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畲族风情美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7
描写龙南畲族村的句子唯美(篇一)1. 在龙南畲族村,仿佛时光停留在了柔和的古老,迷人的民族文化在每个角落都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2. 村庄的清晨,袅袅炊烟在山间弥漫,空气中弥散着清新的草木香气,仿佛与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3. 漫步于村巷,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出畲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4. 畲族村庄的小桥流水人家,水清如镜,倒映着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带给人们心灵的宁静和宜人的感受。
5. 村庄中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里是历史与传承的见证,每一个家庭都将自己的梦想化为独特的艺术。
6. 村庄的节日里,人们手持鲜花,身着传统服饰,在村头广场上载歌载舞,展示着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7. 村庄的夜晚,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村子里闪烁,与繁星相映成趣,仿佛给村庄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8. 村子里的池塘中,荷花盛开,粉红的花瓣争奇斗艳,散发着阵阵花香,吸引着来往的游客驻足品味。
9. 散落在村庄的祠堂中,供奉着祖先的塑像,每个人都心存敬意,虔诚地向祖先祈福,感受着强烈的家族凝聚力。
10. 每年春节,村庄中的人们齐聚一堂,品尝着传统的美食,共同庆祝新的开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11. 清晨,父辈们手持渔网,驱船而出,湖面上泛起涟漪,这是他们的家传技艺,是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珍视。
12. 村庄的竹林里,竹笋冉冉升起,村民们娴熟的手法采摘下,会在家里烹饪出香气扑鼻的佳肴。
13. 在村庄的街角,悬挂着一串串艳丽的风车,轻风吹过,风车旋转起舞,为村庄增添了无限活力。
14. 村庄的夜晚,吉祥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多彩的光芒灿烂而美丽,照亮了每个人的梦想与希望。
15. 在村庄的山野之间,野花绽放,蝴蝶飞舞,大自然赐予了这片土地无数的美丽和生机。
16. 悬崖峭壁间,瀑布水帘飞瀑,欢快地跳跃着,给村庄带来了一股清凉和活力。
17. 村庄里的老者,每天清晨都会坚持起床,走到村外的田野里,承袭着千年的耕作之道,给大地带来了丰收和希望。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下面。
民族概述美丽的畲族女性民族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名称来源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服饰文化摘要: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名族之一,大部分畲族人民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接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人民创建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形成了独特的风情。
而畲族服饰更是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直观展示和对本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诠释。
关键词:畲族文化;畲族服饰一、传统畲族服饰文化--凤凰装中国民间服饰,通常有四种习俗惯制,即实用服饰、观赏服饰、礼仪服饰和信仰服饰。
畲族也不例外。
畲族传统服饰,以女性服饰最有特色。
而畲族女性服饰,又以畲族女性的礼仪服饰“凤凰装”,为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太公住落凤凰山,荫出子孙万万千。
凤凰正是讨彩鸟,山哈身着凤凰装。
”便是讲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率领族人扺御外敌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高辛帝就把最疼爱的三公主许配给他,后移居宝地广东凤凰山繁衍生息,三公主酷爱凤凰鸟,遂以传说中的美丽凤凰立为本族人的图腾符号,凡本族人生下女儿,均赐予凤凰装束,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
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鳳凰装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调,显出庄严朴实、凝重深沉,在装饰上却用色艳丽浓烈的图案形成浓烈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
共分大、小、老三种:未婚的畲族女子穿“小凤凰”,头上带着头圈,相对简约,显得单纯、活泼、可爱;已婚的妇女穿”大凤凰“,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冠。
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老年妇女穿着“老凤凰”,头髻较低,衣衣服和腰带的颜色、花纹也较为单一,体现出庄重、沉稳的风采。
(见图1)二、传统畲族服饰文化的与时俱进独特的服饰是一个民族原始的符号和象征,好比无字的书籍和无声的语言,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的人们关于在习俗上有着比较多的繁琐,而这些也正是因为一些历史上的推移还有地理上的不同所形成的,畲族的人们在禁忌中也是有着比较多,对此畲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
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入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制定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无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纳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集居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自古便流传在畲族人民之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畲族人民尊重传统,注重宗族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表现了畲族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的是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
在去游览之前,我想大家还是先了解以下畲族的概况:畲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列第二十位。
我们漳溪畲族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是全省七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畲族乡。
畲族人口近____人,这里是畲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
据说畲族的祖先狗头人身,是龙犬的化身。
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自从盘瓠古开天地以来,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高辛帝,高辛帝的老婆姓刘,因为她的耳朵很大,人们都叫她大耳婆。
有一年,大耳婆的耳朵张出一个肿瘤,太医从她的耳朵里割出一条虫子,有三寸长,放在盘子了,然后盖上“瓠”,就是我们祖先以前用的“勺子”。
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间电闪雷鸣,金虫变成了一条龙犬,龙犬降声是吉祥的兆头,全宫上下都很高兴,高辛帝就命名它为盘瓠,盘瓠在军营里一天天的长大,经常跟士兵们出去巡营、打猎,学会了一身好本领,有一年边疆的一个番王的头来侵犯高辛帝,高辛帝的手下都招架不住了,便贴出皇榜,说有谁能取得番王的头,就让他在高辛帝的三个女儿中任选一个做老婆。
但皇榜贴出很多天了,都没有人来揭榜,龙犬看见后,揭下皇榜去见高辛帝,高辛帝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好派龙犬去试一下,龙犬就连夜飘洋过海去见番王,因龙犬的本领很大,自称是来帮番王的,番王见到龙犬很高兴,当天晚上就设宴招待龙犬,结果给龙犬灌了个大醉,龙犬就借个机会咬断番王的头带回去叫高辛帝,高辛帝便遵守自己的诺言,让三个女儿出来,任它选一个做老婆,龙犬选中的是三公主,可是皇后不同意,说你是狗我女儿是人,怎么能跟你结婚呢?龙犬说:你给我七天时间,我就变成人形,跟你女儿结婚,但这七天内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来偷看我。
当龙犬变到头的时候就不能再变了,所以就成为了狗头人身了。
之后还是与三公主结了婚,结婚后生下三子一女,龙犬本来是没有姓的,就去请高辛帝赐姓于他的子女,大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个盘子装着去的,所以就赐他姓“盘”了;二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一个竹蓝装着去的,高辛帝便赐他姓“蓝”了;三儿子去的时候,恰好打雷,便赐他姓“雷”了,女儿长大之后招了个驸马姓钟,就随夫姓钟,丈夫是瑶族人的祖先,但是姓钟的有一部分又跟母亲姓成为了畲族。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省份。
畲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畲族服饰、民歌舞、传统乐器、民间信仰等。
畲族服饰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男女服饰各异,男子多穿青色或灰色中袖外衣,下穿紫色或蓝色短裤,腰系蓝底白花布带;女子则穿红色或绿色上衣,下穿蓝白相间的裙子,头戴黑色布巾等。
畲族服饰因其独特的色彩和式样,深受游客的喜爱,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浙江丽水市的青田畲族服饰。
畲族民歌舞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多为爱情、劳动、祝福、祭祀等方面的内容。
畲族的舞蹈则有跳双节棍、走猪步、三板等种类,这些舞蹈因其独特的节奏和舞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畲族传统乐器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乐器包括笛子、二胡、板胡、簫等。
畲族的乐器演奏多在庆祝、宗教、祭祀等场合中,这些乐器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畲族民间信仰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信仰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其信仰主要是对自然的崇拜与崇敬。
畲族认为自然灾害是由天神怒斥造成的,因此在每年的祭日中,他们会在家庭和村庄中举行盂兰神会和茶供等仪式,祈求天神庇佑。
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侵蚀。
如何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应该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并在教育中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增加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应该强化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从立法和法律保护上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制定包括保护、传承、管理、展示等在内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并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来管理、维护和保护。
最后,应积极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推广。
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推广,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从而推动畲族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畲族村:乡间最美的风情作者:张文锋来源:《寻根》2019年第01期江西省龙南县黄沙乡有一个畲族村,从105国道进入黄沙畲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具有畲族风情的寨门。
寨门立有四根浑圆的门柱,镌有两副对联:“汝水源流来百世,蓝田玉种绍千秋。
”“敬程列祖遗风光世第,永兴新围盛世裕孙谋。
”这里说的“敬程”就是指龙南黄沙畲族蓝姓的开山祖敬程公,而“永兴”则是黄沙畲族聚居的围屋——永兴围。
永兴围又叫船形围,取“永世兴旺”之意。
一般来说,畲族人的聚居地都叫村寨,古代分为“竹竿寮”和“走马寮”两种。
但是,随着畲、汉民族的和睦相处,受汉文化的融合与影响,畲族人也改变了先前的村寨聚居的生活,和客家人一样建起了高高的围屋。
畲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凝成了独特迷人的风情。
畲族的溯源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赣、闽、浙、粤、皖等省份。
据《姓氏考略》记载:畲族蓝姓起源蓝田,始祖秦子向。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为蓝君。
有学者考证:蓝氏的出处是蓝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全国蓝姓都是从那里迁移出来的。
赣南的畲族蓝姓同属于客家民系,于元、明时期从福建一路辗转迁入赣南开山定居,主要分布在赣县、南康、信丰、龙南等地,有的继续南迁广东地区繁衍生息。
畲乡不仅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族建筑,还留存着畲族人崇拜的盘瓠以及凤凰图腾的文化。
畲族人自称为山哈,意即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乡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有一只凤凰;畲族人说他们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又叫龙麒,是一个英雄,死后就葬在凤凰山上。
高辛帝的时候,龙麒问世,因为龙麒平番有功,高辛帝便将三公主嫁给了他。
后来龙麒来到广东凤凰山居住,并繁衍生息。
他们生了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姓钟的,盘、蓝、雷、钟四姓就组成了一个畲族。
公主出嫁时,着凤衣,戴凤冠,装扮得像凤凰一样漂亮。
从那以后,凤凰装成为畲族妇女世袭的装束。
至今,畲族女子头上,依然红笄首开,银簪插髻,椎结高娥,流苏飘逸,远看极像画上的凤凰。
四年级上册海西家园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海西家园》是一套让我们认识自己家乡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内容的地方课程教科书。
《海西家园》;以“海西”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线,以省情特色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专题。
这些专题既自成体系,循序渐进,又互相渗透,彼此关联。
他包括了“绿色海西”、“蓝色海西”、“人文海西”、“红色海西”、“科技海西”、“五缘海西”这六大块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进入四年级学习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海西家园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三、教学目标1、通过“绿色海西”了解我省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2、通过“蓝色海西”追寻丰富的海洋文明传统。
3、通过“人文海西”了解福建精彩的文明进程。
4、通过“红色海西”追思革命先辈的创业艰难。
5、通过“科技海西”了解科技传统,培养科学精神。
6、通过“五缘海西”了解福建与台湾的渊源。
四、具体措施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详见教学进度表福建省地方教材《海西家园》(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绿色海西1、武夷山水双世遗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武夷山水奇特自然风光。
2、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古迹。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武夷山是一张赠给世界各国朋友的“名片”。
这张“名片”记录着武夷山奇特自然风光的美誉,还记录着武夷山获得的世界级荣誉。
国际友人有了这张“名片”,将对武夷山更回充满向往之情,武夷山的知名度也将随之提高。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畲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省份。
畲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畲族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有必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畲族音乐、舞蹈、服饰、民间节庆、语言、信仰等方面。
畲族音乐以唢呐、笛子、二胡、三弦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其音乐旋律华丽多变、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畲族舞蹈以“跳马踏青”、各种集体舞蹈和民间小品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畲族服饰以布料较多、色彩较丰富为特点,其中女性服饰更为独特,以头饰为主要特色。
畲族的民间节庆有别于其他民族,以寨会等活动体现了畲族人民的聚会方式,在庆祝各种节日的同时,也发扬了畲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语南方方言,其特点是语音词汇丰富多变,语调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畲族信仰以“九宗十六派”为主要内容,其信仰中融合了儒、道、佛、释、神等诸多元素,是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重要代表。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层面上是畲族人民心灵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社会、文化、精神等层面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畲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威胁。
首先,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中,畲族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各种挤压和冲击。
其次,在教育、传媒、旅游等现代化产业的冲击下,畲族传统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此外,由于人口流动和社会变动等原因,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环境和生态。
为了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多方面措施。
首先,应加强文化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保障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应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加强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
此外,应组织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提升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新一代畲族群众的文化熏陶和传承。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
但至清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
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一、畲族历史(一)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