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新风的启导与变革者——赵孟俯与乔托之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120.27 KB
- 文档页数:1
金元明清四大家的绘画风格比较研究引言中国绘画历史上,金元明清四大家是艺术上的瑰宝,他们分别是金朝的赵孟頫,元朝的黄公望,明朝的沈周,以及清朝的郎世宁。
这些大家都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
本文将从绘画手法、题材内容、创新意识等方面对他们的绘画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他们的共同之处和个人特色。
绘画手法的比较研究赵孟頫的细腻笔触赵孟頫是金朝时期的绘画家,他注重细节的表达与描绘。
他的笔触细腻而细密,每一笔都流畅自然,富有变化,细腻入微的描绘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感和立体感。
他擅长描绘人物形态和表情,能够通过笔触的细微差别传达出人物的情感。
赵孟頫的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水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的轻盈神韵黄公望是元朝时期的绘画大家,他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给人一种轻盈和神秘的感觉。
他的画作充满了空灵和氛围感,他注重画面的留白和笔墨的精神把握。
他常常使用淡墨而不着色,精心构思,通过笔墨的轻重掌控和线条的运用来表达形象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作品以山水草木为题材,他通过轻盈而含蓄的笔墨,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沈周的意境深远沈周是明朝时期的绘画家,他注重意境的表现和以意传情。
他的作品内涵深远,常常通过简化和概括的手法来表达画面的情感和主题。
沈周的画作主题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他追求写意的艺术效果,将形象和意念以简练和浑凝的笔墨表现出来,给观者以自由联想的空间。
沈周的作品寓意深刻,意境优美,常常令人沉思和回味。
郎世宁的精湛技艺郎世宁是清朝时期的绘画家,他注重绘画技艺的精湛和传统绘画技法的继承。
他的作品主要以人物画为主,他擅长通过细致的笔触和精湛的技术表现人物的神态和细节。
郎世宁的画作色彩鲜明、构图严谨,画面中人物栩栩如生,富有的细节表达出真实感。
他遵循传统的绘画规范和雅俗共赏的原则,将技术优势和艺术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赵孟府书法作品的特点
1.笔法精湛: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笔法精湛,运笔流畅,
点画之间呼应紧密,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2.结构严谨: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在结构上严谨有序,注重方
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给人以稳重、端庄的感觉。
3.形意结合: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注重形意结合,不仅追求形
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表达内在的精神内涵,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风格多样:赵孟頫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端庄秀丽的
楷书,又有飘逸洒脱的行草,展现出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16范克举:赵孟頫的“复古”与普桑的“古典”思想的比较一、背景简介赵孟頫,汉族,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识,能诗善文,懂经济,精绘画,工书法,通律吕,善金石,解鉴赏。
尤其以书法和绘画造诣最高,开辟元朝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在绘画上,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人物、山水、竹石、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写意、工笔、水墨、青绿,亦无所不能。
赵孟頫曾说,作画贵有古意,如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句话道出了他一直倡导的文化复古运动的真谛。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领导者,法国巴洛克时期杰出的绘画大师。
他痴迷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推崇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
虽然其职业生涯大都在意大利度过,但他的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包括塞尚和安格尔在内的众多后代法国画家。
普桑的大多数作品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宗教故事。
虽然画幅不大,但是都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画面构图和严格的素描造型,人物造型典雅庄重,富有雕塑感;画面构思严谨而充满哲理性,富有崇高静穆和稳定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面冷峻中饱含深情,能够窥探到作者冷静的思考。
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潮,用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其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
二、作品分析《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之一。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通过描述辽阔的江水沼泽,极目远眺,地平线上,奇突的两座山,画面左方圆平顶的“鹊山”。
画面右方双峰高耸,尖峭挺拔的是“华不注山”,两山遥相对应,在刚柔对比中,显得华不注山险峻奇突,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的超然楼中有一幅“动”的《鹊华秋色图》。
在画史上,此幅画被认定为青绿设色山水。
画面当中两座主峰颜色以花青加以石青,呈深蓝色。
这与岸边州渚的浅淡、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树叶,形成同色调不同变化,染赭、屋顶、近水边处、树叶、树干又用红黄赭,都是暖色系的颜色,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色在色彩学上具有互补的作用,运用得非常恰当。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研习中国山水画的古意之法中国山水画传统博大而精深,历经一千六百多年,从南北朝开始,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成熟于五代,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代表。
虽然在清代呈低迷之势,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近现代又出现了新的气象。
经过历代山水画家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山水画形成了以笔墨、技法、构图为主的一整套成熟的法度,从五代的荆、关、董、巨到近现代的傅抱石、李可染,虽然每一位山水大师的画风不同,但都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的画家如黄宾虹先生的画看似不经意,实是法度完备、蕴含古意而混化无迹的高超境界。
在他们极具个性的笔墨之中表现的是个人的感受和时代精神,但蕴含在笔墨和画面深处的是高品位的审美——古意。
藏在傅抱石先生潇洒笔墨之中的是魏晋风流,李可染先生深沉的画面之中矗立的是五代北宋中正的山水审美,这就是赵孟頫倡导的“古意”。
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他认为“古意”是中国画的内在精神,若失去了这种精神,画得再工整也无用。
赵孟頫所倡导的“古意”,就是晋唐的审美气韵和书画同源的用笔。
在《双松平远图》后的题跋中道:“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法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
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赵孟頫认为,如果晋唐的山水学不到,必须学五代诸家的山水气象和笔墨方为正宗。
他的“古意”观,不但影响了元、明山水画的发展,对今后的山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深远。
因为他所提倡的“古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从唐代韩愈的古文运动,到北宋欧阳修的“复古”,其实都是借古开今,他们提倡汉之前的朴素文风来直抒胸臆,反对所谓的“新、奇、怪”,而赵孟頫正是以他那高屋建瓴的学识和无人可及的艺术修养在当时力倡“复晋、唐、五代之古意”,从而扭转了当时求险求怪的画风,并将山水艺术继北宋之后再次推向尚意的高峰。
赵孟頫提倡的“古意”,对于现代的山水艺术来说,也非常重要。
元代画家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南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卒后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俯象他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画造诣很高,博采晋、唐、五代和北宋诸家之长,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亦工墨竹与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很精彩。
赵孟頫生于宋元鼎革之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
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绘画精品,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
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
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
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
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而且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水星环形山。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赏析《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艺术成就: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艺术成就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最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
赵孟頫自五岁习书,几无间日,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对书法的酷爱几近痴迷。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其书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真、行、草三个方面。
在技法方面一直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典范,追随晋风,倡导古意,使在宋代受挫的古法得以恢复,不仅复兴古法,还扭转了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开启了新的发展天地,使经历了南宋一个半世纪沉寂衰颓的书坛,在元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作用。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赵孟頫的书法是唯美和阴柔美的代表,是书法中的“婉约派”,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等。
2.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
(1)在绘画理论方面提出“古意论”。
赵孟頫的“复古”主张,体现在以下两句话:“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
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见清朝张丑:《清河书画舫》)他又曾把南宋画院中的画风称为“近体”。
由此可见,他的“复古”的真正目的,只是要“尽去”两宋宫廷画风的“写实”手法,以大力伸张文人画风的“写意”体制。
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
他取法唐、五代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质朴的艺术效果,批评南宋琐细浓艳或故作奇崛的创作弊端和不良习气,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温馨蕴藉而又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
中国书法史试题及答案中国书法史试题及答案第一章先秦书法一、简述题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结合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特征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
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在西周晚期基本鲨,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的地域特色。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A齐系文字的书风,结体上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B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C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
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
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二、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
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
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
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
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
赵孟俯作品的特点
赵孟俯是中国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 风格多样:赵孟俯的书法风格多样,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 笔法精湛:赵孟俯的笔法精湛,线条流畅,笔墨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意境高远:赵孟俯的作品往往意境高远,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影响深远:赵孟俯的作品对后世书法和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元人冠冕”。
赵孟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二、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
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
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这幅画也是作者向那些对南宋忠心高隐而不仕的人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历代名画记》片段翻译叙画之兴废叙画之源流论画六法原文:叙画之兴废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
降于魏晋,代不乏贤。
洎乎南北,哲匠间出。
曹、卫、顾、陆,擅重价于前;董、展、孙、杨,垂妙迹于后。
张、郑两家,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
此盖尤所烜赫也。
世俗知尚者,其馀英妙,今亦殚论。
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
又创立鸿都学,以积奇艺,天下之艺云集。
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
遇雨道艰,半皆遗弃。
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
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
晋遭刘曜,多所毁散。
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已。
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
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
玄大喜,陈书画共观之。
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
”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笔,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
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
听政之馀,旦夕披玩。
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
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
古之珍奇,充牣内府。
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
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
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
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閤人高善宝焚之。
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
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
”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
故颜之推《观我生赋》云:“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
”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所得不少。
及隋平陈,命元师记室参军裴矩、高频收之,得八百余卷。
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太半沦弃。
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
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
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
赵孟俯的书法特点
1. 赵孟俯的书法那可真是太精妙啦!他的字结构严谨,就好比是一座精心搭建的大厦,稳固而又端庄。
你看他的《洛神赋》,每一个字的结构不都是恰到好处吗?
2. 赵孟俯的笔画圆润流畅啊!真的就像那潺潺的溪水,自然而又灵动。
他写的《胆巴碑》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那笔画简直绝了呀!
3. 他的书法线条遒劲有力呀,仿佛是钢铁铸就的一般,充满力量感!你想想《三门记》里的那些线条,是不是给你这种感觉呢?
4. 赵孟俯书法的章法也特别巧妙呢!就如同一场精彩的舞台剧,层次分明。
像《妙严寺记》的章法布局不就精妙到让人惊叹吗?
5. 赵孟俯的字神韵十足啊,感觉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灵魂一样!《前后赤壁赋》不就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种神韵吗?
6. 赵孟俯书法的风格很独特哟!那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美,就好像是一道大家都爱的美食。
难道你不这么觉得吗?
总之,赵孟俯的书法特点鲜明,魅力无穷,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学习呀!。
《生活蕴美书画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活蕴美书画寄情》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版本教材第3课。
本课主要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发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不仅使用同样的工具材料,审美追求上也有共通之处。
理解书、画是中国文化表达审美追求独特的艺术载体。
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培养学生的感知与探索、体验与理解、认知与操作、激发学生逻辑与创造等综合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文化的理解与感情,是落实美术核心素养育人的关键。
教学目标:通过学欣赏书法作品,了解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在审美意境的追求上市天然想通的。
学习鉴赏中国书画艺术,需要多看经典作品,反复体悟、深入领会。
教学重点:两者在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等方面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是中国文化表达审美追求独特的艺术载体。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作为中国独有的两种传统艺术形式,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去认识去理解,学会怎样去欣赏他,了解他,认识她。
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方法是:问题代入法,作品赏析讨论法,小组协作法等。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
具体的方法有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师作品;学生准备:课本,笔,本子以及课前准备的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请同学们观看《洛神赋》小视频,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这段小动画中能发现那些知识点?哪些关键词?”[三]新授:总结答案:1.《洛神赋》—曹植—辞赋2.《洛神赋》—赵孟頫—书法3《洛神赋》—顾恺之—中国画导出课题: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关系(板书)作品欣赏: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的《墨兰图》、郑燮的《竹石图》、徐渭的《竹菊图》以及《墨葡萄》图等,给出一段文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美术界+TEXT /石红卫古意·简率·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绘画的三个艺术观念元代是中国画发展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高峰期和转折期,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国绘画史重要的里程碑。
上承唐宋文人画之发蒙,元代文人画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宋金专业宫廷画院解体后,元代画家们在异族统治和民族歧视的残酷环境下,以绘画寄托其思想,并以写意的艺术形式间接地表露其政治态度。
这一重要时期的承前启后者即元初画坛的领袖人物赵孟頫,他的艺术风格从南宋宫廷绘画的柔媚转向取法盛唐和北宋的谨严和古意,强调士气和简率,主张书画同法和笔墨的形式美感,形成一种新的委婉、典雅、蕴籍的审美理想。
赵孟頫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既非传统宫廷画院形态,也非底层黎民百姓的世俗形态,是典型的官僚贵族和精英文人形态。
其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最为突出的有三点。
“古意”赵孟頫生活于宋元之交,画院画家和画工刻意经营的模山范水迥别与现实生活,清新、再现的艺术风格走向衰竭,北宋苏轼、米芾等提出的文人画论对南宋画坛并没有重大影响,赵孟頫以非凡的才学和文人的造诣投入传统书画的创作,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他的“古意”论是对南宋时期宫廷和画工艺术的反驳,是其艺术思想确立的一个重要观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和意义。
赵孟頫推崇文人画,维护文人画的人格追求,又摒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古意论并非是单纯的表现方法及宋元绘画题材不同的对立,而是文人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观念的新思想。
南宋宫廷画和画工山水画往往精确地描绘山石的形态和质感,或重峦叠嶂的全景,或清幽深邃的局部,设色艳丽,追求的是物象逼真的外貌和色彩的绚烂。
赵孟頫刻意强调的“古”是“质”,即古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观察的提炼而非物象的再现和外表的模拟,是“度物象而取其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借助形象充分地表达审美意象,并非纤细地描摹和浓艳的傅色。
赵孟頫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如下:
1.赵孟頫的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的典范之一,对
后世文人书法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赵孟頫的艺术理念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
“以书入画”,强调书法与绘画的相互融合,这种理念为后来的文人书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也对当时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
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当时文人书法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