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32
古罗马的造园艺术造园要素:树木花卉、植坛草坪、喷泉、雕像、绿荫道、“绿色雕刻”类型:1.城市住宅院落式花园特点1.周围环绕柱廊敞厅与花园渗透2.以明渠、水池、喷泉为中心的对称格局'目的:为贵族文人取乐享用代表:品巧山“花园山”2.郊区花园别墅要素:柱廊、雀笼、花架、水、植物特点:1.选址环境优美,主建筑外向——欣赏自然风景2.建筑与自然花园关系密切,通过绿棚、廊子、折叠门相互渗透3.景色多样化4.重视生活情趣、精致5.植物与水调节小气候代表:阿德良离宫、塔斯干别墅、哈德里安庄园目的:为文人隐居,感受生活意大利造园艺术15世纪文艺复兴16、17世纪下半叶极盛主要理论家是阿尔伯蒂类型:1.郊区别墅型(主)——消闲乡居别墅花园其他类型:城市府邸型、供公众节庆活动、农庄管理中心的选址:1.离城市不远,可享受城市的方便,又有乡村意趣2.环境要卫生3.自然风景要优美4.建在山坡上或在山顶上总之,别墅的选址,着重外向得景,但花园本身是内向的,有围墙,防御作用要素:树木、攀援植物、草地、溪流、喷泉、游泳池、石盆、岩洞、田园风壁画、廊子亲切恬和的情趣,规模不必很大(法国花园是宫廷活动场所,气派、热闹、人多、规模大)特点:花园是几何式的(建筑式)1.多建在山坡上,坡度较陡,别墅建筑物多在中间偏上一层平台,或顶层;造园在丘陵地——地形要改造(原因a.坡地造成水头落差形成各种水媳;b.可以远眺)2.园林分为两个部分,外为林园,内为花园3.别墅是对称的,其轴线是园林的对称轴线,水池、植坛和树木也是对称;4.树林剪成方块、圆锥等叫做绿色雕塑;剪成拱门、廊道、拱券叫绿色建筑物5.植坛用矮的常青树盘成规矩图案,卵石或碎砖做底衬6.水池是几何,流水沿石盘一级一级落下成水帘,水是动态的7.道路笔直,正交成直角平台大台阶装饰着雕像和栏杆手法主义:(十六世纪中叶)1.反对研究和遵守表现对象时的客观法则2.艺术家要求自由、想象、独特新颖文艺复兴1.提倡客观法则2.表现真实的本质、要求职业技巧十七世纪下半叶手法主义、巴洛克艺术下的造园特点:园林更加人工化、过分造作1.别墅建筑占构图中心位置2.门前开三条放射形的大林荫道3.绿色建筑物增添了绿色剧场成天幕、坐凳4.植坛增加了曲线5.有了压力喷泉6.装置机关水媳7.透视术十八世纪法国古典园林对意大利园林的影响十九世纪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影响花园作为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体现:A.动态的:1)由里向外逐渐扩散,离建筑越远,几何形越强平台、栏杆、台阶造成2)花园和建筑仿佛从自然中生成(如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陡坡上的流水造成B.几何式的布局:花园构图布局要完整;基本是对称的几何形、有中轴;植坛、道路是图案式的C.三大要素的精心处理:●石作:包括台阶、平台、挡土墙、栏杆、廊子等,白色石头,高低错落,用花盆、雕塑装饰●常青树:冬青属或柏树剪成方正的绿墙和绿篱;植坛是剪成几何的黄杨和砾石组成的图案,叫“绣花图案”园林里有丛林,树形完全自然,有老树;几乎只种常青树●流水:水是动态的——链式瀑布和台阶式瀑布;喷泉水风琴、水剧场、机关水媳代表:●佛罗伦萨美迪奇别墅庄园——没有突出的轴线,入口在横肋,建筑靠在一侧●蒂伏里的艾斯塔别墅——蛋形泉、百泉路、龙泉、水风琴泉、自然泉评价:山坡、树木、水都非常夸张,达到极致●朗特别墅(维尼奥拉)——中轴线让给水,主建筑一分为二在两侧评价:十六世纪最优秀的园林●法尔尼斯府邸(维尼奥拉)——链式瀑布在主建筑前巴洛克艺术开始●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巴洛克特征:高达建筑物显示富贵;矫揉造作;人工压倒自然;三叉戟式道路;透视术迦兆尼别墅意大利园林与中国园林意大利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大自然别墅在真山真水间,没必要模仿自然(中国:私家园林在城市里,为了慰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只好在园林里剪裁精炼,片面典型化自然)功能要点:1.把花园当做露天起居场所2.把花园当做建筑与四周自然间的过渡,建筑为石料,封闭(中国:建筑木料构造,门窗虚敞,玲珑剔透,易于花园穿插渗透,不存在过渡问题)意大利人的审美理想:思维方式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表现在审美上就是把美看作是和谐,和谐的内部结构,即对称、均衡、秩序,可用简单的数和几何表达(中国的思维习惯是倾向于现象的直观,不求甚解,感性,满足于模糊的混沌)欧洲人在自然面前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不怕把人工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重在炫耀它(中国的园林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步步退却)意大利的封建领主制度(中国的君主集权下的官僚统治)意大利的植物必须人化,失去它们的天然形态和性格(中国的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有它的性格)法国造园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自然经济庄园果园菜地中世纪起源:修道院花园形式:果园和菜地特点:1.水渠划分果园和菜地成方块2.中央有水井,有棚架,种攀缘植物成绿荫3.封闭、内向,提倡禁欲,不讲求美观影响:花园的胚胎在王公贵族的园子生长贵族园子的特点:1)追求天然野趣2)转为外向,游览为主的花园3)机械装置4)回纹迷阵代表:嘎达纳的花园——多层台地、笔直的林荫道、外向评价:走到时间前面去了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上半叶加入意大利元素避世思想特点:1.哥特式到文艺复兴式构筑物,石头、建筑由小变大,成为重点2.绣花式植坛,后期图案更丰富,雕塑做点缀3.加入自然元素:岩洞、山崖(摹拟自然),拱券式结构,规模大4.出现低微地台5.出现开阔河渠、水池6.笔直林荫道,功能式切割花园7.没有摆脱实用的要求(a.几层台地中只有一层具观赏性b.各层台地没有联系c.园子与府邸没有统一构图)代表作品:布洛阿府邸的园子伽伊翁府邸的园子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的第一阶段——唯理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建筑师杜贝阿、园艺家莫莱家族克洛德.莫莱的造园手法——把花圃划分成块,布置植坛,当做整幅构图,按图案布置克洛德被认为是法国绣花植坛的真正创造者,率先使用黄杨树组成绣花图样特点:1.专制王权加强2.主次分明,严格对称,有明显中轴,使用柱式,风格趋向庄重3.花园是纯粹观赏性的,与府邸统一构图4.递减原则代表作品:圣日耳曼花园意义:杜贝阿和克洛德使花园成为富于变化、想象力、创造性的真正艺术,开始了追求壮丽、绚烂的倾向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的第二阶段,宫廷文化,歌颂路易十四理论家:布阿依索著作:《论依据自然和艺术的原则造园》——1.强调花园丰富而有多样性a.地形多样性b.总布局多样性c.植物多样性2.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人工美的原则:变化的统一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3.重视花园的选址,将不同的地形组合起来4.从高处观赏花园5.直线和直角使林荫道“长而美”,结合圆形和弧形古典追求丰富和多变化6.注重比例的应用7.注重绿色建筑物花园的建筑化8.注意水、雀笼、喷泉的运用园林特点——路易十四的“伟大风格”:1.规模大,尺度大。
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课《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外国建筑艺术欣赏》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属于欣赏评述课。
教材选用的素材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建筑,涉及比较全面,分布在非洲、西欧、东欧、南亚、东南亚、东亚等世界各地。
建筑面貌差异大,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差距。
学情分析:课本所选的经典的外国古代建筑,学生们有一部分听说过或者通过其他媒介见过但认识不深,甚至有些学生们根本没听说过。
因此,教材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是有难度的。
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教材涉及12个外国古代建筑,内容偏多,我准备有所取舍,重点学习姬路城、仰光大金塔、泰姬陵、沙特尔大教堂、罗马大角斗场、雅典帕提农神庙、金字塔建筑群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的七个建筑。
教学顺序打破教材顺序、而采用按距离中国由近及远顺序学习,便于学生接受。
学习内容由近及远,给人以系统感;学习过程按照统一的模式(建筑名称,建在哪里,因何而建,文化背景,建筑特色层层递进),给人以条理感。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直观多媒体教学,还有对比、谈话、游戏等方法。
教学重难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建筑。
教具学具:古代建筑拼图、多媒体、课本。
课标分析: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课。
2011课标中对这一学习领域表述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7-9学段目标定位是“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依据以上表述,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1.在对几个经典外国建筑的欣赏过程中,学会欣赏外国建筑的一般思路方法;2.学会对比中国建筑和外国建筑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外国建筑文化本质;3.在欣赏中,获得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提升自己的建筑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外国建筑艺术欣赏开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翻译,论述等主要内容:古典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西方古典柱式,现代主义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至1970年代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
世界近现代建筑建筑创作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古典复兴: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折衷主义:对历史上各种知名建筑格式的混用一、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重新燃起对古典艺术和建筑的热情,在当时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具有新思想的建筑师对晚期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柔靡、艳俗、脂粉气深感厌恶,他们崇尚符合理性科学的艺术观,寻找能表达革命激情、同时代合拍的艺术形式;同时,18世纪考古成就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以他们特具的魅力倾倒了欧洲,建筑师云集罗马,建筑创作传向古代的古典艺术,这就是建筑史上的古典复兴,又称新古典主义。
法国:复兴古罗马英德:复兴古希腊美国:二者皆有1、法国的古典复兴和“帝国式”法国巴黎万神庙(圣吉纳维夫教堂):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的正立面构图,但却有哥特式结构的轻快和希腊建筑的明净庄严。
帝国风格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执政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性的纪念建筑,用石头象征法兰西帝国的永恒,表彰拿破仑及其军队的光荣业绩,这些建筑追求宏大壮阔,威武雄伟,从构思到形式都与古罗马帝国的建筑同出一辙,因而被冠之为“帝国风格”。
巴黎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古罗马帝国建筑式样的翻版,外观雄伟、壮丽,内部吸收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手法。
2、英国爱丁堡中学:几乎完整地再现了雅典卫城的山门。
不列颠博物馆:3、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上部为罗马凯旋门的女儿墙和四马拉车,下部为希腊雅典卫城的山门。
柏林宫廷剧院:4、美国美国国会大厦:复兴古罗马,具有罗马万神庙的造型。
帕特农神庙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帕特农神庙》1教学目标1.了解雅典卫城的建筑风格,了解卫城是祭祀雅典娜神的建筑群,是雅典城邦的象征。
2.了解希腊三大柱形,并能初步辨别希腊建筑。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一定阅读量,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增强,同时对于建筑方面尤其是国外建筑比较陌生。
学生热情好学,能够跟随老师思路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扩展自己眼界和经历。
3重点难点1.从美学角度提高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2.通过古典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格特点的比较,认识古希腊建筑艺术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古希腊建筑欣赏1.师:2008年8月8日,我们国家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2012年是伦敦奥运会,这是刚刚结束的是2016里约奥运会。
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在万众瞩目的开幕式上会有重中之重就是点燃圣火,熊熊燃烧的圣火会从开幕式一直持续到闭幕式才熄灭。
那么请问,如此神圣而庄严的圣火火种,你知道是从哪里采集而来呢圣火是在希腊的赫拉神庙前,由女祭司采集火种交给火炬手,然后一棒一棒传递下去,直至点燃圣火。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奥运会发源地圣火发源地希腊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去欣赏和探寻希腊建筑之美。
3.出示课题:希腊建筑之美(ppt)二、探索研究(一)希腊雅典卫城1.师:出现三个词,这三个词,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师:出现三个词,这三个词,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有谁知道为什么叫雅典希腊人民为了感谢雅典娜,就建造了帕特农神庙,用来供奉雅典娜。
2.师:卫城建在雅典城邦最高处,一个陡峭的山顶上,仅有一条通道盘旋而上。
帕特农神庙建在卫城的最高点。
(二)帕特农神庙1.师:帕特农神庙,是祭奉保护神“雅典娜”的,它曾经是古希腊的宗教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它由希腊最着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师历经15年建造完成,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
至今已经2 000多年。
2.师:说一说你知道的希腊神话故事。
外国古典建筑艺术赏析拜占庭建筑是⼀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
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个殖民地,公元395年,显赫⼀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就是诞⽣于这⼀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种建筑⽂化。
从历史发展的⾓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化,形成了⾃⼰的建筑风格(图为圣索菲亚⼤教堂)。
拜占庭建筑特点:拜占庭建筑的第⼀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 '穹窿顶'。
第⼆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突出。
在⼀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往往⼗分突出,那体量既⾼⼜⼤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围绕这⼀中⼼部件,周围⼜常常有序地设置⼀些与之协调的⼩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承在独⽴⽅柱上的结构⽅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形平⾯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的⾃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彩的使⽤上,既注意变化,⼜注意统⼀,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显得灿烂夺⽬。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种兴盛于中世纪⾼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来,为⽂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世纪的法国,持续⾄⼗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词则于⽂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特⾊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巴黎圣母院是⼀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它建造全部采⽤⽯材,其特点是⾼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教堂的顶部采⽤⼀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空透。
教堂的正⾯往往放⼀对钟塔。
中外建筑鉴赏——德国新天鹅堡中外建筑鉴赏中外建筑经典实例赏析——德国新天鹅堡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天鹅堡概况、建筑思路及过程的介绍,分析了新天鹅堡的艺术特征、形式美的基本特点,最后阐述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关键字:新天鹅堡,哥特式,国王起居室,童话1.新天鹅堡——摘要介绍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
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
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
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
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白雪公主城堡。
建于1869年。
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
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2.新天鹅堡——建造思路和建造过程根据资料,新天鹅堡的建筑草图1868年由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他们是 Pocci 和 Christian Jank。
他们设计了数张设计图,都非常精美。
新天鹅堡并不特别需要景观的设计,因为路德维希二世在心中构思城堡的蓝图时,早已将城堡与天然景观合而为一。
正因为这样,城堡在四季中呈现了不同风貌。
苍林郁野间,静静铺展着的四个湖泊,丝绒般平滑的沉沉湖水,围绕在城堡四周,城堡就像是大自然那美丽山间的一座巨石。
由整体的设计与建筑物观察,巧妙结合在一起。
这座城堡的建筑费用惊人地高,据说花了6180047金马克。
1886年,工程尚未完工,国王就下台了。
路德维希二世在1884年就搬到了部分完工的宫殿里,但到他死时,城堡尚未最后完工。
这座美轮美奂的城堡,国王并没有亲眼见到。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艺术:故宫、颐和园、丽江古城等。
2. 外国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
3. 欣赏和分析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差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建筑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2.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展示:(1) 中国建筑艺术:故宫、颐和园、丽江古城等,让学生了解其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外国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让学生了解其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对比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外建筑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选择一幅中外建筑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制作成海报。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海报,分享自己的欣赏和分析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差异中国建筑艺术:注重对称、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寓意深刻外国建筑艺术:注重个性、线条简约、色彩丰富、形式多样2. 著名建筑作品中国建筑:故宫、颐和园、丽江古城等外国建筑:巴黎圣母院、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建筑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让学生设计一座理想的建筑,可以是中国风格,也可以是外国风格,然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示给大家。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分析中外建筑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了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差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建筑艺术欣赏开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翻译,论述等主要内容:古典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西方古典柱式,现代主义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至1970年代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
世界近现代建筑建筑创作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古典复兴: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折衷主义:对历史上各种知名建筑格式的混用一、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重新燃起对古典艺术和建筑的热情,在当时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具有新思想的建筑师对晚期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柔靡、艳俗、脂粉气深感厌恶,他们崇尚符合理性科学的艺术观,寻找能表达革命激情、同时代合拍的艺术形式;同时,18世纪考古成就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以他们特具的魅力倾倒了欧洲,建筑师云集罗马,建筑创作传向古代的古典艺术,这就是建筑史上的古典复兴,又称新古典主义。
法国:复兴古罗马英德:复兴古希腊美国:二者皆有1、法国的古典复兴和“帝国式”法国巴黎万神庙(圣吉纳维夫教堂):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的正立面构图,但却有哥特式结构的轻快和希腊建筑的明净庄严。
帝国风格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执政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性的纪念建筑,用石头象征法兰西帝国的永恒,表彰拿破仑及其军队的光荣业绩,这些建筑追求宏大壮阔,威武雄伟,从构思到形式都与古罗马帝国的建筑同出一辙,因而被冠之为“帝国风格”。
巴黎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古罗马帝国建筑式样的翻版,外观雄伟、壮丽,内部吸收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手法。
2、英国爱丁堡中学:几乎完整地再现了雅典卫城的山门。
不列颠博物馆:3、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上部为罗马凯旋门的女儿墙和四马拉车,下部为希腊雅典卫城的山门。
柏林宫廷剧院:4、美国美国国会大厦:复兴古罗马,具有罗马万神庙的造型。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一种思潮。
它从发扬个性、创作自由、反对冰冷僵化的古典艺术,走向复活中世纪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没落封建贵族怀古忆旧的黄昏情绪,和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
在建筑上表现为复活中世纪的建筑形式,和追求趣味非凡的异国情调,贵族府邸模仿中世纪城堡建造,城市中高竖起哥特式尖塔,园林中出现东方的宝塔,如此等等,由于它更多的以哥特建筑形象出现,又被称为“哥特复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为先浪漫主义时期,始于英国,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塞堡和哥特风格,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代表作品:英国布赖顿皇家别墅——模仿印度伊斯兰礼拜寺的形式19世纪30年代—70年代,真正成为创作潮流的时期,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称“哥特复兴”。
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采用亨利第五时期的哥特垂直式三、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建筑舞台上出现的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其建筑特点是:追求纯形式的美,讲究比例,推敲形体,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教条,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格式,或自由柔和各种式样,因而又称“集仿主义”。
折衷主义是适应19世纪资本主义商品化而产生的,建筑以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各种商业性的需求,满足有产阶级猎奇的嗜好,因而各种建筑形式,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纷纷出现,包括希腊、罗马、埃及、拜占庭、哥特等风格,样式一时在城市长杂然并存,汇于一堂。
(集仿式综合历史上各种建筑式样)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巴洛克+古典式。
即具有卢佛尔宫东廊式样,堆砌许多巴洛克的装饰。
巴黎圣心教堂: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二、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热衷于手工艺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制造的工业品,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反对古典建筑形式。
消极:把用机器看成为一切文化的敌人(否认建筑工业化)。
代表作品:魏布设计的“红屋”。
平面布局:从功能出发;材料:当地产的红砖建造;外观:不加粉饰,摒弃传统装修,表现材料的质感;影响:是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三、新艺术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真正改变建筑形式的信号),受当时激进的新印象派画家塞尚、梵高、苏拉等的影响。
目的: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式样,想创造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
装饰主题:模仿自然界生长的草木形状的曲线。
材料:铁构件,主要表现于室内。
创始人:凡·德·费尔德(用流动的、有节奏的线条描写事物,认为这些线条应做到黑白分明才有力量)。
实例: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装饰采用模拟植物枝条卷曲的铁饰(植物形花纹与曲线的铁饰)。
局限性:只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未能全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四、西班牙的戈地(高迪,1852—1926)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另辟一条道路的人,以浪漫主义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自我陶醉中追求建筑的艺术效果。
吸收了东方的风格与哥特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的形式,精心的研究者他独创的塑性建筑。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米拉公寓五、奥地利、荷兰、芬兰的探新1、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在艺术造型上提出与传统决裂,认为每一种新的格式均源于旧形式,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作品:维也纳地下铁道车站(保留有新艺术派特点的铁花装饰)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线条简洁,废除所有装饰,使用简单的形体组合)2、分离派成立于897年,由19位年轻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组成,代表人物:奥别列区、霍夫曼。
建筑上:强调建筑的经济性与实用性,认为艺术的构图应以几何形体组合为主,提倡与传统分离,反对传统建筑上多余的装饰,提倡在某些实墙上作重点装饰,手法为“新艺术派”,但不用新艺术派的曲线,而以致线条为主,外形多采用大片光墙面及简单的立方体,使建筑走向简洁之路。
代表作品:1898年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有收分的形体,对称的构图)1905年霍夫曼设计的“斯都克莱特住宅”(构图活泼自然,楼梯通高玻璃窗)3、反对装饰的路斯维也纳斯坦纳住宅(1910)(也纳斯坦纳住宅反映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外部完全没有装饰,形体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讲究比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
⑴反对装饰,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提出“装饰就是罪恶”;⑵强调建筑物的比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门窗不考虑对称而以需要而定;⑶主张形体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
“装饰就是罪恶”:即反对装饰,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对建筑的艺术性加以否定,认为凡适用带东西都不必美观。
4、荷兰的贝尔拉格1903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外形简洁,清水砖墙,不加粉饰,内部大厅采用钢拱架与玻璃顶棚,体现了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特点,同时借用了传统建筑的符号。
建筑观点:提倡“净化”建筑,主张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的质感;主张城市有计划的发展,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合理规划道路系统,注意人民生活需要,适当布置绿地与室外公共活动场地,要有风格统一的市容。
5、芬兰的老沙里宁芬兰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品:赫尔辛基火车站(形体简洁,空间组合灵活)。
第三节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是住宅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集中在芝加哥的一些美国建筑家,围绕现代高层建筑设计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他们的设计方式、风格和设计思想影响了美国和欧洲的设计家,对于促进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建筑造型: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
奠定了美国“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原则和形式基础。
学派的创始人:詹尼,最具世界性影响作用的建筑家:沙利文。
沙利文1899—1904年设计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立面采用了典型得“芝加哥窗”形式的网格式处理手法。
提出“形式随从功能”(Form follow funotion)“形式永远随从功能,这是规律”(Form follows funotion and this is the low)规定了高层办公建筑在功能上的特征:地下层:设备层(锅炉、机械设备间);底层(地面层):商店、银行、邮政等服务设施,宽敞、明亮、出入方便;二层:与底层联系方便,功能相似,灵活分割,开大玻璃窗;标准层:相同的办公室,柱网排列相同,光线明亮;顶层:设备层(水箱,机器房)。
外形分三段:裙房、主体及檐部。
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的作用:①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②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芝加哥成了现代高层建筑的故乡;③建筑艺术反映了新技术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精神;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在美国西部融合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而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特点是手法上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常规,在布局上同大自然结合,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⑴平面常作十字型,以壁炉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着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⑵室内空间既分隔又联成一片,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净高;⑶起居室窗子较宽敞,与自然有密切联系;⑷层高较低,出檐较大,室内光线暗淡;⑸建筑物外形反映了内部空间关系,高低不同的墙垣、平缓的屋面、深远的挑檐、层层叠叠的水平线条与垂直的大烟囱统一起来;⑹外部以深色的木窗与白粉墙形成对比;⑺内部尽量表现材料自然本色与结构特征,以砖木结构为主,木屋架作为室内装饰暴露在外。
典型例子:芝加哥威利茨住宅(1902)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1907)芝加哥的罗比住宅(城市型,190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建筑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战后初期,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建筑还很流行,但由于旧形式与新的建筑类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新建筑的发展,由于建筑的革新运动是多方面的,在战后初期,有很多种流派对新建筑的形式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
1、表现派(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20世纪初(1906)在德国、奥地利产生的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