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算量钢筋公式汇总(表格)
- 格式:xls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钢筋计算重量公式表钢筋计算重量公式表如下:扁钢、钢板、钢带W=0.00785×宽×厚。
方钢W=0.00785×边长²。
圆钢、线材、钢丝 W=0.00617×直径²。
钢管 W=0.02466×壁厚(外径--内径)。
等边角钢 W=0.00785×边厚(2边宽--边厚)。
不等边角钢 W=0.00785×边厚(长边宽+短边宽--边厚)。
工字钢W=0.00785×腰厚[高+f(腿宽-腰厚)。
槽钢W=0.00785×腰厚[高+e(腿宽-腰厚)。
钢筋的简介如下: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
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
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
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
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
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
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
钢筋的公称直径为8-50毫米,推荐采用的直径为8、12、16、20、25、32、40毫米。
钢种: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
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
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
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
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算量公式一、基础1、独立基础:(1)长宽小于2500mm长度=总长—2c(保护层)根数=[总长—2×min(75,s/2)]÷间距+1(2)长宽大于等于2500mm长度=总长—c—0.1L(基础长宽)根数=[总长—min(75,s/2)—c]÷间距+12、圆形独立基础:(1)正交配筋长度=2×根号下[R²-(R-h拱高)²]-2c根数=[D—2×min(75,s/2)]÷间距+1(2)放射配筋径向钢筋长度=D—2c 根数=π(R—c)÷间距环行钢筋长度=π(R1—c)根数=[R—min(75,s/2)]÷间距其中R1依次减小3、条形基础:受力筋的长度=板底宽度—2c根数=(总长—2×s/2)÷间距+1分布筋长度=净长+2c+2×150根数=(底板宽度—2×s/2)÷间距+14、基础梁:底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5d顶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2d基础梁柱内有箍筋箍筋起始距离为50mm底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5d底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顶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2d顶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梁顶一平变截面的底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顶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一平变截面的顶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底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有高差的(高差小于梁高):底部—梁底高差坡度为45°,低部钢筋锚进高粱内la,高部钢筋伸进低梁la。
顶部—低位钢筋锚入lae,高位上排钢筋伸至住外边下弯至低位梁顶再加lae,高位下排钢筋总锚长lae。
地下框架柱钢筋备注计算公式普通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H n/3 H n:基础顶面或板顶面至梁底距离上部非连接区max(H n/6,h c,500) 高低位筋错开距离:max(35d,500) 箍筋加密区下部加密区长度: H n/3 h c:柱宽度上部加密区长度:梁板厚+梁下箍筋加密区高度=梁板厚+ max(H n/6,h c,500)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max(H n/3,h c)上部非连接区h c箍筋加密区全高加密框架柱中间层钢筋备注计算公式普通柱纵筋基本计算公式本层层高-本层非连接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接区高度上柱比下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下层1.2Lae 从板顶向下1.2Lae 下柱比上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上层1.2Lae 从梁底向上1.2Lae 上柱比下柱钢筋直径大上柱大直径的钢筋伸入下层,在下层的上部非连接区以下位置连接下柱小直径钢筋由下层直接伸到本层上部,与上层下来的大直径的钢筋连接箍筋上部加密区高度上部非连接区高度+顶梁板高下部加密区高度下部非连接区度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高度Max(Hc/3,h c)上部非连接区高度h c箍筋全高加密柱顶层钢筋计算备注计算公式中柱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La e<h b梁高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La e﹥h b梁高边、角柱(03G1 01-1第37页A 节点构造) 梁纵筋下柱纵筋弯折搭接型外侧钢筋不少于65%,自梁底起1.5Lae剩下的位于第一层钢筋,伸至柱顶、柱内侧边下弯8d剩下的位于第二层钢筋,伸至柱、柱内侧边内侧钢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梁纵筋与柱纵筋竖直搭接型外侧钢筋伸至柱顶-保护层+12d内侧钢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变截面柱构造钢筋算量基本方法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3)、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表
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表是指用来计算钢筋长度的公式和表格。
下面是常用的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表:
1. 直线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直线钢筋长度计算公式为:L=πD/4+(L1+L2+L3+L4),其中L为钢筋长度,D 为直径,L1、L2、L3、L4分别为四段弯曲部分的长度。
2. 对角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对角钢筋长度计算公式为:L=√(L1²+L2²),其中L为钢筋长度,L1和L2分别为两段弯曲部分的长度。
3. 环形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环形钢筋长度计算公式为:L=π(D+d)/2+(N-1)πD,其中L为钢筋长度,D为圆环外径,d为圆环内径,N为圆环的数量。
4. 弯曲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弯曲钢筋长度计算公式为:L=L1+L2+L3+L4,其中L为钢筋长度,L1、L2、L3、L4分别为四段弯曲部分的长度。
以上是常用的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精度的控制,确保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钢筋算量公式一、基础1、独立基础:(1)长宽小于2500mm长度=总长—2c(保护层)根数=[总长—2×min(75,s/2)]÷间距+1(2)长宽大于等于2500mm长度=总长—c—0.1L(基础长宽)根数=[总长—min(75,s/2)—c]÷间距+1 2、圆形独立基础:(1)正交配筋长度=2×根号下[R²-(R-h拱高)²]-2c根数=[D—2×min(75,s/2)]÷间距+1(2)放射配筋径向钢筋长度=D—2c 根数=π(R—c)÷间距环行钢筋长度=π(R1—c)根数=[R—min(75,s/2)]÷间距其中R1依次减小3、条形基础:受力筋的长度=板底宽度—2c根数=(总长—2×s/2)÷间距+1分布筋长度=净长+2c+2×150根数=(底板宽度—2×s/2)÷间距+14、基础梁:底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5d顶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2d基础梁柱内有箍筋箍筋起始距离为50mm底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5d底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顶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2d顶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梁顶一平变截面的底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顶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一平变截面的顶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底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有高差的(高差小于梁高):底部—梁底高差坡度为45°,低部钢筋锚进高粱内la,高部钢筋伸进低梁la。
顶部—低位钢筋锚入lae,高位上排钢筋伸至住外边下弯至低位梁顶再加lae,高位下排钢筋总锚长lae。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s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量计算公式及表格
钢筋量计算公式:
1.钢筋总量=截面积×钢筋密度×钢筋长度。
2.钢筋直径=净跨度÷最大跨径×1000。
3.钢筋截面积=π×(钢筋直径/2)²。
4.单位长度钢筋重量=钢筋截面积×钢筋密度。
5.钢筋长度=(柱高/楼层高)×楼层数。
6.总用钢量=钢筋总量×构件数量。
钢筋量计算表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钢筋直径和单位长度重量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 钢筋直径(mm) | 钢筋截面积(mm²) | 单位长度重量(kg/m)|。
|---------|----------|------------|。
|6|28.27|0.222|。
|8|50.27|0.395|。
|10|78.54|0.617|。
|12|113.10|0.888|。
|14|153.94|1.208|。
|16|201.06|1.578|。
|18|254.47|2.000|。
|20|314.16|2.466|。
|22|380.13|2.978|。
|25|489.79|3.850|。
|28|616.00|4.830|。
|32|804.25|6.313|。
|36|1017.90|7.990|。
|40|1256.60|9.860|。
需要注意的是,此表格中的数据仅供参考,不同的构造方式、钢筋密度等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计算应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