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答卷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2023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
这种“风尚”反映了(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3.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4.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 扩大地方权力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 健全中央机构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5. 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
其中甲是( )A. 钢铁B. 棉纱C. 米D. 棉布6.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
这表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
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3.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记载出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4.《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
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买)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
2023年上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1.图1还原了约6000年前半坡附近的人居环境,从中可知半坡居民最看重的生存资源是约6000年前半坡附近的环境A.森林B.河流C.动物D.沼泽2.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
此举直接意图是A.提升官吏素质B.修造战斗装备C.鼓励积极垦耕D.抑制工商行业图13.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
这表明秦始皇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4.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
这反映当时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5.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
这体现了当时A.移民活动频繁B.音乐登峰造极C.文化交流深入D.政治秩序稳定6.《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一官制体现A.行政区划的混乱B.等级分化的严重C.统治危机的加深D.因俗而治的特点7.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
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2.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
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C.君主专制得到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3.下图为山东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
在拓片中,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一个包括耕、糖、种的综合农耕场面。
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土地兼并问题的长期存在B.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C.不同阶层间矛盾的尖锐化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4.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
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以庙底沟期或庙底沟时代为代表,自然形成文化圈层结构,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反映出()A.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 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2.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支持。
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A. 意在保证士族门阀特权B. 利于预防地方割据重演C. 深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D. 推动官吏群体的儒家化3. 下表是汪盼玲《中国婚姻史》对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的统计。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朝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节妇烈女数165494137308613A. 隋唐时期贞洁观念较为淡薄B. 宋之前妇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C. 宋以来妇女的反抗意识增强D. 元明清时期主流思想渐趋保守4. 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①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
②“本官奉命接受台湾、澎湖列岛地区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之投降,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家。
”③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道德是奴隶道德,是“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必须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
④俄罗斯式的革命,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得住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2024 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2024.09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
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A. 剩余产品增多B. 贵族阶层衰落C. 水陆交通完善D. 奴隶制度瓦解2. 东汉晚期,河南新息、邵陵多出现民不养子、杀子的现象。
新息令贾彪上任遇到城南盗贼害人与城北妇人杀子同时案发,掾吏欲引城南,贾彪怒斥: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
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
这反映了当时A. 民生困顿的社会现状B. 政府干预民间的抚育C. 贾彪个人高风亮节D. 儒家伦理尚需强化3. 下图为《宋史 ·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
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A.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 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 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4. 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
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
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
”其目的是A. 重构国家统治秩序B. 确立儒学统治地位C. 维护宗族内部和谐D. 构建礼乐宗法制度5.下列四幅折线图分别反映了近代青岛在1903-1926 年不同阶段棉纱输入(单位:担) 的情况。
其中,反映1915-1920年变化状况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6.20 世纪20 年代中期至30 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 国民大革命”为“1925-1927 年的革命”,30 年代中期起,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 年革命”的说法。
桂林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只需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你仔细判断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1.小明元旦节和同学去参观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他们可以参观到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2.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A.采集狩猎B.使用天然火C.使用打制石器D.种植粟3.右图的建筑以竹木为主要材料,上层住人,下层养动物和放杂物。
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A.黄河中游B.长江中下游C.珠江三角洲D.淮河流域4.传说在中国古代的一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这场战役发生在A.涿鹿B.牧野C.长平D.城濮5.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A.蚩尤,炎帝B.蚩尤,黄帝C.炎帝,黄帝D.黄帝,尧6.《史记·殷本记》有记载:“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因此,契的国人以玄鸟为图腾”。
请判断“契”所在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印证了“水则覆舟”的统治者是A.夏禹B.商汤C.周武王D.商纣王8.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B.奴隶制C.分封制D.世袭制9.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被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吸引。
瓮江学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国庆节的时候,小聪很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
请问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河南省 B.贵州省 C.北京 D.云南省2.七年级有一位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场景的想象图。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烧烤食物④住半地穴式房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会制造骨针并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A.蓝田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4. 有这样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被尊奉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①盘古②黄帝③大禹④炎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是()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6.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7.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①处应是( )A.夏朝建立B.商朝建立C.西周建立D.秦朝建立8.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9.对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影响评价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B.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混战C.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融合D.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10.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 B. C. D.11.“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源出于()A. 齐国B. 宋国C.晋国D. 越国12.观察右侧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是()A. 燕、楚、齐、秦B. 燕、齐、秦、楚C. 齐、秦、楚、燕D.楚、燕、齐、秦13.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①陶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青铜器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14.下列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 B. C. D.15.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2024. 01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对河南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动物骨骼约36吨,主要为骨原料,包括肢骨、下颌骨、角和牙齿等,其中肢骨来源多为家养动物。
此外,还发现了骨笄(簪)、骨镞(箭头)和骨铲等成品。
此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①手工业生产情况②畜牧业经济发展③工商食官的制度④动物资源的利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
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A.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职官D.丞相权力得以强化3.泼寒胡戏原是一种西域的风俗性乐舞。
在寒冬季节,表演者面戴兽具赤膊结队而舞,互相泼水投泥,以求驱鬼祈福。
武则天时传入中原地区,后逐渐成为群众性的游乐活动。
政治家张说上疏唐玄宗,奏请禁演泼寒胡戏,“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玄宗纳其言,泼寒胡戏逐渐绝迹,但其艺术元素被唐人吸收与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乐曲。
据此可知唐朝①民族政策逐渐趋向于保守②社会习俗具有排他性③艺术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④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明初盐场制盐,设立“团煎之法”,实行集中管理,使灶户产盐尽归官收,“其不在团煎并贮于私室者即作私盐”,视为违法。
明孝宗年间,灶丁逃移、盐课缺额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进行盐业改革,盐场丁盐折银输纳,每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
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①盐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革②户籍管理制度日趋严格③利于提高盐户的生产积极性④自由雇佣劳动日趋成熟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梁启超曾说:“律者,永久不变之根本法也;例者,随时变通之细目法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给图1拟定标题,合适的是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2.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
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室衰微B.井田制废除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A.“推恩令”B.兴办太学C.盐铁专卖D.北击匈奴4.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A.确立分封制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C.张骞通西域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5.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
这体现出唐朝A.开放的社会风气B.开明的民族政策C.多彩的文学艺术D.频繁的中外交流6.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
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
”材料评述的是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7.图2空白方框处应填A.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B.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C.清朝的文学艺术D.清朝的科学技术8.五口通商之役开始打破清朝和外国人交涉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材料中的“五口通商之役”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历史部分(共80分)图1图2戏剧小说《红楼梦》的内容和创作特点昆曲的发展演变京剧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江西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9.如果一个民族面对着深重的危机,却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愤和沮丧绝望的情绪中,或者只是不顾一切地起来蛮干,那谈不上民族的新觉醒,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
高 三 历 史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2.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3.《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
这些原则A .彰显了皇权B .体现了唐律的严密C .践行了礼制D .维护了家族的利益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
上述现象反映了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5.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
这表明王韬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6.图1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初中历史考试答题卡模版一、选择题请在括号中将正确选项填入。
1. 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哲学家?- [ ] A. 孔子- [ ] B. 张三- [ ] C. 李四- [ ] D. 王五2.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 A. 春秋时期- [ ] B. 唐朝- [ ] C. 魏晋南北朝- [ ] D. 清朝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 A. 指南针- [ ] B. 火药- [ ] C. 活字印刷术- [ ] D. 马车4. 以下哪位是中的创始人?- [ ] A.- [ ] B. 刘少奇- [ ] C.- [ ] D. 陈云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 A. 雷霆行动- [ ] B. 平壤会议- [ ] C. 莫斯科会议- [ ] D. 庚子事变二、解答题请用简明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1. 请简述三国时期的乱世局势。
2.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简述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
4. 请列举中国古代的五经。
5. 简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起因和影响。
注意:解答题需要完整的句子,字数不限。
三、判断题请在括号中填写“对”或“错”。
1.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2. 五四运动是反对的爱国运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
()4.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
()5.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长江。
()注意:答题请填写相应字母或填写“对”或“错”。
注意事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答题卡(模拟)姓名座号考生号贴条形码区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历史2页(共4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正面朝上,由考生本人负责黏贴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A][B][C][D] 6.[A][B][C][D]11.[A][B][C][D]2.[A][B][C][D]7.[A][B][C][D]12.[A][B][C][D]3.[A][B][C][D]8.[A][B][C][D]13.[A][B][C][D]4.[A][B][C][D]9.[A][B][C][D]14.[A][B][C][D]5.[A][B][C][D]10.[A][B][C][D]15.[A][B][C][D]历史1页(共4页)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8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生禁填缺考标记缺考考生由监考员粘贴条形码,并用2B 铅笔填涂该缺考标记。
(须用2B 铅笔填涂)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16.选择题17.考生务必将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认真填写在书写框内,座号的每个书写框只能填写一个阿拉伯数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历史3页(共4页)考生必填姓名座号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25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稍高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
这一分布格局()A.证实当时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可以推断出当时等级秩序森严C.表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D.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2.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的庄园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
这一局面的出现()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动摇了门阀政治的基础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3.唐代中期后,一些学者冲破了汉代以来“疏不破注”的解经传统,大胆怀疑甚至否定汉唐学者对《春秋》所作的传注,开创了“舍传求经”的新局面。
这一变化()A.阻断了儒释道三教合流B.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统一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活力4.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
这一决定()意见一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
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
这说明在古代印度A.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B.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C.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D.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2.古罗马水道系统是古罗马城市工程中的杰作之一、也是古代城市供水和排水工程的奇迹之一。
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个系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罗马城及其属地的居民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供水和排水设施。
这一奇迹主要得益于A.严密的法律系统B.繁荣的城镇商品经济C.发达的道路建设D.强大的政府组织能力3.印加帝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新兴国家,印加帝国通过迁移对社会生活进行了一定的调控。
印加政府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地迁往内地,另一方面,把“忠诚”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
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A.扩大了帝国统治疆域范围B.实现了边疆统治秩序的稳定C.有利于稳定印加帝国统治D.旨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5.中世纪晚期,英国主教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身份和职能上都具有双重性。
2025届新高三开学考试卷历史(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
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成熟B.宗法分封制崩溃带来的后果C.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D.统一战争加快民族交融进程2.据统计,《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前期酷吏,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
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历史文化的延续B.治国理念的调整C.加强集权的需要D.经济发展的差异3.唐义净翻译尊者胜友集的《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八)中,提到有五种“盐药”,第五种为“三没达攞(luó)”,并解释说它是“煮海为之”。
义净翻译的经文中还涉及制造沙糖团的技术。
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佛教()A.助推了科技的传播B.重在研究营养膳食C.对信众的影响广泛D.教理逐渐走向实用4.金朝中期,金世宗将国号“金”解释为女真完颜部的祖源按出虎水(女真语读“金”),并将按出虎水附近的长白山、混同江塑造为女真民族的神山圣水。
金世宗对国号的解释意在()A.构建女真文化本位观B.神化祖先以强化皇权C.加强对祖源地的开发D.保存本民族历史记忆5.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
恩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历史试题答卷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0分,32题、33题各15分,满分共40分)
31、(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1)材料一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1分)材料一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朝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1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哪些新现象?(2分)
(4)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四图中A、D两点各标志着什么?(2分)影响C点的最为有利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5~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材料一反映了15、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1分)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出殖民者在各地的罪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1分)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它们在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了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