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精选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公式精选①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②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③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④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求比值的方法:用前向除以后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四则混合运算①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9.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
单位“1”未知,用除法。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基本公式:前一个数÷后一个数(比较量÷标准量)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单位“1”已知)基本公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③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基本公式:分率对应的数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列方程解。
④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两个数的差÷单位“1”的量(标准量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②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利息税=本金×时间×利率×5%41.四则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运算性质①减法的基本性质:a-(b+c)=a-b-ca-b-c=a-(b+c)②除法的基本性质:a÷b÷c=a÷(b×c)(a±b)÷c=a÷c±b÷c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πr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S=2πr+2πrh=2π(d÷2)+2π(d÷2)h=2π(C÷2÷π)+Ch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V=πrh=π(d÷2)h=π(C÷2÷π)h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第5讲厘米和米知识点一:认识线段1.线段的特征:(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画线段的方法:将尺子放平、按紧,笔尖紧挨着尺子的一边,先画一个端点,从这个端点沿着尺子的边画一条直直的线,在这条线的另一端再画一个端点。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画线段的方法:1.与测量物体时,先将物体的一端和直尺上的刻度“0”对齐,另一端和直尺上的刻度几对齐,物体就是几厘米长。
2. 画线段时,先用笔在直尺刻度“0”处点一个点,画几厘米的线段就在直尺的刻度几上再点一个点,最后将这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知识点三:认识米米和厘米的关系: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100厘米。
知识点四:我们身上的“尺”能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考点一:厘米和米,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例1】如下表是4个小朋友的身高测量结果。
小明小兰小齐乐乐1米35厘米1米24厘米1米32厘米1米29厘米请你把4个小朋友的身高从低到高排一排。
【分析】只比较后面的厘米数即可。
【解答】解:1米24厘米<1米29厘米<1米32厘米<1米35厘米。
【点评】根据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解答此题即可。
1.找出下面长度约为1厘米的物体,在括号里画“√”。
【分析】根据生活实际,订书钉和瓜子的长度约为1厘米,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点评】此类问题要联系实际,不能和实际相违背。
2.在合适答案后面的□里画“√”。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及对1米长度的理解,楼高十几米,所以比1米高;小鸟高十几厘米,所以比1米矮;椅子的宽60厘米左右,所以比1米短。
【解答】解:如图:【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比较,关键是理解1米有多长。
3.量一量如图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厘米【分析】通过测量,所给线段长3厘米,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即画3+2=5(厘米)的线段。
【解答】解:3+2=5(厘米)如图:答:如图的线段长3厘米。
第一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认识数和量、比较大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概念,并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对数和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均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均分解决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苏教版丨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要点知识及单元检测附答案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16分)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
2.搭一个四边形至少需要用()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至少需要用()根小棒。
3.数学书的封面是()边形,有()条边。
4.上图是一块七巧板,有()个三角形,()个正方形,()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中,()和()大小相等,()和()大小相等。
二、辨一辨。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10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得到的一定是正方形。
()3.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一定是五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5.一副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三种图形。
()三、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1.摆一个平行四边形至少需要用()根火柴。
A.4B.6C.82.下图中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是()。
A. B. C.3.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可能是()。
A.三角形B.长方形C.正方形4.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能拼成下面哪种图形?()A.三角形B.四边形C.六边形5.左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A.4B.9C.5四、画一画。
(3题8分,其余每题6分,共20分)1.在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按要求分一分,画一画。
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两个四边形3.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可以分成几个?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填一填。
五、数一数。
(6分)四边形()个五边形()个六边形()个六、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易错题总结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3×4=12(乘数)×(乘数)=(积)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第二单元知识点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一填.(每空2分,共26分)1.由4条边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图形是().2.观察右图,图中有()个长方形.3.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并且两组对边分别().4.选一选(括号里填序号)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5.()是特殊的长方形,()和()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摆一个平行四边形至少需要()根小棒,摆两个平行四边形至少需要()根小棒,摆三个平行四边形至少需要()根小棒.二、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10分)1. 四边形有四条边,那么五边形一定是五条边. ()2. 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 ()3. 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伸缩衣挂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5. 四边形不只有正方形和长方形. ()三、算一算.1.口算(每题1分,共10分)5+9= 4+8= 12+15= 44+6= 77+3=12-7= 20-5= 66-6= 50-0= 15-9=2.列竖式计算(每题5分,共15分)66+33-47= 72-44-14= 37+33+17=四、操作题1.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9分)2. 在每个图形中画一条线,按要求把它分成两个图形.(10分)3. 剪去正方形的一个角,你有几种剪法.画一画(10分)4. 在下面点阵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形四边形.(10分)参考答案一、1.四边形2. 103. 4,相等4. 长方形:①④正方形:③⑥平行四边形:②⑦⑧5. 正方形,6. 4, 7 , 10二、1. √ 2. √ 3. × 4. √ 5. √三、1. 14 12 27 50 805 15 60 50 62 66+33-47=52 72-44-14=14 37+33+17=87四、 1.2.3.4.。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
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
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
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
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
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
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
减。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
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体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