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辅导)消毒灭菌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61.58 KB
- 文档页数:2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原则如下: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酒精、漂白粉、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3.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在开始消毒之前,确保消毒物品本身是清洁干燥的,避免细菌滋生。
4.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操作。
5.全面消毒:对需要消毒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全面覆盖和处理,确保所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地方都得到消毒。
6.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定期检查消毒计划,确保消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消毒剂和方法。
7.个人卫生和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避免自身感染。
总之,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全面消毒,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和去除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消毒灭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材质、形状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含氯化合物、过氧化氢、臭氧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等。
2. 保证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
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强度和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过长则可能对被处理物品造成伤害或者浪费消毒剂。
3.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环境的清洁程度对消毒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操作环境不清洁,可能会引入新的微生物,降低消毒效果。
4. 确保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
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对消毒灭菌效果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被处理物品存在较大的污染或污垢,可能会影响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降低消毒效果。
5.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消毒灭菌是一项专业的操作,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进行。
操作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
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
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院感知识学习
学习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
学习内容:消毒灭菌原则: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
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
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
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
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等,内镜可选用环氧乙烷
灭菌或 2%戊二醛浸泡灭菌。
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
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
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
更
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5.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
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6.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 1 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及时处理,先清洁或清洗,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1.2 被朊病毒、甲类传染病或乙类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7.4的规定。
1.3 耐热、耐湿的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1.5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进行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被消毒物品污染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2.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医疗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概念1.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即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适用于医院地面、墙壁、医疗用品、家具等表面的处理和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处理。
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 ,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人人体内部,包括进人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人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3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黏膜而进人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黏膜密切接触,而不进人无菌组织内,如内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人人体组织,不接触黏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以下是一般的原则:
1. 卫生原则: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培养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以及避免接触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液体。
2. 清洁原则: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首先需要对物品或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洁物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含氯化合物、含醇类、过氧化氢、紫外线辐射等。
根据相关规定和建议使用消毒剂。
4.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消毒剂,确保其浓度在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内。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喷雾器、湿布等)将消毒剂均匀地应用到物品或表面上。
5.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并确保通风良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积聚。
储存消毒剂时应注意防火和防盗。
6. 频率和定期性:根据实际需要,确保对物品、表面和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菌。
不同的场所和物品的污染程度不同,对于频率和定期性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要坚持卫生原则,进行彻底的清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
保障安全性和合理的频率与定期性,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维护环境与个人的健康。
消毒灭菌的原则和方法.消毒与灭菌的原则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它们包括医院疾病的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断和治疗器具、仪器和药物的消毒和灭菌、接触传染病的病人的消毒隔离和最终消毒等。
1.概念(1)消毒是指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以实现无害化的处理。
预防性消毒和流行性消毒可根据是否存在已知的传染源进行划分。
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末消毒。
(2)灭菌是指杀死或去除传播介质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孢子),以达到无菌的程度。
无菌物品被称为“无菌物品”。
它用于需要进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包括血液、组织和体腔,如手术器械、注射工具、放置在体腔内的所有引流管等。
它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素。
消毒可以包括消毒,但消毒不能代替消毒。
灭菌主要用于卫生防疫,灭菌主要用于医疗保健。
2.消毒灭菌原则(1)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2)应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
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单、有效、不损伤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断和治疗设备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和人体接触部位可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设备通过皮肤和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或与受损皮肤和粘膜密切接触的设备,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择高效消毒方法(灭菌)。
2.中度危险设备仅与皮肤和粘膜密切接触,不进入无菌组织,如内窥镜、温度计、氧气管、呼吸器、附属设备、麻醉设备等。
应选择中效消毒法杀灭除孢子外的所有微生物。
3.低度危险设备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接触健康和非破坏性皮肤。
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没有危害,如口罩、衣物、药杯等。
应采用低效率消毒方法或仅采用一般卫生处理。
只需要去除常见的细菌繁殖体和亲脂性病毒。
(3)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
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
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一、消毒、灭菌方法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有效性:所选方法必须能够有效地杀灭或去除目标菌种,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2. 安全性:所选方法必须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无害或有害作用较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或对健康造成损害。
3. 可操作性:所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简便、操作方便,且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经济性:所选方法应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并兼顾使用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
5. 广谱性:所选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杀灭或去除多种目标菌种,避免因特定菌种的存在而导致消毒灭菌效果不彰。
6. 持久性:所选方法的消毒灭菌效果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尽量避免菌种迅速复苏和再次感染。
7. 环保性:所选方法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消毒灭菌方法,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方法。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它就像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默默地为我们阻挡着那些看不见的敌人。
你想想看,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些是无害的,但有些可就不那么友好啦!它们可能会让我们生病,让我们难受。
所以消毒灭菌是多么重要啊!
就好比我们每天出门要穿好衣服一样,消毒灭菌就是给我们的生活穿上一层保护衣。
我们不能随便对待它,要认真,要细致。
比如在医院里,医生和护士们可重视消毒灭菌啦!他们要确保医疗器械是干净的,病房是无菌的,这样才能让病人安心治疗,尽快康复呀!这就像战士上战场前要检查好自己的装备一样。
在家里也不能马虎呀!我们要经常打扫卫生,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家具、地板。
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这可是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消毒方法之一呢!难道不是吗?
在食品加工行业,消毒灭菌更是至关重要!要是食品被污染了,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会影响好多人的健康呢!这就像建房子,根基不稳可不行。
再看看那些公共场合,比如商场、车站,也都需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就像是给大家打造一个安全的港湾。
消毒灭菌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工具。
就像砍柴要有锋利的斧头一样,我们得选对消毒剂,掌握好浓度和使用方法。
而且,消毒灭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持续进行。
不能今天做了,明天就不管了,那可不行!要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养成习惯。
总之,消毒灭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
我们不能忽视它,要重视它,把它做好。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干净、健康的环境吧!。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基本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消毒灭菌原则
消毒灭菌原则: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等,内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5.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
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6.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1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