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 格式:doc
- 大小:4.11 KB
- 文档页数:2
三角洲就是河流入海或入湖以后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扇形或舌形的沉积体,为什么河流入海就会形成三角洲呢?因为当河流入海入湖,随着河流能量的降低,会在河口地区卸载一些带不动的沉积物,渐渐的就会形成水下的浅滩,水下浅滩逐渐迂回增高以后就会形成河口砂坝,受河口砂坝的阻挡会使得原来的单河道分叉,形成分流河道,然后分流河道中又会形成次级的河口砂坝,河道又会继续分叉形成二次河道分支,这样就形成了三角洲的雏形。
三角洲雏形形成后会按照以下三步进行发育(1)当洪流冲决天然堤,沉积物淤积而呈决口扇滩,三角洲会扩大。
(2)河水冲决天然堤,会取道新河床入海,旧河道会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同时受海浪改造和侵蚀,旧三角洲废弃,新三角洲开始发育。
(3)三角洲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各三角洲彼此连接且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和黄河口现代三角洲都是由多期三角洲叠置形成,有机会应该去地质考察。
下面再来看看三角洲区域内的水流形式,由于蓄水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不同密度流交汇都会有三种水流扩散方式。
(1)河水密度大于蓄水密度。
这种情况属于高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底部面状射流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浊流,会形成湖(海)底扇。
也就是说河水携带较多的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会在河底形成高密度流体,进入湖盆后沿湖盆底部搬运沉积,个人认为这应该是近物源沉积会有的表现形式。
(2)河水密度与蓄水密度相当。
这种情况属于等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辐射状扩散(喷射状),这种情况一般是湖泊三角洲。
(3)河水密度小于蓄水密度。
这种情况属于低密度流动,这种流动扩散表现为表面面状流动属于平面喷流,这也是大部分海洋三角洲的形式。
下面来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受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速度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因此特点就是三角洲增长快,沉积厚度大,面积大,常形象的被称为鸟足或朵页状。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作者:刘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精细解剖和密井网条件下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以及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为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
关键词:三角洲内前缘测井相模式沉积模式前言中国主要的油田类型是砂岩油田,利用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取心资料,基于大量现代沉积和地质露头研究成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建立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1],指导精细储层描述和剩余油研究,为油田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1、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岩相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的地质概念库,应用于指导沉积砂体精细识别。
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包括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和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3~4m之间,有效厚度在2~3m之间,净毛比大于0.8,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2~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6~0.8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1~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3~0.5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1、三角洲概述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
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
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
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2.1建设作用2.1.1河口作用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
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
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
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精细解剖和密井网条件下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以及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为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
关键词:三角洲内前缘测井相模式沉积模式
前言
中国主要的油田类型是砂岩油田,利用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取心资料,基于大量现代沉积和地质露头研究成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建立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1],指导精细储层描述和剩余油研究,为油田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1、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
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岩相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的地质概念库,应用于指导沉积砂体精细识别。
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包括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和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3~4m之间,有效厚度在2~3m之间,净毛比大于0.8,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2~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6~0.8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1~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3~0.5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
2、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研究
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单井测井相的模式,应用于单井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
在取心井段单井沉积微相精细分析基础上,利用该井层对应的所选测井曲线总结该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通过多井同一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总结该微相所共有的测井相要素特征,由此建立该微相的测井微相模式。
当取心井少或微相类型多时,会存在取心井的微相不够典型、没钻遇等问题。
此时可在取心井标定下的密井网开发区内优选测井微相以补充测井微相模式。
通过以上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单井测井微相模式。
3、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研究
通过建立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微相组合的方法,应用于沉积微相表征与组合。
3.1沉积砂体量化表征
由于精细砂体识别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在油田生产中应用困难,因此在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对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砂体进行了量化表征,简化了繁琐的操作过程,使沉积砂体精细识别能在油田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3.2沉积微相组合方法
在精细沉积微相平面图的基础上分析典型砂体成因,总结每一种典型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砂体几何形态及其显著特征等,从而建立起了典型砂体沉积微相组合方法[2]。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一般形成于湖盆极度萎缩,水体极浅时期,河流能量远大于湖能,且湖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量把砂质碎屑改造成大面积的席状砂体,所以河道间只能为较细的粉泥质占据。
主要发育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连续可分,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粉砂质泥岩和泥岩。
以水
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席外缘→席间的模式分布(图3-1)。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形成时期,体湖泊的改造作用虽比枝状三角洲内前缘有所增强,但终究还很弱,只能搬运少量粉砂级及粉砂级以下的细粒物质,而河流仍不失其控制作用。
主要发育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独立、连续,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表外席状砂。
以水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二类席状砂→席内缘的模式分布。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形成于湖水覆盖面积较大时期,湖浪改造作用较强。
河流虽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但其对砂体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所以发育良好的席状砂体。
主要发育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基本连续,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表内席状砂。
以水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一类席主体→二类席主体→一类席状砂的模式分布(图3-3)。
4、应用
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水驱精细挖潜,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井间砂体连通关系认识更加清晰。
通过示范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注采调整的实践,认识到在注采关系完善的河道砂体内,存在高水淹通道;再通过数模辅助剖面中各单元含水数据,分析疑似高水淹通道动用及分布情况,定量判定单元高水淹通道;最后在控制全区含水上升速度的同时,挖潜剩余油。
区块开发取得了含水不升,产量不降的效果。
5、结论
通过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亚相沉积模式研究,提出了密井网下沉积微相描述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典型砂体沉积模式,且有关研究成果指导了油田水驱精细挖潜,实践表明该套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