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名解问答归纳总结(精华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色谱1.相对保留值:某一组分i的调整保留时间和标准物质s的调整保留时间之比,成为组分i相对于标准物质s的相对保留值。
2.吸附色谱法:利用各个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3.分配色谱法:利用各个组分在固定相(固定液)上的溶解能力大小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4.基线宽度: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距离。
5.保留值:样品各个组分在色谱柱内保留行为的度量,常用时间或者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的体积来表示。
6.边缘效应:点于同一薄层色谱板上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近薄层边缘处的斑点的R f值与中心区域的斑点的R f值不同的现象。
7.薄层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在层析过程中,在不相溶的两个相中分布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称之为薄层色谱法。
8.保留比:将某一组分的流动速率和流动相的速度比较,得到组分的相对速度。
9.交换容量:每千克树脂中真正参加交换反应的基团数。
常用单位:mmol/g或mmol/mL10.比移值:在薄层色谱法中,比移值(R f)等于原点至组分半点中心的距离和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
各个理想的R f在0.2~0.8之间。
11.相对比移值:样品的比移值和对照品的比移值之比。
12.保留时间: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要的时间。
13.调整保留时间: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或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
14.死时间: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
15.死体积: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间体积。
16.相比:在色谱柱中,流动相的体积和固定相体积之比。
17.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18.分配比:又称保留因子(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
又称分配比和容量因子。
19.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单位峰面积或峰高所对应物质的量。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边缘效应:殿宇同意薄层的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薄层边缘处斑点的Rf值大于中心区域斑点的Rf值有所不同百分吸光系数E1%1cm:指浓度为1%(即1g/100L),液层厚度为1cm的吸光度.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极大点所需要的时间磁全同/磁等价:化学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以相同的大小耦合),则称这组核为磁等价的核弛豫:高能态的核经过非辐射途径而恢复低能态的过程称为~磁等价:化学位移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相同的大小耦合)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Φ位测量来表示的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平衡浓度的比值,用K 表示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两组份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费米共振:当泛频峰位于某一强基频峰附近时,原来较弱的泛频峰的吸收强度被明显强化,有时还发生谱带裂分.这种泛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振动耦合合称~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集团,如C=C,C=0,N=N,-NO2,C=S等,或能在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产生吸收的原子团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值与两组分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用以衡量两组分的分离程度分子离子:有机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价电子而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称~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简称键合相化学位移:质子或其他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共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红外非活性振动:当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距不发生变化时,不产生红外光的吸收.化学等价: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中,称它们化学等价,即化学位移相等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简称键合相进动:核除绕自旋轴作自旋外,还要在垂直于外磁场的平面上作旋进运动,这种旋转称为~基频峰:是分子吸收某一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峰检测限D:又称敏感度,是以检测器恰能产生3倍噪音信号时,单位时间引入检测器的组分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组分量来表示的简并: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在红外光谱中重叠,这种现象简称~交联度:表示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通常以重量百分比表示交换容量:指每克干树脂中真正参加交换反应的基团数空白试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同样的操作和条件进行试验.蓝移(紫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lamben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收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A=ε?C?l)灵敏度s:又称响应值或应和值,是用来评价检测器质量和其他类型检测器相比较的重要指标麦氏重排:当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C=X(X为O、N、S、C)基团,而且与这个基团渡转移到X原子上,同时β键发生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摩尔吸光系数ε:指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浓色效应和淡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浓色效应或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淡色效应或减色效应.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作用下,核磁距按一定方向排列,不同取向的核磁距的能级差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此现象称~N律:凡不含N或含偶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偶数,含奇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奇数n+1律:某基团的H核与n个相邻的H核耦合时,将被分裂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本身H核数无关耦合常数J:在简单耦合中,由自旋耦合产生的谱线间的距离称~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不同于外加磁场强度,稍有降低或增加的现象瑞利光/拉曼光:物质分子的电极与激发光光子相互作用时,分子受到瞬时变形,上升到非量子化能量区.在极短时间内,该分子向各个方向发射和激光相同的光,而回到原来能级,发射比激发光波长较长或较短的光.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组分在达到平衡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用K表示溶剂的极限波长:在某波长下,溶剂对光吸收,在此波长以上则无吸收,即溶液时透明的,该波长称~Rf比移值: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RDA裂解:一个六元环烯化合物裂解一般都产生共轭二烯离子和一个中性分子,伸缩振动:指原子间的键长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吸收光谱: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nm)为横标,以吸收光度A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该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相对关系曲线,称~弯曲振动:指原子间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即原子垂直于价键方向的运动选择因子α:指难分离物质对的调整保留值之比.亚稳离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的碎片离子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OR,-SH,-X等.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浓度改变而变化,其值大小以指示待测组分浓度的电极振动耦合: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基团靠的很近或者连接在同一个原子上时,由于其基本频率相同,形成振动相互作用,结果使频率发生改变,并使谱带分裂成双峰,其中一个高于原来的频率,另一个低于原来的频率,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耦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距间的相互干扰称作~自旋-自旋分裂:由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
名词解释:1.发射光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再由高能态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2.吸收光谱:由电磁辐射通过某些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对应的能量,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种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为吸收光谱。
3.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4.分子光谱:在辐射能作用下,因分子内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5.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6.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这一现象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8.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或质量。
9.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被激发至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光,称为荧光。
10.电化学分析: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电化学分析。
11.离子选择性电极:也称膜电极,能选择性地响应待测离子的浓度(活度)而对其他离子不响应,或响应很弱,其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对数有线性关系,即遵循能斯特方程式。
12.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选择性电极,是将生物物质(如酶、微生物、细菌等),用固定剂固定成敏化膜,然后涂于或贴于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构成的。
13.阳极溶出伏安法:是将被测金属离子(M z+)在阴极(工作电极)上还原为金属,如阴极为汞电极,则形成汞齐;在反向扫描时,阴极变为阳极,金属在阳极上被氧化为金属离子而溶出,此时产生氧化电流。
14.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还不赶紧收藏!正文II今天给大家分享分析化学各章节名称解释汇总,附所有名称解释答案。
第二章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准确度、精密度、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置信限、置信区间、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F检验、t检验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1滴定分析法2滴定3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终点误差、滴定曲线、滴定突跃、突跃范围、理论变色点、滴定常数、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间接滴定、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标定法、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分布系数、质量平衡、质量平衡方程、电荷平衡、质子平衡、朗伯比尔定律第四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两性物质、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非水滴定法、质子溶剂、酸性溶剂、碱性溶剂、两性溶剂、无质子溶剂、均化效应、区分效应、区分性溶剂第五章配位滴定法配位滴定法、螯合物、副反应系数、酸效应、配位效应、条件稳定常数、金属指示剂、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最高酸度、最低酸度、封闭现象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1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亚硝酸钠法、重氮化滴定法、亚硝基化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条件电位、盐效应、酸效应、自身指示剂、特殊指示剂、外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不可逆指示剂第七章沉淀法和重量法沉淀滴定法、银量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沉淀形式、称量形式、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溶解度、同离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盐效应、共沉淀、吸附共沉淀、混晶共沉淀、包埋共沉淀、后沉淀、重量因数、均匀沉淀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1电化学分析法、电解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原电池、电解池、液接界、相界电位、液接电位、盐桥、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不对称电位、碱差、酸差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光学分析法、吸收、发射、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吸收光谱、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紫)移、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强带和弱带、吸收带、谱带宽度、透光率、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1荧光、荧光分析法、三重态或三线态、单重态或单线态、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外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磷光、荧光寿命、荧光效率、荧光熄灭、荧光熄灭法、瑞利光、拉曼光、Stokes位移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称为Stokes位移。
分析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其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作为一门深入研究化学现象的学科,分析化学有着丰富的名词术语,以下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首先要介绍的是溶液。
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的可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在分析化学中,溶液经常被用来进行反应、提取或测量等操作。
其次是浓度。
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或分子数与溶液总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用的浓度单位包括摩尔浓度(mol/L)、质量浓度(g/L)和体积分数等。
浓度的测定对于定量分析非常重要,通过测定溶液的浓度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或者反应物的摩尔比。
接下来是滴定。
滴定是一种以已知浓度的滴定剂与待测物溶液反应,通过观察滴定剂与待测物之间的化学反应达到测定待测物含量的方法。
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各种分析过程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名词是色谱。
色谱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根据化学物质在分离介质中的分配特性来实现分离。
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色谱技术在分析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
此外,还有质谱。
质谱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技术,它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离子质荷比和相对丰度,获得一组与样品中各种离子有关的数据。
质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因其高灵敏度和独特的分析能力而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最后要介绍的是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化学元素对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吸收能量的性质来测定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含量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中对光的吸收程度,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目标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见、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等领域。
综上所述,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现象的学科,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术语。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任务分类: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按分析方法分类:化学,仪器分析按分析对象分类:无机,有机,生物,药物分析按数量级分类:常量(>100),半微量(10-100),微量(0.1-10),超微量(常量(>1%),微量(0.01%-1%),痕量(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E的大小来衡量,测定结果X与真实值Xt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E即:E=X-Xt精密度:几次平衡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d来衡量,偏差d是指个别测定值X与平均值之间的差(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系统误差的存在)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含有溶质的质量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的那一点(实际)化学计量点:滴定剂与待测溶液按化学计量关系反应完全的那一点(理论)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相符b.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c.纯度高,性质稳定常用基准物:K2Cr2O7;Na2C2O4;H2C2O4.2H2O;Na2B4O7.10H2O;CaCO3;NaCl;KHC8H4O4;Na2CO3.10H2O;NaHCO3)滴定误差:又称终点误差。
滴定分析中,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来确定滴定终点,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一致时所产生的误差,称为终点误差,它表示该滴定方法的系统误差标准溶液:浓度准确已知的溶液(1)必须具备有足够的纯度。
一般使用基准试剂或优级纯(2)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等。
应避免:结晶水丢失;吸湿性物质潮解(3)稳定——见光不分解,不氧化。
重铬酸钾可直接配制其标准溶液。
a.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恒定b.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重复出现c.影响准确度,不影响精密度d.可以消除。
a.方法误差——选择的方法不够完善例: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b.仪器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例:天平两臂不等,砝码未校正;滴定管,容量瓶未校正c.试剂误差——所用试剂有杂质例:去离子水不合格;试剂纯度不够d.主观误差——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例:对指示剂颜色辨别偏深或偏浅;滴定管读数不准(1)方法误差——采用标准方法,对比实验(2)仪器误差——校正仪器(3)试剂误差——作空白实验c.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b.滴定管读数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4.有效数位的运算“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规则加减运算,应以数值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值乘除运算,所得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得小于这些数值中准确度最低的那个数值的相对误差1.活度: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浓度称为活度,即有效浓度。
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组分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3.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它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并可以设法减小或加以校正。
4.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大小不同,使它从原来的溶剂中定量的转入萃取剂中,然后蒸干萃取剂,称量残留物的质量,进行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恒重:系指物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质量相差不超过规定量,即可认为已达恒重。
6.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又称滴定溶液)7.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指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以T B表示;2.又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T T/A表示。
式中T表示标准溶液的化学式,A表示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8.突跃范围:这种化学计量点±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越。
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越范围。
9.掩蔽作用:在配位滴定时,常用控制酸度的方法来消除部分离子对配位滴定的干扰。
10.色散: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1.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12.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它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3.滴定液:又称标准溶液,即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4.滴定曲线:把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这一曲线称为滴定曲线。
15.封闭现象:在配位滴定中要求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敏锐的颜色改变,但由于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为稳定的配合物,因而看不到指示剂变色,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肽单元2.模体3.蛋白质变性4.β-折叠5.分子伴侣6.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7.结构域8.蛋白质等电点9.辅基10.肽键11.α- 螺旋12.变构效应13.蛋白质一级结构14.蛋白质二级结构15.蛋白质三级结构16.蛋白质四级结构17.亚基18.肽问答题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3.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如何计算精氨酸的等电点?(精氨酸的α- 羧基、α- 氨基和胍基的 pK 值分别为 2.17 , 9.04 和 12.48 )4.何谓肽键和肽链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5.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6 .举列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7.已知核糖核酸酶分子中有 4 个二硫键,用尿素和β- 巯基乙醇使该酶变性后,其 4 个二硫键全部断裂。
在复性时,该酶 4 个二硫键由半胱氨酸随机配对产生,理论预期的正确配对率为 1 %,而实验结果观察到正确配对率为 95 %~100 %,为什么?8.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9.举列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0.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11.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12.测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核小体2.碱基互补(碱基配对)3.脱氧核苷酸4.增色效应5.Tm值6.核糖体7.核酶8.核酸分子杂交9.TΨC 环10.反密码环11.Z-DNA12.核酸变性13.核酸复性问答题1.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的 RNA ?其主要功能是什么?2.用32P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有标记的后代,而用35S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则不能产生有标记的后代,为什么?3.一种 DNA 分子含 40 %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 DNA 分子含 30 %的胞嘧啶核苷酸,请问哪一种 DNA 的 Tm 值高?为什么?4.已知人类细胞基因组的大小约 30 亿 bp ,试计算一个二倍体细胞中 DNA 的总长度,这么长的 DNA 分子是如何装配到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内的?5.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及其与 DNA 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第一章 绪 论1. 说明以下名词:(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周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式,这种方式一样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映为基础的分析方式。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份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式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周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转变引发响应信号值转变的程度,称为方式的灵敏度;周密度是指利用同一方式,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式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能够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式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2. 对试样中某一成份进行5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gmL 1)别离为 ,,,,。
(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误差; (2) 若是试样中该成份的真实含量是0.38 g mL 1,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37.0539.037.035.038.036.0=++++=x g mL 1标准误差122222120158.015)37.039.0()37.037.0()37.035.0()37.038.0()37.036.0(1)(-=⋅=--+-+-+-+-=--=∑mL g n x x s ni iμ相对标准误差 %27.4%10037.00158.0%100=⨯=⨯=xs s r(2)相对误差 %63.2%10038.038.037.0%100-=⨯-=⨯-=μμx E r 。
3. 用次甲基蓝二氯乙烷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硼时,为制作标准曲线,配制一系列质量浓度B(单位mg L 1)别离为,,,,,的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A 别离为,,,,,。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测定试样中某一或某些组分的量。
4.结构分析(structual analysis)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
5.形态分析(speciation analysis)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状态及其含量。
6.化学分析(chemical analysis)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7.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使用较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
8.物理分析法(physical analysis)是根据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定量、结构和形态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9.准确度(accuracy)是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10.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是衡量准确度的指标。
11.标准值即采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实验室,由不同的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进行反复多次测定,然后将大量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而求得的测量值,这种通过高精度测量而获得的更加接近真值的值称为标准值。
12.标准参考物质即求得标准值的物质。
13.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14.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5.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也称为可定误差(determinate error),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96、COD、BOD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它们的测定原理?COD是指一定条件下,水中能被K2Cr2O7氧化的有机物质的总量;BOD5是指一定条件下,水中能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COD是在强酸条件下,用过量重铬酸钾加热回流进行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在试亚铁存在条件下,用亚铁离子滴定至红色。
水样在足量的溶解氧存在时,培养三天,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被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溶解氧减少的量即为BOD598、简述酸度计测定pH值的原理和步骤PH计是利用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构成原电池。
PH计实际是精密mv计,φ电池与PH值成线性变化,利用标准缓冲溶液定位后,可直接测试水样PH值。
步骤:1.安装电极;2.用标准缓冲溶液定位;3.测定。
99、简述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的原理和步骤。
水样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将水中的某些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氧化,剩余的高锰酸钾用过量草酸还原,根据高锰酸钾、草酸的量,计算出高锰酸钾指数。
步骤:1.加硫酸酸化,加过量高锰酸钾加热充分氧化;2.加过量草酸;3.用高锰酸钾滴定至微红色即为终点。
100、你认为从事从分析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2.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102.如何测定水样的浓度?目视比浊或光电、分光比浊。
103.什么叫负硬度,它反映什么?负硬度是指水样中的总碱度>总硬度时,假设的钠钾的碳酸盐,重碳酸盐。
在水处理时应考虑这部分负硬度的去除。
104.水样为何要保存?其保存的技术要点是什么?水样保存是为了保证水样保存,存放时仍能较真实地反映水样的真实情况的技术要点:加入保存试剂调节PH值,冷藏或冷冻,降低反应速度和细菌活性。
105.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是什么?物质在溶液中,单位溶液体积所含物质的量。
常用单位mol/L.mmol/L106.什么叫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叫标准溶液。
能用来直接标准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叫基准物质。
1、与邻苯二甲酸相关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用途?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是什么?邻苯二甲酸酯类是指邻苯二甲酸(Phthalate acid)的酯化衍生物,是塑胶工业中最为常见的塑化剂。
在日常及工业上被广泛添加于高分子塑胶产品的生产,如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泡棉,亦可添加于胶合剂、涂料、油墨中。
此外应用于地毯衬垫、驱虫剂、头发喷雾剂、指甲油与火箭燃料等。
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最高,很多化妆品的芳香成分也含有该物质。
化妆品中的这种物质会通过女性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体内,如果过多使用,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还会危害到她们未来生育的男婴的生殖系统。
2、邻苯二甲酸氢钾属于酸性/碱性/两性物质?查出相关的物理、化学参数,如:摩尔质量,Ka,等。
选择合适的滴定剂,检查判断该滴定剂能否准确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能溶于水。
是一种有机芳香酸邻苯二甲酸的酸式盐,其分子式:C8H5KO4,分子量:204.2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能溶于水。
1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摩尔浓度的标定称取0.5g于105~110℃干燥至恒重的第一基准试剂(容量)邻苯二甲酸氢钾,称准至0.00001g,置于反应瓶中,加50mL新沸过的冷水,用231型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用232型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按GB 10737之规定,用待标定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b(NaOH)=0.1mol/kg]滴定至终点。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按式(1)计算:b= m1/(m2×0.20422) (1)式中:b----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ol/kg;m1----第一基准试剂(容量)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m2----待标定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质量,g;0.20422----与1.0000g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b(NaOH)=1.0000mol/kg]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分析化学简答题(汇编)简答1.基准物质的条件之⼀是摩尔质量要⼤,为什么?答:摩尔质量⼤,称样量⼤,降低了由于称量⽽引⼊的相对误差。
2.什么是标准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法有哪些?各适⽤于什么情况?①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于滴定分析的溶液,称为标准溶液。
该溶液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表⽰,也可以⽤滴定度表⽰。
②标准溶液的配制⽅法有两种:直接法和标定法。
③基准物质可⽤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只能⽤标定法配制标准溶液。
3.什么是化学计量点?什么是滴定终点?两者有什么区别?在滴定过程中当所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恰好反映完全时,称反应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指⽰剂颜⾊发⽣突变停⽌滴定时,称为滴定终点。
在实际分析中指⽰剂不⼀定恰好在化学计量点时变⾊,即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常常不⼀致。
4.标准溶液浓度过⼤或过⼩,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各有什么影响?标准溶液的浓度过⼤时稍差⼀滴就会给结果造成较⼤的误差;⽽过⼩时终点变⾊不灵敏,⼀般分析中标准溶液常⽤浓度0.05~1.0 mol/L为宜。
5.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有什么要求?⑴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即反应按⼀定的反应式,⽆副反应发⽣,并且能进⾏完全(完全程度≥99.9% ),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⑵反应速度要快。
⑶反应不受其他杂质的⼲扰。
⑷有适当的⽅法确定滴定终点。
6.滴定分析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滴定分析的⽅法有哪些?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且准确,相对误差可达0.1%~0.2%。
滴定分析⽅法有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
7.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确定反应物的基本单元?在确定基本单元后,可根据被滴定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原则进⾏计算。
⼀般酸碱反应以提供⼀个H+或相当结合⼀个H+为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则以给出或接受⼀个电⼦的特定组合为依据。
8.滴定分析误差的来源主要有哪些?如何消除?滴定分析的误差可分为测量误差、滴定误差及浓度误差。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与简答第⼆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误差⼤⼩来表⽰,误差越⼩,准确度越⾼。
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致程度。
精密度的⼤⼩常⽤偏差来表⽰。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
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可⽤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也可以⽤标准偏差表⽰。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5)天平称量时最后⼀位读数估计不准;(6)以含量为99%的邻苯⼆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3.⽤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结果,哪⼀种更合理?答:⽤标准偏差表⽰更合理。
因为将单次测定值的偏差平⽅后,能将较⼤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答:在⼀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的原因不同,可采⽤选择标准⽅法、进⾏试剂的提纯和使⽤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
如选择⼀种标准⽅法与所采⽤的⽅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
对试剂或实验⽤⽔是否带⼊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扰,可通过空⽩试验扣除空⽩值加以校正。
第三章滴定分析1.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法有哪些答:使⽤滴定管将⼀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即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溶液中,直到待测物组分恰好完全反应,即加⼊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符合反应式的化学计量关系,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这⼀类分析⽅法统称为滴定分析法。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或作计算标准。
标定:标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使用标准的计量仪器对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精度)进行检测是否符合标准,一般大多用于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二是有校准的意思。
滴定误差: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五项要求:一是纯度(质量分数)应≥99.9%;二是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如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均应符合化学式;三是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失水、吸水或变质,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四是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没有副反应;五是要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类在其特定的PH值范围内,随溶液PH值改变而变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名词解释:1.发射光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再由高能态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2.吸收光谱:由电磁辐射通过某些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对应的能量,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种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为吸收光谱。
3.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4.分子光谱:在辐射能作用下,因分子内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5.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6.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这一现象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8.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或质量。
9.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被激发至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光,称为荧光。
10.电化学分析: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电化学分析。
11.离子选择性电极:也称膜电极,能选择性地响应待测离子的浓度(活度)而对其他离子不响应,或响应很弱,其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对数有线性关系,即遵循能斯特方程式。
12.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选择性电极,是将生物物质(如酶、微生物、细菌等),用固定剂固定成敏化膜,然后涂于或贴于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构成的。
13.阳极溶出伏安法:是将被测金属离子(M z+)在阴极(工作电极)上还原为金属,如阴极为汞电极,则形成汞齐;在反向扫描时,阴极变为阳极,金属在阳极上被氧化为金属离子而溶出,此时产生氧化电流。
14.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5.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质量比称为容量因子,也称分配比。
16.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宽平均值之比值。
17.速率理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率是不均一的。
18.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低而固定相极性高的,对于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的保留值,常用于分离强极性化合物。
19.反相色谱法:是在强极性的流动相中加入与被测离子电荷相反的平衡离子,从而实现色谱分离的。
20.薄层色谱法:以薄层吸附为固定相,溶剂为流动相的分离、分析技术。
21.比移植:是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22共振线:在吸收跃迁中,从基态到任一允许的激发态的跃迁都能产生吸收光谱,其中从基态一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生,这时产生的吸收线称为第一共振吸收线。
简称共振线。
23猝灭: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间互相作用,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24磷光:分子经系间跨越跃进迁后,接着就发生快速的振动弛豫而达到三重激发态T1的最低振动能级上,再发生光辐射而降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上。
25#分子发光: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高能态,高能态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26峰高:色谱峰顶点到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27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28气相色谱法{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法{#}29振29.动弛豫:在溶液中,受激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碰撞而失去过剩的能量,以10-13到10-11s的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这一过程为无辐射跃迁。
30.系间跨越:指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
填空:有机物最有用的吸耻光谱是基于n-pai*(产生蓝移)和pai-pai*(产生红移)跃迁而产生的,这两类跃迁所需要的辐射能量大多处圩波长大于200nm的区或。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
应用:定性分析,纯度鉴定,结构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偏离定律的因素:1单色光、只适合用于稀溶液、光的散射、人为因素。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光源:钨丝灯:用于可见光区。
卤钨灯:用于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源。
两者波长320nm—254nm氢灯:用于紫外区的连续光源。
波长185nm—400nm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试样的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准。
光源→原子化器(试样)→分光系统→检测系统→显色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好3精密度高4应用范围广谱线变宽影响因素:1热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场致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目前应用最广的锐线光源,有一个被测元素材料制成的空腔形阴极和一个钨制阳极)要求发射辐射的波长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辐射强度足够大,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火焰法:可分为预热区、第一反应区、中间薄层区(温度最高)、第二反应区石墨炉升温可分为:干燥、热解、原子化及除残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吸收干扰、电离干扰、化学干扰、基体干扰去活化过程是指分子中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释放多余能量。
辐射跃迁主要是指发射荧光或磷光失去多余能量。
光:荧光、磷光、延迟荧光。
无辐射跃迁是指分子以热的形式失去多余能量。
(热)包括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和猝灭、外转移。
环境对荧光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溶液PH的影响、猝灭剂的影响(外因)2具有共轭双键体系的分子、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内因)PH玻璃电极对H产生选择性响应,主要是由玻璃膜的成分决定的、汞电极1悬汞电极,汞膜电极。
固体电极2银小球电极、玻璃石墨电极色谱分离过程是利用试样中各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具有不同的溶液和解析能力,或不同的吸附和脱附能力,或其他亲和性质的差异来实现的。
按分离原理分类型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亲和色谱法;R=1.5为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志。
气相色谱法: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检测器分为浓度敏感型和质量敏感型两类。
热导检测器(浓度型、广普型)用热敏元件来检测。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量型,专属)电场作用形成离子流。
电子捕获检测器(浓度型、专属)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只对含有电负性元素有响应。
火焰光度检测器(质量型、专属)对含有磷、硫的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
固定液的选择:(相似相溶原则)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它对组分的保留作用主要靠色散力2分离中等极性物质应选用中等到极性固定液组分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诱导力和色散力3他离强极性物质应选用强极性固定液作用力为静电力4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5能形成H键的试样6对于高沸点试样分离时不宜选用强极性固定液选极性较低的固定液以加快分析速度7对于含有异构体的试样可选用特殊保留作用的皂土或液晶做固定液20.法按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和色谱法等问答题;1.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有哪些?答: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有①非单色光是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②其只适用于稀溶液;③光的散射也会造成比尔定律的偏离;④光的折射、溶液中物质产生的荧光、非平行光等都可以造成对比尔定律的偏离。
2.参比溶液有哪些类型,如何选择.答:参比溶液包括溶剂参比、试样参比、试剂参比和平行操作参比。
①溶剂参比:当试样溶液的组成较为简单,共存的其他组分很少且对测定波长的光几乎无吸收时,可采用溶剂作为参比溶液。
②试样参比:如果试样基体溶液在策动波长有吸收,而显色剂不与试样基本显色时,可按与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处理试样,只是不加入显色剂。
③试剂参比:如果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有吸收,按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不加入试样,同样加入试剂和溶剂作为参比溶液。
④平行操作参比:用不含被测组分的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与被测试样同时进行处理,由此得到平行操作参比溶液。
3.画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结构方框图,并注明各部分用途。
答:①光源:是提供入射光的装置;②单色器:是一种把来自光源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分离出所需要波段光束的装置,是分光光度计的关键部件,其主要组成为入射狭缝、出射狭缝、色散元件和准直镜等部分。
③吸收池:又称为比色皿或比色杯;④检测器:检测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⑤信号显示系统: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4.如何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条件?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条件包括仪器测量条件、试样反应条件以及参比溶液的选择等。
㈠仪器测量条件包括:①适宜的吸光度范围;②入射光波长的选择;③狭缝宽度的选择;㈡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①酸度;②显色剂的用量;③显色时间和温度;㈢参比溶液的选择;①溶剂参比;②试样参比;③试剂参比;④平行操作参比。
5.什么是背景吸收干扰,用什么方法加以校正?答:背景吸收干扰是指干扰分子吸收、光的散射及折射和火焰气体的吸收等。
背景吸收校正的方法主要有邻近线法、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
6.原子吸收法中对化学干扰、基体干扰、电离干扰是用什么方法加以抑制的?答:原子吸收法中对化学干扰的抑制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加入释放剂、保护剂和缓冲剂。
还可采用提高原子化温度、化学分离和标准加入法等方法以消除或较少其干扰。
对基体干扰的抑制是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试样,还可采用标准加入法和加入基体改进剂来消除。
对电离干扰的抑制是在标准和分析试样溶液中均加入过量的易电离元素。
7.分子处于受激态后,在去活化过程中有哪些方式?答:分子处于受激态后,在去活化过程中有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两种方式。
辐射活跃主要指发射荧光或磷光失去多余能量。
无辐射跃迁指分子以热的形式失去多余能量,包括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和猝灭等8.哪些分子结构的物质能发生荧光?影响荧光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答:具有共轭双键体系的分子、含有脂肪族和脂环族羰基结构或高共轭双键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
影响荧光强弱的因素有温度、溶剂、溶液PH、猝灭剂等。
9.直接电位法用氟电极测定F-过程中,为什么一般控制溶液PH值在5—6范围内?为什么要加入离子强度调节剂?答:氟电极选择性较高,不受PO43-、CH3COO-、X-、NO3-、SO42-和HCO3-等离子的干扰。
但pH较高时,OH-有干扰,使测定结果偏高;当pH较低时,由于形成HF2-而降低了F-活度,使分析结果偏低,因此测定时需控制试液的pH介于5-6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