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梁王菟园赋》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是与原始的宗教密切联系的。
3、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4、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思维和语言都较低下,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代就产生了。
5、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书。
6、《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7、最早提及赋、比、兴手法的是:周朝乐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8、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9、蔡邕的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
10、《史记》中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11、贾谊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12、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13、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14、宋郭茂倩编,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15、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歌辞数量最多。
二、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1、百家争鸣:2、十家九流:3、神话:4、三家诗:5、《古诗十九首》:三、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史的主体、核心:2、举例说明原始歌谣的性质:3、简述乐府诗的思想内容:4、简述《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色分析:5、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任选其一)1、论述原始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意义:2、论述周族史诗及《生民》的思想性、艺术性: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汉赋的绿色意境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摘要:汉赋作品中有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特殊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闪光点。
汉赋中有关汉代生态史的诸多信息,以及其中体现的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都是值得汉史研究者和关口汉代历史文化的人们关注的。
汉赋,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的400余年间,曾经是文学的壮流,是体现出当时文化之时代精神的最显著的遗存。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学成就‚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中,有‚屈原赋二十五篇‛等‚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陆贾赋三篇‛等‚赋二十一家。
二百七十四篇‛,‚孙卿赋十篇‛等‚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客主赋》十八篇‛等‚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总共78家,占诗赋总数的73.58%。
籍数合汁1004篇,占诗赋总数的76.18%。
其中除个别先秦和‚秦时‛作品外,均为西汉作品。
而据费振刚等辑《全汉赋》所收,东汉作者人数和作品篇数又都远远超过西汉。
汉人的赋作,对汉代文化宏大华美气象的形成,曾经有显著的影响。
,汉赋的文化品质,历来褒贬议异。
其实其中的文化信息,可以作多层面的分析。
比如汉赋作者在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透露的自然主义的意识,就值得研究者注意。
有学者在分析汉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时,强调其色彩特色,有‚色彩绚烂,气势雄奇,醉人心魄,迷人魂梦‚,‚绚丽而不失深沉‛等评价,称赞其‚鲜明而丰富的色彩夺人目精‛。
在对汉赋的典范进行讨论时,又有‚形象生动‛的‚彩色的骚体句式‛诸语。
借用这样的形容,也可以说,汉赋中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为中周生态史以及中国生态思想史或者生态观念史的遗存,涂染了一抹浓绿。
一、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汉赋是怎样‚体物‛的呢?对于‚体物‛,《文心雕龙〃比兴》的表述形式是‚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汉赋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有学者因此说,‚汉赋有绘形绘声的山水描写,是山水文学的先声。
竹的别名及其诗句古代文人墨客咏竹时使用的别称或雅称常冠以篁、筠、君、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士等具体为:1、篁(1)、翠篁。
翠绿的竹林。
南朝江淹《灵丘竹赋》:“于是绿筠绕岫,翠篁绵岭。
”(2)、丛篁。
丛生的竹子。
唐宋之问《泛镜湖南溪》:“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
”宋陈与义《纵步至董氏园亭》:“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
”(3)、筜篁。
竹的泛称。
唐裴铏《传奇·封陟》:“烟锁筜篁之翠节,露滋踯躅之红葩。
”(4)、风篁。
谓风吹竹林。
南朝谢庄《月赋》:“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
”唐郑谷《少华甘露寺》:“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
”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彻师》:“一片风篁拥翠微,晚钟初动白云稀。
”(5)、阶篁。
庭院前的竹子。
唐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6)、初篁。
新竹。
南朝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南朝梁简文帝《晚春赋》:“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7)林篁。
丛生的竹木。
晋郭璞《蜜蜂赋》:“回鹜林篁,经营堂窟。
”唐宋之问《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
”宋庄季裕《鸡肋编》:“兰蕙叶者如菖蒲而稍长大,经冬不凋,生山间林篁中。
”(8)、篁阵。
竹林。
唐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联句》:“松行将雅拜,篁阵欲交麾。
”(9)、篁筱。
篁竹和筱竹。
晋戴凯之《竹谱》:“篁筱之属,必生高燥。
”泛指密密的竹林。
晋左思《魏都赋》:“篁筱怀风,蒲陶结阴。
”宋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
”(10)、修篁。
修竹,长竹。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明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北牑移修篁,南圃艺药草。
”(11)、幽篁。
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文心雕龙诠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诠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诠赋》是《文心雕龙》的第八篇。
《古代文学》常识整理◆秦代文学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
二、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
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色。
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
《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
今之所传,仅有一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
◆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
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
古诗文中的“玄、檀、碧”解读在古人的色彩世界中,“玄”是一种泛紫的黑色,常与礼仪相关联;“檀”是红木的颜色,富有美感;“碧”是青色玉石的颜色,带有晶莹剔透的特质。
在诗文中,这三种颜色常常用来形容各种意象,具备丰富的内涵。
奥妙玄色“玄”,《说文·玄部》:“玄,幽远也。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
”东汉郑玄笺:“玄,赤黑色也。
”作为颜色词的“玄”,表示幽远神秘的黑色;与“黑”相比,黑深而玄浅。
“玄”又指高空的天青色,即天空呈现的一种玄远神秘的浅黑色。
《周易·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后因以“玄黄”作为天地的代称。
在古代,“玄”指北方天空混沌初开时暗淡的天色。
在五色五行理论中,玄色对应北方,对应冬季,其象征物为“玄武”,即北方太阴之神,主镇北方风雨,其状如龟蛇,身有鳞甲,故称之为“武”。
“玄武湖”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门外。
另一玄武门在陕西省西安市旧城北。
玉色之“玄”,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玄璜指黑色半圆形的玉璜,属于通透温润的黑玉,用于祭祀时礼拜北方。
天子参加重要礼仪着玄衣裳。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
玄是黑色,即天的颜色;是赤黄色。
玄衣为高级服饰,属于黑色之正色。
古人把丝帛染成黑色,通过多次染色而成,一次比一次颜色深。
经五染,成青紫色,曰緅,赤多黑少;经六染,成紫黑色,曰玄,黑带赤色,黑多赤少;经七染,成纯黑色,曰缁。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记述渍染成“玄”的过程:“若入赤汁则为朱,若不入赤而入黑汁则为绀,更以此绀入黑则为緅,是五入为緅也;若更以此緅入黑汁则为元(玄),是六入为元也;更以此元入黑汁,则七入为缁矣。
古籍里“活色生香”的兔子作者:陈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1期【摘要】我国古籍中对兔子多有记载,活跃在古籍中的兔子形象可用“活色生香”概括:一是活力迸发的蹦跶兔,其善走擅跃动若“脱兔”,善营造巢穴被称为“狡兔”,喜蹲伏是为“伏兔”;二是色泽如玉的祥瑞兔,有“捣药姮娥宫”的月兔;三是生机盎然的产子兔,有多产、催生之功效;四是香飘千年的美味兔,兔肉入馔的记载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人们观兔之形、取兔之象,从兔子的生存哲学中汲取智慧,甚至赋予了浓厚的政治隐喻,古籍中的兔子既“问鼎王权”,亦“归隐山野”。
【关键词】古籍;活色生香;兔子【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59—03一、活力迸发的蹦跶兔“脱兔”形象。
兔子前肢短、后肢长,善奔,最快时速可达60公里。
兔子善走,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曾载“昔者,齐有良兔曰东郭?,盖一旦而走五百里”;兔子又擅跃,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称“兔走甚迅,忽焉不见,所谓动如脱兔也。
”兔子奔走速度极快,故明初苏平仲《玄潭古剑歌》用“兔脱”来形容侠士拔剑速度之快:“神光兔脱飞雪霜,宝气龙腾贯霄汉”。
奔跃之兔也称为“逸兔”,明代李东阳《题赵子昂〈射鹿图〉》言“马前逸兔或可脱,山下老麋身欲赭”。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演绎了双兔傍地竞走的精彩瞬间。
兔子在遇到天敌时如离弦之箭的疾速奔跑力,引发古人的慕叹:北宋宋祁《兔》云“脱兔驰冈地,饥鹰厉吻天”,南宋陆游《九月初郊行》云“苍兔避鹰投涧去,黄鹌脱网傍人飞”。
明代画家张路绘《苍鹰攫兔图》中,兔子为躲避苍鹰的利爪,在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急速奔跃。
兔子善奔,人们常以良兔拟况神马:《吕氏春秋·离俗》载“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三国演义》中吕布之坐骑就被称为“赤兔马”;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田巴谓徐劫曰:“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将“飞兔”与“千里驹”相提并论,以赞誉良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测试题1. 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单选题]A:枚乘《七发》(正确答案)B:王褒《洞箫赋》C:司马相如《子虚赋》D:贾谊《吊屈原赋》答案解析:主知识点: 7.1、第一节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答案:A解析:枚乘,《汉志》著录其赋作9篇,今仅存《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另有《临灞池远诀赋》、《笙赋》存目,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该作品的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2.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单选题]A: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正确答案)B:从关注社会、政治、人生向远离社会、政治、人生方向发展C:从为统治集团歌功颂德向愤世嫉俗方向发展D:从表达入世进取情志向抒发避世高蹈意愿方向发展答案解析:主知识点: 7.1、第一节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答案:A解析: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由骚体到赋体的发展。
由此可选A。
3.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基本结构方式,《七发》中的主、客是() [单选题]A: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B:西都宾与东都主人C: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D:楚太子与吴客(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主知识点: 7.1、第一节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答案:D解析: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2)与“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一样,《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3)在遣词造语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以主客(吴客与楚太子)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4.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 [单选题]A:骚体赋的终结B:抒情小赋的开端C:骚体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D:大赋文体的正式形成(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主知识点: 7.1、第一节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答案:D解析: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枚乘赋颜色词研究本文以汉赋中代表作品枚乘三篇汉赋11个颜色词进行了封闭性的统计,对这些颜色词进行了组合及聚合分析描写,并对其语义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们认为枚乘赋颜色词使用兼含客观性、主观性及其隐喻及转喻的多重表现形式。
标签:枚乘汉赋颜色词语义枚乘,乃西汉辞赋家。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九篇。
其中,《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问题,称为“七体”,或简称为“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论述:“汉初词人,循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1]由此可见,枚乘将汉赋发扬光大,在汉赋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选取枚乘赋作为研究的语料,希望对研究全汉赋有所帮助。
一、枚乘赋中颜色词概述“颜色词”,指“颜色认知在语言上的反应,颜色词用来描述颜色,是人对颜色连续分类的工具。
”[2]本文试以《古代汉语词典》[3]注释标注的118个颜色词为标准,对枚乘赋中颜色词进行统计分析。
中国自古就重视对色彩的描绘,古代的神学、哲学思想对色彩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糅和着宗教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用相生相克的理论,并将五行配以五色来解释社会和自然现象,这就是影响深远的“五色说”,即“玄、白、赤、黄、青”。
据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编写的《全汉赋》统计,枚乘汉赋作品今存仅三篇,分别是《梁王菟园赋》《柳赋》及《七发》。
对这三篇汉赋的颜色词进行封闭性的统计,共出现颜色词14个,分别是:白、红、缥、紫、绿、黄、绛、翠、素、青、苍、金、皓、玄。
枚乘赋中所出现的颜色词并没有穷尽汉赋中所有颜色词,因为枚乘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早期,人们的认知系统还尚未完善,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仅有的19例语料中看出汉赋中早期颜色词使用的端倪。
二、枚乘赋中颜色词组合关系分析(一)枚乘赋颜色词组合关系描写颜色词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在枚乘的文学作品中,颜色词不仅仅以单音节形式出现。
为了使得文学创作更具有画面美,枚乘运用了不同的构词手段,丰富了颜色词的表达,使得颜色词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动态。
三百里梁园简介
三百里梁园是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大型王室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和景色壮丽闻名于世。
在历史上,三百里梁园是一处名满天下的大型园林,与汉景帝的上林苑齐名。
据《史记》记载,梁孝王筑东苑,方圆三百里,其中包含了睢阳城七十里范围,内部大治宫室,有复道连接,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无不汇聚于此。
枚乘在其《梁王菟园赋》中描述了当时人们争相游览梁园的盛况,园林内重楼起雾,飞阁生云,离宫别馆之间,游人如织,夜夜笙歌,成为文人墨客酬唱应答的理想场所。
现代为了重现梁园的风采,商丘市在古城西南重建了一座汉梁文化公园。
公园内有摩崖石刻,刻录了唐宋至明代诗人对梁园的描述,包括李白的《梁园吟》等诗赋。
此外,公园还建造了曜华宫、梁园飞雪、文雅台、忘忧馆等多处仿古建筑,力图再现西汉梁国的富庶与梁园的美景。
三百里梁园不仅仅是一处历史园林,它还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活动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骈文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统治过文坛几百年。
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很多骈文高手,他们才气纵横,笔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远播。
为后世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骈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而中国人最喜欢论资排辈,讲究分个甲乙丙丁。
为了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奇心,本人经过反复比较,精心甄选,挑选出中国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十大骈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王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杰”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骈文的成就。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更是成了千古传诵不朽之名篇。
王益吾评此文曰:“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
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
代表作有《寒梧栖凤赋》《涧底寒松赋》《春思赋》《江曲孤凫赋》《山亭兴序》等三十多篇。
王勃的骈文对后世影响极大,现排为第一并不为过第二李商隐,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
汉族,秦建治时古淮阴人。
枚乘因再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上书谏吴王枚乘〔两汉〕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
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
故父子之道,天性也。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
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
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
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
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
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
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
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七发枚乘〔两汉〕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西汉梁园及文人考作者:温爱莲来源:《卷宗》2017年第31期摘要:西汉梁孝王所建梁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梁园的修建与与梁孝王个人的政治地位有关,与西汉梁国强盛的国力密切相关;梁园的闻名,不仅因为本身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园林建筑群,也因其中活动着一批风流天下知的文人,流动着宾主倾心相待的文学风尚。
关键词:西汉;梁园;文人;梁孝王汉景帝时,梁孝王备受窦太后的宠爱,政治经济地位极高。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汉景帝对他也颇为宠信,甚至有时与自己平起平坐,“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在一次宴饮场合,景帝甚至说过自己身后传位与梁孝王,此事虽遭到窦婴的据力争辩,但足见其政治地位。
梁国地理位置险要,国力雄厚。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
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
”这为其建筑园林打下了基础。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大治宫室,为複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
”大致说东苑方圆三百余里,比睢阳城宽广七十余里,又载梁园“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多大县”,泰山自古无变化,高阳,《汉书·文三王传》记载:“陈留县北,陈留县在开封府东稍南50里”,《元和郡县志》记“高阳,在杞县西南20里”。
这就是说即使梁国在梁孝王疆域最大时,西边也未到今开封。
东边的芒砀山是西汉梁王的陵墓区,距商丘约100公里,将陵区埋在苑囿内是西汉帝王常见的现象,如西汉十一陵皆在上林苑内。
梁园建筑于何时?史书中并未有详细的记载。
如此浩大的园林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筑完成。
梁孝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初至梁地任梁王,至汉景帝六年(前144年)去世,任梁王共二十四年。
汉景帝二年(前148年),梁王乃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
枚乘《梁王兔园赋》校议[摘要] 枚乘《梁王兔园赋》是今存汉代以“赋”命名的赋作中时代最早的一篇骋辞大赋。
今存残篇,错讹十分严重。
上世纪初黄侃曾加校释,但所存问题仍然很多。
近八十多年中,再无人加以董理,论汉赋者也少有人提及这篇作品。
北大出版《全汉赋》主要据黄侃校释加以标点收入,仍然詰屈不可读。
本文在黄侃基础上重加校理,补缺字,去衍文,纠正讹误,恢复倒、乱字句和此前在句读上存在的一些错误,使所存文字可以通读。
又,文章对原作结构、首尾及中间所缺失的内容加以推测,以便读者认识原作之体制与规模。
这对于认识该赋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正确评价有关作家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 枚乘兔园赋校释汉赋《文心雕龙·诠赋》论及赋的早期发展时,在荀况、宋玉之后即提到枚乘,说:“枚乘《兔园》,举要以会新。
”将其《兔园赋》作为代表作给以很高的评价。
该赋今存于《古文苑》,残缺甚为严重。
南宋章樵曾为之作注,疏通了一些文意,但对无法理解之处,往往强为之说。
如将“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中之“有”字属上,作“芴焉子有”,注云:“‘滋有’言物之多,‘子’当作‘滋’。
汉人以‘箕子之明夷’为‘荄滋’,则‘滋’、‘子’字通”。
然而“芴焉滋有”亦并不通。
据上下文来看,“芴”乃“刎”字之形误,“焉”乃“马”字之形误,“似”乃“事”字之音误,“子”乃“兮”字之形误,原句应作“相物(按:物指牲畜之品类)刎马兮,有事乎西山”。
章氏对原文虽无断句,但注文都置于一句之后,有注文处,即为其理解之句读处。
然而其中往往有破句而读者,上面所说将“有”字属上即其例。
再如“激扬尘埃”一句,将“激”字属上,作“暴熛激,扬尘埃”。
如此之类颇多。
章氏不知原文有误,而循“注不离经”之陈法,故其注于认识原文作用不大。
上世纪二十年代黄季刚先生曾加校释,附于《文心雕龙札记·诠赋》篇之后,[1]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据以附于《诠赋》注中,按云:“《古文苑》载枚乘《菟园赋》错讹不可理,黄先生校释如下。
梁园文学梁园文学是指西汉时期以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等为中心而形成的文学群体的创作。
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
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
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
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
梁园的文化氛围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
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汉初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刘氏集团先后消灭了具有实力的异姓诸侯,而广建同姓诸侯。
这些刘氏宗亲不具备秦以前诸侯那样独立王国的地位,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
他们不能像战国诸侯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便向着经济、文化、享乐方面发展。
此时的诸侯国,还有养士的遗风。
大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材。
当时诸侯国的宾客除在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方面。
汉初的刘氏宗亲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刘氏子孙以文学见于历史记载者有多人。
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
孝王武与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最亲;在反对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
于是,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
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前140)、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
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
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
梁园的文化氛围令文学之士感到惬意,确实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
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
《汉书·艺文志》载乘赋九篇,其《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
枚乘《梁王菟园赋》
作者: [] []
修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並馳道,臨廣衍,長冗故。
故徑於崑崙,貇觀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
西山隑隑,卹焉(左阝+右嵬)(左阝+右嵬)。
(上山+下巷)(上山+下路)崣(上山+下移),崟巖(上山+下紆)(上山+下從)巍。
(左邕+右來)焉暴熛,激揚塵埃。
蛇龍,奏林薄,竹游風踊焉,秋風揚焉,滿庶庶焉,紛紛紜紜,騰踊雲亂。
枝葉翬散,摩來幡幡。
焉谿谷沙石,洄波沸日。
湲浸疾東,流連轔轔。
陰發緒菲菲,誾誾讙讙擾。
昆雞蝭蛙,倉庚密切。
別鳥相離,哀鳴其中。
若乃附巢蹇(上鼓+下鳥)之傅於列樹也,欐欐若飛雪之重弗麗也。
西望西山,山鵲野鳩。
白鷺鶻桐,鸇鶚鷂鵰,翡翠鴝鵒。
守狗戴勝,巢枝穴藏。
被塘臨谷,聲音相聞。
啄尾離屬,翱翔群熙。
交頸接翼,闟而未至。
徐飛翋(左羽+右沓),往來霞水,離散而沒合。
疾疾紛紛,若塵埃之間白雲。
也予之幽冥究之乎無端,於是晚春早夏,邯鄲裴國易陽之容麗人及其燕飾子相與雜遝而往款焉。
車馬接軫相屬,方輪錯轂。
接望何驂,披銜跡蹶。
自奮增絕,怵惕騰躍,水意而未發。
因更陰逐心相秩奔隧林臨河,怒氣未竭,羽蓋繇起,被以紅沫。
濛濛若雨委雪,高冠扁焉,長劍閑焉,左挾彈焉,右執鞭焉。
日移樂衰,游觀西園。
之芝芝成宮闕,枝葉榮茂,選擇純熟,挈取含苴。
復取其次,顧賜從者,於是從容安步,鬬雞走兔,俯仰釣射,烹熬炮炙,極歡到暮。
若乃夫郊采桑之婦人兮,袿裼錯紆,連袖方路,摩(左目+右也)長(上髟+下戊)便娟數顧。
芳溫往來,按神連才結,已諾不分,縹併進靖,儐笑連便,不可忍視也。
於是婦人先稱曰,春陽生兮萋萋,不才子兮心哀,見嘉客兮不能歸,桑萎蠶飢,中人望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