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1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2、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雨”意象含义,明析本词的艺术鉴赏手法。
3、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自学【定标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特别提醒:认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标画重点句子。
为能深入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蓑()烟雨2、写出词意厮:()0:()吟啸:()诵:()3、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从原文找照应句子)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对照后,剩下了哪句?(哪句没和小序内容照应?)---------------苏轼为何喝酒?背景穿插: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定风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词作,当时他只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既没有多少俸禄,又处处受到监督。
对话【合作探究】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5、“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展示分享】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导学案一、引言《定风波》是唐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发内心痛苦和自我表白的长篇诗。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悲凉和无奈。
本文将通过分析《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来探讨辛弃疾创作这首诗的意图和思想内涵。
二、《定风波》的背景《定风波》写于北宋政权宣和年间,当时南方地区处于战乱之中,辛弃疾正身处其间。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他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真实感受。
三、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定风波》是一首由五言律诗组成的长篇叙事诗。
整首诗共有九十六句,以押韵形式呈现。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的开头以辛弃疾自述的方式引出故事情节。
接着,辛弃疾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战乱的环境中,展示了人民平静生活被战争摧毁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的情感气氛一直紧张而沉重。
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特别是在诗的结尾,辛弃疾以婉转深情的笔触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定风波》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于战乱的观察。
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人民的痛苦,他希望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此外,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句行云流水,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
五、《定风波》的意义《定风波》是以辛弃疾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抒发他对于战乱和痛苦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对于战争的描绘直触人心,使读者对于和平的向往更加深刻。
同时,《定风波》也表达了辛弃疾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于真爱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他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六、结论通过对《定风波》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在这首诗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反映出他对于和平和真爱的向往。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1以《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主题,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7年级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背景、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方式与评价等。
一、目标与背景在进行《定风波》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背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中学7年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并培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这一背景下,本篇《定风波》教学设计主要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全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二、重点难点分析根据以上目标和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定风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 阅读和理解长篇古文的能力不足,可能会产生阅读疲劳和理解困难。
2. 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足,可能会影响对全文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 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影响对文学鉴赏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和策略:1. 阅读和理解:在开展《定风波》的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分段阅读小组讨论:将全文分段,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全文内涵。
(2)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展现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欲望。
(3)词语解释和语言转换: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和语言转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定风波》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科普和解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鉴赏全文。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最新资料推荐------------------------------------------------------《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一、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1 / 3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答案: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答案: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答案: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新资料推荐------------------------------------------------------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预习正音做好标记,查阅写作背景资料。
2、自主积累有关诗词,结合指定材料加以赏析。
3、按照教师指导点拨完成相应练习,并做能力提升。
【课前预学】
1、字音、字形、释义。
在教材上给生子注音、抄写喜欢的句子,结合注释梳理原文大意。
2、查阅写作背景
3、我心中的“苏轼金句”(喜欢的诗句、词句)
【课堂思考与练笔】
赏析上片助读问题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有与众不同的表现,词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改为“不怕”好不好?
赏析下片助读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景和情的关系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人物分析: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对比赏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请你写出一句最想对苏轼说的话,可以结合之前所写的“苏轼金句”,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的词,可发以表达你对他的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响。
【课外延伸活动】
1、请继续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背诵《定风波》,再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2、阅读下列推荐书目及文章并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
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方《喜欢苏东坡》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