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7
苗族古歌基本特征
苗族古歌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趣味。
苗族古歌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首先,苗族古歌主要以民歌形式出现。
苗族古歌多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表达主题,情感真实、直接。
它们不仅通过歌颂自然美、生活美、劳动美等方面的内容来反映苗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思想和社会观念。
其次,苗族古歌使用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用苗语演唱古歌,每一个音节都有它明确的意义,而且有很多音节是无法用汉字来表示的。
在歌曲中,苗族人民使用丰富的比喻手法、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使歌曲更具艺术感,并增强了听众对歌曲的共鸣和理解。
第三,苗族古歌的旋律丰富多样。
苗族古歌的旋律韵律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
苗族人民善于将自然界的声音、鸟鸣、风声等融入到歌曲中。
同时,苗族古歌也以其独特的音调系统著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民还通过音高、音量、音色等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使歌曲更富于感染力和感染力。
最后,苗族古歌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智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它们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每一个苗族古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总之,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达方式。
通过苗族古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苗族文化。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口头传承的史诗性诗歌。
它通常描述了苗族的历史、传说、神话、祭祀等主题,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苗族古歌的歌词通常是由有经验的歌手口口相传,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文学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通常会配合舞蹈、手势等表演方式,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苗族古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苗族古歌·迁徙篇》,它描述了苗族祖先从黄河流域迁徙到西南地区的过程,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苗族古歌·创世篇》、《苗族古歌·英雄篇》等经典作品,展现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古歌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艺术家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古歌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等传统文化。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传播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冲击,以及传承苗族古歌的人员逐渐减少,导致古歌的传承面临困难。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对策,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内涵。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苗族先祖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苗族古歌文化逐渐面临着丧失、消亡甚至遗忘的危机。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的深入探讨,进一步认识和体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2. 正文2.1 苗族古歌文化概述苗族古歌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苗族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苗族古歌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包括歌谣、歌辞、吟诗等形式,内容涉及农耕、爱情、生活、传说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苗族古歌《枫木歌》里的故事
《枫木歌》是苗族的一首古老歌曲,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枫木的
故事。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山谷中。
在这个山谷里,有一棵高大的枫木树,它是这个地方的守护神。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苗族男子,他非常勇敢和聪明。
有一天,他听说枫木树上的枫叶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实
现愿望。
于是,他决定前往枫木树,希望能够得到枫叶的祝福。
男子踏上了艰苦的旅程,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穿越了险
峻的山脉,跋涉过茂密的森林,最终来到了枫木树的所在地。
当他
看到那棵高大的枫木树时,他感到非常惊叹和敬畏。
男子仰望着枫木树,他开始唱起了《枫木歌》。
他的歌声响彻
山谷,引起了枫木树的注意。
枫木树被男子的勇气和美妙的歌声所
打动,它向男子敞开了它的枝叶。
男子走近枫木树,小心地摘下了一片枫叶。
他将枫叶捧在手心,默默许下了自己的愿望。
随着他的祈祷,枫叶开始发出耀眼的光芒。
男子感到一股温暖和力量注入自己的身体,他相信自己的愿望已经
得到了实现。
故事中并没有具体揭示男子的愿望是什么,这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间。
但无论男子的愿望是什么,他通过勇气和歌声打动了枫木树,得到了枫叶的祝福,这也表达了苗族人对自然的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这个故事通过《枫木歌》这首古老的苗族歌曲传承了下来,成为苗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民族诗学视角下的苗族古歌文化研究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古老的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苗族社会的历史、风俗、习惯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民族诗学的视角出发,对苗族古歌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苗族古歌的历史渊源苗族古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据考证,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创作歌谣,用歌谣传承族谱,纪念祖先,传承民族文化。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智慧,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古歌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瑰宝”。
二、苗族古歌的艺术特点苗族古歌以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瞩目。
苗族古歌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性,例如《芦笙歌》、《芦笙团》、《木鱼文歌》等各具特色的古歌形式。
苗族古歌的内容多样丰富,既有叙事性的古歌,也有抒情性的古歌,更有祭祀性的古歌,每一种古歌都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苗族古歌的表现手法独特,常常以自然景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通过歌曲的形式将情感传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三、苗族古歌的民族诗学意义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民族诗学意义。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丰富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凝结,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苗族古歌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传递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展现了苗族人民纯朴、淳厚、敦厚的品质和情感。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苗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对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苗族古歌具有固有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是苗族文化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在苗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苗族古歌基本特征
1、苗族《古歌》是苗族口头创作的源头,是最古老的作品,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的结晶,它不断吸取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民间文化,逐步形成具有苗族风格以及本土民间文化特征的作品。
2、苗族《古歌》这组口传叙事史诗,是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歌,其音阶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是我国民族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支系,这种歌富有独特苗族色彩,以四度五度居多,徽调式为主。
3、用苗语演唱,特别是以苗族男性青年演唱,其表演形式以对唱为主,二人为一组,一人主唱,一人伴唱,歌声高亢悠扬,豪迈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苗族《古歌》演唱具有时空性(每年十冬腊月和来年的二月之间),且只能在天黑以后演唱,主要在屋檐下或屋院坝前进行对唱,其它场合是不许演唱的。
5、苗族《古歌》以特有的《大歌》调式进行演唱,曲调统一,和谐、深沉、苍劲。
6、苗族《古歌》以五言体的形式进行对唱,歌词内容常用对比、比兴、排比、借代、夸张等手法叙事,增添艺术魅力。
运用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形式来演唱、传承。
7、问答式的演唱和诸多听众的演唱环境,增加了歌手。
苗族古歌屯上位于施秉县南部,东经108°03′—108°15′,北纬26°52′—26°03′,距镇人民政府2.5公里,距县城12公里,是施秉县苗族人口最为集中村寨之一。
屯上,苗族叫“夯巴”,海拔多在600—900米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屯上现有人口1573人,385户人家。
寨上居住的苗族(俗称高坡苗),苗族人口占全寨人口的100%。
寨前,层层梯田环绕,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寨后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令人陶醉。
寨左侧300米处,有一个几十丈深的溶洞,乳石千姿百态,树木参天,景色宜人,洞内泉水长流,养育着居住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苗家人。
苗族口传叙事史诗《古歌》,苗语叫《霞确》,“霞”苗语称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歌大》,意译《大歌》或《古歌》。
该歌是这里的苗家青年在十冬腊月——游方投宿客寨时演唱的一组叙事诗歌。
此歌共分为十二路,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是一部记载苗族悠久文化历史的叙事史诗。
苗族《古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以同我国任何一个民族口传叙事诗媲美,是我国口传民意文学作品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歌词常用对比、比兴、排比、借代、夸张等手法来叙事。
苗族《古歌》以特有的《大歌》调式进行演唱,深沉、苍劲。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苗族《古歌》濒临失传,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这部被誉为苗族的“百科全书”将走向毁灭,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苗族《古歌》会越开越茂盛,在苗岭山寨永远绽放,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十二路经典之中的民间文学作品,该歌以叙事的形式赞颂各类英雄群像为主要内容,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苗族《古歌》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俗和人类进化的过程,是闻名国内外的优秀民间叙事史诗,享有国际声誉,是我们研究苗族社会、历史、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苗族《古歌》里的“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理所当然也就成了苗族的保护神。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
因其在苗族民间口传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大”,后称为古歌。
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等地苗族歌师掌握古代苗族历史最古的民间文学,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
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以下十二路歌组成。
一、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掘窝》、《运金银》、《铸造日月》
《掘窝》叙述人类始祖曼扁曼廖(即蝴蝶妈妈)的诞生、成长、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
《运金银》、《铸造日月》阐述了神仙和阴阳,以及王宝、勾雄、巴确、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
这类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母系氏族时期之前的事。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洪水滔天》和《扁香尤》
《洪水滔天》说的是代表人类的阿耶为了生存而与代表大。
苗族对亡人唱的悲歌(一)钱约钱约梭约寸,翻过龙蛇二月间;新雀为何来叫早,惊醒寡崽暗悲伤;为何新雀来叫早,惊醒孤儿多凄凉。
(二)石山忙不远,青山忙不寨;阎王命令放病魔,收走杨亚的好药;杨亚治病满天下,病倒杨亚的爱妻;杨亚治病到后园 ,病倒杨亚的小儿;吩咐魔益书去叫,杨亚说:牛死我医得活马死我医得起;天下人死去三年; 我拿药给他治给他吃; 再难的病魔也治得脱,他又能站又能起;治转人间来做人,杨亚慢慢来慢慢走;来到寨邻边,看见他儿他妻的魂魄在那边;看身材是他儿他妻身,看脸是他儿他妻脸; 右手牵着一头黑牛,左手抱着一只大公鸡;杨亚回到家,死了杨亚妻儿在半边;杨亚接气不会活,杨亚接活不会起;气死杨亚的心,将他的神药撒满天;杨亚开言道:“人人得病都睡”;到处找药盼医好,找到好药吞下去;是死是活难知晓。
命长粗医得在世,命短神医也要交给阎王去,自此死人不返回。
芦笙死了换铜片;世人死了不复返;芦笙死了铜片在;世人死后回阴间。
石山忙不远,青山忙不争;阎王命令放病魔,收走细宇的好巫术;病死细宇的老婆。
细宇做巫到后园,病死细宇的小儿。
细宇被金钱买死细宇心,细宇存不会把家归。
吩咐魔益书去叫,细宇他却说:牛死医得牛儿叫,马死医得马儿跑。
人死走的黄泉路,细宇能下阴曹牵回阳间来。
说罢:细宇慢慢走来慢慢回,细宇来到芦笙哀乐山,看见妻子儿女在对面,右手牵着一头黑牛,左手抱着一只大公鸡,欲到对面去相会,妻子儿女又到这半边。
三番五次追随后,始终看见会不见。
细宇快步回阴曹,死了细宇妻子儿女在半边,细宇急忙做巫下阴曹,追赶妻子儿女阴魂问,妻子儿女阴魂已被阎王抓起来,关进银柜锁好门。
细宇本来小于阎王爷,放不出妻子儿女魂魄伤了心。
细宇立马转回程,细宇接气不会活,细宇接活不会站,气伤细宇他的心。
面向天地开言道:天踩天是这样去。
地踩地是这样止了,天踩天接。
地踩地成不会转回来.至此人间才有生来才有死。
(三)花开花花会落,果结果果会干;到了我(亡者是男就叫我父,或是女的就叫我母;年轻人就叫他的名字)老成人来去,做了一个不好的梦。
《苗族古歌》乐曲体系1.引言1.1 概述苗族古歌是苗族民族音乐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与情感体验。
这些古老的歌曲通过传唱与演奏,将苗族丰富的历史、民俗、宗教以及生活感悟传递给后代。
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是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它包含了苗族古歌的曲调、节奏、音域等要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色。
在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中,曲调是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这些曲调丰富多样,旋律流畅婉转,充满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苗族古歌的曲调常常受到自然界的启发,如山川河流、鸟鸣虫鸣等元素,使得曲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还包括了节奏的表现形式。
节奏是歌曲中的韵律感,能够给人带来节奏上的冲击与感受。
苗族古歌的节奏通常较为独特,通过不规则的速度变换与节拍跳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还涉及到音域的广度和色彩。
苗族古歌的音域往往比较宽广,既有低沉悠扬的音色,也有高亢明快的音色,使得音乐更富层次感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丰富多样,通过悠扬的曲调、独特的节奏和广泛的音域,展现了苗族音乐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
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不仅是苗族人民审美情趣的结晶,也是苗族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独特的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将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苗族古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苗族古歌"为主题,介绍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
文章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苗族古歌的概念和意义;1.2 文章结构: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1.3 目的: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 正文2.1 苗族古歌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苗族文化和历史的梳理,探讨苗族古歌产生发展的背景;2.2 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详细介绍苗族古歌的乐曲体系,包括曲调、音域、节奏等元素。
《苗族古歌》内容释义流传在台江的《苗族古歌》既是台江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同时也是苗族诗歌海洋中的一颗明珠,是古代苗族文化的光辉结晶。
它用诗的语言叙述了苗族远至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及万物,近至耕种畜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禁忌的发展史;它用生动的形象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强烈愿望,体现出苗族先民们早期的艺术思维和美学观点。
《开天辟地》这组古歌有两种有一定差异的版本,一个版本是清水江畔流传的六首版本即《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射日射月》、《呼日唤月》版本,一个版本是《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选月》四首版本。
这两种版本虽然歌名有四首和六首之分,但内容几近相似,四首版本将《射日射月》和《呼日唤月》的内容并入《铸日造月》中并省略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而成,就本质来说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按内容和逻辑的关连关系,《开天辟地》这组古歌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由近及远,由有姓名的祖先逐步向模模糊糊的远祖探询谁生得最早,谁来创造天地;后一部分则通过刻画一批聪明而又充满神力的人物形象来揭示造山嶺、疏河流、分天地、取火种、寻金银、铸日月等的艰苦历程。
《开天辟地》是《开天辟地》这组古歌的第一首。
古歌由近及远,一步一步追溯到“水汽”这种物质,并把这种物质作为天地形成的最终极物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在水汽生存的时代,空中飘浮看神兽修纽生的两片薄片儿申纽蛋,这两片薄片儿上下翻飞,乌云来孵化生出盘古,盘古踢破两片修纽蛋,一片上升为天,一片下隧为地。
后来,盘古用斧子辟开天地,上块为天,下块为地.接着,友公和妞婆两位老人又来拉几下拍几下,天变成一望无边的兰色天空,地变成了茫茫无际的大地。
后来,盘古又用巨斧从天地中间劈开,把天往上撑,把地片下踩,用头顶着天,用脚踩着地,手撑多少年,天就高多少尺。
撑天撑久了,盘古倒下了,说话变成了雷鸣,眨眼变成了闪电,汗水变成雨,头发变成柴草,身躯变成山坡。
苗族古歌古词包括多种主题,如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文化起源等。
这些古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创始史诗和叙事史诗。
其中,最著名的是流行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它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枫香种树”、“型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留”、“十二个蛋”、“洪水滔天”、“兄妹结婚”、“跋山涉水”等十三部分。
这些古歌是对苗族先民战胜自然的礼赞,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人类童年时代的生活,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在苗族的创始史诗中,“开天辟地”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描绘了宇宙初始、天地混沌时期,神人开天辟地的壮丽景象。
此外,苗族各地都有神话流传,无论从内容上或数量上,都显示其丰富性与多样性。
诸如天地开辟神话、自然及其变化神话、图腾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及人类再繁衍神话、文化起源神话、动植物神话、神和神性英雄神话等等,都在苗族中得到保存和流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苗族古歌文化是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的现状。
本文将通过对苗族古歌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其传承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文化。
一、苗族古歌文化的现状苗族古歌是苗族民族语言文字和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苗族古歌多以山水田园、生活情感、历史传说等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宗族情感。
苗族古歌在苗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苗族古歌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苗族古歌传承人群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者选择放弃古歌的传承,转而追求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导致苗族古歌的传承人群逐渐减少,传承环境日益恶化。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受到限制。
传统上,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颂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这种传承方式受到了诸多限制。
古歌传承的师傅和学徒逐渐减少,而口头传颂的方式也受到了教育和传媒的冲击,致使苗族古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苗族古歌传承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发展,苗族古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些传统古歌的传承场所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氛围,古歌传承的人文环境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这些都为苗族古歌的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加强古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
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中设置苗族古歌课程,引导年轻一代对苗族古歌进行学习和传承。
开展苗族古歌的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古歌传承者和爱好者,以增加古歌传承的人群。
苗族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
以下是一些苗族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这是一部苗族的长篇叙事诗歌,叙述了苗族祖先的创世历程和迁徙历史,被视为苗族人民的民族史诗。
《金银歌》:这是一部苗族民间叙事长诗,叙述了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以及人们对金银财宝的争夺和抢夺。
《龙凤胎》:这是一部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历经磨难,最终成为神仙的故事。
《洪水滔天》:这是一部苗族神话故事,叙述了人类遭遇洪水灾害后,只有一对兄妹逃脱灾难并再创人类的故事。
《阿诗玛》:这是一部苗族叙事长诗,叙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阿诗玛被恶势力害死后,她的爱情和命运的故事。
此外,还有《布洛陀》、《郎君杀猪》、《孤儿与哑巴》、《野鸭与麂子》等作品也是比较知名的苗族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较视野下的苗族古歌枫香树比较视野下的苗族古歌:枫香树苗族,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广泛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名为《枫香树》的歌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
《枫香树》是苗族古歌中的珍品之一,由苗族长老们传承并广为流传。
这首歌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抒发情感的歌词而闻名,被视为苗族情歌的代表之作。
歌曲中描绘了苗族男女青年在枫香树下相遇的情节,深情而动人。
苗族人将枫香树视为生命之树,象征着美好、吉祥和爱情。
歌曲中的枫香树是苗族人脑海中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寄托。
从比较视野来看,苗族古歌《枫香树》在一些方面共通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古歌,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许多少数民族的古歌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苗族的《枫香树》不仅具备了这一特点,还将枫香树作为了寄托情感和表达爱情的象征。
这个特殊的比喻让苗族的古歌更加丰富而深刻。
其次,苗族古歌《枫香树》展现了苗族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在歌曲中,苗族女青年以她们独特而美丽的形象出现,她们敢爱敢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与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古歌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被动、柔弱有所区别。
苗族古歌展现了苗族女性的坚忍和自主,使得《枫香树》在苗族文化中有着突出地位。
再次,苗族古歌《枫香树》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苗族人民生活在云雾缭绕、山水环抱的大自然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温情相交融。
《枫香树》中对枫香树的歌颂和赞美,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这一点也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古歌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然而,《枫香树》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远不止于此。
苗族古歌以其独特的旋律、精彩的歌词和深沉的情感,集中体现了苗族文化中的价值观、民俗习惯和历史积淀。
苗族人民通过古歌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也通过古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古歌苗族古歌,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
因其在苗族民间口传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大”,后称为古歌。
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等地苗族歌师掌握古代苗族历史最古的民间文学,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
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以下十二路歌组成。
一、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这类歌有《掘窝》、《运金银》、《铸造日月》《掘窝》叙述人类始祖曼扁曼廖(即蝴蝶妈妈)的诞生、成长、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
《运金银》、《铸造日月》阐述了神仙和阴阳,以及王宝、勾雄、巴确、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
这类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母系氏族时期之前的事。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这类歌有《洪水滔天》和《扁香尤》《洪水滔天》说的是代表人类的阿耶为了生存而与代表大自然恶势力的雷公作斗争的过程。
雷公虽然神力无比,但阿耶却聪明过人,最后终于把雷公治服了。
《扁香尤》叙述一位敢于触犯天条,大闹天庭的叛逆英雄,歌名就是歌颂英雄的名字,他偷吃天上神果,长生不老,违反天条,到处被追赶,逃到天庭后,仍不“改邪归正”,竟与天王的小姐游方,最后被捉,客死于天乡。
三、拟人化的英雄鬼神群像这类歌有《扁瑟缟》、《五奴汉》和《十二宝》。
《扁瑟缟》叙述的是曼扁曼廖生下的十二个蛋中第三个蛋变成的受苦人的代表,她生长环境十分恶劣,疾病缠身,被人遗弃,被人们列入穷恶的鬼神之类。
《五好汉》是十二个神蛋中的第五、六两个生的鬼神,他们勇敢善战,驱魔捉鬼,被人们列为保家神。
当人们着鬼着魔而久治不愈之后,往往就宴请他们来驱魔捉鬼,解除鬼魔缠身之害。
《十二宝》是叙述除了《扁瑟缟》、《五好汉》和《洪水滔天》中的人、神、雷、蛇、虎、蜈蚣等之外其他众多鬼神。
他们有名有姓(多以女性为主),常常捉弄人类,挑动是非,引起战祸,无恶不作,弄得人们倾家荡产,死于非命。
因此,在排歌中都明确地讲明这几路古歌,不是师傅理老绝不可乱唱。
四、反映争取婚姻自由的英雄群像这类歌主要集中在《仰欧桑》这路歌中,歌名就是人物名,歌中歌颂了仰阿桑和月亮为纯贞的爱情而不惜抛弃一切——甚至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合,月亮就是割掉自己半个身体给太阳也在所不惜。
这路歌最为苗族青年男女所爱。
五、反映除恶去暴的英雄群象这路歌主要集中在《斩龙》和《香简马》两路中。
《斩龙》叙述一位敢于下深潭杀恶龙,为人除害的英雄金推磊,他的无畏精神,令人赞叹。
《香简马》叙述了一个为父报仇,除恶灭奸的帝王之后齐龙香简马的故事。
他和历代统治者的后代一样,负有“天命”,得到天助,最后夺回被外公篡去父王之位。
六、反映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英雄群像这类歌主要表现在《洪水滔天》、《嘎尼拉》两路歌中。
《洪水滔天》是跨类的歌路,它在反映战天斗地英雄的同时,又反映了才智过人的英雄。
《嘎尼拉》记叙了一对知识渊博、能歌善唱的歌师、理祖(老祖)的故事,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总之,苗族古歌是一组以颂扬各种英雄群像为主要内容的史诗,它源远流长,广为传唱,是一组不可多得的古歌。
2007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苗族大歌是苗族十二路民间文学经典之中的精品,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
由于它是苗族民间口传文学最大的一路酒歌,最大即最古老,又称为苗族古歌。
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地,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是苗族男性歌手演唱的一组歌颂各种英雄人物为群象的口头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福泉、瓮安、兴义、安龙、贞丰等县市苗族青年传唱的一部苗族民间文学作品。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苗族古歌也无任何史料记载,这些流传在民间浩瀚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流传于民意,代代相传,时至今日。
苗族是一个崇尚诗歌的民族,苗族古歌是民间长期口头流传的巨著,口传叙事史诗古歌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许多著名史诗媲美。
由于各种原因,民间流传的苗族史诗的搜集、整理和出版较晚,外界对苗族史诗的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对它的研究尚未深入。
20世纪50年代,我县已故苗学专家杨通胜先生,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搜集部分苗族古歌内容。
20世纪80年代晚期,为进一步推行苗文,对苗族古歌进行了完整的抢救、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几年的耕耘,由黄平、施秉、镇远三县民委于一九八八年内部出版了苗族古歌,并用苗、汉文对照,计三万一千多行。
从此,享有国际声誉,是闻名国内外的优秀史诗。
此后,很多学者都根据苗族古歌所提供的原始资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苗族史诗的社会发展、哲学思想、婚姻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民间文学的瑰宝,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么,数百年来,演唱苗族古歌时为什么不准唱完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青年浓雄、务波、贵当、顶长四位青年,在腊年期间赴别的村寨游方、对歌,游方坡上与阿妹们相识对完情歌后,不知不觉的太阳快要落坡了。
随后,就跟姑娘们回到寨上找地方住,当寨上的小伙子们得知本寨来了远方的马郎客后,没等四位青年把晚饭吃完,便硬拉他们一起到寨上力旧家屋檐下对唱苗族古歌。
起初,双方还比较客气,互相寻问对方教歌的师傅是谁,会唱几路古歌?后来,随着对歌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主与客便拿出自己的绝招,从《蝴蝶妈妈》唱到《运金银》;从《铸造日月》对到《洪水滔天》;从《扁香尤》唱到《仰阿桑》,唱了整整二十个晚上,也没有分出胜败,谁也没有输,谁也没有赢,双方打了个平手,双方都没有给自己的师傅丢脸。
双方商量第二年二月再来对歌,说完就各走各家了。
第二天农历二月,四青年游方到客寨游方到女方家酒足饭饱后,双方一起来到力旧家院坝对歌,一直对了五个晚上仍是分不出胜败。
后来,双方约定再对五个通宵定输赢。
当第四个晚上唱到《十二宝》时,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没有发生其它意外事故,但中途唱到一半时,浪雄、务波口吐鲜鱼,不会说话,突然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所有在场旁听的每一个观众都被眼前突然而来的场面吓倒,生怕又出其它事,那就不得了啦。
正当大家感到不知所措时,一个叫金当的苗族老歌师站起来对大家说:“不要害怕,可能在对这路歌时得罪了鬼神,演唱的灵魂被鬼神带走了,才遭到这样的不幸。
”金当话都还没有说完,只听到“妈呀”一声惨叫,波雄就断气了。
随后,务波又胡言乱语,神魂颠倒,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学猫叫;搞得在场的人都感到害怕,天刚刚亮,贵当、顶长就赶回家通风报信,通知本寨的家族爷崽去抬回来办丧事。
办完丧事的第二天,务波又疯疯颠颠,成了一个十足的精神病人。
务波家父母请了好多好多有名的鬼师来敬鬼祭神,也治不好他的病,实在没得办法,只好听天由命了。
时间过得好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夯把芦笙节,十里八乡的苗寨都来参加这次盛会。
说来也巧,方圆百里的寨老们都在这一天来参加观看芦笙表演,顺便来商量游方投宿客寨时双方对唱古歌时,一律不准唱这几路叙述鬼神的歌词,谁要是敢唱,后果自负。
规定今后唱这三路歌时,只能是鬼师和理老知道内容就行了。
从此,居住在这一带的高坡苗,就兴起了唱古歌时不准唱完这个古规。
直到今天,这个古老一直传到现在,谁也不敢冲破。
苗族古歌是苗族男青年在十冬腊月(即游方)谈情说爱投宿客寨时演唱的一部叙事诗歌。
其歌内容庞大,篇幅较长,以叙事情节为主,是苗族十二路酒歌最长的民间口传叙事诗,流传最广大的民间文学作品。
根据其歌词内容,主要由以下篇目组成。
1、《掘窝》(蝴蝶妈妈);2、《运金银》;3、《铸造日月》;4、《洪水滔天》;5、《扁香尤》;6、《扁瑟缟》;7、《五好汉》;8、《十二宝》;9、《仰阿桑》;10、《香简马》;11、《斩龙》;12、《嘎尼拉》。
主要古歌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苗族古歌是苗族男性歌师口头创作的源头,是苗族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逐步形成具有苗族诗歌特点及本土民间文化特征的作品。
苗族古歌的对唱具有时间性(每年十冬腊月至来年的二月之间),且只能在晚上进行对唱,演唱地点在屋檐下或堂屋院坝前对唱,女性是不准对唱这部歌的,具有男性的象征。
苗族古歌以五言体的形式进行对唱,歌词有问有答,常用对比、比兴、排比、借代、夸张等手法叙事,运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方法演唱、传承。
苗族古歌主要以男性青年为主要演唱对象,这是施秉苗族特定的规定,以对输赢为目的,赢者将会受到苗族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苗族古歌以特有的古歌调式对唱,音调统一,其音阶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是我国民族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支系,以四度五度居多,歌词丰富,押韵而不押调的诗歌特点。
苗族古歌,是苗族民间文学的经典文学作品,歌词以歌颂各类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民间文学价值。
苗族古歌忠实地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俗和人类进化的过程,是我们研究苗族社会、历史、民俗、文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流传千百年来的文学巨著,不但具有楚文化的研究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启蒙教化、价值观念形成的功能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苗族古歌反映了苗族先民的世界观和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为我们研究苗族的人生观、美与丑、哲学、美学、科学提供依据。
苗族古歌保留了古代苗族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观念和伦理道德等一些痕迹,为我们研究苗族政治、宗教、伦理等方面找到了答案。
同时,对于研究苗族旅源、风俗习惯的形成,苗族古代的经济生活、思想和宗教观念的发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苗族古歌是古代苗族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是苗族文化的的土壤。
它以宏伟的想像、奇特的幻想,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诗体华、问答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艺术形式,为我们研究苗族文学艺术提供条件。
苗族古歌是一部以颂扬各类英雄为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它既是优秀的口头文学作品,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苗族古歌是苗族歌师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的历史积淀,它的技艺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授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苗族长期封闭社会发展是苗族古歌得以繁荣,流传至今是歌师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过去,苗族处在长期的氏族公社时期,这给苗族古歌的流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祖先的崇拜,是苗族古歌得以传播的思想根源。
因为,在苗族社会里,祖先崇拜是重要,其活动也是最繁荣的,正因为如此,古歌才有这样的吸引力,演唱者才用“一问一答”,互盘对唱,可连续几晚对唱也不感到厌倦,围观者和旁听者听得入迷,唱到高兴处,阵阵欢笑,听到悲凉处,潸然泪下,一片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