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学家苏轼简历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宋朝文学家苏轼简历: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宋神宗朝,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为杭州等处地方官.复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后新党再度秉政,苏东坡又贬谪惠州,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赦还的明年,死於常州.丙辰年,即1076年,41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之所以来到诸城,是因为被贬。
而与精神契合的骨肉同胞苏辙也有六七年不见了,此时的苏轼心情抑郁,四面楚歌。
一时的,长时间积聚的感情在特定的时刻——中秋佳节——喷薄而出,书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余词尽废”,语惊四座,掷地有声。
断语下得恰如其分。
在这首词中,苏轼完成了一次生命历程,一次生命的体验,并且提升了生命的质量。
词纳人生、生命、宇宙于方寸之间,生活——人生——哲理——宇宙,因超脱、超越而浪漫空灵。
片刻之间,仿佛看到一个沉重、躁动、徘徊的身躯,由于看破红尘而变得轻快流畅舒适活泼。
感情得到释放,心灵,突破重围,得到解放。
他,虽脚踏土地,而不再沾染尘埃。
一个鲜活的、不俗的身影,与月亮一起,开始永远地照耀着大地,照耀着无数后来之人。
一首词,拨动了大众的心弦,一首词,解脱了作者自己,也帮着无数读者解脱了无数的烦乱、烦恼,消除了许许多多世人习惯了的浑浊的声声叹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标志着一个孤独的灵魂抛却了心中的魔障,同时,带给我们一个月光如水的清明澄澈的世界。
本词在感情近乎窒息,彷徨复彷徨,徘徊复徘徊之际,“明月几时有?”喷发而出,高声一问,令全诗在生动浪漫而又张力无穷中开始。
震荡的感情难以排解,行动左右为难,孤独抑郁层层蓄势,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分外感到作者几乎不可活,窒息难耐,走投无路。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个人简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知道东坡居士的事迹和文学成就吗?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苏轼个人简历”,欢迎阅读,供您参考。
苏轼个人简历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生平事迹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苏轼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文名:苏轼外文名:S u shi别名:苏子瞻、苏东坡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眉山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职业:官员、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苏轼[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家乡:四川眉山所处朝代:北宋诗歌类型:宋词、宋诗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生于公元1037年,逝世于1101年。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人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苏轼才华横溢,早年即以才情出众而闻名。
他以辞章清新、文笔犀利著称,为诗人中的佼佼者。
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倾向于抒写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主题。
他的诗作有激情奔放之处,同时又富有哲理与情感的深度。
苏轼的代表作包括《赤壁赋》、《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风明快简练,语言通俗生动,深受后世文人和普通读者的喜爱。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出色的表现,他还以政治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进入官场后,多次担任重要职位。
然而,由于他的执政理念与时人的权臣集团相左,苏轼多次受到贬谪之苦。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在文学和政治领域中表达自己的声音。
除了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之外,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擅长楷书和行草,被誉为楷书巨擘。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作品充满了灵动与生命力。
苏轼的一生虽经历了风云变幻、荣辱得失,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以才华和机智著称,同时也具备一颗温暖和关怀他人的心灵。
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得他的作品至今仍然为人们喜爱和研究。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成就,在中国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也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思考的启示。
关于苏轼的知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家,北宋文学家,著名的古文家、词人、散文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是苏派的创始人,与他的弟子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大文豪之一。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母亲王夫人也有一定的书法和文学造诣。
苏轼从小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在他的父亲的悉心培养下,他很早就开始涉猎经史子集,酷爱书法和绘画。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和散文上。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激情澎湃、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苏诗”。
他的词作品则以婉约清新、抒情细腻、意境含蓄而闻名,被誉为“苏词”。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表现出他的豁达心境和独特的思想见解。
苏轼的诗词散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自然、人情、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
他的诗歌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冲击。
他的词作品则以其细腻的描绘和婉约的情感表达,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情感震撼。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其豪放洒脱的笔调和独特的思想见解,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启示。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担任过各级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和政策,为北宋政府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军事上也有所建树,他曾经参与了对辽国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造诣也非常高。
他的书法以其豪放洒脱的笔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苏体”,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以其写意潇洒的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享受。
苏轼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他曾多次遭到贬官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政治事业。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作者:佚名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的人物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豪之一,被后人誉为“文学奇才”。
苏轼的人物介绍可以从他的家世、学识、文学成就、政治经历、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
苏轼出生于一个世家豪门,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进士。
苏轼自小聪慧过人,才情出众。
他的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辙都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影响使得苏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苏轼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的诗词、散文、骈文等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学识渊博。
他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对唐代文学特别推崇,尤其是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
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情感,又有深度和内涵。
第三,苏轼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奔放、自由的风格而著称,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题西林壁》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很有特色,他的《东坡乐府》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苏轼的政治经历也是他人物形象的重要一面。
他曾任职于宋徽宗朝,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知密州等职务。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对朝政抱有自己的见解,与时事不合,多次陷入政治斗争中。
最终,他被贬到黄州,直到去世都未能重回京城。
苏轼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苏轼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豪爽大方,坦率直言,不拘小节,与人为善。
他喜欢饮酒作乐,与友人畅谈人生。
然而,他也有时候情绪低落,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如意。
他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又有细腻入微的一面。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宋朝文學家蘇軾簡歷: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二十二歲中進士,以文章知名。
宋神宗朝,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為杭州等處地方官。
復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朝,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
後新黨再度秉政,蘇東坡又貶謫惠州,並以六十三歲的高齡遠徙瓊州。
赦還的明年,死於常州。
蘇軾詞精選: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舌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有感:
神遊之境如親身經歷
赤壁風雲夢千古英雄
人生如戲竟一坏黃土
蘇軾詩精選: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惠崇春江曉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