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通识科电子教学以标准工时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
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2.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3.2、正常时间:3.2。
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3.3、宽放时间:3。
3.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3.3.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3。
3.3、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
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3。
3.4、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标准工时管理的应用课程标准工时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它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增加员工满意度。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和应用标准工时管理,许多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了相关的应用课程。
本文将探讨标准工时管理应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首先,标准工时管理应用课程通常会介绍标准工时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员将了解什么是标准工时,以及它是如何衡量和管理的。
这部分内容还会讲解标准工时管理的历史和发展,使学员对其背景和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应用课程还会介绍标准工时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学员将学习如何根据工作内容和要求设定标准工时,并如何监控和评估工时的使用情况。
课程还会讲解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分析和改进工时管理,其中包括时间研究、时间测量和生产数据分析等。
此外,应用课程还会强调标准工时管理的好处和应用场景。
学员将了解标准工时管理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和提高质量。
课程还会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例子来展示在不同组织和行业中如何成功应用标准工时管理,以便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最后,应用课程往往还包括实践培训和案例分析。
学员将有机会参与实际工时管理项目,并通过模拟或真实场景来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还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供学员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对标准工时管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总的来说,标准工时管理的应用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和个人了解和应用标准工时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员将能够更好地管理工时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标准工时管理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增加员工满意度。
因此,许多培训机构和企业都开设了相关的标准工时管理应用课程,以帮助企业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标准工时管理应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课程通常会介绍标准工时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员将学习什么是标准工时,以及它是如何衡量和管理的。
ie标准工时计算工时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资制度设计都有重要影响。
IE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计算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工时管理方法,通过对工序和操作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任务完成所需的标准工时。
本文将介绍IE标准工时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应用该方法。
一、IE标准工时计算原理IE标准工时计算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和操作进行逐个测量和分析,确定任务完成所需的标准工时。
其基本假设是:相同任务在相同环境下,工人的工作能力和判断能力保持一致。
IE标准工时计算方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任务分解: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工序和操作,确定需要计算标准工时的具体任务。
2. 工序测量:对每个工序进行测量,包括直接工时和间接工时。
直接工时指完成任务所需的实际工作时间,间接工时指完成任务所需的非工作时间,如等待材料等。
3. 操作分析:对每个操作进行分析,确定操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操作的动作、次数、频率等。
4. 标准工时计算:根据工序测量结果和操作分析确定每个操作的标准工时,并累加得到任务的总标准工时。
二、IE标准工时计算步骤下面以一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的装配工序为例,介绍IE标准工时计算的具体步骤:1. 任务分解:将装配工序分解为多个具体操作,如零件装配、调试、清洁等。
2. 工序测量:对每个工序进行测量,记录实际完成该工序所需的工作时间。
例如,在零件装配工序中,测量实际装配一件零件所需时间为10分钟。
3. 操作分析:对每个操作进行分析,记录操作的具体内容和频率。
例如,在零件装配工序中,操作包括拆卸、安装、固定等,其中拆卸操作的频率为10次/小时,安装操作的频率为20次/小时。
4. 标准工时计算:根据工序测量结果和操作分析确定每个操作的标准工时。
例如,拆卸操作的标准工时为实际拆卸一次所需时间乘以频率,即10分钟/次×10次/小时=100分钟/小时。
三、IE标准工时计算实例假设某企业的装配工序共有5个具体操作,它们的实际工时和频率如下表所示:操作名称实际工时(分钟)频率(次/小时)零件装配 10 20调试 15 15清洁 5 30固定 8 25质检 12 10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每个操作的标准工时,然后累加得到任务的总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计划的例子标准工时计划什么是标准工时计划?标准工时计划是一种管理工具,用于确定完成特定项目或任务所需的工时量。
它对于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团队合理规划工时和提高工作效率。
为什么需要标准工时计划?•资源优化:通过标准工时计划,团队可以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使项目能够高效地进行。
•任务排期:通过对工时的合理规划,可以更好地安排任务的顺序和时间,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成本控制:标准工时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控制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分配。
标准工时计划的例子1. IT项目开发•需求分析:10工时–分析需求文档:2工时–与客户沟通确认需求:4工时–撰写需求分析报告:4工时•系统设计:20工时–绘制系统架构图:6工时–设计数据库:8工时–编写系统设计文档:6工时•编码开发:40工时–指定编码规范:2工时–完成功能模块1:10工时–完成功能模块2:15工时–测试与代码调试:13工时•系统测试:15工时–单元测试:5工时–集成测试:5工时–系统测试:5工时在这个例子中,IT项目开发被分为了四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时计划。
这个工时计划可以帮助团队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并且控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2. 建筑项目施工•土建施工:300工时–地基处理:50工时–基础施工:100工时–主体施工:150工时•安装调试:200工时–电力设备安装:50工时–管道安装:80工时–空调设备安装:70工时•装饰装修:150工时–地面铺设:50工时–墙面粉刷:50工时–室内装饰:50工时•竣工验收:50工时–检查施工质量:20工时–功能测试:30工时这个例子是一个简单的建筑项目施工工时计划。
通过合理划分各个施工阶段,并给出相应的工时量,可以确保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总结标准工时计划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团队进行资源优化、任务排期和成本控制。
本文通过两个例子,展示了标准工时计划的具体应用,并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工时量。
标准工时设定与运用讲义一、引言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确定某项工作的所需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设定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生产和有效资源利用。
本讲义将重点介绍标准工时的概念、设定方法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标准工时概念1. 标准工时定义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的规定时间,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2. 标准工时的作用•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帮助评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果。
•作为激励手段,通过设定标准工时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标准工时设定方法1. 时间研究法时间研究法是最常用的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工作过程中所需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来确定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2. 标准配方法标准配方法是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方法,通过特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标准工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复性工作比较多的生产环境。
3. 标准制图法标准制图法是通过绘制标准工时制图,将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分解成若干基本动作,并对每个基本动作设定标准工时,从而确定总工时。
四、标准工时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1. 生产计划通过设定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根据标准工时,制定生产进度表和生产计划,有效控制生产过程。
2. 薪酬制度标准工时也常用于薪酬制度的设计中。
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效率,设定相应的标准工时,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重要指标,从而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3. 资源利用通过标准工时的设定和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总结标准工时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合理设定和应用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讲义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标准工时的理解,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主題演講簡介
李克東教授: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
二十一世紀學習的特徵是以學習者爲中心和個性化學習爲核心。
個性化學習就是強調學習過程是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而採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內容、起點、進程、評價方式等,促使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發展的過程。
在資訊科技時代,爲了推進個性化學習的實踐,應該開展如下的建設與實踐:(一)構建支援個性化學習的資訊化智能化學習環境;(二)建設適應個性化學習的學習資源建設;(三)開展個性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踐。
包括:基於數位化教材應用的個性化學習試驗;基於社會網路資源利用的個性化學習試驗;基於思維可視化工具支持的個性化學習試驗;基於知識可視化資源利用的個性化學習試驗;基於微課與翻轉課堂範式的個性化學習試驗;基於個人學習空間的個性化學習試驗。
葉賜添校長:平板學習新里程
「平板學習」是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一個新里程。
今天,學校已經進入「一人一平板」年代,隨著無線網絡系統進入校園,傳統多媒體電腦教室已開始被「平板教室」取代,教育正面臨一個重大的改變。
培正中學以「教育知識管理」理論為基礎,將互動課堂、討論課堂及回饋課堂結合平板電腦進行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高階思維能力,以配合新高中課程改革。
是次講座將對培正中學實踐「平板學習」的先導經驗作一個詳盡的探討。
分組專題報告(1) 講題簡介
A1中文讀寫無疆界(虞美曄老師、林溢朗老師)
學生主動使用平板電腦,閱讀美文經典,然後完成附設的練習。
所有答案由網站自動收集,可供同學互動交流,觀摩切磋,照顧學習差異。
寫作方面,學生運用平板電腦內的小程式,編寫腦圖,激發思考,整合概念,促進交流;又可走出教室,搜集寫作素材,提高趣味。
戶外或境外考察,更可突破時空,即時製作活動報告,促進合作精神。
A2 iPad in English: Unlocking Literacy throug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lthough mobile learning has been around for so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devices such as iPads and similar tablets, has taken mobile learning to an e ntirely new level. These highly portable and customizable devices have allowed both teachers and learners to access information in an almost anytime, anywhere manner. With an almost endless choice of applications to use and a multi-touch screen, these devices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One way that the iPad provides potentially useful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literacy is through accessing and manipulating digital content. Through a task-based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it is possible for the teacher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traditional literacy skills in a more modern digital context so as to better equip learners for the challenges the new literacies of 21st century technologies demand.
A3建立iPad數學課堂討論文化(李灝峰老師)
教師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或組織者。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討論話題,例如一題多解、常犯錯誤等,使得學生討論,讓有看法的學生充分表達,許多問題在辯論中讓學生自明。
要學生有效討論及展示討論結果,利用iPad可使課堂節奏更明快,從而
協助學生建立討論文化。
A4在平板電腦中遊歷河流-以長江三峽工程為例(譚嘉銘老師、地理科主任黃志偉老師)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老師利用中國三峽工程作例子,以平板電腦輔助教學。
學生在課堂前準備有關三峽大壩的資料,學習空間概念,經老師講解重點,讓學生分組協作學習,利用手寫或繪畫等功能,增強表達能力及價值判斷能力。
老師可善用網絡環境,在網上互動討論及即時回饋,又以移動學堂建立以社群的學習模式教學,促進互動探究學習。
A5 iPad於實驗課堂的應用(科學科主任梁迺文老師)
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學生進行探究時,可利用iPad把實驗過程記錄,亦可把iPad連線至數據記錄儀和不同感應器以擷取數碼實驗數據,並協作將結果整理、繪畫圖表,分析,把報告製成簡報,展示與其他同學分享。
A6 電子音樂教學(音樂科主任陳伊玟老師)
介紹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應用iPad、常用的應用程式及如何利用iPad配合數碼鋼琴進行教學。
過程中示範如何在數碼音樂室進行模擬管樂、弦樂、管弦樂合奏,以簡單及耳熟能詳樂曲引入,學習為樂曲選配合適樂器合奏,並以iPad作紀錄,訓練學生配器及鑑賞音樂的能力。
A7平板學習校園方案(資訊科技統籌主任馬凱雄老師)
要支援平板電腦教學,完善的校園無線網絡是不可或缺的;而為讓師生能隨時隨地分享討論,學校在每個教室都設立無線投影裝置,去年更全面更新校園電腦及無線網絡,以支持新的教學模式。
本節將以培正中學為例,講解如何打造新一代的校園網絡,分享設計及構建平板學習校園方案的心得。
分組專題報告(2) 講題簡介
B1 碑銘探史-培正碑銘徑(中文科科主任梁柏鍵老師)
本校校舍自創校以來,廣立碑文,刻石誌念。
今年為慶祝創校一百二十五周年,特別修建歷史碑銘小徑,於校內碑石貼上QR條碼,把校園內的碑石化為教材,一方面鼓勵學生認識校史和陶鑄品德,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研習語文、文化知識。
學生運用平板電腦,走出教室,通過讀取QR條碼,連上網站,瀏覽文字、圖像、音訊、視像等多媒體素材,以自主學習方式,研習校史及語文知識,並完成網上評估練習。
B2 Motivation to Read (Mr. Alex Li)
‘Flip the Classroom’ has the potential for reading less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thereby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ology. In this seminar, we will share how we apply ‘Flip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ology to bolster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read.
B3通識解碼-iPad教學展契機(張嘉亮老師)
iPad教學的普及是促進通識科發展的契機。
iPad教學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以外更有效運用網上平台來促進學生學習,有利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在課堂期間有更多互動,教師亦可從中作出更多回饋。
這過程可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及對通識科的興趣,亦可提升他們的搜集、組織、辨識、評論不同資料等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在通識科的表現。
B4體育科高效教學與管理系統(鄭景亮副校長、前體育科主任)
本校透過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學校體育推廣主任計劃,進一步優化學校的體育訓練硬件及系統。
本講座將分享體育組與軟件開發商共同研發的軟件,該軟件可應用於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話,不但協助老師管理球隊並增強溝通,還可加強教學效能。
該軟件可於體育科、校隊訓練,以及其他學科或配合「反轉學堂」的教學理念而使用。
B5從課時不足到挑戰電腦奧林匹克之巔(鍾偉東副校長)
本校由第一屆香港電腦奧林匹克競賽開始,一直保持培訓學生參加香港、全國及世界大賽,讓學生放眼世界挑戰自我。
本講座分享電腦科引入的「反轉課堂」元素,如何重新設計新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校本課程,務求令到學生於中學文憑考試及電腦奧林匹克競賽均有出色表現。
B6電子音樂創作(陳頴麟老師)
介紹如何利用iPad進行音樂創作、編曲、紀錄,第一部份主要學習Garageband的應用,以iPad 樂器演奏音樂,錄製「一人樂隊」音樂。
第二部份運用Garage Band改編,錄製及剪接人聲音軌。
最後運用Garageband的合奏功能,以小組合奏形式演奏樂章,建立iPad ensem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