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ARDS、气胸(20200920092855)
- 格式:pdf
- 大小:10.28 MB
- 文档页数:82
常见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引言呼吸衰竭是指肺功能严重受限或呼吸肌力减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并着重讨论机械通气在这些类型中的应用。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组织广泛性弥漫性损伤,导致呼吸功能严重受限。
机械通气是ARDS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1.1 ARDS的定义ARDS的定义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急性起病•双肺呈弥漫性浸润阴影•氧合指数(PaO2/FiO2)小于200mmHg,即呼吸功能显著受限1.2 ARDS的机械通气策略针对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如下:•高水平的氧合:给予高浓度氧气(FiO2)以维持正常氧合•低潮气量通气:以减少肺泡过度膨胀和气压伤害•正压通气策略:采用较高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以改善肺泡塌陷和氧合•呼吸频率调整: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呼吸频率以维持合适的通气量和CO2排出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在COPD急性加重情况下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COPD急性加重的定义COPD急性加重的定义根据以下标准判断:•呼吸困难加重•咳嗽、痰液量或痰液性质改变•胸闷或胸痛加重2.2 COPD急性加重的机械通气策略针对COPD急性加重的机械通气策略如下:•低潮气量通气:以减少气压伤害•如果氧合不佳,可以给予辅助通气(非侵入性或侵入性)•个体化的PEEP水平: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PEEP水平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呼吸频率调整: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呼吸频率以维持合适的通气量和CO2排出3. 心源性肺水肿(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心源性肺水肿是心功能衰竭导致的肺部疾病,机械通气在心源性肺水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3.1 心源性肺水肿的定义心源性肺水肿的定义根据以下特点来判断:•心力衰竭•肺部出现充血现象•出现肺泡间质水肿3.2 心源性肺水肿的机械通气策略针对心源性肺水肿的机械通气策略如下:•依据患者的氧合情况,可以给予辅助通气(非侵入性或侵入性)•正压通气策略:通过调节PEEP水平以改善通气和氧合•低潮气量通气:以减少肺泡扩张和气压伤害•病因导向:根据心源性肺水肿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结论机械通气在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ards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存在明显的诱因,如感染、创伤、休克等。
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发绀等。
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小于60mmHg。
患者存在高碳酸血症,即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50mmHg。
患者存在双肺浸润影,提示肺部病变严重。
患者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和体征,如心力衰竭等。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可被诊断为ARDS呼吸衰竭。
需要注意的是,ARDS是一种危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呼吸衰竭简介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呼吸衰竭通常发生在肺部出现功能障碍或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导致氧气无法有效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也无法有效排出体外。
呼吸衰竭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严重危及生命。
呼吸衰竭的分类根据呼吸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病因,呼吸衰竭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两种类型。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过程较快,并且常常伴随着急性肺部疾病或外伤等情况。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进展缓慢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等疾病引起。
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呼吸衰竭的症状呼吸衰竭的表现包括呼吸频率增加或减慢、呼吸困难、气促、发绀、意识障碍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出现咳嗽、胸痛或呼吸音异常等症状。
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呼吸衰竭至关重要。
呼吸衰竭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急性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氧疗、机械通气等紧急处理,而慢性呼吸衰竭则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预防呼吸衰竭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早期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使用呼吸机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也对呼吸系统健康大有裨益。
结语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呼吸衰竭,对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这篇简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呼吸衰竭及其防治方法。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之答禄夫天创作(A-aDO2)(mmHg)=[FiO2×(P大气压-P水蒸气)-PaCO2/RQ]-PaO2A-aD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FiO2:吸入氧浓度, PB:大气压,PH2O:水蒸气压,RQ:呼吸熵(RQ =放出的CO2 量/ 吸收的O2 量) 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
正常范围:吸空气时为20mmHg;吸纯氧时低于70mmHg;儿童为5mmHg(0.66千帕);正常青年人平均为8mmHg(1.06千帕;)60~80岁可达24mmHg(3.2千帕);一般不超出30mmHg.检查介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为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
此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肺换气功能。
临床意义:显著增大暗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
同时,氧分压明显减低,常低于60mmHg,一般由肺内短路所致,如肺不张和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吸纯氧不克不及纠正。
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入纯氧可望获得纠正,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由于通气缺乏造成的低氧血症,若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肺泡通气缺乏。
A-aDO2是判断换气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依据,在心肺复苏中,它是反映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当A-aDO2显著增大时,反映肺淤血和肺水肿,肺功能可严重减退。
在病理条件时A-aDO2增加,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解剖分流、通气/灌注比例失调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弥散障碍。
A-aDO2显著增大暗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PO2明显降低,这种低氧血症吸纯氧不克不及纠正。
如肺不张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aDO2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纯氧可望获得纠正。
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由于通气缺乏造成的低氧血症。
PCO2增加,A-aDO2.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肺泡通气缺乏所致的低氧血症。
呼吸衰竭的定义及分型_呼吸衰竭的分类及分型呼吸衰竭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呼吸衰竭的定义及分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呼吸衰竭简介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定义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分型按动脉血气分析1、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
氧疗是其指征。
2、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
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呼吸衰竭一.概念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
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
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
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3)胸廓疾病;(4)呼吸道疾病;(5)肺血管病变。
呼吸衰竭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缺氧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 <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二、分类: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1Ⅰ型呼吸衰竭: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血气分析特点: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氧疗是其指征;2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血气分析特点为:PaO2<60mmHg,PaCO2>50mmH,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2、按发病急缓分类⑴、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多种突发致病因素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 等使通气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呼吸衰竭;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病人生命;⑵、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如气道痉挛等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三、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轻者仅感呼吸费力,重者呼吸窘迫,呼吸浅快,节律异常;2、发绀:如口唇、指甲等处出现;发绀与缺氧程度不一定完全平行;贫血时,不出现发绀,而红细胞明显增多时轻度缺氧也可出现发绀;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呼衰可迅速出现精神紊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呼衰随着PaO2升高,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症状;兴奋症状包括烦躁不安、昼夜颠倒甚至谵妄;CO2潴留加重时导致肺性脑病,出现抑制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嗜睡甚至昏迷等;4、循环系统表现:多数病人出现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CO2潴留者出现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升高;慢性呼衰并发肺心病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等右心衰竭表现;因脑血管扩张,病人常有搏动性头痛;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能,并发肺心病时出现尿量减少;部分病人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护理问题一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二急性意识障碍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有关;三有感染的危险与使用呼吸机有关;四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意识障碍有关;五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功能受损、呼吸道分泌物粘稠积聚有关六潜在并发症水: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肺性脑病护理措施急性呼吸衰竭:一病情监测危重病人应监测呼吸、血压、心率、及意识变化;记录液体出入量;遵医嘱采取各种对症治疗,配合抢救;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二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如配合使用呼吸机可高浓度氧;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立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三通畅气道,改善通气1.及时清除痰液,清醒病人鼓励多饮水用力咳痰,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病人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2.按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3.对病情重或昏迷病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呼吸器;四用药护理1.按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2.按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五)观察病情变化,防治病发症的发生1.神志:神志与精神的改变,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要;如精神恍惚、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语或躁动为肺性脑病表现;2.呼吸:注意幅度、频率、节律的变化;若呼吸变浅,减慢、节律不齐或呼吸暂停,为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3.心率与血压:病程早期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后期心脏功能失代偿可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4.痰:注意痰量,性状及排痰是否通畅;痰量及颜色的改变可直接反应感染的程度及治疗效果;如痰量增多,黄色脓性,提示感染加重;原有大量浓痰突然减少,常见于快速利尿,分泌物干结,病情加重,痰栓堵塞小支气管等情况;5.尿量和粪便颜色:尿量多少,反映病人体液平衡和心、肾功能的情况;在呼吸衰竭尤其合并心力衰竭、肾衰竭、休克病人,应每日记录尿量及入量;呼吸衰竭病人常合并消化道出血,应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并做隐血试验,以便及早发现;6.呕吐物的颜色: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可出现呕血;7.并发症:呼吸衰竭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因此需密切观察;如发现在输液过程中已发生针头堵塞,注射部位出现或有瘀斑、皮肤黏膜自发性出现等,均提示有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尽早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免耽搁病情;8.观察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后,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颤动、烦躁不安等现象,表示过量,应减慢滴速或停用;慢性呼吸衰竭:1.体位,休息与活动:指导病人卧床休息,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并尽量减少自理活动;2 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与低浓度,低流量鼻导管持续给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如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兴奋剂可提高给氧浓度;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严重,需警惕二氧化碳潴留加重;3.呼吸训练: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增加有效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4.其他:与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相同;健康教育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发展和转归,使病人理解康复保健的意义与目的;2.鼓励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加强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教会病人及家属有效咳嗽、咳痰、体位引流、拍背技术和家庭氧疗方法,以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3.告知药物的用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嘱其遵医嘱准确用药;指导病人增加营养,合理膳食,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4.指导病人避免各种引起呼吸衰竭的诱因,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劝告吸烟病人戒烟,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良因素刺激,少去人群拥挤的地方,尽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5.告诫病人若痰液增多且颜色变黄、咳嗽加剧、气急加重或出现神志改变等病情变化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