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补益药小结-3补血药
- 格式:ppt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1.补血益精药物―何首乌与熟地黄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宋代的《开宝本草》称何首乌有“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的功效。
何首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代《本草图经》引用的《何首乌传》中说,相传在唐代元和年间,顺州南河县有一个叫何田儿的人,自幼体弱多病,家境贫寒,直到58岁尚未娶妻成家,因喜欢道家学说便跟随师傅入山学道。
偶有一日因酒醉不能归家,醉卧于山野之中。
半夜酒醒,但见月明星稀,周围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身旁不远处有藤状植物二株,相距三尺余远,只见那两条蔓藤慢慢靠近,相交而拥抱,久久始解,解后又交,如此者数次。
何田儿惊诧异常,待到天明便将其根挖出带回家中,问遍左邻右居没有人认识这种植物。
有一日,忽然来了个须发飘逸的山中老者,对他说:“你连个儿子都没有,这怪藤恐怕是神仙送给你的仙药,何不服用试试?”于是,何田儿将其根捣为细末,用酒送服,数月之间身体强健,便娶妻生子,改名为何能嗣,活到160岁。
何能嗣的儿子名何延秀,孙子名何首乌,寿命130岁,须发犹黑,故将其名用于这种中药。
这种传说虽不可信,但说明何首乌补益功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民间还有何首乌根如人形者,服后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何首乌的品种与名称何首乌在全国均有栽培。
但主要产于河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虽然最早记载何首乌的古籍始见于唐·李翱所著的《何首乌传》,而至宋代本草的著作才正式将其作为补益药应用。
古时称何首乌有赤、白与雄、雌之分,宋·《开宝本草》称何首乌“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种,赤者为雄,白者雌”。
现代中药学家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为正品何首乌,即古籍所称的亦乌或雄首乌,而所谓的禾首乌或雌首乌有多种植物来源,其中以萝摩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最为多见。
何首乌与白首乌均有滋补强壮,补血敛气,乌须黑发,益寿延年的功效,但两者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何首乌以补肝肾,养精血见长,白首乌以滋补强壮,敛精益气见长。
最佳补气血中药1、气虚证的表现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少气乏力、语音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泻或便溏、易出汗、怕风寒、易感冒、脉虚或无力等症状。
可采用补气的药物治疗。
注意:补气药物多为温性,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常用的补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刺五加、白术、莲子、白扁豆、大枣、甘草等。
常用的补阳药物有:附子、鹿茸、海马、海狗肾、鹿鞭、狗鞭、蛤蚧、巴戟、肉桂、冬虫夏草、九香虫、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补骨脂、肉苁蓉、锁阳、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韭菜子等。
2、血虚证的表现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暗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延期甚至经闭等。
可采用补血的药物治疗。
一般的血虚证,可选用阿胶制剂、当归制剂、鸡血藤片、何首乌片、归脾丸等。
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鸡血藤、白芍等。
常用的补血食品有:动物血、动物肝脏、动物脊骨、黑芝麻、黑木耳、红糖等。
【补气血的中药食谱】1、党参煲汤,健脾益肺党参也具有补气功效,但效果比人参弱,价格也没有人参高。
古方中含有人参的方子,现多用党参代替,不宜选用党参时就用太子参。
党参能补益脾肺、补血、生津,用于气短乏力、大便稀、咳嗽气促、头晕等,可以炖汤,每天用量不宜超过15克。
注意:长期服党参可能使人发胖,儿童、年轻女性应慎用,可选用太子参代替。
长期服补气中药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2、黄芪泡酒,改善气色黄芪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引起的倦怠乏力、气短、盗汗、水肿等。
生黄芪多用于固表利水,蜜炙切制后加蜂蜜拌炒可用于补中益气。
冬天用黄芪能滋补强身,泡酒、做菜、煨汤、调味均可,但每天用量不能超过30克。
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气色更好。
人参补气侧重于脏腑气虚,黄芪则侧重补益卫表之气。
容易感冒的人,出汗出汗过多,可选择用黄芪泡水饮。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对治疗蛋白尿有一定作用,还能调节血糖。
针对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四种体虚,选用补益药中的“四大名补”——人参、阿胶、鹿茸、冬虫夏草将大有裨益。
人参补气虚气虚: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
怕冷的感觉不明显。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和黄酮类物质,分别有抗衰老、抗疲劳、对抗有害物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用法: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2~3克放入杯内加开水,浸泡1小时后便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环。
最好12小时内服用完毕,最后嚼服人参片,也可将人参片直接含服。
如用于急救,每次取30克,浓煎顿服。
参须、参花、参叶亦可泡水当茶喝。
鹿茸补阳虚阳虚:表现为身寒、肢冷、消化不良、便稀。
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茸含多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雌酮、骨胶原、蛋白质和钙、磷、镁等矿物质,有滋补、强壮作用,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加,中等剂量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心衰有强心作用。
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阴虚者不可服。
用法: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内服用。
或取鹿茸、山药各30克,分别切片,浸入500克白酒内,密封1周,每次取20毫升服用,日服两次,治尿频、面黑。
冬虫夏草补阴虚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蛋白质、脂肪(其中82.2%为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糖、粗纤维、矿物质、虫草酸虫草素和维生素B 12 等成分,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胆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镇静等作用。
用法:取老鸭1只,冬虫夏草10克。
鸭去毛及内脏,将鸭头顺颈劈开,将冬虫夏草数枚装入鸭头和鸭颈内,再用棉线缠紧,余下的和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放入盆中,注入清汤,用食盐、胡椒粉、料酒调好味,密封盆口,上笼蒸约2小时,出笼后拣去生姜、葱白,加味精,即成一道闻名遐迩的“虫草全鸭”。
治疗骨髓造血功能的中药-回复我非常乐意为您撰写一篇关于治疗骨髓造血功能的中药的文章。
骨髓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之一,负责产生血细胞。
然而,一些疾病或外部因素可能会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导致造血功能受损。
中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恢复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治疗骨髓造血功能的中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我们将逐一说明并提供具体的中药推荐:1. 补益药物:中药中的补益药物通常被用来增强体力和恢复体能,有助于刺激骨髓活性和造血功能。
具体的中药推荐如下:- 黄耆:黄耆被认为具有强壮体力、滋补气血的功效。
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还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 当归:当归被广泛用于中药中,被誉为"补血圣药"。
它可以补益气血,改善贫血状况,并有助于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2. 活血化瘀药物:中药中的活血化瘀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病症,从而改善骨髓供血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血化瘀药物:- 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骨髓供血和造血功能。
- 桃核扬:桃核扬是一种能够舒血活血的中药。
它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瘀血和淤血,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
3. 养血安神药物:中药中的养血安神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骨髓造血功能的调节能力,有助于改善骨髓功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药药物:- 人参:人参具有补益气血、提神醒脑的功效。
它可以增加人体的能量和抵抗力,并通过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 熟地黄: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它可以提高精神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并有助于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总结起来,治疗骨髓造血功能的中药可以从补益药物、活血化瘀药物和养血安神药物三个方面入手。
黄耆、当归、川芎和桃核扬被认为是治疗骨髓造血功能的中药中的佼佼者。
然而,请注意,中药治疗应与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并且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九大补血药1、当归养血之圣药,味甘辛质润、性温、无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妇科良药,为补血要药。
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
补血取当归头、当归身;活血多用当归尾。
湿重腹胀及大便稀溏者不宜。
食疗多要与肉煲,其脂溶性的有效成分才容易出来。
2、红枣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等,是中国的传统滋补品。
大枣虽然营养价值高,但血糖高者不宜,牙齿不好的也要少吃。
3、红糖甘甜、温润、无毒;入肝、脾;有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补血、祛寒止痛、破淤之效。
特别适合产妇、儿童及贫血者使用。
因其有活血作用,孕妇不宜多吃。
糖尿病患者不宜。
4、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阿胶一般用量为三至九克,宜饭前服用,具体用量要根据个体体质情况来定。
服用时,不要同时喝茶、吃白萝卜,感冒时不要服用。
因阿胶有止血作用,女性月经期间服用如出现经量变化请停止服用或减量服用,之后根据变化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服用。
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何首乌性微温,味苦、甘,入肝、肾,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发、安神等功效。
用于血虚,头昏目眩,体倦乏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高血脂症。
生何首乌有小毒,泡酒更要注意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
6、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肝肾阴亏、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
熟地黄比较滋腻,难以消化,多要配合陈皮、砂仁等健脾胃药同吃。
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不宜。
7、圆肉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龙眼含糖量高,食用后容易生湿热。
湿热、痰湿重的人最好少吃。
便秘、大便黏腻、腹胀、口干舌燥或者是小便黄赤的人群,消化不良、阴虚内热之人,最好别多吃。
补益药分类
补益药分类补益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类别,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补益药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功效和药性的不同,补益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补气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调理人体的气血不足症状。
常见的补气药有黄芪、党参等。
补气药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2. 补血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调理人体的贫血症状。
常见的补血药有当归、熟地黄等。
补血药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含量。
3. 补肾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调理人体的肾虚症状。
常见的补肾药有枸杞子、淫羊藿等。
补肾药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肾功能,增加精力和性欲。
4. 补阳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调理人体的阳虚症状。
常见的补阳药有肉苁蓉、杜仲等。
补阳药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阳气,增加体力和活力。
补益药是一种重要的中药类别,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选择和使用补益药时,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来进行合理的搭配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17-1补虚药-补气药.txt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治各种虚证;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能振奋衰弱的机能,改善或消除机体衰弱之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能补充人体阴血之不足及体内被耗损的物质,改善和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1、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2、阳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3、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4、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分类:1、补气药:功主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2、补阳药:功主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虚诸证;3、补血药:功主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4、补阴药:功主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虚亏虚诸证;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人参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心、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益气救脱可用15-30g;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本品有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党参桔梗科党参的干燥根;甘,平;归脾、肺经;本品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补中益气,生津养血;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必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黄芪豆科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甘,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2.自汗,盗汗;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5.气血又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白术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甘、苦,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功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虚水肿,痰饮;3.表虚自汗;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山药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甘,平;归脾、肺、肾经;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药力虽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能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能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能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3.肾阴虚证,消渴证;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甘草豆科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平;归脾、胃、肺、心经;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兼入胃、心;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祛痰止咳、解毒;生用兼清热,补气缓急当蜜炙;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气喘;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6.调和诸药;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本品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西洋参五加科西洋参的干燥根;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本品苦寒清泄,甘寒凉补,入心、肺、肾经,为寒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补气养阴,清火生津;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宜另煎对服;刺五加五加科刺五加的干燥根;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本品甘补辛散,苦泄温通;入脾经善补气健脾,入肾经善益肾强腰,入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2.肾虚休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大枣鼠李科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甘,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脾虚乏力、乏力便溏;2.血虚萎黄,血虚脏燥;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太子参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甘、微苦,平;归脾、肺经;本品甘平微苦,入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虽功似人参,亦能补气生津,但药力却甚弱,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补气生津;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2.肺虚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白扁平豆科扁豆的干燥种子;甘,微温;归脾、胃经;本品味甘微温,补而不腻,除湿不燥,入脾、胃经;既能健脾化湿,治脾虚夹湿;又能化湿和中而消暑,治暑湿吐泻;还能解酒毒,治食物中毒等;健脾化湿,消暑解毒;1.脾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不瞒;2.暑湿吐泻;3.食物中毒;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蜂蜜蜜蜂科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在蜂巢中酿成的糖类物质;甘,平;归脾、肺、大肠经;本品甘平滑润,入脾、肺、大肠经;既善补中缓急,治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又能润肺止咳,治肺虚咳嗽、燥咳;还能润肠、解毒,治肠燥便秘、疮疡、烫伤;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1.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2.燥咳少痰,肺虚久咳;3.肠燥便秘;4.疮疡,烫伤;本品甘润滑腻,易助湿带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
补益药:(P182)概念: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补益药。
分类: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一、补气药概念:凡具有补气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性味:味甘,性微温。
应用:适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的病证。
常用药物: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刺五加大枣白术甘草人参 *( 补药之王 )品种:按产地分:吉林参、辽参、高丽参、西洋参、东洋参按出产分:野山参、圆参、移山参按加工方法分:生晒参、红参、参须、糖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1.益气固脱气虚欲脱——独参汤阳虚欲脱(亡阳)——参附汤气阴两虚之虚脱——生脉散2.大补元气——元气不足3.益气活血——血行无力、瘀血阻络4.益气摄血——气虚失摄、血不归经5.益气健脾——脾气虚、中气下陷此作用可用党参替代。
6.益气补肺——肺气虚、肺虚久咳7.益气生津——热病气阴两伤、消渴证此作用可用西洋参替代。
8.益气安神——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用量用法:煎服,3~10g。
抢救15~30g。
使用注意:1、人参滥用综合征2、不宜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3、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忌用。
西洋参(花旗参)苦、微甘、寒补气功能与人参似,但其性偏凉,生津之力强于人参。
太子参甘,平,归肺、脾经功用同党参,主为补气健脾,润肺生津。
用于肺脾气虚及肺气阴两虚证。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1.补气升阳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脾肺气虚——与四君子汤合用2.益气固表气虚自汗——玉屏风散3.益气利水气虚水肿——黄芪防己汤二、补血药 P183概念:指具有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常用药物:熟地黄阿胶当归龙眼肉白芍紫河车何首乌熟地黄*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补血调经——血虚证、月经量少、后期2.滋阴填髓——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当归*性味归经:甘,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