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赏析6-3(盔头)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34
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摘要】盔头作为戏剧中常见的道具,在古代戏剧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在古希腊戏剧中的戴面具表现不同角色。
而在现代戏剧中,盔头演变为更具象征意义的道具,代表着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变化。
盔头对演员表演产生深远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角色。
盔头的审美意义也不可忽视,它能增添戏剧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台设计中,盔头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与服装、布景等元素相辅相成,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氛围。
盔头的多功能性、在戏剧中的不可或缺性和审美效果使其成为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享受。
【关键词】戏剧、盔头、应用、历史、重要性、古代、现代、演变、影响、审美意义、舞台设计、多功能性、不可或缺性、审美效果1. 引言1.1 戏剧中的道具戏剧中的道具是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物品,如服饰、器具、装饰品等。
道具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演员展示角色身份和性格,还可以增强舞台效果,营造氛围,引导观众情绪。
道具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剧情需求、角色特点和舞台效果,因此在剧本创作和排练过程中,道具的设计和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盔头的历史盔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
在古代戏剧中,盔头被用作区分不同角色的重要道具,帮助观众更容易地识别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
盔头的材质和设计通常反映了角色的性格、职业和地位,为戏剧人物增添了色彩和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逐渐演变和丰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标志性道具,而是成为表达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盔头的历史也见证了戏剧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变化。
在现代戏剧中,盔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功能,而是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戏剧性表现力,成为戏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盔头的历史既是戏剧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3 盔头在戏剧中的重要性在戏剧中,盔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角色形象的丰富和完善上,更体现在对整个舞台表演的提升和加强上。
盔头的发展及其在京剧艺术中的作用【摘要】盔头作为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它起源于古代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技艺逐渐完善,成为了京剧艺术中的精髓之一。
盔头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每一种盔头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表演中,盔头不仅可以帮助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还可以增强舞台效果和戏剧张力。
盔头承载了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京剧艺术的影响持续不衰。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盔头将继续发展并保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盔头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其对京剧艺术的持续影响,将在未来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盔头,京剧,艺术,发展,重要性,演变,制作工艺,种类,使用,表演,作用,传统文化,象征意义,不可替代性,发展趋势,影响。
1. 引言1.1 盔头的起源盔头在京剧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视觉效果上,更体现在其象征意义和表演功能上。
通过盔头的设计和制作,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身份和情感,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认同角色。
盔头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出戏剧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表演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盔头在京剧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它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戏剧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盔头在京剧中的重要性盔头作为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在整个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演员们装扮的一部分,更承载着戏剧角色的形象与性格。
盔头的设计与制作,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戏剧人物,并产生共鸣。
京剧中常见的盔头形象有英雄、恶人、丑角等,每种盔头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性格,并通过形状、颜色和装饰来突出这些特质。
盔头在京剧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够增加戏剧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
盔头的选择和设计也反映了演员的演技和对角色的理解。
盔头在京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正文2.1 盔头在京剧中的演变盔头在京剧中的演变可以追溯至清朝时期,盔头最初是由戏剧演员们使用的一种道具,用以增强角色形象和表现力。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所佩戴的头饰,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寓意。
以下是戏曲盔头的详细解释:
平天冠:又称平顶冠或冲天冠,冠顶为一长方形平板,前后垂旒,左右挂大穗。
多用于天堂与地狱的统治者(即玉皇大帝、阎罗王等)和帝王。
女平天冠:略小,为戏曲中武则天所用。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将领。
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垛子头)。
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即“后遮根”)。
底色以银色为多,亦有金色的。
束发紫金冠:正中有一个大绒球,冠型小巧而不覆发,亦不挂穗。
凤冠:皇后用的凤冠挂黄色丝穗,其他贵妇或新妇可挂粉红色或各色丝穗。
另有老旦凤冠,金色,较小。
过翘:分为大过翘和小过翘,饰有点翠立凤或珠凤,旁挂排子穗或花篮穗,供王妃、公主用。
以上是戏曲盔头的详细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
第二,盔头增加了角色形象的特色和辨识度。
在戏剧表演中,角色的服饰和化妆是增
强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传统的武打戏中,各种不同的盔头可以区分出不同
的门派和武功流派,这不仅对角色形象的刻画提供了帮助,也为整个故事情节的推进增加
了清晰明了的线索。
第三,盔头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
盔头不仅仅是一种舞台道具,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如京剧中的盔头款式和特征,均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包含了丰富的审美
元素。
盔头的形状、配色、文化背景等都对观众的感官和审美感受产生着影响。
总之,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盔头不仅仅是一种舞台道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盔头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增加角色形象的特色和
辨识度,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舞台实践剧影月报戏曲“盔头”制作工艺及审美探析■徐建勤自古以来,帽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装饰,更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戏剧表演中亦然。
戏剧盔头设计制作既属古装戏剧之列,又是一门稀有的民间手工艺术。
别的不说,京剧是我国国粹,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超群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流传国内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剧种,是我国300多个剧种中的“老大哥”,是中国在世界戏剧舞台的代表性剧种,被国际戏剧界推崇为“最难得一种写意派艺术。
”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经历了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的发展,所以盔头的运用也经历了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探索的过程。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整体,需要有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
为此盔头作为演员为创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志之一,也是综合艺术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也叫盔帽、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为加以夸张、美化人物而形成的道具,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从外形上可以划分为冠、帽、盔、中四大类。
若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区分,则可分为硬胎和软胎。
戏曲盔头与服装一样注重装饰性,但其装饰性会随剧情、剧目历史而变,并且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
设计制作使用者必须要考虑这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美学原则。
京剧是特别讲究强调美的一种艺术,其服饰头饰从色彩到造型,首先考虑到的是激发观众感官的愉悦,其次才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无论是生、旦、净、末、丑,表演时都离不开盔头,它既代表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行头之一。
二是选定角色。
盔头的样式是表现剧中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纱帽一般为生角所扮的正直官员所戴,故又称“忠纱”;而丑角花脸所扮的奸臣贪官污吏,则戴尖翅纱帽,翅子花纹有的索性做成铜钱形,象征其鱼肉人民,故而这种翅子又被称之为“金钱翅”(俗名圆纱或尖纱)。
京剧表演艺术中,头饰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盔帽的造型更为是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辅助演员创造角色与形象,以不变的装备应不变的演出剧目,因此,人物造型的盔帽、翎子、髯口的创造过程,也是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一、盔帽的造型设计灰帽的造型是古装戏曲传统剧的特征表现,并且成为演员塑造人物性格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它的表演参与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事京剧盔帽艺术设计造型制作多年,有《南柯梦》《牡丹亭》《青衣》《鉴真东渡》《看钱奴》等一系列的传统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制作工艺作品,塑造了淳于梦、杜丽娘、柳梦梅、筱燕秋、僧人鉴真、贾仁、周荣祖等正反人物形象,以艺术装饰表现手法去运用技巧性、夸张性,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方面的虚拟性手法,给京剧演员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供性,通过盔帽艺术造型手段与具有表演的功能,让它并在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使中国戏曲人物的头饰设计具有特殊和强有力的表现力。
戏剧盔帽是在戏曲演出过程中由众多艺术家世代创造积累丰富起来的,它们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设计加工丰富创新的结果,我在造型制作艺术创造中,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精华,把握住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社会地位、人物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以盔帽的造型设计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征、个性,同时不失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符合已规定好的人物身份地位,即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多种涵义形,形成某种形象的多义性,生发着多种意念和信息,让演员在全剧舞台空间展示出传统戏曲虚拟写意和艺术词汇美学精华,从全剧的总体形象立意出发,为戏曲动作的延伸示意及风格构成起到催化的作用。
二、盔帽在戏曲中的运用古代人的头饰尽管历代变化繁杂,分类较多,但仍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传统特色,以“盔帽”在昆剧戏曲传统戏里有硬盔、软盔、软巾相称,一般大体分为:皇帝、后妃、大臣武将类、侠义英雄类、才子书生类、黎民百姓类、地痞九流类等等,各式人物也就产生各式各样的盔冠。
如:唐帽、九龙冠、平顶冠、侯盔、紫金冠、草玉冠、帅盔、荷叶盔、狮子盔、虎头盔、林冲盔等等称谓硬盔。
戏曲盔头的制作工艺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重要道具,它不仅可以增加
演员的气质和戏曲角色的形象,还能够凸显戏曲的风格和特色。
盔
头的制作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图纸,盔头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根据不同戏曲角
色的形象和特点,绘制出盔头的设计图纸,包括盔头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装饰等。
2. 骨架制作,制作盔头的第一步是制作骨架,通常使用竹木或
者金属丝等材料,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弯曲和连接,形成盔头
的基本框架。
3. 雕刻成型,在骨架上进行盔头的雕刻成型,这是盔头制作的
关键步骤。
工匠们根据设计图纸,用刀、刨等工具对骨架进行雕刻
和整形,使其成为符合角色形象的盔头模样。
4. 上色涂饰,盔头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上色涂饰。
根据戏曲
角色的特点和不同剧种的要求,选用适当的颜料进行上色,同时进
行精细的装饰和镶嵌工艺,使盔头更加精美和逼真。
5. 完成调整,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盔头的整体调整和修饰,包括盔头的舒适度、稳固度和外观效果等方面的调整,确保盔头的质量和逼真度。
总的来说,戏曲盔头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设计、骨架制作、雕刻成型、上色涂饰和完成调整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制作出精美逼真的戏曲盔头。
这些工艺传承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神和艺术创造力。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 顾云忠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戏剧中盔头的应用以及审美进行分析,结合盔头本身的应用为基础,详细介绍盔头的发展,并且阐述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以及盔头的重要性,针对盔头的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戏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代表,通过盔头让人们更详细的了解戏剧,同时改变人们平时对盔头的认识。
〔关键词〕盔头;戏剧;应用;审美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京剧中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从客观到个性都展现得非常美观,当然盔头也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盔头经过时间的演变逐渐从比较单一的形式向丰富全面的方向过渡。
京剧内容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见解,属于一种整体艺术形式,去除京剧中的表演成分,需要专业队伍努力创造,成就一个个的典型人物。
在树立这些典型人物过程中,盔头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标志性戏剧物件,代表着综合艺术形态。
一、盔头的发展历程盔头是京剧中非常重要的行头,是一种行话,俗称为“盔帽”或“戏帽”,是传统戏曲中人物佩戴的重要装饰。
盔头中的“盔”样式基本都是按照古代人的头帽设计为参照,或是夸张,或是美化。
根据戏剧中角色的不同对盔头进行分类,盔头从外表主要分为冠、帽盔、巾,但是从材质或是制作等角度来讲又将其划分为软、硬胎。
在戏曲中盔头的地位与服装相等,都属于重要的装饰品,当然外形或是颜色等也会随着戏剧的发展出现一些变化,各种戏曲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盔头的发展非常具有斟酌价值,在不断变化基础上盔头也在逐渐完善。
盔头的来历是唐代期间舞台戏曲的帽子出现一些变化,与实际生活中的帽子开始产生差异,因此也被称为盔头发展的源头。
在唐代《教坊记》中记录着当时舞台戏曲的服饰妆容以及各种表演物件,其中包括宝花冠以及珠冠,都是在当时朝代中不太可能出现的装饰。
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讲述戏剧演员在登台表演期间会佩戴盔头,种类包含纱帽、武士帽以及僧帽等,随着明代之后戏剧中的昆剧开始流行,盔帽逐渐受到重视。
戏曲舞台上的“身份证”——盔头京剧中的帽也是京剧中重要的一种头饰。
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盔帽两类。
巾帽用绸缎等加以刺绣缝制,质地较软。
盔帽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彩缨、枪头、绒球、玻璃珠等装配而成。
根据盔头所标志的角色身份又有许多品种。
如冠分为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太子戴的紫金冠等7~8个品种;盔分为元帅戴的帅盔、大将戴的将盔、关羽戴的夫子盔、项羽戴的霸王盔等20多个品种;巾分为皇巾、相巾、文生巾、学士巾、武生巾、员外巾等近30个品种;帽分为公帽、侯帽、纱帽、僧帽、红缨帽等20多个品种。
各种盔头又可有几种不同的颜色。
如文生巾有大红、果绿、湖蓝、绯红、银灰等颜色,员外巾有古铜、白、黑等颜色。
此外,演出时所用的面具如'加官'、'娃娃'等也属于盔头一类。
帽的种类很多,几乎各类人物都有自己的帽式。
帝王将相一类人物戴的有;皇帽(也叫唐帽)、侯帽、文阳帽、纱帽及太监帽等。
官员中品位较高者带纱帽,全黑色,前矮后高,两侧插长方形帽翅。
品位次之的戴圆纱帽,形状略圆,插长圆形帽翅,品位低者戴尖纱帽,两翅或尖或圆形,因含有贬意,多为奸臣或丑角所戴。
在一些公案中,经常可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时而弹冠兴奋,时而情绪激扬而摆动帽慈,时而拍响纱帽沉思判断,把人物的思想情绪变化层次鲜明的展示出来,起到台词所不能表达的艺术效果。
在《奇双会》中,赵宠见到其妻被巡按(实为妻弟保童)拉进后堂时,不知所措地将纱帽搬动遮住上额的表演,就把人物的惊恐若呆的心情勾画得非常真切。
一些侠义英雄、江湖豪杰以及下级武官、富户家仆所戴的,名为罗帽。
样式是下圆上呈六角形,毛顶打圆球。
罗帽也分为软、硬和花素等类。
黑软素罗帽系家院仆人和素装武士所戴。
前者如《义责王魁》的王忠、后者如水浒中的杨雄、石秀、武松等。
绣花软罗帽为年轻英俊武士所戴,如《三岔口》的任堂惠、《神州擂》的燕青。
硬花罗帽则在帽腔四周配有珠翠绒球,更显威武,如《打鱼杀家》的倪荣所戴。
京剧(三)服装【服饰、行头】3【盔帽】盔帽就是戴的帽子。
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
总称为盔头。
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
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
一般说都是硬胎的,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盔上一般都缀有绒球、珠子作为装饰品。
帅盔上还带着缨子。
帅盔就是元帅戴的盔头。
夫子盔之类,就是一般大将戴的盔头。
冠,是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都是硬胎的,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龙冠。
年轻的皇子、太子戴的紫金冠,还有皇后戴的凤冠等都是。
巾,是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胎都有。
常见的如员外巾,即员外戴的帽子。
另外凡是绅士、富户,也戴员外巾。
相巾,即达官、显贵在家里穿便服戴的帽子,《宇宙锋》里的赵高戴的就是相巾,相巾是比较硬的硬胎,形状是四四方方的,并且上边带有几道楞子。
文生巾,凡是比较清秀、潇洒的书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它。
文生巾自帽顶至两侧的后半截有扇子形的硬边,与左右如意头的硬边连接。
挂流苏,两耳下垂丝须。
巾背垂有两条飘带。
又称公子巾,或小生巾。
武生巾,式样与文生巾相同,唯巾的顶部正中插有小火馅(俗名软火焰,为红绸子结成的蝴蝶结)。
武生巾背没有飘带。
开打时摘去流苏。
为剧中扮演武生或武小生所戴。
例如《拾玉镯》的傅朋戴的帽子,就是武生巾。
傅朋这个人物本来是文的,为什么他戴武生巾呢?根据剧情介绍,他是世袭指挥,指挥是武官。
虽然他的表演是文质彬彬的,但因为他有武官的身分,所以戴武生巾。
方巾,即一般家境不太富裕的书生、秀才戴的黑色方形帽子。
方巾有两种,帽身高一点的叫高方巾,矮的就叫方巾。
丑角扮演的一些文人,很多都戴方巾。
丑行里有一种叫方巾丑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盔头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演员的服饰,更是承载着角色情感和表演意境的重要道具。
在戏剧中,盔头不仅能够丰富角色形象,同时也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以期更深入地理解盔头在戏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中,都需要借助盔头来为角色树立形象。
在古典戏剧中,盔头常常被设计得华丽而富有历史感,以突出角色的尊贵和气势。
比如在中国的京剧中,男性角色通常戴着锦缎饰有金线的盔头,女性角色则以鬈发和花朵装饰的盔头为主,这些盔头在视觉上即可使观众对角色的身份和地位有直观的认知。
而在现代戏剧中,盔头的设计更加注重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在话剧《哈姆莱特》中,主角哈姆莱特戴着一顶黑色的盔头,以体现他内心的忧郁和矛盾,在《猫》这样的音乐剧中,盔头的设计则更倾向于夸张的造型和色彩,以增加角色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可见,在戏剧中,盔头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它既能通过外观的方式突出角色的身份地位,也能通过造型的设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
盔头在戏剧中的审美价值不容小觑。
盔头作为角色造型的一部分,它的设计将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在戏剧中,盔头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盔头的造型设计。
盔头的造型设计要符合角色的身份特点和剧情设置,比如在古代戏剧中,皇帝和贵族的盔头通常比较华丽,而平民和士兵的盔头则比较朴实。
盔头的造型还要符合整体舞台视觉的风格,以保持戏剧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其次是盔头的色彩搭配。
盔头的颜色也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颜色的选用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感情色彩,也要考虑角色与舞台背景的统一性。
比如在戏剧中,善良的角色通常会选择明亮柔和的颜色,而邪恶的角色则会选择深沉而饱满的颜色。
最后是盔头的细节处理。
盔头作为角色形象的一部分,其细节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盔头的纹饰、饰物、边角等都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以增加角色形象的丰富度和真实感。
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与审美一、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1. 角色形象的呈现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为角色塑造形象。
通过盔头的造型、颜色和细节设计,演员能够更好地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展现出来。
在古代戏剧中常常出现的各种面具,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和特征,能够直接展现出角色的善恶、悲欢、激动等情感,让观众一眼就能够辨认出不同的角色。
2. 剧情情节的推动盔头在戏剧中还可以作为推动剧情情节的重要媒介。
在一些喜剧或者谍战剧中,演员可能会通过盔头和假发的变换来扮演多个角色,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加戏剧的趣味性和紧凑性。
3. 观众情感的连接盔头在戏剧中还可以作为连接演员和观众情感的桥梁。
观众通过演员头上的盔头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与角色产生更加直接的情感共鸣。
以上三点是盔头在戏剧中的应用的几种基本方式,展现了盔头在舞台上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装饰,更是情感传递的桥梁和角色身份的标志。
1. 装饰性盔头在戏剧中的审美特点之一就是其装饰性。
盔头作为角色形象的一部分,它的装饰性可以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丰富角色的形象。
不同造型、颜色和材质的盔头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为戏剧增添更多的艺术色彩。
2. 独特性盔头在戏剧中的审美特点还在于它的独特性。
每个角色的盔头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类型的戏剧中也不会出现相同的盔头造型。
这种独特性不仅凸显了角色的个性特点,更为观众呈现了多样化的审美享受。
3. 表现性盔头在戏剧中的审美特点还在于其表现性。
盔头不仅可以通过造型呈现角色的身份特点,更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工艺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在一些悲剧中,盔头的设计可能会更加凸显角色的悲哀和痛苦,从而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盔头在戏剧中的审美特点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它不仅体现了角色形象的装饰性、独特性和表现性,更为观众提供了多种审美享受的机会,增加了戏剧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1. 《京剧杂剧》中的盔头设计《京剧杂剧》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戏剧作品,其中的盔头设计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而著称。
“盔帽”在京剧中的运用侯顺桃【摘要】中国京剧人物的盔帽、翎、髯口等头饰造型,是传统京剧舞台艺术展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时不可缺少的手段。
其形成与内容逐步固定下来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自己领域的一套较完整、严谨的使用规则,并以或整或散或组合的运用应对不同的剧目演出。
因此,人物造型的盔、帽、翎子、髯口的完善过程,也映射出传统京剧的发展过程。
传统剧目中人物头上造型除了在式样、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表演、音乐、服装共同协调为一体外,其具有的艺术表现功能,在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1页(P53-53)【关键词】中国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人物形象;人物造型;传统剧目;使用规则;剧目演出;表现功能【作者】侯顺桃【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1中国京剧人物的盔帽、翎、髯口等头饰造型,是传统京剧舞台艺术展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时不可缺少的手段。
其形成与内容逐步固定下来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自己领域的一套较完整、严谨的使用规则,并以或整或散或组合的运用应对不同的剧目演出。
因此,人物造型的盔、帽、翎子、髯口的完善过程,也映射出传统京剧的发展过程。
传统剧目中人物头上造型除了在式样、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表演、音乐、服装共同协调为一体外,其具有的艺术表现功能,在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盔帽的分类京剧头饰帽子应制作质料的不同和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分为硬质的盔、冠和软质的帽、巾四大类,总称为盔帽。
“盔”,是表现武将在交战时为防护头部而戴的帽子,如夫子盔、霸王盔及倒缨盔等,一般用硬胎制作。
盔上一般都缀有绒球,珠子作为装饰品。
“冠”,是指帝王、贵族比较郑重的礼帽,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年青太子皇帝所戴的紫金冠,还有皇后戴的凤冠等。
“帽”,最为繁杂,从皇帽到草帽,有硬有软,名目颇多,如罗帽、皇帽、侯帽、纱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