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园规划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园设计说明设计说明:该园是一个规则式的小游园,设计布局合理,从功能角度出发,全园有休息广场,和儿童游乐场及老年人的活动区。
该园前是校园图书馆,说以人口比较密集,必须有个大的广(不同的铺装突出风型图案)供人们集散,花坛供人们休息之余欣赏。
从道路系统分析,园路成对称式,本园道路贯穿全园,设有大的入口,而且多个入口,减少了人流拥挤现象。
园内景点多个,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景点,小型观景墙广场,组合型花架,设计巧妙的将这两个景点缩小和中央景点放大,从而突出主题。
儿童游乐区配有儿童游乐的基本设施,地面是沙地,防止儿童受伤,老年活动区配有老年人健身的基本设备,园内还设有一个小水池假山,道路通过桥连接两侧,让人们在园中不尽能看到山还可以看到水,好比自己就生活在自然中。
园内植物配置种类多样,为园内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让游人不仅能观赏景色,更能享受生活。
(一)地理位置游园位于河南城建学院校图书馆后面,游园东临十号教学楼,西邻山顶操场,北对校图书馆,南为学院教师公寓。
二、设计理念 (一)绿地定位:游园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二)我们的理念: 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 (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
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各绿地所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绿地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
2.独特的文化理念,沟通与超越(1)“游园喷泉区”的设计依托“沟通”和“超越”理念。
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团体得到提高。
其后,终将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人类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最佳体现。
小游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江南某中小城市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一个面积500m2左右的小游园,基本情况如下附图。
在对基地整体环境的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统筹兼顾地块现状、周边环境及用地性质,创造舒适宜人且独具特色的小游园环境。
设计成果要求构图完整,表达充分。
一、设计要求:
1.用叠加法表示全面的构思过程,对环境进行整体环境设计,充分展示场地特色;
2.主题明确,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安排设置体现场地特征的景点;
3.强调寓教于乐,为周围居民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
4.可以设置有亭、廊、柱等,以及可供休息的服务设施。
二、设计内容
1.构思图、分析图(如周边环境分析图,景观结构分区图,交通分析示意)若干;
2.总平面图1个;
3.局部效果图2个以上,图幅不小于18*13cm,鸟瞰图自选;
4.不少于300字的设计说明;
三、图纸要求:
1.图纸规格A2,张数不限;
2.表现手法不限,工具线条与徒手均可;
3.要求用色彩表现,彩铅、马克、水彩等不限。
四、时间
3个星期。
目的:
1.熟悉园林的设计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里面适当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系统顺势通畅,植物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有一定的地形处理和水体造景,营造丰富的多层次空间,满足所属场地的需求。
2.能合理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合理的结构和道路联系各空间,能充分分析地块现状、周边环境及用地性质对场地要求,基本掌握园林设计初步设计的要求。
3.掌握园林设计步骤,学会分析,尝试运用结构组合的方式,为下一环节设计做准备。
总平面图、局部植物种植图应有合适比例尺,指北针。
坚持原创!附图:。
附件成都市小游园、微绿地设计及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2017.09— 1 —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一般规定 (4)第三章设计及建设分类标准 (5)特色公共艺术设计要求 (5)景观绿化工程要求 (6)城市家具设计要求 (7)道路铺装设计要求 (7)照明系统设计要求 (8)第四章方案设计成果标准 (8)第五章编制依据 (10)— 2 —第一章总则第1.1条为加强《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规划建设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的贯彻实行,规范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规划建设设计管理控制,明确建设标准细则,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1.2条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成都市中心城区“11+2”区域(“11”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郫都区11个行政区,“2”指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小游园、微绿地建设的设计工作。
第1.3条本指导意见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设计、技术审查、施工标准及依据使用。
第1.4条指导意见编制结合自身及周边地块性质条件,充分考虑公众的行为活动,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设置相应的休闲场所和设施。
设计应充分考虑市民可进入、可参与性。
第1.5条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必须与周边环境及需求相结合,高标准设计及建设,满足“一园一特色”的建设主题,具有高标准的审美品位及生活情趣。
第1.6条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项目方案设计应面向社会公开有偿征集,广泛吸取社会创意。
第1.7条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除结合本指导意见要求外,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成都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第二章一般规定第2.1条小游园、微绿地设计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资质。
第2.2条小游园、微绿地设计应分析区域环境和设计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市政公用设施条件;周边区域业态,使用人员情况;简述工程范围和工程规模、地形、水系、道路、现状建构筑物。
小花园景观设计说明范文(实用5篇)(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
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
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
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
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
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
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
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
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小游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
工程位于绵阳市芙蓉溪东岸,四周交通便利,地块略呈矩形,占地总面积约15016平方米。
地势比较平坦,沿江自然环境保留完整。
它的建设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小游园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
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如果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
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
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
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
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
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
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
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
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三、设计思路
此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考虑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吸引游人的因素之一。
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感觉,游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四、项目分析
1、功能分区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休闲游园划分为4大功能区:
(1 )老人活动区:老人和小孩是游园的主要游人,而老人主要在园内是以锻炼、休闲为主所以老人活动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营造随意悠闲,怡然自得的环境。
(2)密林过渡区:连接活动区和居住活动区的地带设计为密林过渡区,主要由不同品种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高大乔木搭配而成。
(3)休闲广场:位于入口的景观视线上,是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园区内主要的集散地,有众树木和草坪草等众多园林景观内容,是游园的主要景观。
(4)娱乐休闲带设置有休闲座椅,散布小道和供成年人使用的简单的健身器材,布局形式简洁,配合中心休闲广场的造型,有标志性雕塑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2、流线分析游园在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生态安全,其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设计的路线,力争具有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集散要求。
南面和东南面都有公路,所以设置了主要出入口,给出集散区,用以疏导交通,同时也给出了休息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息需求。
3、入口设计入口位于两条公路交叉的地方,两个方向的车辆的行人都可以方便进入场地内。
由于场地的中心是一个下沉广场,距离主要出入口较近,所以入口广场形式简洁,设立标志性强的雕塑,形成视觉焦点。
流线上自然过渡到休闲广场。
五、种植设计
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
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香泡、棕榈、桂花、杨梅、柑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