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6
谈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为例The City Square Desig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China OCT Ecological Square in Shenzhen and LUOOHU Square for Example杨灵芝,张祥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YANG Ling-zhi ,ZHANG Xiang-zhi(Tianjin InstituteofUrban Construction,Tianjin 300384,China)【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的设计,浅谈城市广场的生态设计和文化设计。
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以及成功经验对于建设其他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值得借鉴。
【Abstract 】City Squa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design.In the article,by analysing the design of OCT EcologicalSquare and Luoohu Square ,showing the ecological design and cultural design.In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community green space and improving the 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 ,its design concept,design skill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also worth usingforreference.【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生态与文化;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Key words 】citysquare design;ecologicalandculture;China OCT EcologicalSquare;LuoohuSquare【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467(2011)09-0077-04【作者简介】杨灵芝(1986~),女,湖南怀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建筑设计研究,(电子信箱)ylzapril@ 。
22[ UED ] 116 | 12 | 2018唐山城市展览馆及公园深业上城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 深圳南头古城二十年间,类似“土楼公舍”这样,能够向全球城市和建筑知识领域反向输出原型级本土空间解决方案并引发广泛国际关注的案例,在中国似乎还绝无仅有。
这一原创性的知识贡献确立了“都市实践”的学术标高。
“唐山城市展览馆及公园”对“都市实践”来说,几乎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项目。
长年在深圳这种“设计烈度”极高的城市打拼,“都市实践”在一轮轮的军备竞赛中难免不断提高自身“高设计风格”武器的杀伤力。
但在“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中,建筑师却难得地以极高的自我克制,对既存的唐山面粉厂六栋旧仓库及周边环境轻拢慢捻,粗粮细作,小心着墨,仅仅对老建筑的屋顶和门廊进行了类型学重构,用水池和连廊将原本的行列式秩序加以重新梳理和整合,新老建筑交融沉静,不哗不躁,不温不火,彰显岁月尊严与历史高贵。
历经地震劫后余生的唐山,重建过的市区如棋盘般整齐划一,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场灾难抹去了集体记忆,既无历史城市的厚重深邃,亦乏年轻城市的朝气蓬勃,整个城市始终缺少一股“精气神”。
而“唐山城市展览馆”通过精心接续历史血脉的设计,针灸点穴,赋灵招魂,使之成为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老灵魂”在其中能够逐渐苏醒、显影的特殊能量场域。
于精微中见广远、于平凡中见不凡,举重若轻,妙手施术,堪称神作。
遥想以2005为标志的那个火热年代,“都市实践”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兼收并包、纵贯横通,几乎无所不能——从最高端的都市中心区设计到最低端的城中村改造、从豪华游艇俱乐部到街道文体中心、从数十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到数百平米的婚姻登记处、从办公到居住、从广场到酒店、从博物馆到四合院⋯⋯城市、建筑、景观、室内、研究、策展、出版、产品全程打通,无缝对接,“都市实践”实现了对城市的“设计全覆盖”,更确切地说,“都市实践”创造性地把“设计”发展成了一套网络化的城市组织工具。
篇一:深圳学习心得体会深圳学习心得体会通过组织安排,本次参加深圳考察学习,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参观考察,确实使我开拓了视野,深受启发,感触很深,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工作效率高,在深圳工作准时,工作时都在干活,就如一个就餐,在学院培训班学员多,如果同时就餐,那餐厅就无法容纳,但通过学院调整了就餐时间,大家就感觉不到拥挤。
充公整合教育资源,授课大部分教师都是一些部门或企业家,提高了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
体会三:城市建设此次参观地方虽然不多,但深圳城市建设与我们本地差距很大,深圳地价比我们本地高得多,但深圳绿化率高、道路宽敞、城市交通井然有序,体会四:观念更新这次赴深圳考察学习的时间虽短(上课学习的时间只有9个课时),参观考察的地方不多(考察了深圳有名的南岭村、盐田港、华侨城旅游景区和莲花山公园景区)。
但是通过这次赴深圳参观考察学习,确实使我开阔了视野,大开了眼界,看到了内地和沿海的差距,取得了一些真正的收获,的确体会颇深,感触良多。
我们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证明:思想封闭,就要受苦受累,思想解放,就会天宽地广,一个地方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地方的进程史,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骄子。
现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效益社会、服务型政府。
况且,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的转型期,如何使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及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首先我认为要树立几种意识:一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深圳作为一个外来人口占据90%以上的经济发达城市,全市上下各行各业都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如深圳在空间发展,环境治理,环境绿化经营理念,投资环境,城市规划和建设上都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是要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意识,如深圳在生态环境、市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处在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关心民众之上。
改革东风劲,迳口满眼春,开放不止步,跨越新征程。
近年来,迳口社区在光明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认真履职尽责,全面落实上级各项重点工作。
一方面大力夯实基层党建,借重基层党组织带动经济社会畅快发展,促进了社区面貌的良好改观;另一方面不断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方面平衡发展,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释放出社区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成功破解了百姓亟待解决和制约管理治理的一道道难题,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把生态优先作为基本战略,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新城镇。
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修复,牢牢守住生态控制线。
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采取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农业+文创+新农村”的复合发展模式,打造城市生活和田园生活结合的绿色综合社区。
未来借力华侨城光明小镇整体打造带来的庞大客流,社区股份公司将承担旅游休闲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大力发展民宿、特色餐饮、影视综合服务等产业。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深圳市迳口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沈英森坦诚的说,近些年我们股份公司,按照社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发展社区集体经济。
在社区主要负责人杨子生领导下,高度重视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民生共建的社区发展之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集体经济发展寻找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的突破口。
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有文化的涵养;深圳的腾飞,离不开文化的发力。
2018深圳•迳口微型马拉松赛取得圆满成功。
光明办事处一直紧紧围绕新区“四城两区”目标和光明新区中心城区定位,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通过举办微马等大型活动促进光明城市大发展。
本次微马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光明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知名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服务社区以人为本和谐家园你我共享——迳口社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特色小镇和广泛赞誉,更是对外展示了迳口社区绿色生态发展的丰硕成果,体现了迳口“绿色生态、宜居宜游之地”的风采。
2017年是吉华街道的开局元年,街道分设成立后,立即认真落实“深圳质量”、“东进战略”等各项部署,在开局首年树立了打造“产业吉华、平安吉华、幸福吉华”的总目标,搭班子、组架构、建队伍、绘蓝图、立规矩、抓安全、保稳定、提环境,扎实推进“六个新”工作全面落实,出色完成了吉华元年“首秀”,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主要工作总结(一)深挖产业潜力,建设“一镇两城”,经济发展实现“首年开门红”“文创第一镇”拉动“产业+地域”融合。
协助华侨城加速融汇文化产业链,VR电影《白鹭归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小凉帽魔法之家”亮相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建成全国首个“IP+VR+AI”实验基地。
采用“更新+旧改”大幅拉动片区产城融合,推动华侨城与秀峰工业区签订更新框架协议,建设“华侨城V谷数字创意中心”,该项目在深圳中部片区已形成较大产业集群效应。
吉华科创新城筑“好巢”引“美凤”。
引入、孵化高新科技企业127家,中海信签约及意向落户“孔雀计划”、“千人计划”团队39个,引进高科技创新骨干人才110余名。
深圳市孔雀计划展示交流中心正式启动,成功举办“寻找中国创客”夏季峰会和首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
赛格新城树立都市生活圈标杆。
项目二期已完成建设,新招租面积1.7万平方米,与法国欧尚超市、成龙耀莱影业等知名品牌签订招商协议,一站式都市生活圈已初步成型。
“精准、贴身”服务发挥优势。
制定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跟踪辖区35家重点企业协助解决问题122个;加强政策宣讲协助申报国高企业47家,超额完成区下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建设深圳都市核心圈中的产城融合新城区——吉华街道2017年工作综述的目标任务;助推金龙羽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立街道商会吸纳会员123家。
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推进第五工业区、红提创客空间、上水国际文化创意园等5个产业综合整治项目转型运行;开展“三资”管理自查、督查和整改,甘坑股份合作公司顺利完成全市迎检任务。
绿色生态居住社区建设实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绿色生态居住社区的建设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绿色生态居住社区的建设实例,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内1.深圳红树林小区深圳市罗湖区红树林小区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主题的社区,占地90公顷,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园内有大小不一的湖泊和人工沙滩,四面环水。
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以节约能源、环保、健康、舒适为设计理念。
小区置身自然环境中,能够提供舒适的住宅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绿地,给居民带来健康、舒适的居住体验。
2.南京雨花台绿化新村南京市雨花台区绿化新村项目是一个生态型住宅社区,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为9.5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采用了生态建筑、被动式太阳能、水循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建成一座集节能、低碳、低耗、健康的生态小区,成为了南京市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典范。
二、国外1.新加坡宏茂桥eco居宏茂桥eco居坐落于新加坡西部,是一个面积为16公顷的绿色居住社区。
该社区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住宅,也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生态住宅示范和认证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宏茂桥eco 居采用了节能技术、水循环利用技术、立体绿化技术等生态建筑设计和材料。
社区内有大面积绿地,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2.德国弗莱堡绿色社区弗莱堡绿色社区是德国弗莱堡市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生态住宅社区,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居民约1500人。
弗莱堡绿色社区是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社区之一,社区内的公共建筑和住宅采用了木材、玻璃和自然石材等天然材料建造,同时兼具节能和清洁能源利用,为住宅提供了足够的光和热,成为了自然保护型住宅的典范。
结语绿色生态居住社区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验、不足及提升对策胡卫华【期刊名称】《园林》【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10-13)【作者】胡卫华【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深圳是中国城市生态保护的典范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经济发达、创新发展的先锋城市,殊不知深圳也是城市生态保护良好、低碳发展的典范。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划定并通过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城市生态保护控制界线的城市。
早在2005年,深圳市就将974.5 km2的土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划入了生态控制线,规定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开发建设。
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深圳城市基本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防止了城市开发边界的无序扩张,从而实现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促使深圳土地供应模式从新增开发向存量优化的转变。
据2016年底的统计数据,深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1%,森林覆盖率达40.92%,公园总数921个,各项指标均位于国内大城市前列。
据《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的天数共354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6天)的96.7%,排全国第六位。
因此深圳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荣誉。
目前深圳正在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1. 香港城门郊野公园水塘林生态廊道是深圳生态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43处“生态”、15处“绿色”、12处“生态文明”、8处“美丽”,竖起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里程碑。
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 保护区的观鸟爱好者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
065摘要:本文从规划、交通、自然环境、建筑和人文等方面介绍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经验。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Eco-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 from planning, transport, natural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关键词:深圳 华侨城 生态社区Key Words: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 Eco Community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ECO- COMMUNITY IN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实践王若愚 何文捷 / Wang Ruoyu, He Wenjie图1 天鹅湖-波托菲诺天鹅堡0661 概述生态社区是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和谐统一的社区。
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圳华侨城自1985年成立以来,从规划设计、自然环境保护、住区建设、旧工业区更新、文化营造等方面出发,持续不断地进行建设,将4.8km 2的深圳华侨城建设成为包含住宅、公寓、商业、办公楼、酒店、创意文化园、主题公园、美术馆、艺术中心、学校、医院、体育文化中心的生态文化休闲聚集区。
2 可持续的动态总体规划华侨城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依托自然、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每10年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一次动态修编。
华侨城的动态总体规划与深圳经济特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转型是紧密相连的。
25年的建设经验表明,即便是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定位好并一步到位,是随着城市发展结合自身产业更新来逐步实现的。
与其它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不同的是,华侨城生态社区的建设贯穿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自发和科学地选择。
1985年,国务院侨办借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蛇口开发区的方式,将深圳沙河华侨农场4.8km 2的土地划为开发区,成立华侨城。
与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相适应,华侨城在建设初期采取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开发区的建设思路,在25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华侨城逐渐改变了以发展工业为主的思路,从最初的三来一补的初级外向型工业加工区逐步转变为富有多样化文化主题的综合服务城区。
2.1 1986~1995年第一次总体规划华侨城自成立以来,历经三次城区总体规划及修编。
对比当时炸山填海式的工业区建设热潮,华侨城在1986~1995年第一次城区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以轻型工业为主,兼有商业、旅游、文化、居住功能的外向型城市组团”,遵循依托自然、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和强调整体连续性的原则,强调保护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注重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结合(图3)。
2.2 1996~2005年规划修编在随后的10年间,随着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华侨城出现了以康佳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和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为代表的图2 华侨城全景图3 1986年规划示意图图4 1996年规划示意图居住用地商贸文化综合用地旅游用地工业用地体育用地学校,医院用地城区保护绿地水面067现代旅游业。
1996~2005年华侨城规划修编,将华侨城定位于“建成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服务功能综合配套、城区环境优美高雅、社会风尚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科技旅游商务区”(图4)。
在规划策略上仍以保护自然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的完整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了城区内的工业用地,相应地增加了居住和旅游用地的比重。
同时将旅游和居住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形成了南部以旅游为主的区域,分布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三大主题公园,从外围构成观光旅游带,与住区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以生态广场、燕晗山为中心构成核心生态景观区,围绕这个区域,规划了居住区和文体教卫商业等配套服务区。
2.3 2005~2015年规划修编2000年以后,随着华侨城社区的逐步成熟,主题公园、酒店、房地产、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工厂外迁,华侨城进行了2005~2015年城区规划修编,提出了四大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城区;突出人文旅游,丰富城区内涵;以旅游和居住为核心进行功能混合布局;以人为本规划新城区的交通系统(图5)。
规划原则:依托自然,以人为本。
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生态资源。
包括山丘坡地、海岸环境、山塘小溪和树林。
把城区内的燕晗山、杜鹃山、麒麟山和荔枝林作为永久绿地,把原有的山塘小溪整理成为系列水景环境。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以及合理的用地规划,为整体上形成具有自然山水环境特色城区创造了条件。
这些绿色要素构成的带状区域最终构成支撑华侨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
功能布局:在城区功能布局上体现尊重自然,塑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规划理念。
利用城区南部临海的环境优势,布置旅游及度假的功能,形成海景环境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并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主题公园群——“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和“欢乐谷”。
在自然优美的燕晗山、杜鹃山以及原有的山塘小溪之间,布置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通过设计有山景、湖景、海景环境特色的居住区。
经过功能再造,将城区东侧遗留空置的工业厂房改造为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
交通组织:为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采用了人车分流,丁字交叉和结合地形自由布置的道路布局方式。
由于主要的车流和人流分离,互不干扰,弯曲有序的道路既满足了交通和道路景观功能,也起到了限制过境车辆的进入和城区内行驶速度的作用。
另外,规划注重步行环境的建设,通过结合自然条件和公用配套设施的布置,设计了安全、合理和舒适的城区人行和自行车系统,并通过兴建雕塑走廊、喷泉广场、生态广场、步行街,使人行系统逐步成为有特色、有文化内涵和有活力的城区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设计:不仅在宏观布局上贯彻总体规划的思路,而且在城市设计层面、单体建筑和局部的环境设计等方面也始终坚持设计结合自然,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配合,力求创建有特色、有潜力的城区环境。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特点,采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手法,营造丰富的居住空间环境。
在公共建筑和城市广场设计上,强调建筑单体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的有机关系,坚持建筑单体重特色,公共环境重整体的设计理念。
3 绿色交通3.1 步行系统华侨城步行系统以城区整体性和系统连续性为出发点,结合地形地貌,贯穿城区中心地带,独立于车行系统。
有机结合自然地形、山水、绿化等自然环境,营造有特色的城区环境。
结合城区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布局,连接主要商业设施和小区设施。
充分考虑居民出行的需要,连接公交、地铁等车行系统,合理组织城区交通(图6)。
3.2 专用自行车道及公共自行车站点华侨城内建设了一条红色的自行车专用道,由侨城东街开始,连接燕晗山以北的香山东街、香山中街,到杜鹃山东街、欢乐谷和杜鹃山西街。
自行车道总长度16km(双向),涵盖了深南大道以北3.2km 2的华侨城片区,将住区、超市、地铁站、公交站、旅游点连成线,同时设置多处公共自行车站点方便内自行车停靠。
图5 2005年规划示意图图6 步行系统规划示意图图例专用步行通道起点人流集散节点组织人行跨线节点专用步行通道旅游步行系统既有人行道0683.3 机动车交通华侨城区内的交通采用人车分流,丁字交叉和结合地形自由布置的道路布局方式。
一方面,利用有利与结合原有地形地貌,使自然环境和景观及可能得以保留和利用,富于变化的路网形态为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了限制过境车辆的进入和城区内车行速度的作用,有效减少机动车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城区内公共交通以及与城市公交系统连接由华侨城内的小型支线巴士负担,支线巴士穿梭于华侨城内各景区、居住区、商业区站点并连接华侨城城区周边城市公交和地铁站点。
组团内的公共交通则由物业公司的电瓶车提供。
4 自然环境以人为本、依托自然的建设理念,使华侨城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图7,8)。
华侨城的绿化覆盖率达到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8m 2;环境噪音平均为53.4分贝,夏日平均气温比市区低2℃~4℃,城区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华侨城在城区范围了内保留了四个天然山地,并将其中26万m 2的燕晗山建设成为郊野公园。
山上建设有5条不同风格的登山道,有三个湖泊和环山自行车道。
华侨城生态广场是一个开放式休闲园区,占地4.6万m 2,与燕晗山郊野公园相连。
广场内的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均依原地形建设,高低起伏又相互交织,对原始地貌和周边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改造效果,成为社区居民健身休闲的场地。
广场周围配置超市、购物中心、菜市场、餐馆、咖啡厅、酒吧、书店、旅馆、大学校园。
华侨城内设计和规划了两个人工湖——7万m 2的燕栖湖和4万m 2的天鹅湖。
通过对湖泊、山塘和小溪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强水体沿岸图9 燕栖湖-波托菲诺纯水岸规划红线特殊人文空间节点水体节点广场节点活动设施节点商业景观区自然生态景观区绿色景观节点环状林荫道高档住宅景观区旅游景观区规划红线城市景观轴城区绿轴景观步行道图7 景观系统规划示意图图8 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规划红线旅游绿色空间自然生态空间组团内部绿地城市绿化轴城市绿轴环状林荫道联系趋势线外部绿色景观引入趋势外部水体景观引入趋势绿化效果,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水岸和水底处理,形成特有的休闲风光区。
水系一方面改善了城区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华侨城区的景观及绿化用水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湖回收利用的雨水。
华侨城主题公园南侧面积近69万m2的滨海湿地是深圳市政府委托华侨城管理的自然湿地保护区。
该湿地与深圳湾连为一体,通过湿地的修复和养育有效保证红树林生长及海鸟栖息环境。
5 建筑5.1 住区华侨城波托菲诺住宅区设计有别墅、TOWNHOUSE、多层、小高层及高层住宅等多类型建筑。
整个项目依地势而建,以7万余m2的燕栖湖(图9)和4万m2的天鹅湖(图10)为灵魂,形成了“天鹅堡”、“纯水岸”和“香山里”三个品牌。
华侨城开发建设的住宅项目中大量运用了成熟的绿色节能技术,如太阳能热水、Low-e玻璃、空调冷凝热回收、外墙保温、雨水回收、外遮阳、屋顶绿化、复层绿化、高效能照明及智能化控制等。
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自然环境为华侨城销售物业的盈利带来远高于同行的溢价,也使华侨城有能力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2 旧工业区改造2000年以后,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大批工厂外迁,旧厂房空置废弃,华侨城试探性地将靠近深南大道的5.5万m2的控制厂区进行全新概念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