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72 KB
- 文档页数:24
第十七章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德育目标:了解中外酒店集团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文化底蕴知识目标:了解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的意义,掌握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异同,以及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化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异同,以及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化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出勤二、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三、新知学习(一)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的意义1.酒店管理模式的含义目前没有形成权威性的释义,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酒店管理模式,即……2.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的意义思考: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的意义?参阅教材218页(二)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参阅教材219-221页,思考:中外酒店管理模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1.管理方面2.经营风格方面3.服务特色方面4.运行机制方面(三)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化参阅教材221——225页,思考: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1.以浓厚的文化为底蕴,深化酒店集团的管理理念2.以人性化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3.以明确的经营策略为指导,重塑酒店集团的经营风格4.以职业化的员工为资本,构建酒店集团服务的标准化体系5.以扁平化的结构设置为根基,完善酒店集团的管理组织6.以科学的决策为依据,保证酒店酒店集团经营管理的正确四、课外拓展观看视频:1.海眼看酒店——中外酒店经营比较.flv/show/CE4rO8zuHV0x9itMaad9pw...html2.海眼看酒店6 03酒店管理模式.flv/show/PpQreJWJP4igXVwGvNyLkA...html五、课堂小结了解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比较的意义,掌握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异同,以及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化方法。
六、布置作业预习《十八章中外酒店集团管理方法比较》。
中外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比较一、引言星级酒店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星级酒店市场竞争日渐激烈,酒店管理模式深受关注。
中外星级酒店存在有很大的区别,从管理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外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因此,本文从管理层次、营销策略、服务理念、人员配置以及成本消费等方面比较中外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提高我国星级酒店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二、管理层次比较1、国内星级酒店管理层次我国酒店管理层次由上至下依次为:酒店经理、市场销售总监、财务总监、行政总厨、人力资源总监、公关总监、客房部总监、餐饮部总监、会议销售总监、技术总监等等。
管理层次相对集中,比较规范化,管理清晰,各部门之间相互理顺。
2、国外星级酒店管理层次国外星级酒店的管理层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执行层、中层管理层和高层管理层,管理层次分类划分非常清晰,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比较明确,管理机制完善,企业运作高效。
3、中外星级酒店管理层次比较中外星级酒店的管理层次以及职责分工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高层管理层以及中层管理层的设置方面,两种管理模式存在差距,而国外的星级酒店在管理公司高层层次的设置上存在相对较多的自由。
总的来说,两者的管理层次都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营销策略比较1、国内星级酒店营销策略国内星级酒店,流量为王,喊得越响利润越高的营销策略盛行。
营销方式以传统的广告宣传为主,缺乏对于品牌塑造、口碑营销和新媒体的营销手段,除此之外,很多酒店都是配套业态的“多元打法”,草根市场和散客市场为主。
销售方式偏重于预付款和批量采购,价格定位偏低。
2、国外星级酒店营销策略国外星级酒店重视品牌保护与建设,注重口碑营销、新媒体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和e-marketing等手段,推崇个性化服务和高端用户定位的精准营销,而且对于销售渠道、销售周期也有着相对的优化处理。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服务行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国内外酒店纷纷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期为酒店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概述(一)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多以企业集团化、连锁化为主。
通过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内酒店还注重本土化经营,根据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在管理上,国内酒店多采用集中式管理,即总部对各分店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
(二)国外酒店管理模式国外酒店管理模式以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为特点。
通过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的服务团队,提高客户满意度。
此外,国外酒店还注重创新与科技应用,如智能化酒店、虚拟现实技术等,提升客户体验。
在管理上,国外酒店多采用分散式管理,即各分店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需遵循总部的统一标准与政策。
三、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一)管理模式特点比较国内酒店管理模式注重本土化、集中化,便于总部对各分店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而国外酒店管理模式则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注重创新与科技应用。
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国内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注重员工培训与团队建设,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而国外酒店则更加注重员工激励与职业发展,通过提供良好的薪酬福利、晋升机制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三)市场适应性比较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在本土市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而国外酒店管理模式则更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和经营。
两种模式在市场适应性方面各有优势,需根据酒店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进行选择。
四、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启示(一)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差异化经营国内酒店应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752015年7月下半月刊酒店管理研究对比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杨 丹酒店能否健康发展与其管理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酒店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酒店管理模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解决。
本文将从中外酒店管理常用模式、中外酒店管理模式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简述。
前言由于受到过去国情发展的影响,酒店业在我国的兴起较晚。
酒店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相互学习。
近几年来,我国酒店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根据市场的要求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多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还未形成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特色管理模式。
一、中外酒店主要运用的管理模式(一)行政、制度、经济的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法在中外酒店管理模式中常见的管理方法之一,在管理中根据酒店的行政组织的命令、指示与相关的规定、制度等具有约束性的手段来对酒店实施管理。
这样能使酒店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但同时这种管理方法对管理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酒店业的发展是在国家相关的制度、法律、条例等要求下进行的,这就是酒店业的制度管理法。
根据国家制度来确定酒店业发展中所要遵循和应用的规章制度,使酒店经营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但是此方法存在缺乏灵活性等缺点。
经济管理方法主要是在收入、薪资制度等方面对酒店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引导和约束的方法。
经济管理法可以使酒店有限的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现场管理、情感管理的方法现场管理法与情感管理法都是对员工情感方面的进行的,管理者对酒店进行现场的检查、巡视等加强了与员工的互动,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员工的思想情绪、爱好、需求等进行了解,同时在实际上给予员工切实利益的满足。
能更好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育管理的方法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创造性,同时对员工进行引导启发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四)均衡管理的方法均衡管理法是从顾客着手,在对顾客的需求方面进行有效的预测,将酒店现有产品与顾客进行适配,达到对顾客提供服务供给时的有效与平衡。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SWOT 分析————————————————————————————————作者:————————————————————————————————日期: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SWOT 分析-旅游管理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SWOT 分析孙晗笑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沉淀,酒店行业逐步发展。
而独特鲜明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酒店和外国酒店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在酒店的经营理念、服务规定、品牌文化、硬件设施以及配套的设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种种原因影响了在管理模式上国内外酒店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酒店的管理模式概述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
管理模式是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的集合。
可以简单表述为: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中外酒店管理理念并不是相同的。
在国内,一般酒店管理理念的市场导向是以自己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物品为主,酒店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有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
单纯的以自己的营业额目标、目标利润以及成本去规划消费者的消费,而不是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发现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哪里?他们能接受的服务价格和水准是多少?而在国外酒店和一些国内的合资酒店中的国外管理者,在市场导向方面坚持顾客就是上帝,以满足消费者的一切合理需求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目标,在商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设计均采取从外向内的模式,也就是先去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再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定价在消费者所能承受的范围,消费者是什么样的消费人群?二、国内酒店管理SWOT分析1、竞争优势国内酒店管理有着很强的社会主义特色,比如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中国加入WTO为酒店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其有了新的特点。
在众多周边行业,如酒店咨询、酒店供应、旅游等行业中。
只有服务优质,价格适中,才能受到客户的青睐。
网点众多,管理费用较低,相对客人而言也很方便快捷。
浅析中外饭店管理集团比较中外饭店管理集团比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饭店管理集团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产业。
中外饭店管理集团在酒店经营、服务、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经验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运营模式、服务质量、品牌价值等角度,比较中外饭店管理集团的异同,以期为酒店业界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一、运营模式比较1.1中餐饮和国际餐饮中餐饮和国际餐饮是中外饭店管理集团的一个显著差异,中餐饮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由此,中餐饮在中餐饭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在中外饭店管理集团中,大多数中国饭店集团都拥有自己的中餐厅,并以此强化了自身的文化优势。
而在国际饭店管理集团中,中餐厅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是在特殊的节日或活动中提供中餐,或是为某些菜系提供特别的中式小菜。
1.2机构分布与资本化中外饭店管理集团的机构分布与资本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国外,许多饭店管理集团都是上市公司,高度资本化,因而这些饭店集团具备更高的市场化和品牌化特征。
而在中国,尽管有不少饭店管理集团已通过上市融资,但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酒店经营管理方向,因此大多数国内饭店管理集团更有针对性地进军特定的市场领域。
1.3运营方式中外饭店管理集团的运营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国外,酒店管理集团通常使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即将酒店分为酒店特许经营商(加盟商)和酒店管理公司两个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将资金风险最大化地转移给加盟商,同时将酒店管理和经营交由专业人士来执行。
而在中国,大多数饭店管理集团采用直营的方式,以保证服务和设施的质量和一致性。
二、服务质量比较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品质,中外饭店管理集团在服务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2.1国外集团注重顾客感受国外饭店管理集团更注重服务的细节和顾客满意度,强调感性体验。
如万豪酒店集团推出的“无微不至”服务,以及希尔顿酒店集团创立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服务理念,都强调服务的人性化、即时化、周到化和个性化。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
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
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
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增长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8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旅游饭店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酒店数量从262家发展到1000家。
但是由于发展基数较小,所以每年增长包含的绝对量不大。
从经营来看,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饭店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各个方面都下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旅游饭店。
同时也使各个方面看好这个市场时机。
在当时社会观念还非常保守的情况下,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瓶颈制约的因素有所缓解。
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称为波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市场大起大落,也使我国新兴的旅游饭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残酷的滋味。
在这个阶段旅游饭店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出来了。
酒店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同时也培育了市场的竞争意识。
这一阶段也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比较无序的的阶段。
各种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发生。
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是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旅游饭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发展总体速度迅猛,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递增。
完全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逐步培育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酒店管理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领域,涉及到酒店房间经营、前厅服务、餐饮安排、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内酒店业面临着来自国外酒店的竞争压力。
为了提高国内酒店的管理水平,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一、管理文化差异酒店管理是一个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业,而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影响着酒店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实施。
国内酒店管理注重“人为本”,强调员工的家庭背景和情感沟通,而国外酒店更注重个人绩效和制度规范。
在中西方管理文化差异下,如何平衡员工自主性和组织效能,是国内酒店管理模式改进的关键问题。
二、员工培训与激励机制国内酒店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员工培训不足的问题,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而国外酒店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凭借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国外酒店还普遍采用激励机制,如奖金、晋升、优越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国内酒店管理模式中市场营销策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过于依赖于价格战。
而国外酒店将市场营销策略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品牌形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国外酒店注重品牌的建设,提供一致的服务体验,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度。
国内酒店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并注重品牌建设,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四、信息化管理国外酒店普遍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酒店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国内酒店管理模式中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存在信息孤岛和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
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国外酒店的信息化经验,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整体管理效能。
五、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国外酒店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王琦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摘要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以境外游为起点,开始引进了外国酒店集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国酒店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比如万豪集团(Marriot International),喜达屋集团(Starwood Group),四季酒店( Four season),喜尔顿集团(Hilton Group),香格里拉集团(Shangri-la Hotel)等,在中国境内都开设了不少的酒店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给中国酒店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挑战。
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所管理的酒店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得不败之绩,除了在修建酒店时它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能根据当时客人的需要来设计与规划,采用最新技术及最先进的设备,在装修上独具特色外,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是酒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本文对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目录摘要 (1)引言 (4)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4)(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4)(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7)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 (11)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 (13)四、中外酒店竞争比较分析 (15)五、中外饭店管理模式比较 (16)结语 (21)参考文献 (22)引言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
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
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
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增长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8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旅游饭店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酒店数量从262家发展到1000家。
但是由于发展基数较小,所以每年增长包含的绝对量不大。
从经营来看,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饭店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各个方面都下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旅游饭店。
同时也使各个方面看好这个市场时机。
在当时社会观念还非常保守的情况下,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瓶颈制约的因素有所缓解。
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称为波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市场大起大落,也使我国新兴的旅游饭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残酷的滋味。
在这个阶段旅游饭店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出来了。
酒店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同时也培育了市场的竞争意识。
这一阶段也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比较无序的的阶段。
各种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发生。
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是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旅游饭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发展总体速度迅猛,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递增。
完全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逐步培育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到今天。
这个阶段又是一个下滑的阶段。
酒店的总量不断扩大,但客源与市场供应结构不对称致使全行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
主要表现为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酒店之间相互打价格战。
杭州市1998年饭店客房地平均出租率为65%,同比下降不大,但是酒店的效益下降了30%。
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全行业利润急剧下降,且自1998年以来出现了行业的全面亏损。
1996-1999年四年间利润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110余家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700余家,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7.2%。
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数量占管理集团的17%,但管理的饭店房间总数占连锁化管理的60.49%。
在中国饭店业20强中,国际饭店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饭店集团入选8家(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建国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新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如家和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中旅饭店总公司、华天国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开元旅业集团)这8家饭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己达到国际饭店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的扩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全球饭店市场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国有饭店集团凭借自身优势,在国内饭店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白天鹅宾馆、昆仑饭店、金陵饭店等都己成为国人管理,令同行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饭店。
(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二次大战”之后,伴随着欧美等国出现的相对持续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历史机遇和五天工作制,高速公路及私家汽车的日益普及,针对在某一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或商务公干旅游对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
如1946年成立的“洲际酒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1949年成立的“希尔顿国际集团”(HILTON INTERNATIONAL )。
伴随着波音707的问世和波音747的大批量投用,世界各国的民航也在20世纪60-70年代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而使乘飞机出行逐渐成为大众休闲度假或商务旅游的首选,而不再是达官贵族的专利特权。
此间在欧美国家逐渐普及的带薪年假制度又进一步催生了跨国旅游和跨洋度假的大众旅游消费市场。
为了满足国际旅游的市场需求,并使本国出境游客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家外之家”的温馨,安全舒适,众多的欧美酒店集团纷纷联姻航空公司,并先后走出国门到本国出境游客流量较大的外国旅游目的地或中心门户城市接管或开设酒店。
譬如;美国的希尔顿国际与环球航空公司的联姻,法国的子午线与法航的联姻等成功案例催生了一大批跨国,跨洲,跨地区经营的国际酒店集团。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开放,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国酒店经营管理业务中的日益普及,那些兼具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益的欧美酒店管理集团在基本完成了全球酒店市场的瓜分之后又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即;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逐渐从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联盟的转型。
从1981年大都会(GRANDMETROPOLITAN)兼并洲际酒店集团开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香港新世界集团(NEW WORLD)对华美达集团( RAMADA)的收购兼并,英国巴斯有限公司(BASS )对假日集团和洲际集团的收购兼并,以及法国雅高(ACCOR)集团对6号汽车旅馆公司(MOBILE 6 )的收购兼并。
通过重新整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横跨国界,纵跨行业,品牌多元,管理统一的超级酒店集团(如;英国的洲际集团,美国的万豪集团和法国的雅高集团等)。
其中,2004年跃居国际酒店集团三百强首位的“洲际酒店集团”就是通过在2003年成功收购兼并了美国的“蜡木酒店式公寓集团”(CANDLEWOOD SUITE)而一举夺魁的,并把连续6年稳坐世界三百强头把交椅的美国圣丹特集团(CENDANT)拉下了马。
目前,洲际酒店集团是世界上客房拥有量最大(高达535,000间),跨国经营范围最广(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接管酒店最多(多达45家)的超级酒店集团(MEGA GROUP )。
国外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牵引力。
而国内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驱动力。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美等国的酒店集团始终在集团化进程中扮演着领跑和助动的角色。
而国内的酒店集团则基本上都是在扮演着模仿或陪练的角色。
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经营宗旨(mission statement),它表明酒店为什么存在,主要的旨趣是什么。
外国酒店的经营宗旨强调顾客利益,股东与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
从许多酒店的经营宗旨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书面上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是员工的利益,最后是企业的利润,即股东的利益放在最后。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注重以义取利,如各种的优惠,免费服务,但这些义举的受益者是酒店的顾客而非其它,酒店更多的是致力于顾客满足,提高质量赢得顾客。
中国人受孔子的“义主利从论”的影响,在企业经营中强调酒店经营的社会效益。
我国酒店对经营宗旨不明确,至少可以说没有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酒店经营的第一优先。
中国酒店的员工较外国酒店的服务意识差,顾客至上意识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酒店的经营宗旨不明确。
实际经营与高悬的经营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像没有航标,在黑暗中漂流的航船,盲目而无序。
酒店盲目经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许多酒店不是真正的商业酒店,还带着浓厚的政治接待性质,酒店的经营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务目的。
对上服务而非对客服务,总经理于上属部门作行政指派,总经理只要把上级主管服务好,职位就保住。
因此部分酒店把大量工作放在满足上级上,而非改进服务质量上及满足顾客赢得利润。
中国酒店的一些“以义取利”行为是向政府的寻租或是社会公关。
从“义举”中获得的不是酒店的顾客,而是酒店人事,财政有决策权的人士。
中国酒店管理人员工作重点不是在满足顾客而是上级的根本原因是满足顾客,盈的利润不是评估酒店管理层最重要的指标。
也就是说,顾客满足于企业利润无法保证管理层的地位稳定。
而上下级关系是保证管理层地位的关键。
在我国服务质量比较好的酒店,多是较早实施了政企分开,员工的提升与其工作绩效密切挂钩,这样才能激发管理层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
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对于酒店而言,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趋势。
标准化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是标准化服务的核心。
目前中国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处于,推销不力;员工缺乏纪律,经常三五成群聊天;浴池太小;楼面服务可以取消。
领导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意识浓厚;有章不循,员工过于散漫;形式主义,许多改革走过场。
基本上属于情绪化服务,其弊端是服务质量的一致性(consistency)差,波动大。
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标准化管理是克服情绪服务的良方。
标准化意味着用数据说话,依规矩才能成方圆。
要求制定操作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与奖惩规则,标准应尽量具体化,使之易于考核与评判,员工依据标准行事。
中国酒店业无法跳越标准化而直接进入个性化阶段。
外国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己不是什么时髦的方式了,大多数酒店已经推行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的优点是:同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容易促成额外的销售,容易得到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加强;顾客参与酒店活动,如产品/服务开发:一线员工能表现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