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吉利收购南孚电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名单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将已经使用过的电池进行再利用的过程。
随着电池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子消费品的普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为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减少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电池梯次利用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致力于电池梯次利用的企业名单:1. Tesla:作为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Tesla不仅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致力于电池梯次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他们利用废旧电池生产新的电池组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2. LG化学: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化学品和电子材料制造商,LG化学致力于电池梯次利用的研究和开发。
他们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如锂、镍和钴,生产新的电池产品。
3. Panasonic: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Panasonic在电池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电池,将其中有用的材料重新提取出来,制造新的电池产品。
4. BYD:作为一家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商,BYD一直致力于电池梯次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他们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5. Envision AESC: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Envision AESC 在电池梯次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经验。
他们通过先进的回收技术,将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重新提取和利用,生产出高质量的新电池产品。
这些企业在电池梯次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减少了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相信电池梯次利用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南孚电池被收购的主要原因
一、南孚电池的成立,太过分散的股权为日后南孚对股权的失控埋下了隐患。
二、由于当时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是从“小局”出发而不是
从大局出发,为了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南孚走上的也许就是这条不归路。
我们无法谴责摩根斯坦利的投机买卖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获利也是市场行为的惟一目的。
通过出售南孚股权,摩根斯坦利等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外国股东将4200万美元的资产迅速翻了一番,然后抽身而退。
我们也不能把矛头指向吉列公司,摆平最大竞争对手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外带大半个中国市场,这种买卖换了谁都会趋之若鹜
三、地方政府和当时的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
事实上,我们看到摩根斯坦利仅持有中国电池股权3年多时间,之后就
受让给吉列一家企业。
事后有学者提出,如果当时在股权设置上设定一些风险控制的条款,比如股权转让的期限、受让方的限制、优先回购权甚至一票否决权等,南孚也许会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
四、关键的一点是公司成立之前没有做好的制度安排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
安徽省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44分)本大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
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
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
下列书法的种类依次是A.隶书楷书小篆行书 B.行书隶书草书楷书C.行书篆书草书楷书 D.草书篆书行书楷书3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革 D.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4.《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观点主要表明了作者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C.想表达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 D.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5.“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6.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北魏鲜卑服唐女装“中山装”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7.“论者不察,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此说甚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
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独中国狃(拘泥,狃音扭)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根据材料判断作者应是A.慈禧太后 B.奕 C.康有为 D.孙中山8.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
.李光斗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品牌泰斗,中国品牌营销第一人。
欧荑量赢丽田国七绨最怕中国芷业收购他们车且传白g品牌。
只要中国企业有收购洋品牌的企图,欧美政府就会竭力反对。
但同时,欧美的企业却在中国大肆收购中国的品牌。
5。
I刖惟2008/6欧美国家最盯臼巾国什么?今年年初,华为科技拟收购3Com公司的交易在华盛顿遭遇政治反对,终告失败。
按照原计划,华为将持有美国竞争对手3Com公司16.5%的股份,并取得董事会席位。
但在美国政府出面阻挠后,收购计划取消。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洋品牌屡屡受挫。
2005年6月,海尔集团拟收购美国著名家电品牌美泰,出价12.8亿美元外,还承诺承担美泰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收购总报价达到了22.5亿美元。
然而,时隔仅仅—个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批准了由Ripp】印【协Dd公司率领的投资集团对美泰的收购要约。
由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动作,使海尔的收购美泰品牌的愿望化为了泡影。
2005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向美国同行业对手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开价185亿美元,但是在8月,中方宣布受阻撤回,并表示撤回原因并非经济因素。
今年年初,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呼吁:美国应当公平对待中国公司。
为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必珊矽H5坝劬猁浮结公平竞争的幌子_下.一再县到不面瞎说的壁垒?欧美国家不JI昔动用政洽干预,他似盔黼阻止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其貌不扬的邢李源,哪里赚来那么多的钱,能够把亚洲第一美女林青霞娶回家?并不是靠开制衣厂,而是因为收购Espm这一欧洲品牌而赚得盆满钵满。
品牌的力量,不仅仅会成就英雄抱得美人归的传奇。
建国初期,中国老字号企业有l万多家,而现仅存不到2000家。
.一曾几何时,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苏泊尔被法国sEB取得绝对控股权,乐百氏成为法国达能的囊中之物,娃哈哈和达能陷入纠缠不清的岌岌可危之中。
而曾经为全球第五大电池生产商的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利,由此曾经是手下败将的吉利旗下金霸王电池开始蒸蒸日上,南孚生产线一半被迫闲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海尔收购美国美泰一事做出了这样的评论:“不论成功与否,海尔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生产商要开始努力抓住西方的知名品牌了。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2—2013学年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2012.12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和非选择题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1年中国邮政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它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背景为蓝天、白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
其中“祭祖”与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相联系,这种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世袭制C.任免制 D.强调孝廉2.据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距离,而清朝军机处与皇帝的寝宫仅50米的距离,从中反映的本质是()A.君臣关系越来越亲密B. 皇帝越来越离不开大臣C.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D.皇帝越来担心自身安全3.伯利克里时代的公民巴斯塔和妻女居住在雅典一个小山村,作为一家之主的巴斯塔()A.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B.妻子参与国家议事期间,在家照顾女儿C.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工资 D.与妻子一起参与国家议事4.美国有个史特拉奖,每年颁给美国最成功最荒诞的诉讼案的原告律师和白痴陪审团。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直接源于古代哪国法律 ( )A.希腊B.雅典C.中国D.罗马5.结合1689英《权利法案》内容,对当今英国女王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由英国议会选举产生②是国家元首③是英联邦的首脑,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④掌握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A. ①②③B. ②③C. ③④D. ③6.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联邦制B.行政权与立法权独立平等C.国家元首同时是军队统帅 D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7.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PE投资机构的分类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的机构主要有如下几类:①国内外专业私募股权基金。
是目前在中国最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投资目的是投入私募股权,对其提供增值服务,最后溢价退出获取利润。
又可分为:1、专业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如软银赛富、鼎晖、弘毅投资等;2、国际投资银行下属的直接投资部,高盛直接投资部;3、国际大型集团下属投资基金,比如英特尔旗下两支“中国技术基金”、IBM旗下的“中国投资基金”(与雷曼兄弟合建)等等。
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特点非常明显。
首先他们都有明确的投资取向和投资哲学,专业化分工非常细致,对所投资的阶段、行业、投资规模等都有明确界定。
其次对于每一个投资项目,都有从投入、增值和退出的完整计划,并且在上述各环节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资源。
第三、逐利第一的原则,在该原则之下摩根士丹利将南孚电波卖给了竞争对手吉利。
中国失去了电池行业最好的公司,吉利吃掉了竞争对手南孚。
②国有投资公司。
包括主权财富基金、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
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要求,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参股、控股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设立创投公司或投资部门。
主要目的是为集团公司兼并收购相关企业,或者是进行多元化投资,或者让集团的闲置资金产生收益而进行私募股权投资.这类机构的投资特点之一是所进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必须符合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投资的范围狭小。
特点之二是资金有限,进行投资的资金仅限于集团的部分闲置资金,当每年所分配的投资额度用完之后,停止投资。
特点之三,很少有机构形成通畅的退出渠道。
特点之四,对于并购的企业普遍存在整合困难,对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有限。
④券商系。
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成为首批获得券商直投资格的企业,二者均采用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模式开展直投业务。
按证监会要求,目前券商直投只能以自有资金开展,投资对象为Pre-IPO 项目,且投资期限不超过3 年。
利润、渠道、专利全给美国!电池霸主南孚是怎么被榨干的?“格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企业,没有外资,也没有外国所谓的国际人才,一万几千个研发人员全部来自中国高校,而不是'海归派’”。
董明珠对格力的“自信”,不知道“刺伤”了多少“民族企业”的脸,至少2003年穿上“洋装”的南孚不敢抬头。
董明珠作为昔日中国电池界的霸主,南孚的辉煌却在2003年被毁了个一干二净!南孚也有烦心事翻看南孚2002年和2003年的财务报表,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景象。
它的销售额呈现负增长,利润反而增加了10%。
这不符合商品市场的规则,可事情发生在南孚的身上却多出了几分合理,毕竟它的身份“镀了金”。
图片源自网络它的前身南平电池创建于1954年福建南平的一处偏僻山沟,别说走出乡村发家致富了,厂里日子过的紧张到随时倒闭都有可能,但是在福建师范化学系高材生陈来茂来到之后,南平电池的腾飞才进入了进行时。
专业对口外加对电池行业很有兴趣,陈来茂很快通过与北京、上海等地方知名电池厂联名的方式,让南平电池打响了知名度,打开了名号。
陈来茂(左)农村有句俗谚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溜溜”,有客户购买才会有回头客的诞生,南平电池就此一炮而红,陈来茂并未就此自满,而是放眼全国,将目标锁定在尚未普及的碱锰电池。
市场是个神奇的地方,陈来茂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乘上寻呼机的东风。
寻呼机的风靡让南平电池的5号和7号电池的销量大涨,小门小户出身的南平电池凭此一跃成为国产干电池的领头羊。
图片源自网络盛名在外,自然也不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商。
在1988年的时候,南平电池和香港华润百孚、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合资创建了南孚电池,这样的作为让电池行业中出现了首家合资企业,也为未来的不太平埋下了祸乱根源。
毕竟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会更加的合理。
凭着40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的投资,摩根士丹利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为了南孚电池的控股公司,虽然中方占据51%的股份,可第一次合资埋下的祸根却是直接将南孚送上不可转圜的地步。
你所不知道的南孚:两次被外资收购,每年卖7亿个,每天都在⽤⽂/⽯泽杰南孚是⼀家家喻户晓的电池⼚,巅峰时期占领着中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年能卖出7亿节,“⼀节更⽐六节强”的⼴告语更是深⼊⼈⼼。
这样龙头企业怎么会被外资收购,在外漂泊11年呢?南孚的没落到底是外资控股的原因还是被市场所淘汰呢?南孚如何成为电池⾏业龙头企业的?南孚电的前⾝的南平电池⼚,于1954年在福州创⽴,是⼀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最初创⽴时只有7个⼈。
改变南平电池⼚的命运的是陈来茂,1986年时任⼚长的陈来茂邀参加了由中国出⼝产品基地总公司组织的赴西欧考察团,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深刻的意识到中国电池⾏业的落后,当时中国的国产企业只能⽣产碳电池,碳性电池内部的材料相对廉价,材料能对环境造成强烈污染,同时碳性电池的电量很低,在当时为⼤功率家⽤电器提供电能的时候尤为明显。
⽐如⼿电筒、剃须⼑、玩具车等。
在美国碱锰电池已占⼲电池总量的70%,当时中国的⼲电池市场虽然已经达到了惊⼈的100亿产量,但是碱锰电池的市场却⼏乎处于空⽩地带。
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如今对于⽣产制造⾏业来说,产能⼀直处在极度饱和的状态之中,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已经越来越⼩,研发能⼒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
但在90年代初期,掌握优质产品就等于掌握了市场先机,所以建⽴碱锰电池⽣产线的事情⼀直萦绕在陈来茂的脑海,但是苦于资⾦困扰⼀直未能实现。
转折点发⽣在1988年,南平电池⼚和⾹港百孚公司、中国出⼝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福建兴业银⾏合资成⽴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就这样南孚陆续上线多条碱锰电池⽣产线,机会也终于垂青了有准备的南孚公司,90年代开始传呼机如⾬后春笋般在我国遍地开花,南孚电池也因此⼀路⾼歌猛进,在这黄⾦的⼗年,因为拥有领先于市场的产品南孚⼀路⾼歌猛进,各地的代理商都怀揣着⼤把现⾦住在南孚公司等着发货。
外资⼊股带来的到底是机遇还是危机上世纪90年代可谓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改⾰开放很多企业从那时开始腾飞,中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的项⽬也爆发式增长,很多曾经⽿熟能详的民族企业就在当时注⼊了外资,南孚也没能例外。
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目录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 (1)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 (3)031210鲸吞南孚 (6)050307南孚命运的启示:透视股权频变的背后的意义 (11)050508南孚股变之惑 (14)050513那一场“国退洋进”的资本游戏 (20)051025海外基金收割中国本土企业是助推器还是榨取者 (23)051031吉列入主南孚一个民族品牌的湮灭? (31)051031雾锁前途:南孚启示录 (35)051205南孚电池股权变更背后 (37)060118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40)060327当前外商对华投资动向、问题及建议 (47)060328并购市场是否狼来了么 (51)060405触目惊心:外资“蚕食”国企四大秘笈 (56)060422我国完善引资政策的建议出炉 (58)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1-11 编辑:张晋近20年的风云变幻,使得南孚电池的能量消耗不少。
其间民资进入、外资涌进,也改变不了终被竞争对手吞食的命运,即使援手的是摩根士丹利。
“我们其实一直担心他们把我们卖给国外电池公司(美国吉列)。
”南孚电池的一位高层说道,不过,这个南孚高管们最担心的事情眼下还是成为了现实。
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Duracell)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Gillette)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吉列没有透露交易的具体条款,但吉列表示,这笔交易将使其今年的盈利“略有”增加———南孚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美元,其电池在超过300万个零售点出售。
“现在仍是敏感时期。
”11月初,身为南孚电池总经理的丁曦明先生,坚持不肯透露半点风声。
据了解,吉列以大约1亿美元的代价,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后者持有南孚电池72%的股份。
摘要: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并购、合资、品牌再定位等策略蚕食我国民族知名品牌,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品牌塑造及发展形成极大冲击。
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品牌重组与并购对民族品牌造成的挤出效应和竞争策略,然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挤出式并购民族品牌品牌竞争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5(c)-251-02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品牌意识逐步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但是,在品牌重组和并购的过程中,我国的某些民族品牌却逐渐淡出大众视线,而跨国公司在该行业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而是跨国公司品牌战略有效实施的结果。
高且所需时间较长,风险较大。
而直接并购后跨国公司可全盘接收当地企业的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并迅速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
此外,跨国公司在并购本土企业时往往会通过争取控制权干预本土品牌的经营策略,无论事前如何承诺,并购成功后跨国公司都可以对品牌策略进行调整,更由于对本土品牌使用权的买断,其后也无需担心有竞争对手使用类似品牌。
以2003年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列公司的金霸王电池收购为例。
南孚电池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在21世纪初总产值达7.6亿元,年利润8000多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是我国电池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而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长达10年一直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电池的1/10。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南孚电池国内股东将股权出售给外资,使其六年内历经三次转卖,让外资获得了绝对控股的机会,最终落入竞争对手美国吉利公司之手。
此次并购让吉利公司顺利击垮本土最大竞争对手,并顺理成章获得南孚电池原本占据的市场份额。
而南孚电池却在并购后由于品牌投入的减少而逐渐萎缩,并因与母公司的目标市场相冲突而被迫退出海外市场的拓展,近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
中国第一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其中,百孚公司当时持有南孚电池25%股份,基地福建公司持股20%,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占40%股份,而兴业银行则投了90万元人民币,占15%股份。
南孚电池的成立被称为当时电池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
然而太过分散的股权为日后南孚对股权的失控埋下了隐患。
1990年7月15日,南孚以6000多万元代价引进的第一条日本富士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并正式投产。
1993年南孚再次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碱性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此后,南孚电池进入高速发展期。
到1998年,南孚电池固定资产已经达到4亿元,到了2003年,南孚电池以近8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占据中国电池市场半壁江山,位列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而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面对南孚的强劲竞争,进入中国10年,始终无法在中国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的10%。
当年,足球名将孙雯那句铿锵有力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南孚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引入国外战略机构
1999年,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引进外资热潮。
当年,正值南孚的黄金时期,在福建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的要求下,南孚引入摩根斯坦利等国外战略机构。
1999年9月8日,在中国厦门举办的第三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南平市政府找来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此后,中金公司与南孚签约,南孚原来的数家股东以企业存量资产评估后的69%出资,与摩根斯坦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建控股公司——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总股本1万股,其股东结构为中方各股东占51%、外方投资机构占49%。
由于中国电池拥有南孚的绝对控制权,外方股东如果增加2%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电池。
事实正是如此,中方逐渐失去对南孚股权的控制,最终未能避免被竞争对手收购的悲剧。
股权控制旁落
股份公司的成立从此改变了南孚电池的命运。
2000年,百孚公司在香港炒金亏损了几千万美元,为了偿还债务,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20%的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外一个子公司,并将余下的股份卖给摩根斯坦利,这8.25%的股份出让,意味着中方已经失去中国电池的控股权。
2001年,基地总公司的子公司将其持有的20%中国电池股份,以7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富邦控股集团,之后,摩根斯坦利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富邦控股手中买回了这些股份。
据了解,本来摩根斯坦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股权变动频繁,中国电池没有取得在香港上市的资格。
上市搁浅后,南平地方政府也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股权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外资股东。
2003年8月,生产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Gillette)公司,从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进而控股南孚电池。
经过数次的转让,中国电池的股份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外资股东手中。
中国电池公司大约拥有南孚72%的股份。
另外28%的股份分别由南平国投、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大丰电器公司持有。
2005年,宝洁公司以57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吉列,南孚又成了宝洁公司的子公司。
南孚电池的启示
吉列入主南孚在当时引起业界哗然。
南孚这一民族品牌即将消失、南孚将成为金霸王(吉列的电池品牌)的加工基地等传言充斥坊间。
吉列公司下属的美国金霸王电池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商,而南孚则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电池生产商。
在中国内地,金霸王和南孚一直是竞争对手。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
而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据了解,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旗下的金霸王电池在海外市场正面冲突,只好放弃海外发展战略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
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
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其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
他用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
南孚的员工们心里都感到了极大的失落——南孚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了。
有专家曾撰文指出,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是从“小局”出发而不是从大局出发,为了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南孚走上的也许就是这条不归路。
我们无法谴责摩根斯坦利的投机买卖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获利也是市场行为的惟一目的。
通过出售南孚股权,摩根斯坦利等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外国股东将4200万美元的资产迅速翻了一番,然后抽身而退。
我们也不能把矛头指向吉列公司,摆平最大竞争对手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外带大半个中国市场,这种买卖换了谁都会趋之若鹜。
新华信副总经理闫冬认为,在1999年的股权转让中,南孚电池没有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对资本运作的风险严重估计不足,地方政府和当时的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
事实上,我们看到摩根斯坦利仅持有中国电池股权3年多时间,之后就受让给吉列一家企业。
事后有学者提出,如果当时在股权设置上设定一些风险控制的条款,比如股权转让的期限、受让方的限制、优先回购权甚至一票否决权等,南孚也许会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
也有专家指出,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一个趋势。
国退后是民进、管理层进还是洋进都可以,关键的一点是制度安排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
这里有个定价机制的问题,也就是“国退”一步值多少钱的问题。
南孚电池在股权转让中是否被低估,还要将南孚电池以后的收益情况与初始转让的溢价作比较,目前距离并购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不足以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