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藏珠于渊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格式:ppt
- 大小:248.00 KB
- 文档页数:7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ԭʫ】紫案②焚香暖吹③轻,广庭清晓席④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⑤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⑥献贤⑦先德行,朝廷列爵⑧待公卿⑨。
自惭衰病⑩心神耗,赖11有群公12鉴裁13精。
【注释】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②紫案: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殿。
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④席:犹言列坐。
⑤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⑥乡里:犹言郡县。
⑦献贤:献举人才。
⑧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⑨公卿:指执政大臣。
⑩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11赖:幸亏。
12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13鉴裁:指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14.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2.(3分)C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并引状推诚应天,岂尚交饰臣伏睹今月十三日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群臣皆欢然,以谓至明至圣,有小心翼翼事天之意。
盖自四年来,天灾频见[1],故陛下欲修应天以实之事。
时谓出题以询多士,而求其直言。
外议皆称,自来科场只是考试进士文辞,但取空言,无益时事。
亦有人君能上思天戒,广求规谏以为试题者。
此乃自有殿试以来,数百年间最美之事,独见于陛下。
然臣窃虑远方贡士乍对天威,又迫三题,不能尽其说以副陛下之意。
臣忝列书林,粗知文字,学浅文陋,不自揆度,谨拟御题撰成赋一首。
不敢广列前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
臣闻古者圣帝明王,皆不免天降灾异,惟能修德修政,则变灾为福,永享无穷之休。
臣不胜大愿。
其赋一首,谨随状上进。
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
固当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治情。
彼虽不言,谪见以时而下告;吾其修德,祸患可销于未萌。
臣闻天所助兮,惟善则降祥;德苟至兮,虽妖而不胜。
皆由人事之告召,然后天心之上应。
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戎惧之心,所以保安于万乘[2]。
臣请述当今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证。
至如阳能和阴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而可推;(去年大旱。
)阴不侵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而可知。
(去年河东地频动。
)又如黑者阴之色,晦者阴之时,或暴风惨黑而大至,白昼晦冥而四垂。
(康定元年三月,黑风起,白日晦。
)日食正旦,雨冰木枝。
(今春二月。
)如此之类,皆阴之为。
盖阴为小人与妇人,又为大兵与蛮夷。
若四者之为患,则群阴之失宜。
故天象以此告吾君,不谓不至;陛下所宜奉天戒,不可不思。
是谓应以实者,臣敢列而言之。
若夫慎择左右而察小人,则视听之不惑;肃清宫闱而减冗列,则恭俭而成式。
况乎远佞人者,孔宣父之明训[3];放宫女者,唐太宗之盛德[4]。
又若西师久不利,宜究兵弊而改作;叛羌久未服,宜讲庙谋之失得[5]。
在陛下之至圣,行此事而不忒;庶天意之可回,虽有灾而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