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第二节摩擦力

【学业要求】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应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计

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会应用二カ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体会和认识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知识梳理】

一、静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力的分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受静摩擦力物体是否一定静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共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A与地面或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是画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并说出静摩擦力的大小。

倾斜传送带上物体匀速下滑。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叠放的A、B两个书。

讨论书A、B受到的摩擦力情况。(在图中画出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用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拉A,书AB均静止。

(2)用水平向左的,大小为3N的力拉B,书AB均静止。

(3)用水平向左的,大小为8N的力拉B,书AB一起向左匀速运动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

例题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②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③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

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⑤滑动摩擦力就是跟重力成正比。

例题3:判断以下情境,摩擦力充当动力还是阻力?

a.人行走时摩擦力提供前进的动力

b.汽车的主动轮

c.传送带

d.汽车的刹车系统

e.人常走的路面要处理的粗糙一些

f.机器的轮轴需要润滑,来减小摩擦力。

【练习与应用】

1.如图所示,小明用大小为F的力水平向右推木箱,但没能推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C.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于F

D.地面对木箱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等于F

2.画出各图中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A、B间接触面粗糙)。

3.下列各图中物体A是否受到摩擦力?

若A不受摩擦力,请在旁边用文字说明“A不受摩擦力”;

若A受摩擦力,请画出它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各接触面均粗糙)。

4.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消防员沿着竖直的杆匀速滑下,他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一个木块在水平外力F1和F2的作用下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已知F1=12 N,F2=4 N。若只撤去外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 )

A.12 N,方向向左

B.8 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左

D.0

6.如图所示,物体A置于倾斜的传送带上,它能随传送带一起向上或向下做匀速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描述,正确的是?( )

A.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斜向下

B.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斜向下

C.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不受摩擦力作用

D.无论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还是向下运动,传送带对物体A的作用力均相同

7.试利用以下器材设计实验,测定“木板一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器材:小木块,长木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

(1)在方框中面出实验装置图

(2)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测量的物理量求出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摩擦力(2) 【学习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预习案】 1. 摩擦力产生的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静摩擦力的大小: (3)最大静摩擦力(F m):静摩擦力达到__________。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______关,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______关,且与正压力成正比.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______些,但在粗略的计算中有时认为两者相等. 3.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__________,并且跟物体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探究案】 一. 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条件判断法 (1)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根据“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2.用假设法判断 假设法,就是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的静止是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静止,且假设接触面光滑后物体发生的相对运动方向即为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3.用平衡条件判断 有时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用假设法也不易判断,但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可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判断是否受静摩擦力及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4.相互作用判断法 若甲对乙有摩擦力,则乙对甲也有摩擦力,并且甲、乙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例1:判断下列图中物体A是否受静摩擦力作用(A和B相对静止);若受,判断物体A受的静摩擦力沿什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

弹力 同步练习 1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轻杆一端所受弹力的作用线一定与轻杆方向垂直 C.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答案:C 2 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则…………………………………………()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该物体发生形变 C.桌面形变产生对物体的支持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3 如图3-2-8所示,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放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α、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α球的重心O a位于球心,b球的重心O b位于球心的正上方,C球的重心O c位于球心的正下方.三个球都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对α球、b球、c球的弹力分别为F a、F b、F c,则…………………………………………() 图3-2-8 A.F a=F b=F c B.F b>F a>F c C.F b<F a<F c D.F a>F b=F c 答案:A 4 如图3-2-9是某弹簧的弹力F和它的长度x的关系图象,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等于________,该弹簧的原始长度是________m.

图3-2-9 答案:F1/(x2-x1)N/m x1 5 放在桌面上的台灯,对桌面有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漂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受到水的浮力,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答案:桌面台灯水小木块 6 某弹簧的倔强系数k=5×103 N/m,当它伸长2.5 cm时,产生的弹力是_________,在受到100 N 的拉力作用时,它要伸长________. 答案:125 N 2 cm 7 画出图3-2-10中小球和杆所受的弹力方向图3—2—10 图3-2-10 弹力方向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斜面体上方水平固定一根光滑直杆,直杆上套有一个滑块.滑块连接一根细线,细线的另一端连接一个置于斜面上的光滑小球.最初斜面与小球都保持静止,现对滑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使其缓慢向右滑动至A 点,如果整个过程斜面保持静止,小球未滑离斜面,滑块滑动到A 点时细线恰好平行于斜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逐渐减小 B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逐渐增大 C .滑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逐渐增大 D .水平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沿斜面方向 cos sin T mg αθ= 在垂直斜面方向 sin cos N F T mg αθ+= (其中α是细线与斜面的夹角,θ为斜面的倾角),现对滑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使其缓慢向右滑动至A 点,α变小,则细线对小球的拉力T 变小,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 F 变大,故A B 错误; C .对滑块受力分析可知,在水平方向则有 sin cos() cos()sin (cos tan sin )cos mg F T mg θαθαθθθαθα +=+= =- 由于α变小,则有滑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逐渐增大,故C 正确; D .对斜面和小球为对象受力分析可知,在竖直方向则有 sin()N mg Mg F T θα'+=++ 由于()αθ+变小,所以水平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逐渐增大,故D 错误。 故选C 。 2.如图所示,水平直杆OP 右端固定于竖直墙上的O 点,长为2L m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直杆P 点,另一端固定于墙上O 点正下方的Q 点,OP 长为 1.2d m =,重为8N 的钩码由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实习生姓名实习学校实习班级高一年级班 原任课教师本校指导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课时课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 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 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 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 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 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

相互作用 静摩擦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 3.3 摩擦力(一) 【教学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4、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静摩擦力和减小静摩擦力的实例 【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及方向 【教学难点】接触面是否有静摩擦力及静摩擦力方向 一、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具有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或的力.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间 的力. 2.产生条件 (1)两物体接触且,即存在;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面间有. 3.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方向相反. 4.大小:(1)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周围物体对它施加的力的情况决定,但有一个最大值. (2)可由受力情况及二力平衡条件来确定,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大小有关. 5.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 max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所需要的沿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其值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一般认为二者相等.6.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 【课堂探究】 探究1:如何理解静摩擦力定义中“接触”、“相对静止”、“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上”、“阻碍”这五个关键词? 探究2:(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静摩擦力大小的? 探究3: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探究4: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例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 、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 、 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摩擦力作用 D 、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作用,运动的物体不会受静摩擦力作用 【例2】木块均静止,判断木块是否受静摩擦力,并画出静摩擦力的示意图 【例3】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有静止的物体采受静摩擦力 B 、 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 、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D 、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 【例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称一块重为5N ,把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测力计读数是1.5N 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 摩擦力,大小是 N ,方向 。 (2)当弹簧测力计读数是2.1N 时,木块刚好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 摩擦力,大小是 N,方向 。 【例5】水平面上有一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两个拉力的作用, 分别向左和向右,拉力大小如图所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方向向 ,若只撤去10N 的拉力,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 方向向 。

7.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7.1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气垫船在行驶时,船体可以离开水面,速度每小时达100多千米,是什么力量把数百吨的船托离水面呢? 问: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答: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 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问:运动状态改变指什么? 答:运动状态改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速变大小改变.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概括起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问:怎样正确作力的图示? 答:作力的图示要做到:“一画点、二定标度再画线、三画箭头标大小.”“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画线时,可由作用点开始沿力所指的方向画去,使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成比例;“三画箭头标大小”是指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如F=20 N).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第2课时 弹 力 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弹性形变 B .一根铁丝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 .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D .物体在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解析 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故C 正确。 答案 C 2.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有弹力出现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图11所示的就是一个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 A .跳板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没有发生形变 B .只有跳板发生了形变 C .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解析 跳板和运动员的脚因为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都要发生形变;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运动员的脚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 正确。 答案 C 3.(2015~2016诸暨市第一学期期末)如图12所示,一根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受到水平拉力F 的作用,弹簧的伸长量为x ,则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图12 A .Fx B .2Fx C.F x D.x F 答案 C

4.足球运动是目前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深受青少年喜爱。如图13所示为四种与足球有关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3 A.甲图中,静止在草地上的足球受到的弹力就是它的重力 B.乙图中,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足球由于接触而受到相互作用的弹力 C.丙图中,即将被踢起的足球一定不能被看做质点 D.丁图中,落在球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球网发生了形变 解析弹力、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选项A错误;题图乙中两球接触但没有发生挤压,两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弹力,选项B错误;题图丙中被踢起的足球可以看做质点,选项C 错误;落在球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球网发生了形变,选项D正确。 答案 D 5.如图14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力是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 ) 图14 A.1 N B.2 N C. 3 N D.0 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小球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分别是小球的重力和杆对小球的弹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2 N,B 正确。 答案 B 6.分别画出图15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图15 答案如图所示。

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5) 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 (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 (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 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 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 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 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 (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 (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1、 K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 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 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 3、摩擦力 (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定;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5) 作用点 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大小:f =μN(μ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V = 2 V = 3 f = μm g f = μ(mg +ma) f = μm g cos θ

高一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 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 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重心的概念 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 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 化。 5 ?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 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 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 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 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 ,门为除 “1 ” 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

第二节摩擦力 【学业要求】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应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计 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会应用二カ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体会和认识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知识梳理】 一、静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力的分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受静摩擦力物体是否一定静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共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A与地面或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是画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并说出静摩擦力的大小。 倾斜传送带上物体匀速下滑。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叠放的A、B两个书。

讨论书A、B受到的摩擦力情况。(在图中画出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用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拉A,书AB均静止。 (2)用水平向左的,大小为3N的力拉B,书AB均静止。 (3)用水平向左的,大小为8N的力拉B,书AB一起向左匀速运动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 例题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②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③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 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⑤滑动摩擦力就是跟重力成正比。 例题3:判断以下情境,摩擦力充当动力还是阻力? a.人行走时摩擦力提供前进的动力 b.汽车的主动轮 c.传送带 d.汽车的刹车系统 e.人常走的路面要处理的粗糙一些 f.机器的轮轴需要润滑,来减小摩擦力。 【练习与应用】 1.如图所示,小明用大小为F的力水平向右推木箱,但没能推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C.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于F D.地面对木箱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等于F 2.画出各图中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A、B间接触面粗糙)。

高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O点有一个很小的光滑轻质圆环,一根轻绳AB穿过圆环,A端固定,B端悬挂一个重物。另一根轻绳一端固定在C点,另一端系在圆环上,力F作用在圆环上。圆环静止时,绳OC与绳OA水平,F与OA的夹角为45°。现改变力F,圆环位置不变,且重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F方向时绳AB中拉力将改变 B.当F沿逆时针旋转时,F先增大后减小 C.当F沿顺时针旋转时,绳OC中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D.F沿逆时转过的角度不能大于9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重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AB绳子的拉力的大小与重物的重力大小相等,不变化,选项A错误; BC.对环受力分析,环受AO和BO两绳子的拉力,以及绳子CO和F的拉力;环的位置不变,则AB绳子的拉力不变,AO与BO的合力也不变,方向沿它们的角平分线,根据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可知,CO与F的合力与AO、BO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力F的方向变化时,做出F与CO上的拉力的变化如图: 由图可知,当沿逆时针族转时,F先减小后增大,绳OC的拉力减小;而当F沿顺时针旋转时,F逐渐增大,绳OC的拉力增大,选项BC错误; D.由于F与CO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可知F沿逆时转过的角度不能大于90°,选项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一固定的细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5°,一个质量忽略不计的小轻环C套在直杆上,一根轻质细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直杆上的A、B两点,细线依次穿过小环甲、小轻环C和小环乙,且小环甲和小环乙分居在小轻环C的两侧.调节A、B间细线的长度,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β=45°.不计一切摩擦.设小环甲的质量为m1,小环乙的质量为m2,则m1∶m2等于( ) A.tan 15°B.tan 30°C.tan 60°D.tan 7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球C为轻环,重力不计,受两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与杆垂直,C环与乙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0,C环与甲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0,A点与甲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0, 乙环与B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0,根据平衡条件,对甲环: ,对乙环有:,得,故选C. 【名师点睛】小球C为轻环,受两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与杆垂直,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得到A段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然后分别对甲环和乙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和分解列式求解. 考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弹力. 3.如图所示,在粗糙地面上放有一装有定滑轮的粗糙斜面体,将两相同的A、B两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处于静止状态,用水平力F作用于物体B上,缓慢拉开一小角度,斜面体与物体A仍然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A.水平力F变小B.物体A所受合力变大 C.物体A所受摩擦力不变D.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对物体B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求出绳的拉力,再对A进行受力分析,同样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出各个力的情况,对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可以用整体法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

第三章第2节弹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用胡可定律计算;培养正确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的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法。 3.积极思考,全力投入,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学习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学习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预习自测】 形变的理解 1.关于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B.有的物体可以发生形变,有的物体不能发生形变 C.物体的体积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D.弹簧只能产生拉伸形变,不能产生压缩形变 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弹力 B.两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C.两物体间有弹力作用,物体不一定发生了弹性形变 D.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弹力的理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是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胡克定律 4.对公式F=kx中三个物理量关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或x的变化,不会决定任何一根弹簧的劲度系数 B.F与x的比值越大,k值就越大 C.F越大,k值则越大;x越小,k值则越大 D.对同一根弹簧,,F一定时,k与x成反比

【探究案】 探究一:弹力及其方向 力形变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书对桌面的压力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总结归纳】通过对探究问题的研究请归纳弹力的方向。 【针对训练】 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探究二:胡克定律 某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做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实验时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弹簧很轻,自身质量可以不计。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弹力F跟弹簧伸长量x关系的图像。 砝码质量m/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l/cm 6.0 7.2 8.3 9.5 10.6 11.8 【总结归纳】根据探究问题总结弹簧弹力的特点。

高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习题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堂训练: 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 A、浮力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E、摩擦力 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 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4.力是__________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的。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 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6.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 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二节 弹力

1.关于弹性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一根钢筋用力弯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一轻质弹簧原长为8 cm,在4 N的拉力作用下伸长了2 cm,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40 m/N B.40 N/m C.200 m/N D.200 N/m 3.下列各图中,A、B两球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是(都静止)() A B C D 4.一轻质弹簧的长度L和弹力F大小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弹簧的原长为20 c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 N/m C.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 N/m D.弹簧伸长0.05 m时,弹力的大小为10 N 5.静止的车厢顶部用细线竖直悬挂一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下方与一光滑斜面接触.关于小球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线对它一定有拉力作用 B.细线可能对它没有拉力作用 C.斜面对它可能有支持力作用 D.斜面对它一定有支持力作用 6.如图所示,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0 N拉力F作用,弹簧平衡时伸长了10 cm(在弹性限度内),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10 N/m B.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1 000 N/m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2 000 N/m D.根据公式k=F x,弹簧的劲度系数k会随弹簧弹力F的增大而增大 7请在图中画出杆或球所受的弹力. 甲图中杆靠在墙上; 乙图中杆放在半球形的槽中; 丙图中球用细线悬挂在竖直墙上; 丁图中点1、2、3都可能是球的重心位置,点2是球心,点1、2、3在同一竖直线上. 8.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50 N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20 cm;改用大小为25 N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35 cm;若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求弹簧的原长和劲度系数.

第三章 力 相互作用

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力的概念与常见的几种力 【知识梳理】 一.力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分类:①性质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所以可以归并为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② 效果力,由力的效果命名的力,如支持力、动力、向心力、回复力等等。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常见的力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①大小:G = mg;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作用点。 2.弹力:发生在形变物体之间,物体恢复形变的力。①弹簧的弹力:胡克定律ΔF=kΔx; ②物体间的压力、支持力也是弹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绳的拉力也是弹力,总是沿绳背向受力物体。 3.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①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滑动物体之间。大小F = μF N;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②静摩擦力:发生在有相对滑动趋势物体之间。大小在零与最大静摩擦之间;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 例1请在图2-1中画出杆和球所受的弹力. 分析与解:(a)杆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都有弹力,弹力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如图2-2(a)所示.(b)杆对C、D两处均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所以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为支撑点,弹力垂直杆斜向上.如图2-2(b)所示.(c)球挤压墙壁且拉紧绳子,所以墙对球的弹力与墙面垂直;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如图2-2(c)所示.(d)球与地面接触处,受地面的支持力,垂直地面向上,如图2-2(d)所示;而与侧壁接触处,若撤去侧壁,球仍能静止,故无弹力. 图2-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开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2002级9班游顺勇、陈佳友 课题组长:游顺勇主导课程:物理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

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陈佳友 2、准备开题报告:游顺勇 3、撰写论文:游顺勇、陈佳友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