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山东省潍坊市2021年高三一轮复习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共32张PPT)精品
- 格式:pptx
- 大小:69.58 MB
- 文档页数:33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北京卷,36节选2018·全国Ⅰ卷,82018·天津卷,4多以地形分布图和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全国Ⅱ卷,9~102019·全国Ⅲ卷,13(1)2018·天津卷,32018·海南卷,15多以景观图、地貌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018·北京卷,42017·江苏卷,5~62016·江苏卷,21多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岩石的类型和主要的地质作用以及岩石新老关系。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板块运动(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4.内力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外力作用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地理班课复习课教案年级科目教师班级日期时段课型课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要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重点)2. 结合实例,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重难点)3.知道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与学过程析考题明考向一、看高考题并思考:两道高考题考点是什么?用什么的形式考的?分值占多少?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考察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考察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出目标明知点1.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重点)2.结合实例,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重难点)3.知道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学与练达目标目标一: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1.出示材料2.提出问题: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3.组织讨论得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4.追问: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训练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2、3、4、5、6、7、8、11、12 岩石圈物质循环9、10、11一、单项选择题读甲、乙两图,回答1~2题:1.有关甲、乙两图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流水堆积B.乙—冰川侵蚀C.甲—流水侵蚀D.乙—海水侵蚀2.与甲地貌形态形成有关的因素有( )A.气候寒冷干燥B.地质构造复杂C.地表物质疏松D.风力强劲多发解析:1.C 2.C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甲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乙为风力侵蚀地貌。
第2题,甲地貌为流水侵蚀地貌,疏松的地表物质是形成该地貌的基础条件。
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野外考察中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图及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3~4题:3.形成①—②地、③—④地及成都附近地区地貌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堆积B.流水堆积、流水侵蚀、冰川堆积C.地壳运动、冰川侵蚀、流水堆积D.地壳运动、冰川侵蚀、流水溶蚀4.在野外,学习小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①地估测出该山的相对高度B.在②地估测出该山的相对高度C.在③地估测出谷底的海拔D.在④地估测出谷底的相对深度解析:3.A 4.A 第3题,①—②地为山脉,是地壳运动的结果;③—④地为河谷,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成都附近地区为成都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
第4题,从①地可以看到山顶,因而可以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从②地无法目视山顶;从③地可以目视谷底,但无法估测出海拔,从④地无法看到谷底。
(xx淮北模拟)读“我国某地历代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回答5~6题:5.此处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是( )A.滩涂海水侵蚀B.沉积平原海浪搬运C.三角洲河流沉积D.冲积扇河水冲积6.有关海岸线变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上河流北侧陆地增加的速度比南侧慢B.河流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建设,加快了海岸线向东推进C.三峡水库的蓄水,加快了海岸线向东推进D.形成沿海低地,可作为滨海宝贵的湿地环境资源解析:5.C 6.D 本题组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和地表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醒]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流水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1)岩石分类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区域认知——正误判断1.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导致的。
(√) 2.日本的富士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 3.长江三峡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导。
(×) 4.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外力作用相关示意图乙丙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图乙所示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主要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图丙所示地貌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三、综合思维——趣味思考1.有人说,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你能说出其理论依据吗?[提示]从板块运动的角度看,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为消亡边界,因此其未来的面积会逐渐缩小。
2.黄山上的“怪石”是其四绝之一,其山中形态各异的怪石是如何形成的?[提示]主要经历自然界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4、5、10、11、1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6、7、8、9、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北京海淀区模拟)读图1与图2,答复1~3题: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2中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2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3.A、B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解析:1.B 2.D 3.C 第1题,图2中所示的地壳运动为水平张裂和断层;图1中②处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形成断裂带;①③④均位于板块碰撞边界。
第2题,岩层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沟、褶皱山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海岭是由地幔物质(岩浆)喷出海底堆积而成,图2所示区域位于大陆最有可能形成裂谷。
第3题,A为地中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面积将会缩小;B为红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面积将会扩大。
(2021·重庆卷,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答复4~5题:4.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解析:4.B 5.D 此题组主要考察外力作用。
第4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堆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第5题,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沉积下来,根据图中“9 cm〞分析,图中的砾石以9 cm左右的粒径为主。
(2021·浙江杭州模拟)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几亿年前形成。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
板块构造理论(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3)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②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内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震动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2.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断裂带板块边界类型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脉非洲断裂带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死海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考向1主要内力作用形式及影响分析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6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C.c D.d2.图乙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可知,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是ab流向cd,导致河流下游的a段水量减少。
选择A项。
第2题,区域河网密集,流水作用明显,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是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选择C项。
答案 1.A 2.C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4.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B.⑤C.③D.④解析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第4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从图中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
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
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 3.B 4.B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