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 [整书][全套]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9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师生活动:

每天我们都在科技楼里学习,对科技楼熟悉吗?那大家知道科技楼有多高吗?给大家一个皮尺和测角仪,你能测出楼的高度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

生1:在楼的旁边取一个观测点C ,再用一个标杆,利用三角形相似. 师:方法可行吗?

生2:B 点位置在楼内不确定,故BC 长度无法测量,一次测量不行.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2:可以再取一个观测点D .

师:多次测量取得数据,为了能与上次数据联系,我们应把D 点取在什么位置? 生2:向前或向后

师:好,模型如图(2):我们设60∠=︒ACB ,45∠=︒ADB ,CD =10m,那么我们能计算出AB 吗?

生3:由tan45tan3010AB AB ο

ο

-=求出AB .

师:很好,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在Rt ABD ∆中,能求出AD ,也就求出了AB .在∆ACD 中,已知两角,也就相当于知道了三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要求出AD ,就需要我们来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师: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应从我们最熟悉的特殊三角形入手! 生4:直角三角形.

师: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5: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则有

sin a a A c =,sin b b B c =,又1sin c c

C c

==,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二)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师生活动:

教师:那么,在斜三角形中也成立吗?

用几何画板演示,用多媒体的手段对结论加以验证!

但特殊不能代替一般,具体不能代替抽象,这个结果还需要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如何证明哪?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6:思考得出

①在ABC ∆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②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BC a =,CA b =,AB c =

作:AD BC ⊥,垂足为D 在Rt ABD ∆中,sin AD

B AB

=

sin sin AD AB B c B ∴=•=•

在Rt ADC ∆中,sin AD

C AC

=

sin sin AD AC C b C ∴=•=• sin sin c B b C ∴=

sin sin c b

C B

= 同理,在ABC ∆中,

sin sin a c

A 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③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C ∠为钝角,BC a =,CA b =,AB c =,作AD BC ⊥交

BC 的延长线于D .

在Rt ADB ∆中,sin AD

B AB

=

sin sin AD AB B c B ∴=•=•

在Rt ADC ∆中,sin AD

ACD AC

∠=

sin sin AD AC ACD b ACB ∴=•∠=•∠

sin sin c B b ACB ∴•=•∠

sin sin c b

ACB B

=∠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sin sin a c

A 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ACB

==∠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平面向量,向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和向量的联系紧密,那么同学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 学生要思考一下.

师:观察式子结构,里面有边及其边的夹角,与向量的哪一部分知识有关? 生7:向量的数量积

师:那向量的数量积的表达式是什么?

生8:cos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师:表达式里是角的余弦,我们要证明的式子里是角的正弦. 生:利用诱导公式.

师:式子变形为:cos()cos()22

ππ

-=-u u u r u u u r CB A CA B ,

师:很好,那我们就用向量来证明正弦定理,同学们请试一试!

学生讨论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对正弦定理的证明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再探索.

设计意图: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论证猜想,力图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三)利用定理,解决引例 师生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马上得出

在ABC ∆中,18060,

sin sin c b

B A

C C B

∠=-∠-∠==o

o

sin 600sin 45

sin sin 60b C c B ••︒

∴=

==︒

(四)了解解三角形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识的完整性

教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决引例,让学生体会用新的知识,新的定理,解决问题更方便,更简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五)运用定理,解决例题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