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0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验证方案组织与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工作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方案起草方案审核方案批准目录一、概述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三、验证内容四、方法判定五、再验证周期六、参考文献七、结果评价及结论1、概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和控制菌检查。
依照中国药典2015版,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及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2、试验目的和风险评估:验证目的:确认所采用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合我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风险评估:3、验证内容:3.1、培养基来源:确认人:确认日期:3.2、检查用培养基配制方法:确认人:确认日期:3.3、使用仪器确认人: 确认日期:3.4、验证试验用菌种:确认人:确认日期:3.5试验方法:取供试品10 ml加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采用常规法。
3.6菌液的制备:3.6.1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物一铂金饵,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箱中培养18~24h,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分取各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目录1.概述 (2)1.1验证目的 (2)1.2验证频次 (2)1.3适用范围 (2)1.4参照标准 (2)1.5验证小组人员及职责 (2)2.试验前准备 (3)2.1验证所需的文件资料 (3)2.2验证条件 (3)2.3回收试验 (5)2.4结果判断 (7)1.概述1.1验证目的进行产品的微生物计数检查时,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即微生物回收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微生物限度检查。
本次验证的目的就是确认本法适合生产原料、初包装材料、一次性妇用(壳聚糖)生物高分子止血吸附栓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1.2验证频次1.2.1建立生产原料、初包装材料一次性妇用(壳聚糖)生物高分子止血吸附栓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
1.2.2检验方法更改时。
1.2.3原料、初包装材料、产品发生变化或检验程序发生改变时。
1.3适用范围生产原料、初包装材料、一次性妇用(壳聚糖)生物高分子止血吸附栓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1.4参照标准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
2.验证前准备2.1验证所需的文件资料2.2验证条件2.2.1环境要求微生物计数检查在万级洁净区内的百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其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单向流空气区与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2.2.3验证用培养基所有培养基均采用即用型培养基,临用时按使用说明使用。
2.2.4验证用菌株:菌种来源()2.2.5菌液制备-表3-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物用PH7.0无菌氣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氣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含菌数小于l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0〜25℃培养5〜7天,加入3〜5ml含0.05% (ml/ml)聚山梨酯80的pH7无菌氣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 无菌氣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验证样品:选择与待验证方法相似的样品,确保样品中含有合适的微生物,并且样品中不含任何可能影响验证结果的其他因素。
2. 准备验证样品:收集足够数量的样品,并且确保样品没有受到外界污染。
然后将样品分为若干等份,每份使用不同的验证方法进行检测。
3. 进行验证测试:按照待验证方法和验证方法的流程进行操作,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确保每一步操作准确无误,并且严格控制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
4.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对比待验证方法和验证方法的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5. 数据统计和处理:对验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6. 结果评估: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评估待验证方法和验证方法之间的差异。
如果验证方法的结果与待验证方法一致并且符合要求,则认为验证成功。
7. 编写验证报告:根据验证结果,编写验证报告。
报告应包含验证方法的详细
描述、样品信息、检测结果和分析、结论等内容。
以上是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的一般步骤,具体步骤可能会因实验目的、样品特性和验证要求等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验证前,应仔细阅读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文件,确保验证过程符合法规要求。
同时,为了确保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在验证过程中进行合适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例如采用质控菌株、系统重复性分析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1.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2.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规范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验证实施:4.4.1 试验前的准备: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天内使用。
4.4.1.2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内,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内使用。
4.4.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内使用。
4.4.2 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4.4.2.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用菌液:4.4.2.1.1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10ml营养肉汤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培养24~48小时;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3~28℃培养5~7天。
1.概述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要求在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方法的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所以对感冒灵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进行方法的验证。
2.目的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对所用的检验方法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感冒灵颗粒微生物方法学的确认与验证。
4.验证人员职责4.1.验证小组: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成员:QC主管、微生物操作人员4.2.职责及分工:QC主管组织起草该验证方案,并组织实施该方案;微生物操作人员具体实施该方案;质量管理部经理协助和监控该方案的实施。
4.3.验证方案批准后,应进行培训。
由验证小组指定人员负责对小组成员及和验证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
5.验证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1105”、“1106”6.感冒灵颗粒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风险分析6.1 结果分析:通过以上采取的措施,风险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7.人员培训确认表8.验证方法6.1 仪器及设备名称6.1验证用样品:感冒灵颗粒规格:批号:感冒灵颗粒规格:批号:感冒灵颗粒规格:批号:6.2.验证用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营养琼脂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麦康凯液体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生产厂家:批号:配制批号:6.3验证用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2)、枯草芽孢菌(CMCC(B)63 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黑曲霉菌(CMCC(F)98 003)6.4菌液制备:6.4.4取经30℃~35℃培养18~24小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与枯草芽孢杆菌营养肉汤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 0.9%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至10-5~10-7为不大于100cfu/ml备用。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并评估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准确性、精密度和灵敏度,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二、试验范围本试验适用于各类药品、食品、环境以及生物制品等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三、试验设备与试剂1. 培养基:本试验需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培养基、沙门氏菌培养基等,以满足特定微生物的培养需求。
2. 灭菌设备:试验中的培养基、工具及试剂需经过灭菌处理,以保证试验环境的无菌状态。
3. 微量移液器:用于准确取样和移液,确保实验的精确性。
4. 微生物培养箱:用于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来培养微生物样品。
四、试验步骤1. 样品制备: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采集样品,并根据不同样品的特性进行适当处理,以便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2. 培养基接种:将样品按照试验要求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以促使微生物生长。
3. 培养基培养:将接种过样品的培养基置于微生物培养箱中,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通常包括温度、湿度和培养时间等方面的控制。
4. 结果观察与记录:根据实验要求,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微生物的生长,并记录对应的观察结果。
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评估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准确性和灵敏度。
五、试验评价指标1. 准确性:通过与参考方法的比对,评估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程度。
2. 精密度:利用不同实验者、设备和试剂的重复试验,评估方法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3. 确定度:评估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确定方法对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4. 可靠性:综合以上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六、试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试验评价指标,通过一系列试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限度检查方法在各类样品中的准确性良好,能够准确反映样品中微生物的含量。
2. 试验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不同实验者、设备和试剂的试验结果相对一致。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是为了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的方案。
一、试验目的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范围。
二、试验范围该试验适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三、试验方法1.试验材料准备a.研究所需的试验材料,包括样品、菌株、培养基等。
b.样品的处理,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处理,如稀释、过滤等。
2.实验操作a.样品处理:根据样品的特点进行处理。
b.菌株培养:选取试验使用的菌株,按照适当的培养方法进行培养,确保菌株的活力和纯度。
c.培养基准备:根据具体需要,配制适当的培养基,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d.接种和孵育: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孵育条件,培养出适量的微生物。
e.培养液的传递:取适量的培养液,经过适当的稀释、过滤等处理,得到试验所需要的样品。
f.复苏:对可能受到不利条件或致死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复苏,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g.灭菌试验:对培养基等试验材料进行灭菌试验,确保试验材料的无菌性。
3.检测方法验证a.准确性验证:通过添加已知数量的微生物到样品中,检测方法应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添加的微生物。
b.反应性验证:通过将不同的菌株添加到样品中,检测方法应能对不同菌株有较好的反应性。
c.选择性验证:通过将其他微生物添加到样品中,检测方法应能对目标微生物选择性地进行检测。
d.灵敏度验证:通过不同浓度的微生物添加到样品中,检测方法应能有效地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
四、试验报告要求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试验目的、试验范围和试验方法的简要介绍。
b.所使用的试验材料和设备的详细说明。
c.试验过程的详细记录,包括样品的处理、菌株的培养、培养基的准备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方案1。
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和对照菌的计数,特制定本验证方案。
通过比较试验菌的复苏生长结果,评价整个试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从而确定试验样品在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
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
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的,应填写《验证计划变更申请书》,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
2.范围: 本验证计划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
规范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XXXX版附录二附录九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部分试验品的抗菌活性,当已建立的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成分发生变化或原检查方法的检查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必须验证测试物品的抗菌活性和测试方法的可靠性。
4.验证和实施:4.4.1试验前准备:4.4.1.1试验设备的准备:试管、刻度移液器、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毫米)、平皿、空三角瓶、称重纸等。
试验要求用牛皮纸包裹,放在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分钟,3天内使用4.4.1.2试验培养基的制备:取脱水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等经适用性检验合格的脱水培养基,按相应的制备说明用纯净水配制,分装,2小时内放入湿热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3周内使用4.4.1.3试验用稀释液/缓冲液和冲洗液的配制:取有效期内的试剂,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毫升/毫升)聚山梨酯80无菌氯化钠溶液和0.05%(毫升/毫升)0.9%氯化钠溶液等。
按照相应的制备方法,用纯净水配制,加热溶解,过滤,分装,121℃灭菌15分钟,3周内使用4.4.2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4.4.2.1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法验证菌液:4.4.2.1.1取少量新鲜培养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10毫升营养肉汤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将新鲜白色念珠菌培养物接种到改良的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培养24-48小时;将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到改良的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3-28℃培养5-7天4.4.2.1.2将上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均匀培养物(细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两次,以制备每毫升细菌含50-100伏的测试细菌溶液。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1.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2.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规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验证实施:4.4.1 试验前的准备: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天使用。
4.4.1.2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使用。
4.4.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使用。
4.4.2 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4.4.2.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用菌液:4.4.2.1.1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10ml营养肉汤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培养24~48小时;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3~28℃培养5~7天。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性验证1目的通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性验证,确保测定方法的可靠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范围本验证适用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适用性检查。
’3概述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中的奥司他韦可能具有抑菌性,为了避免奥司他韦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选择薄膜过滤法对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4验证依据4.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4.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4.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5验证方法5.1试验菌株选择5.2菌种信息5.3新鲜培养物制备5.3.1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菌株冷冻管各1管,用接种环蕉取1环接种至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斜面上,30℃~35℃培养18-24h。
5.3.2白色念珠菌菌株冷冻管各1管,用接种环蕉取1环接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斜面上,20℃~25℃培养时间2~3天。
5.3.3黑曲霉菌株冷冻管各1管,用接种环蕉取1环接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斜面上,20℃~25℃培养时间5~7天。
5.4稀释级别选择5.4.1菌液制备5.4.1.1取以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按照下表取新鲜培养物各1ml,分别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9ml,稀释成1号菌悬液,再从1号菌悬液需1ml,分别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9ml ,配成2号菌悬液,以此类推,共配成N号菌悬液。
5.4.1.2黑曲霉菌悬液取以上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约45℃的含5%(ml/ml)聚山梨脂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将孢子洗脱。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一、引言药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价药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旨在制定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二、背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是指确定某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的适用性,方法验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和品质控制。
为了保证方法验证的可靠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
三、验证目的验证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药品的微生物限度符合国家及相关法规的要求。
四、验证程序1. 确定验证方法:根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选择合适的验证样品和验证条件。
2. 准备验证样品:从实际生产过程中随机选取药品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执行验证实验:按照中国药典中的方法操作,对验证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4. 数据分析和评估: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判定:根据数据评估结果,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判定,判断方法是否适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6. 验证报告编制: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编制验证报告。
五、验证内容本次验证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对选择的验证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2. 对验证样品进行菌落计数。
3. 对验证样品进行培养方法的验证。
4. 对不同微生物种类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
5. 对不同微生物菌株的适应性进行验证。
六、风险评估在验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需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验证样品来源的可靠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验证条件的合理性等。
七、验证结果与讨论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 所验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
2. 所验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药品制剂类型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适用性验证是指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所应用范围进行验证,确保方法适用于具体药物产品的检测。
适用性验证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准确性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基本要求。
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需要进行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实验,确保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药物样品进行测试时,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到微生物数量的最低限度。
灵敏度验证需要使用一系列稀释溶液,以确定方法可以可靠地检测到微生物的最低限度。
3.特异性:特异性是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只对目标微生物有反应,不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特异性验证需要进行对照实验,验证方法能够正确地检测出目标微生物,并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4.精密度:精密度是指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重复性验证需要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验证方法在相同条件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中间精密度验证需要在不同的实验室、不同仪器、不同操作人员下进行测试,验证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
5.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
稳定性验证需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同一样品进行测试,并比较结果的一致性,以确保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施适用性验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药物样品进行验证,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试验环境、温度、湿度等,以减少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3.提高实验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实验人员具有足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背景。
4.在验证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与相关法规和标准保持一致,确保验证方法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适用性验证是确保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用性验证,可以确保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限度,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目录1. 目的 (3)2. 适用范围 (3)3. 参考标准 (3)4. 接受标准 (3)5. 人员职责 (3)6. 抽样计划 (4)7. 设备、试剂和菌种信息 (4)8. 方法适用性试验 (5)9. 文件控制 (6)10. 不合格情况处理 (6)11. 再验证周期 (6)12. 附件清单 (6)1.目的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对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以确定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本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即确认本品在该检查量及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已被充分消除到可以忽略不计。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及检验方法的完整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司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参考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4.接受标准4.1.阴性对照组不长菌;4.2.回收率(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0.5~2范围内;4.3.若回收率小于0.5,考虑产品有抑菌性,则重新考虑检查方法的建立。
5.人员职责5.1.成员及其职责详见表一:表一人员及职责5.2.培训要求确保参与验证的所有人员了解其职责和角色,以及验证的过程和要求。
验证开始前,负责本次验证的检验员将对参与确认执行的人员讲解验证的过程和要求,并记录在《培训记录》中。
适用时,培训考核记录作为附录包含在验证报告中。
6. 抽样计划随机抽取3个批次,每个批次随机抽取7套样品。
具体信息详见表二:表二 样品信息确认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7. 设备、试剂和菌种信息 7.1. 设备信息详见表三表三 设备信息确认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7.2. 试剂信息详见表四表四 试剂信息确认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7.3. 菌种信息详见表五表五 菌种信息确认人/日期:复核人/日期:7.4.菌液的制备用接种环取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铜绿假单胞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白色念珠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黑曲霉的斜面培养物,向培养物中加入10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转移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孢子悬液。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验证方案组织与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工作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方案起草方案审核方案批准目录一、概述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三、验证内容四、方法判定五、再验证周期六、参考文献七、结果评价及结论1、概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和控制菌检查。
由于依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检查方法验证,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
故现升级为中国药典2015版,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及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2、试验目的和风险评估:验证目的:确认所采用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合我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风险评估:3、验证内容:、培养基来源:确认人:确认日期:、检查用培养基配制方法:确认人:确认日期:、使用仪器确认人: 确认日期:、验证试验用菌种:确认人:确认日期:试验方法:取供试品 10 g加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采用常规法。
菌液的制备: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物一铂金饵,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箱中培养18~24h,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物1ml加入%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分取各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性试验案验证案组织与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性试验工作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案起草案审核案批准目录一、概述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三、验证容四、法判定五、再验证期六、参考文献七、结果评价及结论1、概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法。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和控制菌检查。
由于依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检查法验证,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
故现升级为中国药典2015版,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及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进行法适用性试验。
2、试验目的和风险评估:验证目的:确认所采用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法及控制菌检查法适合我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风险评估:3、验证容:3.1、培养基来源:确认人:确认日期:3.2、检查用培养基配制法:确认人:确认日期:3.3、使用仪器确认人: 确认日期:3.4、验证试验用菌种:确认人:确认日期:3.5试验法:取供试品10 g加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采用常规法。
3.6菌液的制备:3.6.1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物一铂金饵,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箱中培养18~24h,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分取各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质量管理部相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计划起草部/工作签署日期质量管理部质量计划审查部/工作签署日期质量管理部质量经理计划批准部/工作批准人批准日期质量管理部质量主管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
三.验证内容
四.方法测定
V.重新验证期
六.参考
七.结果评估和结论
1.概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体系是一种对未按规定灭菌的制剂及其原料和辅料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进行检查的方法。
检验项目包括需氧菌、霉菌、酵母菌和控制菌。
在建立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对照菌试验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产品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量的测定和对照菌试验。
根据中国药典XXXX版(1105)和(1106),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限
度检查:
试验采用“微生物计数法”和“对照菌检测法”。
细菌计数测定可用。
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是可以确定的。
可用的控制细菌。
5.重新验证周期: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产品成分和产品工艺发生变化时,应进行复试。
6.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7。
结果评估和结论:
验证标准,适用性试验方法被接受。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11。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
验证方案组织与实施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工作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方案起草
方案审核
方案批准
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
三、验证内容
四、方法判定
五、再验证周期
六、参考文献
七、结果评价及结论
1、概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和控制菌检查。
依照中国药典2015版,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及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2、试验目的和风险评估:
验证目的:确认所采用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合我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风险评估:
3、验证内容:
、培养基来源:
确认人:确认日期:
、检查用培养基配制方法:
确认人:确认日期:
、使用仪器
确认人: 确认日期:
、验证试验用菌种:
确认人:确认日期:
试验方法:
取供试品10 ml加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采用
常规法。
菌液的制备: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物一铂金饵,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箱中培养18~24h,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物1ml加入%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分取各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取白色念珠菌的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物,加入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置20~25℃培养箱中培养24~48h,取白色念珠菌的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物1ml加入%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取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5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子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上,20-25℃培养5-7天,加入3-5ml含%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取1ml加入含%聚山梨酯80的9ml %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取,取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5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供试液制备:
取供试品10 ml,加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实验条件:
需氧菌培养温度:30~35℃3~5天培养箱:
霉菌和酵母菌培养温度:20~25℃5~7天培养箱:
试验方法:
试验组:
分别取供试液,分别加入浓度为1000CFU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混匀后取其中1ml注皿,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置30~35℃或培养箱中培养不超过3天,计数,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分别取供试液,分别加入浓度为1000CFU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液,混匀后分别取其中1ml注皿,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置30~35℃或培养箱中培养不超过5天,计数,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另分别取其中1ml注皿, 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0ml,置20~25℃或培养箱中培养不超过5天,计数,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菌液对照组:分别取稀释液,分别加入浓度为1000CFU的菌液,按试验组操作,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置与试验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计数。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供试品对照组:取供试液1ml,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置与试验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计数。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实验结果
结果判定:试验组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2范围内。
比值=试验组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菌落数*
对照组菌落数
需氧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
试验次数:1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试验次数:2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试验次数:3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
试验次数:1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试验次数:2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试验次数:3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结论: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控制菌微生物检测方法适用性试验:
实验方法:
试验组:取供试液10ml及不大于100cfu大肠埃希菌菌液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18-24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1ml接种至10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42~44℃培养24-48小时。
取麦康凯液体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0~35℃培养18-72小时。
试验组应生长良好。
阴性对照组:取稀释剂10ml,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18-24小时,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阳性对照组:取不大于100cfu大肠埃希菌菌液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18-24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1ml接种至10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42~44℃培养24-48小时。
取麦康凯液体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0~35℃培养18-72小时。
阳性对照组应生长良好。
实验结果:
试验次数:1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试验次数:2 供试品批号: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试验次数:3 供试品批号:
结论:
检验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4. 方法判定:
本品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1105)、(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下:“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测法”进行试验。
细菌数测定可用。
霉菌、酵母菌数测定可用。
控制菌,
可用。
5、再验证周期:
当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改变、产品组分、工艺改变时,应进行再试验。
6、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2015版
7.结果评价及结论:
验证标准,该适用性试验方法接受。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