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逍遥游》教案3(人教版必修5) (2)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逍遥游》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参考文本助读,通读文本,释解词句,理清思路。
2、理解文旨,学习先反后正先破后立的说理方法。
3、辩证评价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培养积极进取人生观。
【教学重点】:读文本解意旨,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对“逍遥游”境界的理解;对鲲鹏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参考文本助读,对照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概括段意。
(二)大声朗读文本,注意正音。
(三)试译文本(至少书面准确翻译一个段落)二、〖文本导学查展〗(一)请用三句话概括文本三段各自大意1.2.3.(二)下列句子画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鼓起翅膀。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志向,志趣。
C.抢榆枋而止。
抢:争抢,抢夺。
D.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适应,适合。
(三)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小知不及大知。
(四)从特殊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B.彼且奚适也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D.乐夫天命复奚疑(五)翻译下列句子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课堂合作共议〗1..神奇鲲鹏,志向高远,扶摇九万,图飞南海。
却有二小虫毫无自知之明的嘲笑之。
A.笑之者何虫?B.因何笑之?C.如何笑之?D.庄子是否赞同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为什么?E.庄子如何批驳蜩与学鸠?作出了怎样显赫直接的评价语?2.还有“谁”嘲笑大鹏?它为什么会笑鲲鹏呢?庄子如何反驳?3.“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笑谁?为何笑之?庄子赞同他的态度吗?五、逍遥境界评点1.庄子对笑人者一一否定批驳,是否意味着对被笑者的肯定呢?为什么?2.既然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非逍遥,那么什么才是庄子所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呢?什么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3.忘了自我,忘了功名,忘了荣辱得失,物我对立消失了,现实矛盾超越了,精神进入“绝对自由”状态,庄子描绘的这种“逍遥游”境界,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你有何看法?六、〖课外拓展阅读〗逍遥游(聂鑫森)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初步理解“逍遥游”。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逍遥游”。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并翻译了全文,下面请同学们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多媒体展示:1.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返)(2)小知不及大知(智)(3)此小大之辩(辨)(4)而征一国者(耐)(5)旬有五日(又)(6)御六气之辩(变)2.特殊句式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3.一词多义(1)志(2)名(3)图(4)置(5)穷二、讲授新课1、作者怎样描写大鹏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夸张手法。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向往自由又无法自由,大鹏的形象,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他极写鹏之大,暗示人之小。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逍遥游呢?学生发言,教师点拨:1)“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逍遥游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注释,积累有关《庄子》的文学知识。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1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第1段。
教学难点掌握第一段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原创,而是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积累有关《庄子》的文学知识。
2、掌握课文第一段重点字词知识。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阅读《逍遥游》全文,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画难点字词。
时间: 3分钟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时间:6分钟1、默读阅读全文两遍以及课下注释,了解《庄子》的篇目总数及分类。
2、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3、翻译第一段。
方法: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
①通假字:冥、邪②古今异义词:怒、野马③特殊句式:《齐谐》者,志怪者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实词:海运、培、息等⑤虚词:其、也、之等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译文: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
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逍遥游》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
(板书课题)2、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诗:“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主席有两句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
这位名人是谁,能有这样大的魅力,竟使诗仙李白、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借鉴他?使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轼模仿他,连鲁迅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这人是谁?他就是庄子!前几句诗词就是化用了他《逍遥游》中的文句。
《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
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
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意义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逍遥游》中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课文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万物皆内含天地,观其外者,皆见其形,因此失之;观其内者,皆见其神,故归之。
”等重要语句的理解和解读。
2.阅读分析教师通过对于《逍遥游》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特别着重讲解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乾坤无偏,而人有偏”、“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让学生对于《逍遥游》中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中的哪些思想和观点有所感悟和领悟,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逍遥游》中的角色和立场,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言语表达能力。
4.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以《逍遥游》为启示,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还发扬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总之,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思想的基本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准确理解《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逍遥游》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难懂词汇和文言文语法规则,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入手,引导进入《逍遥游》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阐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并结合作品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3.阅读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逍遥游》,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代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室:提供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庄子注疏》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中的词汇和古代思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而且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三、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秋水》节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这篇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参见课后注解①。
四、课文诵读指导1、正音正字说明: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逍遥游-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并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2.通过语音语调,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 逍遥游诗歌的朗读技巧;3. 学生诵读和欣赏《逍遥游》。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打开教师课件,展示《逍遥游》诗歌;2.引导学生猜测《逍遥游》的内容和主题;3.通过渐进式的展开讲解,介绍《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
第二步:朗读技巧1.就诗句的音乐性、韵律等方面,讲解《逍遥游》的朗读技巧;2.引导学生跟读、投影、声音的范围和节奏等,模仿声音和节奏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学生诵读和欣赏1.学生独立或小组诵读《逍遥游》;2.全班集体欣赏学生诵读的诗歌;3.阐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开展诗意解释和思考。
4. 教学评估1.学生掌握了《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学生自然流畅地朗读了《逍遥游》;3.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5.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量加入学生互动问答,定期进行温故知新;2.通过离线资源链接及相关课件资料的分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支持;3.及时回顾和整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和措施。
逍遥游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教学重难点设计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对庄子<逍遥游>艺术特色的体会.教学方法设计:诵读法、批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他优游自得,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我们将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二、知识链接: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二地恰当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极取的人生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理的格。
3、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文言:怒、、覆、置、、培、、志、名、、特、匹、。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奚以⋯⋯也?⋯⋯哉。
“ 〞“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构特点。
2、析本文形象化理的特点【教学点】1、了解庄子世万物假设“有所待〞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启、、【教学】2【教学程】第一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文内容;3、落根本知。
教学步:一、入新〔介作者〕大在公元前369 年,“天崩地坼〞〔李厚〕血雨腥的国,河南省商丘北,当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着他的第一声啼哭生了,他,就是我国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于庄子我并不陌生,高一就拜庄老先生的?秋水? ,我想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及其意是否有同学得?〔望洋:看到人的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 “十余万言〞[ ?史记? 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 年,死于公元前286 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否认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逍遥游》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代盛江【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导语1:“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导语2:有一天,庄子正在涡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先生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导语3: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6《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第一篇:2.6《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逍遥游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重点难点目标2、3、4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性格的就是庄子。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解题及作家作品(见课件)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公元前369-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逍遥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2、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3、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
2、分小组学习。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采用填空的方式)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二、题解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没有什么约束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齐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共有三处:第一段“蜩与学鸠笑之”,第二段“斥鴳笑之”,第三段“宋荣子犹然笑之”。
)四、小组学习第一段(一)提问:1、蜩与学鸠笑谁?(鲲鹏)2、为何笑?(鲲鹏高飞要依靠大风)3、作者认为笑得对吗?(不对,因为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
)(二)归纳第一段1、万物都有所待:(1)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2)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3)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4)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5)蜩鸠笑鹏:不知自己“所待”。
(6)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2、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3、第一段的知识点:(1)冥:“溟”,海。
(2)怒:鼓起翅膀。
(3)是鸟也:是,这。
(4)海运:海动。
(5)抟:乘着。
(6)扶摇:旋风。
(7)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以,凭借。
息,风。
(8)野马:雾气。
(9)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
(10)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
则已,罢了。
(11)且夫:再说。
(12)芥:小草。
2.6《逍遥游》教案3(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3、疏通、积累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重点生字抟坳蜩舂蟪蛄斥鴳四、整体感知《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大)(小)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皆“有所待”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
有所待的是什么?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1.这一段可分几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
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
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
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
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
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
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
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
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
可谓想像奇特。
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
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
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
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逍遥游庄子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1、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3)、汤之问棘(4)、斥鴳之语人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附《至乐》记载: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当惠施责怪他太不尽人情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