础的亚组分类,对血清学抗体和临床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具体包括:(1)眼肌型MG(ocular MG,OMG),即MGFA Ⅰ型。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的标准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
本指南的编写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本指南涵盖了重症肌无力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重症肌无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治疗建议,以促进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康复。
本指南也为政策制定者、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症肌无力诊疗水平的提高。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本指南能够为广大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共同推动我国重症肌无力诊疗事业的发展。
二、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功能障碍。
其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
遗传因素在MG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证实,MG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乙酰胆碱受体(AChR)基因、补体基因、T细胞受体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以及细胞因子基因等相关。
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MG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递,使骨骼肌发生易疲劳现象。
MG患者体内还可能存在针对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同样可以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
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发表时间:2009-12-14 发表者:李醒亚(访问人次:1373)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发生于神经肌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1)横纹肌易疲劳性。
晨轻暮重,活动后肌无力加重,经休息后减轻、缓解。
(2)药理学特征。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迅速缓解肌无力症状。
(3)电生理学特征。
低频重复频率刺激可使波幅衰竭50%以上。
(4)血清学特征。
在80-90%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可检测到特异性的致病因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约在60%左右的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近年来,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检测到抗-MuSK抗体,阳性率约为60%。
(5)影像学特征。
约80%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增生;约25%左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同时伴有胸腺瘤;约20-25%胸腺瘤患者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
重症肌无力治疗:一、不同类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药物选择。
(1)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初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即可;如果单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疗效不佳者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者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胆碱酯酶抑制剂剂量应个体化。
激素在预防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向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转化中的可能作用。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向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转化。
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能够预防眼肌型向全身重症肌无力的转化。
(2)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一般只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足以完全改善症状,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在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或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酶素A等。
部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需要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在冲击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部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过程中病情一过性加重,甚至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疗效后仍不佳者,考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
重症肌无力诊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一种自身的免疫疾病,主要就是说自身产生了针对自己本身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导致了神经递质间的传递障碍,患者因为这种发病的病型不同,可以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
它可以有这种单纯的眼肌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眼睑上抬费力,眼球的运动障碍,会出现复视的症状。
也有些患者是轻度的全身型,就是周身的乏力不适,拿东西拿不起,走路费力这些情况。
也有些患者会比较重,出现重症的全身型,患者可以出现行走障碍,然后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情况。
我们在治疗方面,就需要针对的治疗,可以用激素,用溴吡斯的明,以及一些免疫性的药物治疗,在重症肌无力的指南上面,就是有一些急性期的患者,还是推荐给他用人免疫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假如以上这些方法治疗效果都不好,患者还合并有胸腺瘤的话,我们指南上面推荐进行胸腺瘤的切除,还可以进行血液置换,血浆置换这些治疗,所以说,我们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是要依据指南规范来进行诊治。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定义】重症肌无力(myasthen gravis,MG)是指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自身免疫、被动免疫(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遗传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及药源性(D-青霉胺等)因素。
重症肌无力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发病率呈现双峰现象,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为3:7),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在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为3:2)。
【临床表现和分类】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症状,通常眼外肌受累最常见,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眼外肌无力所致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双眼复视是MG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50%以上的MG患者),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瞳孔大小正常。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面具样面容。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部肌肉受累以屈肌为著。
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发绀等。
2.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无其他肌群受累和电生理检查的证据。
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
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
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困难,自理生活困难。
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
Ⅳ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两年内逐渐由Ⅰ、ⅡA、ⅡB型累及呼吸肌。
Ⅴ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诊断标准。
2.临床分型(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3.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痿病(重症肌无力)临床常见证候:脾胃气虚证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大气下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重症肌无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2.处于肌无力危象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恶性肿瘤的重症肌无力,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
动态观察目睑下垂、肢体痿软、吞咽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肾相关的纳差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气虚、阴虚相关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的变化,与督脉、络脉相关的眼球转动迟滞、颈脊无力、肌肉瘦削等证候变化,对主要证候及部分次要证候予以量化评分、判断疗效。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China guidelines for th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通讯作者: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李柱一,lizhuyi@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神经内科,胡学强,huxueqiangqm@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极少部分MG患者由抗-MuSK(musclespecific kinase )抗体、抗LRP4(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抗体介导。
MG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减轻。
年平均发病率约为8.0-20.0/10万人[1]。
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在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和分类1.临床表现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
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
经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
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
骨骼肌无力表现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眼外肌无力所致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2];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
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正常。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肌受累,以屈肌为著,出现头颈活动障碍、抬头困难或不能。
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无力,部分病人可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行人工辅助呼吸[3,4,5]。
2.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两年之内其他肌群不受累。
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
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
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自理困难。
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
Ⅳ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
两年内逐渐进展,由Ⅰ、ⅡA、ⅡB型进展,累及呼吸肌。
Ⅴ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二、实验室检查1.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试验:成人肌内注射1.0-1.5mg,如有过量反应,可予以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以消除其M胆碱样不良反应;儿童可按0.02-0.03mg/kg,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1.0mg。
注射前可参照MG临床绝对评分标准。
选取肌无力症状最明显的肌群,记录一次肌力,注射后每10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记录60分钟。
以改善最显著时的单项绝对分数,依照公式计算相对评分作为试验结果判定值。
相对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注射后每次记录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100%,作为试验结果判定值。
其中≤25%为阴性,>25%-<60%为可疑阳性,≥60%为阳性[6]。
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MG的诊断。
2.肌电图检查:(1) 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指采用低频(2-5Hz)超强重复电刺激神经干,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常规检测的神经包括面神经、副神经、腋神经和尺神经。
持续时间为3秒,结果判断用第4或5波与第1波的波幅相比较,波幅衰竭10%以上为阳性,称为波幅递减。
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MG 患者需停药12-18小时后做此项检查,但需要充分考虑病情。
与突触前膜病变鉴别时需要进行高频RNS(10-20Hz)检测,结果判断主要依据波幅递增的程度(递增100%以上为异常,称为波幅递增)。
(2) 单纤维肌电图(SFEMG):使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通过测定“颤抖”(Jitter)研究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颤抖”通常15-35 μs;超过55 μs为“颤抖增宽”,一块肌肉记录20个“颤抖”中有2个或2个以上大于55 μs则为异常。
检测过程中出现阻滞(block)也判定为异常。
SFEMG并非常规的检测手段,敏感性高。
SFEMG不受胆碱酯酶抑制剂影响。
主要用于眼肌型MG或临床怀疑MG但RNS未见异常的患者。
3.相关血清抗体的检测:(1) 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为诊断MG的特异性抗体,约50%-60%的单纯眼肌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约85%-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结合肌无力病史,如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立MG诊断。
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MG诊断。
(2) 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在部分AChR抗体阴性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其余患者可能存在抗LRP-4抗体、以及某些神经肌肉接头未知抗原的其他抗体或因抗体水平和/或亲和力过低而无法被现有技术手段检测到。
抗-MuSK抗体阳性率,欧美国家患者较亚洲国家患者高。
(3)抗横纹肌抗体:包括抗titin抗体、抗RyR抗体等。
此类抗体在伴有胸腺瘤、病情较重的晚发型MG或对常规治疗不敏感的MG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但对MG诊断无直接帮助,可以作为提示和筛查胸腺瘤的标志物。
抗横纹肌抗体阳性则可能提示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
4.胸腺影像学检查:约20%-25%左右的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约80%左右的MG患者伴有胸腺异常;约20%-25%胸腺肿瘤患者可出现MG症状[7]。
纵膈CT,胸腺肿瘤检出率可达94%,部分MG患者的胸腺肿瘤需行增强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才能被发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2.鉴别诊断(1)眼肌型MG的鉴别诊断①Miller-Fisher综合征:属于Guillain-Barré综合征变异型,表现为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部分病人可检测到GQ1b抗体。
②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属于线粒体脑肌病,表现为双侧进展性无波动性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可伴近端肢体无力。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少数患者可伴有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血乳酸轻度增高,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③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属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表现为无波动性的眼睑下垂,斜视明显,但无复视。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血清肌酶轻度增高,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④眶内占位病变:眶内肿瘤、脓肿或炎性假瘤等所致,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并伴结膜充血、眼球突出、眼睑水肿。
眼眶MRI、CT或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⑤Graves眼病。
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表现为自限性眼外肌无力、眼睑退缩,不伴眼睑下垂。
眼眶CT显示眼外肌肿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抗TSH受体抗体(TRab)阳性或滴度高于界值。
⑥Meige综合征。
属于锥体外系疾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睑痉挛、眼裂变小,伴有面、下颌和舌肌非节律性强直性痉挛。
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有效。
(2)全身型MG的鉴别诊断①Guillain-Barré综合征: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肌无力,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肌电图示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②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免疫介导的慢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肌无力,套式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肌电图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和传导阻滞。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周围神经活检有助于诊断。
③Lambert-Eaton综合征。
免疫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疾病,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易疲劳,短暂用力后肌力增强,持续收缩后病态疲劳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口干、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运动迟缓、瞳孔扩大等)。
肌电图示低频重复电刺激可见波幅递减,高频重复电刺激可见波幅明显递增。
多继发于小细胞肺癌,也可并发于其它恶性肿瘤。
④进行性脊肌萎缩(PSMA)。
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亚型,表现为弛缓性肢体肌无力和萎缩、肌束震颤、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
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有时可见束颤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⑤多发性肌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骼肌间质性炎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弛缓性肢体肌无力和疼痛。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心肌酶显著升高、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⑥肉毒中毒:肉毒杆菌毒素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所致,表现为眼外肌麻痹、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射迟钝,吞咽、构音、咀嚼无力,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累及呼吸肌可伴有LEMS样的自主神经症状。
肌电图示低频重复电刺激无明显递减,高频重复电刺激可使波幅增高或无反应,取决于中毒程度。
对食物进行肉毒杆菌分离及毒素鉴定。
⑦代谢性肌病。
肌肉代谢酶、脂质代谢或线粒体受损所致肌肉疾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肌无力,不能耐受疲劳,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伴有其他器官受损。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心肌酶正常或轻微升高、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三、MG治疗1.治疗方法(1)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此类药物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用于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新近诊断患者的初始治疗,并可作为单药长期治疗轻型MG患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