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_优秀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5
24 与妻书爱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是执手相看的缠绵;是海誓山盟的誓言;是耳濡鬓染的相守。
可当爱情遭遇血雨腥风的革命;横亘家国天下的选择。
相爱的人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跟随林觉民一起感受他的家国情仇。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
3、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裴多菲有一首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呢?今天我们来看看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是怎么选择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卿卿..如晤.(qīng wù)搁.笔(gē)称.心快意(chèn)不能禁.(jīn) 使之肖.我(xi ào) 一恸.(tòng) 嗟.夫(jīē) 相和(hè)2.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并划出朗读的停顿。
3.知道学生大声读课文,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与:①与妻书(动词,给,给予)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介词,和,同,跟)③吾与(汝)并肩(携连词,表并列,和、同。
)竟: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完毕,终了)②何竟日默默在此,(也副词,全,整,终。
)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词,推广到)②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介词,等到。
)书: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名词,信)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写)(2)词类活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作动,尊敬;后两个“老”形作名,老人。
)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形作动,爱护;后两个“幼”形作名,小孩。
)③称心快.意(使动用法,使……愉快。
《与妻书》导学案预习导航【文本助读】1、走进作者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探寻背景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
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
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
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仪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
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了战斗中。
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张鸣岐已逃走,遂退出东辕门,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顺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习围绕关键性语句展开议论抒情的方法,体味文章情感真挚、说理深刻的写作特点2、翻译全文【课堂探究】一、朗读全文,理解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同“够”,能够)(2)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陪伴)2、一词多义[竟]A动词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与妻书》)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B副词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身]A名词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B代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C副词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3.词性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汝幸而偶我(婚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与妻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课时]: 1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人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与妻书》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
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2.相关背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
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3.解题①与,②妻,③书,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眷( ) 卿( ) 彀( )恸( ) 栖( ) 肖( )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 )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学案《与妻书》学案 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三、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原句略。
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
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与妻书-林觉民》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 分析《与妻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4. 探讨《与妻书》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林觉民,原名林志炯,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国当代闻名作家、诗人、散文家。
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著有小说集《窗外》、《夜》、《黑夜白天》等。
《与妻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精致的文字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二、作品背景《与妻书》是林觉民的一部散文作品,讲述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书信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三、主要内容和主题《与妻书》以书信的形式展开,内容涵盖了作者与妻子相识、相知、相恋的全过程,以及他们在婚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主题主要包括爱情、家庭、责任、生活等,通过对情感的精致描写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感悟。
四、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在《与妻书》中,作者对自己和妻子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心里情感的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与温暖。
五、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与妻书》虽然是一部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的作品,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家庭、爱情、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价值。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珍惜身边的亲情和爱情,以及珍惜当下的幸福。
导学案设计:1. 请阅读《与妻书》全文,了解作者林觉民及其作品背景;2. 思考并讨论《与妻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3. 分析《与妻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思考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和描写想要表达的意义;4. 思考并分享自己对爱情、家庭、责任等话题的看法,以及从《与妻书》中所得到的启迪和感悟。
第17课与妻书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背诵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及高尚情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使之肖.我( ) (2)相和.( )(3)一恸.( ) (4)称.心( )(5)能彀.( ) (6)不能禁.( )答案(1)xiào(2)hè(3)tònɡ(4)chèn(5)ɡòu(6)jī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婉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卿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率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婉转解释(2)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3)依本性而行,勇敢(4)出自《孟子·尽心上》。
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六夜四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够”(2)通“廿”,二十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使生活上得到利益。
17、《与妻书》导学案设计:高一语文组时间:2013-12-30案编号:2013G1017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一、预习先行1、请阅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然后回答问题。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林觉民(1887—1911)。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福建闽侯人。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家乡,约集革命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4月24日《绝笔书》,表示为“光复神州,重兴祖国”而献身的决心。
27日起义发动时,随黄兴攻两广总督署,受伤被俘,从容就义。
译著有《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
二、基础积累1、借助工具书给文中不懂的字注音,注意文中注释的字词,利用注解读懂课文大意。
2、文中有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来,然后背诵。
三、合作探究1、“与妻书”——作者要对妻子说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作者说“吾至爱汝”,又说“率性就死不顾汝”,为什么?四、引申阅读《觉——遥寄林觉民》。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思考:这样一种儿女情长,还在哪儿看到过?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选择,你会怎样?四、课堂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称心如意,几家能彀?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11.2《导学案》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对古代的书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文化传承与理解:以情激情,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2、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一、【走进作者】林觉民(1887年-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人。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黄花福州十杰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课本[1]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林觉民的故居位于福州南后街杨桥路口,现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二、【识记积累】1.注音释义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2.通假字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3.一词多义[竟]A动词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与妻书》)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B副词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身]A名词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B代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C副词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4.词性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汝幸而偶我(婚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24、与妻书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能流畅的翻译课文.2、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学习重难点】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知识链接积累常识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无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1907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林觉民率敢死队冲入总督衙门后堂,点了一把火,在退出时遇到大队清兵,血战中不幸中弹被捕,从容就义。
时年24岁,是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书信是他在起义前三天写的,共写了两遗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导学设计第1课时【导学目标】1、熟读课文,能流畅的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
【导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
【导学过程】【导学一】知识链接积累常识(5分钟)1、导入语: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吗?(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广州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起义,事后群众收得尸骨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遇难的烈士中,有一位年仅25岁,他叫林觉民。
他起义前,共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
给父亲的信字数不多,其内容是:“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二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请恕之。
”(大屏幕显示)给父亲的信字数不多,其内容是:“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请恕之。
”关于文中的两个典故:错误!司马春衫:白居易任扬州司马时,有一次在客船上听琵琶女演奏,听其诉说了悲苦身世,道出惊人的诗句:“同时天意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且泪湿青衫。
○,2太上之忘情:太上,指圣人,意思是最高明的人不为情所困,要豁达面对.【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学法指导:对照课文仔细听录音朗读,在课文中给疑难字和加点字注上拼音。
---------------------------------------------------------------最新资料推荐------------------------------------------------------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与妻书》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与妻书》一、教学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矣、书、身、禁等多义词的宅用法,掌握其、以短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名重点分析在这封遗书中叛,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听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惊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咏。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描全文的?分析:文章第智 1 段吾作此书,故遂囊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瑟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捧,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性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湘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豫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赃第 2 段中吾至爱汝,旬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澜,则1 / 3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垣心。
第 3 段集中抒发了吾歼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允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桥汝。
第 4 段逐层深入地论烟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篱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噪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笨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泄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螟第 5 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京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辣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懈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劣 6 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届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物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哪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邵:幸,吾至爱汝;诛不幸,使自己就死持。
[粤教必修二]《与妻书》导学案[粤教必修二]《与妻书》导学案《与妻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顺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第一课时快乐自学(一)资料大展台1.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时代背景(见资料夹)3.本文的写作经过(见资料夹)(二)初级自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自由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朗读展示并评价。
反馈练习: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卿()晤()彀()恸()语()婉()嗟()虐()2.多音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古今异义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今义:)④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3)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5)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2.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7):3. 交流展示(四)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晤()几家能彀()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嗟夫()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使之肖吾()的的非吾所忍()2.解释下面的字词①如晤:②腥云:③婉:④切切:⑤第:⑥抑:⑦破镜:⑧率性:⑨的的:⑩独善其身:3.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