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一一、目的要求二、基本原理➢➢➢三、实验材料每组同学需要准备以下材料(2人/组):●●●●●●●●●●●●●●四、实验内容(一)、培养基的配制:注意:标签用铅笔书写,以防高温灭菌时蒸汽模糊字迹。
操作图示:四、实验内容培养基配方:1.配制肉汤斜面培养基50 mL 2.配制麦芽汁斜面培养基3.注意事项:◆◆◆◆(二)培养基灭菌四、实验内容(三)包扎1.培养皿:2.吸管:3.三角玻扒:五、实验报告思考题:◆◆◆◆◆◆◆◆实验二一、目的要求➢➢二、基本原理三、实验材料1.各组所需的物品●●●●2.注意事项:①②①②③④四、实验内容1.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技术:斜面接种的操作方法:转下页接种菌名及接种划线方式、接种工具:细菌:霉菌:酵母菌:图2-1 各种无菌操作接种技术示意图图2-2 穿刺接种操作过程示意图2.生物的培养技术——培养箱恒温培养法3. 为下次实验准备平板培养基:注意:标签用铅笔书写,以防高温灭菌时蒸汽模糊字迹。
培养基配方:(1)配制肉汤平板培养基100 mL(2)配制麦芽汁平板培养基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五、实验报告1.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微生物琼脂斜面上的生长状况。
2.思考题:◆◆实验三一、目的要求●●二、基本原理三、实验材料1、各组所需物品:•••••2、平板的制备:四、实验内容1. 平板混合分离法: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单球菌(3皿)图3-1 混合倒平板操作法示意图四、实验内容2. 平板划线分离法:(3皿)图3-2 平板划线分离操作法示意图图3-3 平板划线菌落分离效果图四、实验内容3. 平板涂布分离法(3皿):图3-4 涂布平板操作法示意图四、实验内容4. 平板点殖:黑曲霉,黄曲霉,根霉(3皿)四、实验内容5. 生物的培养技术:培养箱恒温培养法➢➢五、实验报告1、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微生物的菌落特征注:菌落特征描写方法参考如下:五、实验报告2、思考题:实验四一、目的要求二、基本原理转下页二、基本原理三、实验材料1. 菌种:2. 每组制片用具:3. 染色剂1套:四、实验内容四、实验内容3.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制片技术及个体形态观察:●●●图4-10 涂片制备过程四、实验内容4 注意事项:●●●●。
微生物常用实验第一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通过染色方法,使细菌变得可见,便于观察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有利于研究其生长、代谢、致病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介绍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细菌涂片1.取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菌落,用不锈钢嵌片环沿中心点轻压一下。
2.将嵌片环中的菌落涂匀于无菌载玻片上,制备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片。
3.待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晾干,并用火焰消毒。
二、涂片染色1.用火焰将铺有细菌涂片的玻片烤干。
2.将烤干的玻片浸入甲醇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3.将玻片浸入碘酒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4.将玻片浸入乙醇中,使背景颜色褪去,再用水漱洗。
5.将玻片浸入洋红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颜色等,有助于鉴定细菌种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第二篇:厌氧培养实验厌氧菌是一类生长需要在完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
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厌氧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厌氧菌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介绍厌氧培养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厌氧培养基制备厌氧培养基是进行厌氧菌培养的关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并在其中加入培养菌株所需的配方和其他适宜的添加剂。
2.将培养基分装到无菌针筒或暗口瓶中。
3.在体积的一半至三分之二处加入去氧剂(一般为Thioglycolate或Dithiothreitol)。
二、厌氧细菌接种与培养1.准备厌氧细菌培养物的接种种子。
一般情况下,把生长适应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分生处理来获得设计数量的细胞,并将其重新悬浮在与培养基相同的缓冲液中。
2.在无氧条件下接种厌氧菌,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可以通过使用瓶盖和橡胶塞的局部替代或全封闭气密容器的方法来实现无氧条件。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一)碳水化合物代谢实验糖(醇、苷)类发酵实验(1)原理:细菌分解糖得能力与该菌就是否含有分解某种糖得酶密切相关,故分解糖得能力各不相同,细菌分解糖类后得终产物亦不一致,在含糖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若细菌分解糖则产酸或产酸产气,使培养基颜色改变,从而判断细菌就是否分解某种糖或其她碳水化合物。
(2)基本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0、5%-1%得糖类(单糖、双糖、或者多糖)、醇类(甘露醇、肌醇)苷类(水杨苷、菊糖等)、培养基可为液体、半固体、固体或微量生化管几种类型.(3)实验方法:取某一种细菌得24h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到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等培养基内,37℃培养24h,观察结果并记录.(4)结果判定:如果接种进去得细菌可以发酵某种糖或醇,则可产酸,使培养基由紫色变成黄色,如果不发酵,则仍保持紫色。
如发酵得同时又产生气体,则在微量发酵管顶部积有气泡。
(5)应用:就是鉴定细菌最主要最基本得实验,特别就是对肠杆菌科细菌得鉴定尤为重要。
氧化型与发酵型(O/F)得测定(1)原理:细菌在分解葡萄糖得过程中,必需有氧得参加,称为氧化型(O),细菌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可以进行无氧降解得,称为发酵型(F)。
发酵型细菌无论在有氧无氧得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
不分解葡萄糖得细菌称为产碱型(-)。
这在区别微球菌与葡萄球菌、肠杆菌科成员中尤其有意义.(2)培养基:培养基蛋白胨2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0、3g,葡萄糖10g,琼脂3g,1%溴麝香草酚蓝3mL,蒸馏水1000mL。
将蛋白胨、盐、琼脂与水混合,加热溶解,校正PH至7、2,然后加葡萄糖与指示剂,加热溶解,分装试管,3-4mL/管;115℃,高压蒸汽灭菌20m in,取出冷却成琼脂柱。
(3)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得幼龄斜面培养物,穿刺接种,每种细菌接种两管,于其中一管覆盖1mL液体石蜡,37℃培养24h或更长时间。
(4)结果判定:(5)应用:O/F试验主要适用于G—肠道杆菌得鉴别。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光学原理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分为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显微镜的结构如图-1所示。
A B图-1 显微镜的结构1.机械装置(1)镜筒:镜简上端装目镜,下端接转换器。
镜筒分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mm)和后倾斜式(倾斜45°)。
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
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2)转换器: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
不向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为方形(多数)和圆形的平台,中央有一光孔,孔的两侧各装1个夹片.载物台上还有移动器(其上有刻度标尺),可纵向和横向移动。
移动器的作用是夹住和移动标本用。
(4)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可改变倾斜度)两种。
(5)镜座:镜座为马蹄形,支撑整台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6)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大、小螺旋调节器(调焦距)各一个。
可调节物镜和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调节器有装在镜臂上方或下方的两种。
装在镜臂上方的是通过升降镜臂来调焦距,装在镜镜下方的是通过升降载物台来调焦距,新式显微镜多半装在镜臂的下方。
2.光学系统及其光学原理(1)目镜: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均备有2~3个(对)不同规格的目镜,例如,5倍(5×)、10倍(10×)和15倍(15×),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3种外,还有20倍(20×) 。
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性,探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常见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 常见(1)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将微生物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因素使其生长繁殖。
利用孵育箱或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孢子、菌丝和菌落等形态特征,通过分离与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利用培养皿或发酵罐等装置,监测微生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上的不同阶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潜时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等。
(3)微生物的代谢分析:通过测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酸、气体、酶等,分析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生物工艺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4)微生物的遗传分析: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或利用遗传标记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等现象。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2. 微生物学实验方法(1)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酒精喷雾消毒和过滤器材消毒等。
(2)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时,需要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细菌装液的操作在无菌台上进行,采用无菌培养皿、培养基和工具,以及穿戴无菌手套等措施。
(3)微量液体处理:有些微生物实验需要处理微量的液体,如微生物菌液的接种、稀释和移液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吸管、微量移液器和微量离心机等微量操作工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以确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差异。
四、名词解释1. 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 无菌(asepsis):指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4.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5.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8.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 ASO test):是用已知的链球菌“O”溶血毒素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
它常用于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风湿活动期。
其效价大于1:400以上有参考意义。
9. 肥达试验(Widal test):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的动态变化,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0.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是指某些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含有的菌体(O)抗原,可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故可用以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患者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此称为外斐试验,用以辅助诊断有关的立克次体病。
11. 锡克试验(Schick test):用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
在一侧皮内注射白喉毒素0.1ml,若无任何反应,表示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若24h-48h注射部位开始出现红肿,直径1cm-2cm,表示机体对白喉易感,无免疫力,血液中无抗毒素中和毒素。
12. 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测定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性试验。
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13. 鲍-金培养基(B-G培养基):含甘油、马铃薯和血液的营养培养基,用百日咳杆菌分离培养。
14. 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V因子和X因子,将其流感杆菌分区划线在巧克力平板或血平板上,然后点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置于37℃,培养18h-24h后观察菌落特点,凡是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感杆菌生长得较好,形成菌落较大;而远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远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15. 二相性真菌(dimorphic fungus):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使两种形态发生互变,称为二相性。
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时,呈酵母菌型;在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呈丝状菌18. CPE(cytopathic 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
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20.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血清学诊断可作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此试验一般取病人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五、问答题1. 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步骤、结果和意义是什么?2. 答:革兰染色法的操作与步骤如下:(1)标本片制作:取材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步骤:第一液碱性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第二液碘液,媒染1min,水洗;第三液 95%乙醇,脱色,30s,水洗;第四液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30s,水洗。
(3)结果: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观察其形态、染色性,经革兰染色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革兰阳性菌呈紫色;一类是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4)革兰染色的意义:①鉴别细菌;②指导选择用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③致病性方面,革兰阳性菌大多数以其外毒素致病,革兰阴性菌以其内毒素致病。
3.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据细菌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哪四类?其特点和原因是什么?答:细菌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 pH值温度气体,据细菌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1)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此类细菌具备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下不能生长,如TB、霍乱弧菌。
(2)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a)此类细菌在低氧压下生长最好,氧压增高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红斑丹毒菌等。
(3)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系统,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在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而且还将受其毒甚至死亡,如破伤风杆菌、脆弱类杆菌等。
(4)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有需氧呼吸和发酵两种功能4.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分哪几期?各期有何实际意义?答: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分为以下四期:(1)迟缓期。
指细菌进入新的环境后短暂适应阶段。
(2)对数生长期。
保存菌,药敏试验。
(3)稳定期。
抗生素合成,芽胞形成,外毒素合成。
(4)衰亡期。
形态呈多形性。
5. 物理消毒灭菌法有哪些具体方法?答:物理消毒灭菌法有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湿热灭菌法包括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辐射杀菌法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以及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消毒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6. 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是什么答:原理:一、湿热灭菌时菌体蛋白容易变性,二、湿热穿透力强,三、蒸气变成水时可放出大量热增强杀菌效果,因此,它是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
条件:101.53kPa,即15磅/英寸2,温度为121.3℃,保持压力和温度(注意压力不要过大,以免发生意外),维持15~30 min。
适用范围:凡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如培养基、生理盐水、衣服、纱布、棉花、敷料、玻璃器材、传染性污物等都可应用本法灭菌。
7.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答:紫外线杀菌的机理主要是破坏细菌DNA构型,使单聚体胸腺嘧啶核苷酸变成双聚体胸腺嘧啶核苷酸,导致细菌死亡或突变。
紫外线杀菌的最佳波长为265nm~266nm。
使用紫外线应注意的事项:(1)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薄薄的一张纸即能阻挡透射,因此只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2)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和角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时应注意防护。
8. 简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答: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3)温度;(4)酸碱度;(5)有机物。
10.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哪些?答:(1)直接涂片镜检。
凡是在形态和染色性具有特征的致病菌,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有助于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
所有标本均应作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后进一步鉴定。
(3)生化反应。
不同的致病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其代谢产物不尽相同,借此可对一些致病菌进行鉴别。
(4)血清学试验。
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学血清与分离培养除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和型。
(5)动物试验。
主要用于分离、鉴定致病菌,测定菌株产毒性。
(6)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对知道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7)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来应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致病性微生物核酸时临床诊断学的重大发展。
11. 抗“O”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答:抗“O”试验的原理:(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胶乳试剂的制备:将羧化聚苯乙烯乳胶与纯化溶血素“O”用碳化二亚胺交联,离心洗涤后用pH 7.6甲酸盐缓冲液配成l‰悬液,加0.1‰ NaN2防腐(即溶血素“O”免疫微球)。
(2)被检测血清中的ASO与ASO胶乳试剂反应时,根据间接乳胶凝集试验的原理,可引起乳胶颗粒的聚集。
若预先将被检测血清(含ASO)用25结合单位/毫升的溶血素“O”中和,然后再与ASO胶乳试剂反应,乳胶颗粒仍出现凝集者,说明被检测血清含ASO>250单位。
方法:(1)病人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56℃30分钟灭活补体。
(2)在反应玻片上分别滴加病人血清及阳性、阴性对照血清各l滴,再各滴加1滴标准溶血素“O”,轻轻摇动,使之混匀。
(3)于上述三个液滴上各加ASO胶乳试剂1滴,轻摇8分钟,观察各位置上有无聚集颗粒出现。
结果判断:(1)有明显疑集者为阳性,无凝集者为阴性。
(2)病人血清1:50稀释阳性反应,相当于传统的溶血试验ASO 500单位,此时应将病人血清作l:80~1:100稀释,重复上述试验,若仍为阳性,则病人血清的ASO相应为≥800单位~≥1000单位。
意义:近期有链球菌感染。
13. 哪四种实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IMViC试验的结果是什么?IMViC试验代表: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有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
吲哚无色,不能直接观察,加入吲哚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与之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
甲基红(M.R)试验有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可继续分解丙酮酸产生乳酸、甲酸、乙酸等,由于产生大量有机酸,使培养基pH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即显红色。
而有些细菌如产气肠杆菌则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酮、醛等,则培养基的pH仍在6.2以上,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
V-P(Voges-Proskauer)试验某些细菌如产气肠杆菌具有丙酮酸脱羧酶,可使分解葡萄糖后产生的丙酮酸脱羧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碱性条件下,可被空气中的CO2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可与培养基中含胍基的物质起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
枸橼酸盐培养(Citrate)利用试验枸橼酸盐培养基不含任何糖类,枸橼酸盐为唯一碳源、磷酸二氢铵为唯一氮源。
当有的细菌(如产气肠杆菌)能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能同时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便可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钠,使培养基变碱,培养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由绿色变为深蓝色。
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IMViC试验的结果是++――,――++16. 试述肥达氏反应的原理、用途及结果判断注意事项答: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 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途及结果判断:患伤寒或副伤寒后,O与H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IgM类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约半年,消退后不易受非伤寒沙门菌等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刺激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