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专题八 科学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八物质制备及性质探究类实验专题突破【考情分析】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是高考热点,物质制备主要以气体、无机物、有机物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基本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而性质的验证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过程中包括对物质性质的预测,如2018·课标全国Ⅲ,27,2018·北京理综,28,2018·江苏化学,19,2017·课标全国Ⅲ卷26题对绿矾的性质进行探究,2016·课标全国Ⅱ卷28题对Fe2+和Fe3+的性质进行探究;是近几年新课标考试的热点题型。
1.物质制备的三大原则(1)选择最佳反应途径如用铝制取氢氧化铝:2Al+3H2SO4===Al2(SO4)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Al2(SO4)3+6NaAlO2+12H2O===8Al(OH)3↓+3Na2SO4,当n(Al3+)∶n(AlO-2)=1∶3时,Al(OH)3产率最高。
(2)选择最佳原料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水,而不能选用强碱氢氧化钠溶液;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3)选择适宜操作方法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
2.物质性质实验探究常见命题角度(1)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如探究SO2具有还原性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通过KMnO4溶液是否褪色来说明。
(2)物质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如探究Fe3+的氧化性强于I2时,可利用FeCl3与KI淀粉溶液反应,通过溶液是否变蓝色来说明Fe3+的氧化性大于I2。
(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般通过设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实验来完成,如通过Mg、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H2的快慢来说明Mg 的活泼性强于Al。
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专项试题一、科学探究题1.小竹同学对只含有X、Y、Z、W四种金属单质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图所示探究。
请根据实验流程回答问题:(1)滤液A中含有_________种溶质。
(2)若测得所得滤液C中含有X(NO3)2,则X、Y、Z、W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
(3)往无色W(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锌和铁的混合固体,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某班同学为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向盛有碳酸钠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用带导气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右侧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澄清溶液。
同学们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忽略二氧化碳的影响):【提出问题】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猜想一:CaCl2、NaCl和HCl猜想二:CaCl2、NaCl和Na2CO3猜想三:_____;【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反思拓展】最终同学们确认了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若将废液直接排入铸铁管道引起的危害是_____,你认为该废液的处理方法是_____。
3.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维生素C(C6H9O6)、碳酸氢钠( NaHCO3)、柠檬酸(C6H8O7)】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
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该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CO是有毒气体,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二氧化碳通常状态下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于灭火。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H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复习教案主题:物质的特性与变化一、复习目标:1. 理解物质的特性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二、重点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等;3. 物质的用途:金属、非金属、合金的用途;4.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5.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气体、液体和固体。
三、复习方法:1. 阅读教材相关知识点;2. 反复做题目,加强记忆;3. 实验探究,加深对物质特性的理解;4. 参加讨论,交流观点。
四、复习计划:第一天:复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背诵并总结常见物质的性质,如金、铁、铜等;- 做相关题目,加深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第二天:复习物质的用途和变化- 探究金属、非金属、合金的用途;- 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讨论物质的分类和特性,加深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天:复习归纳总结- 回顾前两天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重点知识点;- 加强做题练习,检验学习成果;- 探讨物质特性与变化的关系,拓展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五、复习评估:1.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2. 参与实验和讨论活动;3. 能够对物质的特性与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六、注意事项:1. 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加深理解;2. 多与同学交流讨论,扩展思维;3. 及时总结归纳,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科学探究教案初中化学课题:化学实验中的观察与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2. 安全操作化学实验仪器和材料;3. 探究化学实验中的规律和原理。
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法:老师展示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现象;2.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3. 讨论引导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4. 实践应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老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引发学生的兴趣;2. 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猜测可能进行的实验内容。
二、实验操作1. 老师进行化学实验的示范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分析,探讨实验中的规律和原理。
三、讨论总结1. 老师组织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实验心得;3.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实验安全和规范操作。
四、课堂作业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讨论结果,撰写实验报告;2. 学生继续探究相关的化学实验内容,积累实验经验和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化学实验探究,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八科学探究沪教版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的屮心环节。
学会探究,在研究中学,在学中研究,是当今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
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
归纳整理-、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原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门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捉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同学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口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收集证据5、解释与结论6、交流与讨论问题探究问题1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冋答相关问题:[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为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血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主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 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牛锈••的原因是什么?[收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牛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0H)2C0,俗称铜绿);巒i “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牛了一系列的反应,牛成咖啡色的物质。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__________ 、________ 等物质共同作川的结果,铜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口J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填空:(1)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本题以一个研究课题为背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实验探究等步骤,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要求结合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反思和应用。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索,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学会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易性)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实验准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软犁料瓶(2个)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气球(2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演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提问】怎样检验NaOH溶液和Ca (OH) 2溶液?【I叫答】通入CO?气体,倒入N^CO?溶液。
【实验】演示通入CO?气体。
【质疑】CO?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猜想】1、发生了反应。
2、没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瓶吞鹤鹑蛋。
【质疑】这个实验能证明CO?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实验】向两个装满CO?气体的软槊料屮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析与结论】根据舉料变瘪的稈度不同可判定NaOH和CO2确实发生了反应。
【投影】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探究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險硫酸钠、硫酸钱溶液屮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杳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H2SO4Na2SO4MgSO<r—二「与水任盘比互溶19.039.0小兵同学根据上述信息.分析认为此溶液一定不是 _________ 溶液.为确定其成分,该同学对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提出假设]该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思路点拨】对NazSCU的猜想,从溶解度和标签上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入手,验证H2SO4 或MgSO4溶液不能从相同离子SO42-入手,要从H*和Mg?+入手。
中考化学实验总复习专题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一、复习要求:1. 仪器的使用:了解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含铁夹、铁圈)、集气瓶、水槽、药匙、燃烧匙、坩埚钳、漏斗、长颈漏斗、烧瓶、锥形瓶和蒸发皿等仪器的名称和图形,了解上述仪器的用途和操作简单原理。
2. 基本操作:(1)了解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和原理。
(2)了解固体药品的称量和液体药品的量取操作和原理。
(3)了解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加热操作和原理。
(4)了解仪器连接的操作和原理。
(5)了解洗涤玻璃仪器的操作。
(6)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
(7)了解排水和排气集气的操作,理解排水和排气集气的原理。
(8)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和原理。
(9)知道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 气体的制取:(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4. 物质的性质:(1)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装置、操作,理解该实验的原理。
(2)了解碳、磷、硫、铝、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操作注意事项。
(3)了解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现象、操作及原理。
(4)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氧化铁的反应原理、现象、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5)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和原理。
(6)了解白磷、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
5. 物质的鉴别:(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盐酸、硫酸、碳酸盐的鉴别方法。
(2)能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3)了解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方法。
(4)了解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的实验方法。
6. 混合物的分离:(1)了解石油的分馏、空气的分离的原理。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了解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操作和原理。
(4)掌握过滤和蒸发的装置、操作和原理。
初中化学复习专题八科学探究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的中心环节。
学会探究,在研究中学,在学中研究,是当今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
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
归纳整理一、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原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同学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收集证据5、解释与结论6、交流与讨论问题探究问题1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发现问题] 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 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收集证据] (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铜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 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 利用所得结论填空:(1)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分析】本题以一个研究课题为背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实验探究等步骤,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要求结合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反思和应用。
通过对实验装置的分析,铜生锈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铁生锈的有关知识和题中信息,综合判断知,铁、铜、苹果的“生锈”都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有关。
知道锈蚀的原因后,不难找出应用的方法。
【参考答案】[收集证据](1)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3)氧气(或O2)、二氧化碳(或CO2)。
[得出结论] 氧气。
[反思与应用](1)保持金属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或表面镀上保护膜等)(2)将食品进行真空包装等。
问题2小红发现松软的面包、酥脆的饼干内部都有许多小孔(如图所示)。
为探究这个问题,她从面点师那里了解到:此类食品制作过程中常加入膨松剂,碳酸氢钠就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
小红从超市买来一袋膨松剂(碳酸氢钠),按照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对其进行探究。
①阅读使用说明:一使用时与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拌和,成型后直接焙制;②观察到样品为白色粉末状物质;③取少量样品加入水,发现其完全溶解;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pH = 11;⑤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加人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⑥取适量样品放人试管加热,产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l)请你通过以上实验判断,形成小孔的气体应该是。
你猜测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有。
(2)将少许面粉加人水中取上层液用H试纸测量,显中性,由此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使食品膨松的主要原因是。
(3)请你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总结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4)请你写出你所了解的碳酸氢钠的其他用途。
【分析】通过对题中事实与实验现象的归纳得出:碳酸氢钠含碳酸根,产生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再根据研究物质的方法,得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一是此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发酵,产生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二是碳酸氢钠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食品内部形成许多小孔。
(3)白色固体,能(易)溶于水。
(4)制取二氧化碳、治疗胃酸过多、作干粉灭火器中的药品等。
问题3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
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小蔡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1)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蔡认为不可能。
小蔡的依据是:2-(2)小蔡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
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性。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由于产生的气体是由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得,且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照课本中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实验,可知气体是O2。
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吸滤瓶中的空气膨胀,使烧杯中有气泡。
【答案】实验一:(1)氧气。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吸滤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因此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看到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取少量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生成物中没有Na2CO3。
(2)碱;Na2O2 +2H2O == 4NaOH+O2↑学以致用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
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
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2、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含有H2O分子、H+、Cl-。
某探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氧化铁溶解,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2)是否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为什么?。
3、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①;②;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4、小刚为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锌锰干电池,做了以下探究:他打开一节废电池,观察到如下现象:○1黑色碳棒完好无损;○2电极周围充满黑色粉末;○3里面有少量无色晶体;○4金属外壳明显破损.小刚查阅了资料:锌锰干电池的结果如图所示,它以中心的碳棒(石墨)做正极,外围的锌筒做负极,锌筒与碳棒之间填满用氯化铵溶液(做电解质)拌湿的二氧化锰和石墨,石墨不参加化学反应,仅起导电作用,在电池的使用中,锌逐渐变成了氯化锌。
请你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小刚的探究活动,填写以下空白。
(1)用碳棒做电极主要利用了石墨的____性。
(2)干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_。
(3)以氯化锌为例,写出证明废电池中含有氯化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__________。
(4)用简单的方法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石墨,写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5)通过回收废旧锌锰电池可得到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 __(至少答2种).5、小兵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
⑴根据实验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①;②。
一、选择题1、B2、(1)Cl-不能使Fe2O3溶解;H2O分子不能使Fe2O3溶解。
(2)不需要;因为NaCl 溶液中含有水,已证明H2O分子不能使Fe2O3溶解3、⑴Ca(OH)2;CaCO3。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⑵放热;①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②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同时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
④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在试管口套上一只瘪气球,观察气球体4、(1)导电(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略(4)将黑色粉末放在金属片上加热,黑色粉末燃烧(有火星)(5)碳棒(石墨)、锌、二氧化锰、氯化锌、氯化铵(任意两个)5、⑴2Mg+CO2点燃2MgO+C ⑵①在一定条件下,CO2也能支持燃烧;②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或CO2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