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读后感北师大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0.10 KB
- 文档页数:2
1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
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平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伏契克(伏契克(l903l903l903~~194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动,18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年被捕,1943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多种文字。
三、题目解说“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正确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企盼。
教学方法:1、利用工具书解决行文中的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自主、合作探究文本的要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及背景: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文艺评论家、作家。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深切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18岁就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为了维持生活,他兼做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39年3月,希特勒法西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留在布拉格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42年4月不幸被捕。
法西斯残酷地毒打、折磨伏契克,又卑鄙地引诱他投降。
伏契克在惨无人道的刑讯日子里,在随时有被拉上绞刑架的危险处境中,仍然不忘战斗。
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
《绞刑架下的报告》从1945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86种语言,鼓舞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争取自由、正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斗争。
二、解题《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它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的坚贞不屈和团结奋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绞刑架下的报告》评课稿1.引言《绞刑架下的报告》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该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民族的深切热爱。
本文通过对该课文的评课,旨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为教师提供一种备课参考,以便更好地教授该课文。
2.课文内容概述《绞刑架下的报告》讲述了抗战时期一名中国记者的遭遇和勇敢举报日本侵华罪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香港,记者邹滨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了解到了暴行后记录一份详细报告并将其通过密信寄给了国外的友人。
然而,日本特务机关发现了他的行动,将他逮捕并拷问,最后将其上绞刑架。
在生死关头,音乐家张伯奇的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改写版救了邹滨,他通过吟唱这首歌,表示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
最终,邹滨成功传递了他的报告,揭露了日本侵华罪行,为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教材分析3.1 文本特点《绞刑架下的报告》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曲折动人的情节、紧凑有效的语言引人入胜。
这篇课文通过展现抗战时期的人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向读者传递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3.2 语文知识点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掌握以下语文知识点: -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 生词学习: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 语言表达:通过学习本文的文章语言,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绞刑架下的报告》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词,扩大词汇量。
-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对文字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5.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结构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
5.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提高词汇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1无答案北师大版教师寄语:让自己的灵魂在学习中闪光!!【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概括课文内容。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二、检查预习。
需要明确的生词: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临近。
鼾睡():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学生交流,事例:四、走进文本我品析。
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2、细读“我”被捕后遭受了五次毒打的内容,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3、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五、结合文本我表达。
请同学们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结合背景、主题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或意义何在。
文章开头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走出文本我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中考连接远行李森祥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
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
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
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
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
读《绞刑架下的报告》有感
读《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本书真的需要一个强大的心境。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我的脑袋也一直在思考,未曾停止。
《绞刑架下的报告》报告了革命人士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绞刑架下的报告》报告了纳粹党徒的极端野蛮与草菅人命。
你是否记得那一句“人们,我是爱你们的。
你们可要警惕啊!”?就是这一句,呼喊出了对革命人士的崇敬。
就是这一句,呼喊出了对纳粹党徒。
就是这一句,呼喊出了黑暗定会存在光明的信心,就是这一句,呼喊出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真理。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革命人士的不朽箴言,《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绞刑架下的报告》是光明乐章的前奏。
让我们铭记伏契克坚贞不屈,让我们铭记《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朽伟大,让我们铭记今天和谐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铭记黑暗一定会存在光明,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这一真理。
《绞刑架下的报告》为所有被法西斯虐待的人控诉,《绞刑架下的报告》为所有被法西斯杀害的人控诉,《绞刑架下的报告》为所有被法西斯监禁的人控诉。
控诉吧,控诉吧!伏契克,您尽情地控诉吧!您是正义的控诉,您是伟大的控诉,您是不朽的控诉。
记得1943年9月8日那一个黑色的日子,冷清的日子,惨白的日子,那些可恶,可恨的纳粹党徒们将您秘密杀害,但是那些可恶,可恨的纳粹党徒们能毁灭您的肉体,也毁灭不了您的精神,您的言
论,您的报告,您的信仰。
所以,伏契克,您尽情地控诉吧!为自己的信仰,为他人的幸福,为正义的来到。
您尽情地控诉吧!
“我为欢乐而生,我为欢乐而死”。
这句话是乐观向上的思想表达,是伏契克一生的自述,将激励我勇敢地面对每一天。
2018-2019-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一代英雄,最后却被惨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欢迎阅读!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1】
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
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
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
读了它,使我们深深热爱那些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而献出自己一切力量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憎恨那些集卑鄙、残暴和可耻于一身的丑类。
伏契克是捷克劳动人民的忠诚儿子、捷共中央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占领了捷克后,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伏契克毅然留在布拉格领导斗争。
一九四一年春,党的第一个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不久,他又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主动与另外两位中央委员一起,建立了第二个中央委员会。
那些年月,希特勒的盖世太保疯狂搜捕共产党地下领导人。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课文解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品味】“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却暗藏杀机,反衬后文被捕后严刑拷打的惨烈。
我急急忙忙地走着——按照化装成跛脚老头这个角色所能允许的速度尽快走着,——要在大门上锁之前赶到叶林涅克家,我的“助手”米列克在那儿等着我。
我知道,这次他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我也没有什么要告诉他的,但是不去赴约,很可能会引起惊慌——主要的是,我不想让我们这两位好心肠的主人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品味】“主要……担忧”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体贴关心。
他们用一杯茶招待我。
米列克早已在那里等我了,——除了他,还有弗里德夫妇。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品味】画线句为下文的被捕埋下了伏笔。
“同志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但不希望这样大伙聚在一起。
这样最容易把我们引向监狱和死亡。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就得停止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连累别人。
明白吗?”【品味】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警觉,再次为下文被捕张本。
“明白了。
”“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五月号的《红色权利报》。
”“好极了。
你怎么样,米列克?”“老样子,没什么新闻。
工作进行得还好……”“好了,就这样吧。
五一后咱们再碰头。
我会通知你们的。
再见!”【品味】画线句表明作者想抓紧时间离开,再次说明此地暗含杀机。
“再喝杯茶吧,先生!”“不,不了,叶林涅克太太,我们在这里的人太多了。
”“至少再来一小杯吧,我请求你。
”新斟的茶冒着热气。
(①“我”明明知道这次秘密会面没什么要紧的事,而且有生命危险,“我”为什么还要去呢?)【品味】“冒着热气”足见主人的好客。
【段解】写“我”和战友们秘密会面。
有人按铃。
现在不是深更半夜吗?这会是谁呢?来的客人没有耐心,把大门敲得咚咚直响。
“快开门!我们是警察!”“快到窗口去!快跑!我有手枪,我来掩护你们撤退。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我”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沉着冷静的叙述风格。
过程与方法:诵读、体悟、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在非人的折磨下所表现的超人的意志,体会作者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
2.学习伏契克备受摧残而依然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重点:感知伏契克不朽的精神价值。
教学难点:伏契克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深沉热烈的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对谁都是一样宝贵的,然而,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经受空前的灾难时,有多少人带着对家的眷念,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义无反顾地走上刑场,今天让我们怀着对英雄无限的敬仰,带着一颗缅怀之心走进捷克斯洛伐克著名作家,共产主义革命战士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伏契克(Julius Fucik l90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三、课文背景资料捷克西依德国,东靠俄国,南抵奥地利,北界波兰,处于欧洲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如果你失去自由备受折磨,是否还能拥有乐观豁达的心境?如果你身处敌营危机四伏,是否还能坚持不懈地斗争?如果你斗争失利生命将息,是否还能满怀希望坚守信仰?这一切,在捷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在法西斯狱中秘密写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奉献、团结与力量、忠贞与叛变、毁灭与希望的感言,在死亡的阴影下传递着不屈的强音和真挚的感情,用清新明快、亲切自然的文字忠实记录了一位位朴实无华的平民英雄,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但并不令人觉得辽远,就像朋友娓娓道来,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既有对国家人民的大义,又有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只有前者,难免空洞;只有后者,不够大气;二者兼具,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丰满的英雄,而伏契克就是一个极好的诠释。
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战士,在纳粹德国铁蹄下领导地下工作,在庞克拉茨监狱中“大胆而狡黠”地斗争,在阴冷昏暗的牢房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在法西斯法庭上怒斥颠倒黑白的刽子手,他深知“一旦落到盖世太保手里,就不会再有生还的希望”,但凭着对最终胜利“坚定不移的预见”,任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还领导狱中集体不屈不挠地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忠于理想坚持斗争的英雄形象。
他也是一位开朗乐观的平凡人。
“我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战斗,我们也将为欢乐而死。
因此,永远也不要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热爱生活,积极工作,也期盼与妻子“在闪耀着自由和创造的美好生活里又重逢”,也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保障父母度过美好的晚年”,“还想过自由人的生活,还想多多地工作,多多地爱,多多地歌唱和遨游世界”;只是,他的爱更为广博理智,更为崇高圣洁,“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
”“我常常在想,做最后的一名士兵,在战争的最后一秒钟里,被最后的一粒子
弹射入他的胸膛,这该是多么懊丧的事啊!但总得有人当这最后一个呀。
假如我能知道,那最后的一个就是我的话,我情愿马上就去赴死。
”这就是他的情怀!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却不沉溺于享受生活,不以放弃原则来换取生命,当个人幸福与国家利益不可兼得时,毅然舍生取义,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
”伏契克坚强乐观真诚平实的形象已在我心中化为一座不朽的雕像,从他的书中,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从他的身上,我领略到人格的魅力,我想,如果你认真阅读过他的作品,用心体悟过他的情怀,你也一定会受到感染,会明白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