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定风波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8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导语:《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定风波》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熟悉《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3. 学习苏轼的诗歌写作技巧和意境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中国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苏轼(10分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主要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了解《定风波》(15分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讲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并进行集体讨论。
4. 学习苏轼的写作技巧(20分钟)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鼓励学生思考苏轼为何选择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欣赏《定风波》(20分钟)播放苏轼《定风波》的朗诵或音乐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感和美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定风波》的深入学习和讨论,要求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7.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苏轼和《定风波》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并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建议。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苏轼和《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二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反复诵读,入情入境1.诵读要领:(1)注意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3)感受情感(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升降)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用简单的语言翻译本诗并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鉴赏品味,自主赏析找出本诗当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个人展示)三、重点研讨,合作探究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3、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4、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
最生动是哪个字?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洒脱?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深化拓展。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并解读《定风波》的诗意表达和艺术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定风波》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内容教学:2. 分段解读《定风波》,注重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冲突和沉痛感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 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诗意符号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意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巩固练习:6.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诗词赏析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苏轼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在作品中运用苏轼的诗意手法。
课堂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9. 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延伸:10. 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其他诗人和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意表达作品是否符合苏轼的诗意风格。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素材,确保教案的顺利进行;2. 鼓励学生多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见解;3.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课内预学活动
活动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tonghang\tongxing
2、蓑:suo
3、料峭:liaoqiao
活动二:晓意。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二)释词意
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活动三:体情。
活动目的:把词读透。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词义,品味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乐观旷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态。
(2)领悟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4、深入探究(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风雨”“竹杖芒鞋”“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在面对风雨时的态度和心理变化,从“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句中体会词人的豁达和超脱。
(3)探讨词的主旨,让学生理解苏轼在词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即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坚定的心态。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苏轼《定风波》教案:解读词中意象及表达。
一、语言特点:苏轼的词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象,不拘泥于传统的词牌形式。
《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婉约、豪放、悲壮交替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渴望和挚爱。
二、意象分析:1、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现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怀,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它让人联想起茂密的森林和繁茂的枝叶,而“吟啸”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突显了苏轼的文人身份和诗词才华。
2、第三和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通过描写胶囊、夜航和困境,揭示了苏轼在思乡之时的心境,表现出他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痛苦的羁旅之情。
同时,文中的“藕花深处”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引人深思。
3、第五和第六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仍教笛声催怨月,花枝如锦语重。
”通过深刻的象征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显了苏轼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表现出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和对时光的留恋。
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定风波》中,苏轼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感受,表达了他对故土、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词中刻画出了他带着乡愁的情感世界。
2、抒怀寄情: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词,词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寄托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其中抒发出了他对故乡的满腔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彰显了他坚强、执着、浪漫的个性。
3、象征表达: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穿林打叶声”、“藕花深处”、“花枝如锦”等,这些象征手法让词中的意境更加深邃,也让读者对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和提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定风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其在词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虽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七言、九言词牌,但词中意象丰富、抒情生动、情感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的词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学的一次重要贡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金华中学杨应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2、了解画面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3、理解作品抒发的情感及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启发二、学习重点和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三、教法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2、合作探究法(一)导入:播放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作者介绍(二)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节奏,朗读技巧(播放音频朗诵)2、思考: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B、.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明确:上阕:雨中下阕:雨后C、提问: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生:——沉着。
——豪迈。
——随意而安。
——通达。
(三)赏析上阕: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
一边长啸,一边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双关的手法另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身世浮沉雨打萍”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明确:乌台诗案序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明确:任,任凭,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
无惧无畏,洒脱坚强。
《定风波》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品味《定风波》的语言艺术,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词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2、难点(1)领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苏轼的旷达胸怀。
(2)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超脱与释然。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文本解读1、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吟啸:吟诗、长啸。
(3)芒鞋:草鞋。
(4)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5)料峭:微寒的样子。
3、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初中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习并实践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定风波》的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实践。
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文本。
2. 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背景,让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2. 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定风波》,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逐句解析《定风波》,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
3.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自主欣赏其他古典诗词。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定风波》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苏轼的文学地位。
2. 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古典诗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文学魅力。
同时,通过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讲解和实践,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 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 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苏轼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坎坷经历,引出《定风波》。
2. 初读课文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内容和情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精读课文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 教师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4. 总结
-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对苏轼的认识和理解。
-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面对人生挫折时,要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四、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定风波》。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课内训练】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放荡不羁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答案】A【解析】风流: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人物..萧瑟处B.千古风流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答案】D【解析】“狼狈”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
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A【解析】A项是豪放风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C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婉约风格。
4.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B.“羽扇纶巾”,“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答案】B【解析】“羽扇”指的是周瑜。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②④⑤C.⑤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⑤【答案】A【解析】③总起句,①“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领起⑤②句。
【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赏析】这首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
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
“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
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
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
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
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
男子多情,女子无情。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
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
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3-4题。
行香子过七里滩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①。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严陵,即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3.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①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
天空湛蓝,水色澄碧。
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
②动静结合、点面兼顾。
4.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巡查各地时所作,在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
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注:湛(zhàn):清澈。
藻(zǎo)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
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
鉴,镜子。
烟汀(tīng):烟雾笼罩的水边平地。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