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中的隐喻性面称呼语_贬称和爱称及其英译
- 格式:pdf
- 大小:129.37 KB
- 文档页数:3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一、引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是一种创作艺术。
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有多种方法,给人物取名则是其中较为简单、直观的一种,不同的称呼可以使人物变得更加个性突出,形象鲜明。
有的给人物起绰号,有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命名,有的根据外貌或生理特点等命名。
从隐喻概念的形成过程看,我们可以称这一特殊手段为“人名隐喻”。
在隐喻研究的修辞学传统下,《红楼梦》的英译研究领域同样很少关注隐喻现象,迄今为止,《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本文对霍译版本中的人名翻译作了评价,评价了人名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在人名隐喻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
翻译著作中的人物姓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拼音翻译、意义翻译、语义翻译等。
一般人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为音译,这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来说,音译就不合适。
据一些研究《红楼梦》的相关人员统计,小说中所涉及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个,主要的人物也有近一百六十多个,而且很多姓名中都有着隐喻、双关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二、翻译技巧霍译人名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技巧性地运用了各种翻译方法。
下面就结合实例对其中的技巧进行分析探讨。
1.音译比较常见的人名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和意译。
霍译本兼而利用这两种方法,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不同人群,社会地位高的人物大多都采用音译且选择了汉语拼音系统。
例如:dai-yu,bao-chai,bao-yu,yuan-chun,xiang-yun,ladywang,lady-xue,还包括谐音人名等。
这样划分有助于区别不同等级人物的社会地位,也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
霍译版本的独特性还在于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意译系统,比如丫环、小厮的名字采用英语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都译为法语词,用拉丁语、希腊语来翻译和尚、尼姑的名字。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前言称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为了表示互动的关系,以及身份,工作中的职权、地位等而区分的称呼,常常起到说明、印证的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称谓就不仅如此了。
它还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的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通常隐含了权势内涵,体现出双方不同的身份,地位,修养、情感等相互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楼梦》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二、翻译比较上面我们谈到称谓的运用要遵循“得体”的原则。
“得体”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使用场合、使用双方的身份等因素。
同样,翻译称谓时也要体现出“得体”这一原则,即要“忠实”于语境因素。
具体来说,要“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红楼梦》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传统文化色彩。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称谓翻译成为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翻译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具体谈谈上述问题。
1.首先讨论一下“老爷”这个称谓的翻译情况。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Y:Yang Xianyi H:David Hawkes 37、世事洞明皆学问,⼈情练达即⽂章. Y: A 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worldly wisdom is true learning. H: True learning implies a clear insight into human activities; Genuine culture involves the skilful manipul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38、嫩寒锁梦因春冷,芳⽓笼⼈是酒⾹。
Y: Coolness wraps her dream, for spring is chill; A fragrance assails men, the aroma of wine. H: The coldness of spring has imprisoned the soft buds in a wintry dream; The fragrance of wine has intoxicated the beholder with imagined flower-scents. 39、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流;寄⾔众⼉⼥,何必觅闲愁。
Y: Gone with clouds spring's dream, Flowers drift away on the stream. Young lovers all, be warned by me, Cease courting needless misery. H: Spring's dream-time will like drifting clouds disperse, Its flowers snatched by a flood none can reverse. Then tell each nymph and swain, 'Tis folly to invite love's pain! 40、厚地⾼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可怜风⽉债难偿。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我们国的四大名著,我们大家有看完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图文】《红楼梦》中的各种谐音隐义《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
曹雪芹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倾注了大量心血,就连起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
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
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
从无有随口杂凑者。
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
”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假语存(假语村言)。
贾宝玉:“假宝玉”,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林黛玉:林黛玉之姓林,隐喻之意甚多。
其一,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草为木质也。
其二,其有“林下之风”,以才女目之,又谓其“月明林下”,以美人属之尊之。
其三,林遇雪(薛)则无欣欣向荣之兆,而有萧萧枯萎之忧,命运之象征。
薛宝钗:薛谐雪,雪有阴冷之象,故宝钗有冷美人之称,其对林(黛玉)有侵袭之虞。
而且,雪易消溶,宝钗易分,最终命运是“金钗雪里埋”。
妙玉:“庙”中之玉,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
史湘云:水涸湘江,云散高唐。
【黛玉和宝玉同为“玉”,都是“石头”,其“材质”相同决定了他们有相同的思想和认识,故她和宝玉能做到心灵相通。
但因为贾宝玉是“石头”,林黛玉这个“林”终究是不能在石头中扎下根的,这也就预示了二人婚姻的不能成功。
薛宝钗是“雪”,“雪”的性质决定了她的特质是“冷”,“雪”可以包裹“石头”、覆盖“石头”,但最终是不能给“石头”任何的影响,它既不能改变“石头”,也不能影响“石头”。
也就是说,“雪”是可以和石头结合的,但这种结合决不会长久,天晴了,太阳一出来雪就化了。
史湘云就不同了,史湘云是“云”,“云”虽然也不能走进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心里,但“云”是可以陪伴在“石头”的身边的。
所谓:青山相看,白云相伴。
她还是可以陪伴贾宝玉的,但和贾宝玉是不能结婚的。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
也有人认为是“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灭亡的原因。
第4卷 第2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4 N o.2 2010年4月JOU RNAL OF CEN T RA L SOU TH UNIVERSITY OF FO RESTRY&TECH NOL OGY(Social Sci ences) Apr.2010 红楼梦 中的隐喻性面称呼语贬称和爱称及其英译李 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 在 红楼梦 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主要是指含有隐喻形象的贬称和含有隐喻形象的爱称,而且含有隐喻形象的面称呼语前代词和形容词也有一定的语用预设。
杨译本 和 霍译本 对 红楼梦 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分别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达到了各自不同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 红楼梦;隐喻面称呼语;英译[中图分类号] H3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9272(2010)00-0100-03 M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sing Vocative in HongloumengDisparaging and Endearment Terms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LI Gang(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Hu nan Normal University,C han gsha415000,Hu nan,China)Abstract:In H ongloumeng,th e m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 sing vocative refers to the disparaging terms an d terms of endearm ent with m etaphorical images.M oreover,th ere are certain pragmatic pres upposition in th e pronouns and adjectives before the direct addressin g vocative w ith metaphorical images.In Yang Xian-yi s and David H aw ks En glish translation of H ongloumeng,the tw o translators h ave resp ectively applied th e trans lation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emoestication to achieve different pragmatic effects.Key words:H ongloumeng;m etaphorical direct addres sing vocative;English tran slation称呼语是 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