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顶板及防治水联合检查通报 2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采煤过程中,由于覆岩层的倾斜或厚度变化等原因,引起岩层失稳,产生顶板及底板的剧烈运动和变形,对矿井和矿工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现象。
为了有效防治煤矿冲击地压,制定了以下的细则:
1. 应加强预测和监测,制定合理的覆岩层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通过实时监测,及时评估岩层的稳定性,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
2. 采取合理的采煤工艺和支护方式,如合理的采煤工作面开采尺寸、配合适当的支护方式和采煤方法,减少岩层破碎和位移,降低冲击地压的发生。
3. 加强掘进前后支护的质量管理,确保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掘进过程中及时检查和维护支护体系,防止质量缺陷和漏洞的出现。
4. 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确保井下水分和地下水位的控制。
水分过多会导致岩层的稳定性下降,增加冲击地压的发生风险。
5. 加强岩层动力学研究,提高岩层应力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岩层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预测冲击地压的发生概率和程度,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 加强矿井工作面和巷道的监理和管理,确保工作面和巷道的稳定性。
对于出现冲击地压问题的工作面,采取及时停产、加固和处理等措施,确保矿井和矿工的安全。
总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需要从岩层稳定性评价、采煤工艺和支护体系设计、质量管理、水文方面的控制以及岩层动力学研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防治,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防治水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等,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煤炭企业、煤矿和有关单位的防治水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监等综合防治措施。
煤矿必须落实防治水的主体责任,推进防治水工作由过程治理向源头预防、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结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治水为主向治保结合的转变,构建理念先进、基础扎实、勘探清楚、科技攻关、综合治理、效果评价、应急处置的防治水工作体系。
第四条煤炭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下同)是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下同)负责防治水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条煤矿应当根据本单位的水害情况,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的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的煤矿,还应当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第六条煤炭企业、煤矿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探放水制度、重大水患停产撤人制度以及应急处置制度等。
煤矿主要负责人必须赋予调度员、安检员、井下带班人员、班组长等相关人员紧急撤人的权力,发现突水(透水、溃水,下同)征兆、极端天气可能导致淹井等重大险情,立即撤出所有受水患威胁地点的人员,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第七条煤炭企业、煤矿应当编制本单位防治水中长期规划(5年)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煤矿防治水应当做到“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确保安全技术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采掘顶板管理排查分析2012年3月16日11时50分,新矿集团孙村煤矿综掘二区号2222运输巷综掘工作面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造成两人死亡、一人重伤。
为接受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3月20日全矿组织大检查,根据领导要求将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对2012年回采工作面进行分析以及采取措施如下:1 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1 430外水仓主要问题1、430外水仓底盘小门口往里20m顶板稍有离层。
2、小门口往里左帮加强支护处背帮,锚牌不贴岩面。
1.2 3302上面轨顺主要问题1、工作面轨顺2#带采硐室门口和超前支架内顶板有两处锚网破损,需要补网。
2、工作面130-131#架、45-46#架、33-34#架错台,需要顺平顶板。
3、30-46#架顶板破碎,需采取超前移架、带压擦顶移架控制顶板。
4、工作面皮顺转载机60m范围人行靠面侧巷道移近量大,需加强观测,及时支设单体支柱加强控制,人行路要保证0.8m的宽度。
5、工作面皮顺二部带(机电队负责)42、35#供水管路处巷道顶板有两处锚网破损,有网兜,需要补网。
1.3 530采区主要问题530集中轨道巷1. 4寸管路350#、362#、369#、374#处人行路侧帮网破损,需补网。
2. 387#管路处左肩窝断锚杆1条。
3. 389#管路处左帮钢带断1条。
530采区集中皮带巷主要问题1、顶板破网、漏矸、网兜不贴顶板:皮带头储带仓尾5m范围、70m、120-140m、220m、230-235m、二号联络巷内、340 m、445 m、540 m、555-560 m、570 m、700 m、800 m、810 m、940 m、950 m、1110 m、1180 m、1245 m、1255 m、1300 m、1355 m。
2、两帮锚网锈蚀开裂地点有:200--250m处皮带里侧;L3#导线点行人侧;400-450m行人侧;82#架杆处;L1#点前后20m范围内两帮;3联络巷门口;118#、130#架杆皮带里侧;900m处行人侧;P23、P24#导线点处;201-207#架杆皮带里侧;210-215#架杆两帮;221#架杆两帮;223#架杆里侧;238-241#架杆行人侧。
2010年7月30日3时15分左右,我矿-1200东一采区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造成6人遇难、1人重伤、4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96.29万元。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矿井概况及事故区域自然状况㈠矿井概况我矿位于徐州市沛县境内,距大屯煤电公司 6.5km,距徐州市区约79km。
井田东西走向长13.5km,倾斜宽2.9km,面积约37.8623km2。
目前,探明煤层最大埋藏深度为-1200m,现主采山西组7、9煤,矿井正常涌水量870 m3/h,最大涌水量是907 m3/h。
煤层自燃发火期为3-6个月。
属于低瓦斯矿井。
截至2009年末,矿井的工业储量为21492.6万t,可采储量10033.7万t。
我矿于1979年1月开工建设,1986年12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20Mt/a,原隶属大屯煤电公司,1990年1月移交给徐州矿务局。
2009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25M t/a。
我矿为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开采上限-260m,开采下限-1200m。
划分四个水平,即 -500m水平、 -750m水平、-1000m水平、-1200m水平。
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
矿井在册职工6332人,其中,原煤生产职工3893人,后勤及非煤职工730人,异地劳务职工1140人,内部退养及其他569人。
目前,全矿共安排3个综采工作面,0.8个炮采工作面和15个掘进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
2009年生产原煤202万t。
㈡事故区域概况1、自然状况发生事故的区域位于矿井-1200m东一采区,该采区东起大屯铁路保护煤柱,西至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北至7煤-1200m 底板等高线,南至9煤-1000m底板等高线。
走向长2006m,倾斜长560m,采区面积1.12Km2。
2、煤系地层该区域主要开采山西组7、9煤,煤系地层岩性主要由灰~灰白色细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与灰黑色泥岩组成的砂泥互层以及煤组成,共含煤两层,含煤系数6.3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近期矿山事故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布日期】2021.10.20•【文号】矿安〔2021〕160号•【施行日期】2021.10.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近期矿山事故情况的通报矿安〔2021〕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各省级局,有关中央企业:今年国庆节前后,全国共发生10起矿山生产安全事故,造成18人死亡,其中,内蒙古、黑龙江、陕西接连发生3起较大矿山事故,共造成10人遇难,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
此外,陕西还发生1起泥石流引发的矿山灾害,造成4人死亡。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9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汇能煤电集团巴隆图煤炭有限公司露天煤矿(以下简称内蒙古巴隆图煤矿)发生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10月7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鹿山优质煤有限公司二井(以下简称黑龙江鹿山二井)发生冲击地压事故,造成7人被困,经57小时全力救援,4人获救、3人遇难。
10月9日,陕西省宝鸡市太白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因连日降雨,发生山体滑坡,致使巷道上方地表低洼处顶板塌陷,约800立方米泥石流涌入井下巷道,造成4人死亡。
10月11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彬长矿业胡家河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胡家河煤矿)综放工作面回风巷超前25米至90米段发生冲击地压事故,造成4人死亡、6人重伤、20人轻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近期接连发生多起事故,充分暴露出一些矿山企业依然存在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吸取事故教训不深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
一是违章指挥。
内蒙古巴隆图煤矿未按照废旧巷道安全技术措施作业,违章安排工人挖开已经填埋的塌陷口,查看废旧巷道走向。
陕西胡家河煤矿明知综放工作面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在没有卸压到位的情况下,违规安排6个区队、145人在该工作面平行作业,违规组织生产。
TECHNOLOGY TREND某工作面平均埋深1036m ,顶板为13m 厚的灰白色中粒砂岩,坚硬不易冒落,四层煤属中等冲击倾向煤层。
通过进行矿压观测及数据分析,摸清了顶板运动规律,并采取了加强支护、防治冲击地压等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1工作面概况1.1工作面位置及地质条件工作面位于-800m 水平,东为F11断层,西为F12断层,上为上片工作面采空区,下为F15断层,上覆二层煤层尚未开采。
工作面埋深988~1085m ,走向长423m ,倾斜长165m ,煤层平均厚度1.86m ,煤层倾角26°,工业储量0.175Mt ,可采储量0.166Mt 。
煤层以上为13m 厚的灰白色中粒砂岩,坚硬不易冒落。
底板为2m 厚的细砂岩。
1.2生产技术条件工作面使用4MG-200W1型运输机落、装、运煤,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配HDJB-8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支柱全部穿铁鞋,柱距0.6m ,排距0.8m ,机道宽度1.3m ,最大控顶距4.5m ,最小控顶距3.7m ,沿切顶排支设一排高分子戗砰,每6m 支设一组丛柱,丛柱支设形式为二梁四柱。
2矿压显现规律分析该工作面矿压观测采用常规矿压观测方法,共观测130排,历经初次来压、三个周期来压,获得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对支柱载荷、活柱缩量、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进行了分析。
2.1支柱载荷分析通过观测数据分析,该工作面平均支柱载荷157.5kN /根,最大值329.7kN /根,最大平均值241.7kN /根,157kN (即实测20MPa )以上的支柱占全部观测支柱总数的49%。
综合分析主要是由于工作面顶板坚硬,采空区悬顶难冒落,支柱要承受长悬壁的岩体,而岩体在破断之前的变形和蠕变,会使支柱的载荷迅速增大;大块悬顶冒落即岩体破断时,常出现强冲击载荷,个别支柱载荷达到329kN (即实测42MPa )。
通过比较;支柱的平均载荷与最大平均值、最大值相差较大,主要有以下原因:1)工作面顶板为厚13m 的中粒砂岩,坚硬不易冒落,在采空区常有3~5m 左右的悬顶,是造成支柱载荷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与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得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得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与相关单位得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得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就是冲击地压防治得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她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就是冲击地压防治得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与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冲击地压就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得瞬时释放而产生得突然、剧烈破坏得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得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得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得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得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得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
有冲击地压煤层得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得,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得。
(二)埋深超过400米得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得坚硬岩层。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
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常村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汇报2015年7月筑牢防冲根基促进安全生产————常村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矿检查指导工作,是对我矿工作的极大促进和鼓舞,首先我代表常村煤矿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常村煤矿近年来安全管理及冲击地压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矿井基本情况常村煤矿位于义马煤田东部,陇海铁路义马站南1.2公里处,井田面积12.1455km2。
1958年建矿,历经三次技术改造,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2012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55万吨/年。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混合式通风,主采煤层为2-1、2-3煤,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属瓦斯矿井,煤层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危险。
矿井回采工艺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共有+320m和+110m两个水平,现生产主要为+110m水平21区,共布置21000和21122两个综放工作面,21220一个安装工作面、21170下巷一个掘进工作面。
二、加强安全管理,助力冲击地压防治冲击地压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
我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安全方针和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以“双基”建设为抓手,以安全“红线”及管理重点、薄弱环节管控、岗位作业流程为载体,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助力冲击地压防治。
(一)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建立了矿、职能科室、基层区队(车间)、班组、职工联保互保五级安全管理体系,做到了党委、行政、纪委、工会、共青团、(家属)协管会“六条线”齐心协力抓安全;设置了专职安全监督检查机构,从矿级领导到职能科室、到基层区队(车间)、到班组都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事事有人管、层层抓落实。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开展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专项监管监察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已更名)•【公布日期】2020.09.23•【文号】煤安监技装〔2020〕39号•【施行日期】2020.09.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开展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专项监管监察的通知煤安监技装〔2020〕39号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防范遏制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通知》要求,国家煤矿安监局决定开展冲击地压防治专项监管监察。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20年9月28日至11月15日。
二、监管监察对象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的冲击地压矿井。
三、主要内容在对照《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管监察指导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手册》)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以下内容:1.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论证处置意见落实。
结合省政府组织专家对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论证情况,重点检查处置意见是否落实。
2.冲击倾向性鉴定及危险性评价。
重点检查矿井是否按规定开展了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冲击危险性评价工作,鉴定是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鉴定评价单位及负责人是否具备鉴定评价条件。
3.生产能力管理。
重点检查矿井是否按采掘工作面的防冲要求核定生产能力,采掘工作面推进速度是否符合防冲设计要求,是否严格执行生产组织通知单制度,上级公司是否违规下达超能力产量计划和利润指标。
4.区域防冲措施落实。
重点检查矿井开拓方式、采掘部署、开采顺序、煤柱留设、采煤方法、采煤工艺、保护层开采是否合理,开拓巷道、永久硐室布置、底煤留设是否符合规定,采掘工作面之间是否相互影响,是否布置孤岛工作面。
5.局部防冲措施落实。
冲击地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井下煤巷掘进工作面受埋深、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物理性质影响,处于较高的静载应力水平,随着掘进、顶板运动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易发生冲击地压显现现象,造成巷道底鼓、炸帮、顶板下沉、锚杆、锚索拉断等情况,严重时可造成设备损坏,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冲击地压事故的隐患分析一、埋深大,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当前工作面顺槽掘进期间,煤层虽然具有矿压显现,但由于煤体应力不大,未能达到临界破坏条件,因而不会出现动力灾害事故。
随着掘进深度的加大,煤岩体中聚积的弹性能也因此增加,矿压显现程度将不断升高。
整体来看,xx井田范围内煤层埋深呈西部大,东部小的趋势。
井田大部分区域埋深均远超xx矿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
尤其xx背斜轴部西侧及井田东南部区域,煤层埋深接近1000m。
xx煤矿受大埋深影响,冲击地压危险性会明显增强。
二、煤层厚度变化造成应力集中程度高井田范围内2煤、5煤及8煤层厚度变化较小,规律稳定,但也出现了煤层局部缺失,出现无煤区,无煤区边缘区域属于煤层厚度变化带,势必存在应力局部集中,冲击地压危险性会明显增强。
其次,在煤层等厚线图中,曲线密集位置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也容易形成高应力集中区。
在采掘过程中应加强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质预测预报,以提高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
三、煤层顶板坚硬层岩层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在xx背斜轴部副井及井田西南部,2煤层顶板近距离出现厚度超过36m的半坚硬型岩层,尽管该类砂岩强度不高,但由于厚度较大,容易积聚较大能量而引起冲击地压的发生。
井田内其他大部分区域,在煤层上方50m范围,出现多层较薄的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强度不高,未出现厚硬顶板。
总体来讲,再出现较厚半坚硬型顶板区域,顶板因素会造成冲击地压危险性明显增强。
四、地质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根据xx井田煤炭勘探报告,井田主要受xx背斜和里河向斜控制,两条构造走向大致相同,两翼倾角较小。
其余6个褶曲均为长度1km左右的宽缓构造。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布日期】2020.12.23•【文号】矿安〔2020〕1号•【施行日期】2020.12.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劳动安全保护正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矿安〔2020〕1号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防范遏制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通知》(安委﹝2020﹞6号)要求,深化煤矿冲击地压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煤矿冲击地压防治规定和要求冲击地压矿井必须严格落实《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治理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764号)和《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煤安监技装〔2019〕21号)等规定和要求。
应鉴定的矿井应当严格按要求开展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或直接认定为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地压矿井应当科学核定产能,严格按防冲要求控制采掘工作面推进速度和作业人数,严禁超能力超定员组织作业;应当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三十一条要求进行布置巷道和采掘作业,合理安排采掘接续,严格按顺序开采采(盘)区内采煤工作面,开拓巷道布置在煤层中的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能有效消除冲击地压危险的应当限期整改;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采取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等综合性措施,采取综合防冲措施后不能消除冲击地压灾害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二、建立煤矿“零冲击”目标管理制度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树立灾害超前防治理念,强化无人员伤亡、无巷道破坏、无设备损坏的“零冲击”目标管理,建立煤矿“零冲击”目标管理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和综合防冲措施落实的现场管理,按照“区域措施先行、局部措施跟进,出现预兆预警、采取解危措施,出现动力现象、强化解危措施,存在事故风险、不得采掘作业”的要求,确保有效措施落实到位。
山东煤炭工业局文件鲁煤安管[2009]75号关于印发《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的通知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为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深刻吸取近几年全国及山东煤矿安全事故教训,减少零星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确保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省局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三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依据《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规程》,结合山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矿建设、煤炭生产以及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煤矿企业是落实本规定的责任主体。
煤矿企业负责人(包括煤矿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下同)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第四条各级煤炭管理部门是落实本规定的监管主体。
对所辖区域监管煤矿预防生产安全事故负有监管的职责。
第二章安全技术管理第五条矿井总工程师对技术工作全面负责。
总工程师做出的生产安全技术决策,其他副职不得否定。
总工程师、安全副职对危及安全生产、建设的事项有权予以否决。
第六条矿井必须设立“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机构和专职副总工程师。
受冲击地压(矿震)威胁的矿井必须设置防冲机构和防冲副总工程师。
第七条基本建设矿井必须设置相应机构和职位,严格安全技术管理。
第八条基本建设矿井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严禁擅自变更设计和施工方案;确需变更的,必须报省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批。
第九条生产矿井水平延深,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方案和初步设计,报市级煤炭管理部门(矿业集团公司)审批;工程竣工后,由原审批单位组织验收。
布置采区必须由煤矿编制采区设计,报市级煤炭管理部门(矿业集团公司)审批;采区移交生产前,由原审批单位组织验收。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
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已更名)•【公布日期】2018.05.02•【文号】煤安监技装〔2018〕8号•【施行日期】2018.08.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的通知煤安监技装〔2018〕8号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已经2018年4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第14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请认真贯彻落实。
原煤炭工业部发布的《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87)煤生字第337号)和《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试行规范》(1987)同时废止。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8年5月2日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及上级一系列有关文件要求,为了加强安全治理,防止和削减冲击地压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维护矿井正常安全生产秩序,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措施。
一、我公司各采区冲击地压倾向状况我公司正在回采的3100 采区、3200 采区,回采标高在-708m 以上,依据山东科技大学同我矿合作的科研工程《梁宝寺矿动压现象推测与防治技术争论》中的分析及我矿3100 采区、3200 采区已回采的工作面状况,认为该两个采区不存在冲击地压倾向。
依据我矿于2023 年6 月10 日煤科总院北京开采争论所对我矿的3305 工作面的煤样测定的数据,判定我公司的3 煤层属于3 类,为强冲击倾向性煤层,顶板属于2 类,为弱冲击倾向性岩层。
因此3300 采区、3400 采区的工作面回采前利用钻孔资料,分析顶板岩性构成,判定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倾向性,提前防范措施。
二、冲击倾向危急区划定:工作面以下区域为冲击倾向危急区域。
1、工作面初压及推动度见方后超前影响范围内,即切眼外30-150m 范围内。
2、工作面过断层区域。
三、监测预报:工作面开采期间,承受钻屑法煤粉监测冲击倾向危急程度,发现冲击危急,承受爆破卸压进展解危。
钻屑法煤粉监测⑴冲击倾向危急区域煤粉监测,工作面自开切眼向外20m 开头监测,每推动15m 监测一次,向外监测至150m,其它区域每个周期来压监测一次。
依据每米钻孔排粉量和钻孔动力效应及煤粉颗粒直径判定冲击危急。
⑵钻孔位置:工作面上布置两个钻孔,在工作面上出口以下10m 处和下出口以上10m 处各打一个煤粉监测孔。
在上顺槽的下帮及下顺槽的上帮距工作面5m、10m、15m 各布置一个钻孔。
钻孔布置:钻孔孔口布置在距底板1.2~1.5m,呈水平钻进,钻孔直径为Φ42mm,孔深为8m。
⑶用风煤钻、套节麻花钎子打眼,每钻一米用弹簧秤称量吐出的煤粉,记录在原始记录表内,每孔共称量7 次。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围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围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
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围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
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第八章冲击地压防治(初稿)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一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煤层,或经鉴定煤层或其顶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在矿井的开拓、生产过程中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新建矿井应当根据井田地质动力条件和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估;经评估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应对其开采煤层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
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由煤矿企业委托具有冲击倾向性鉴定资质的机构进行。
煤矿企业应当将鉴定结果报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条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
鉴定未完成前,应当按照冲击地压矿井管理:(一)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二)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三)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的坚硬顶板岩层;(四)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第三条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
冲击危险性可划分为严重冲击危险、中等冲击危险、弱冲击危险和无冲击危险四级。
第四条冲击地压矿井应设专项的防治冲击地压(简称防冲,下同)机构与人员负责防冲工作。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与年度防冲计划,作业规程中必须包括防冲专项措施。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等。
冲击地压矿井应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简称局部预测),应进行区域监测和局部监测预警。
冲击地压防范治理应坚持“区域性防范措施先行,局部防冲措施跟进”的原则。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配备专用的监测预警及防冲装备。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防冲培训制度。
第五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必须编制防冲设计。
防冲设计应有开拓方式、保护层的选择、采区巷道布置、工作面开采顺序、采煤方法、生产能力、支护形式、冲击危险性预测方法、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法、防冲措施及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关于采煤工作面防灭火及冲击地压耦合灾害治理全过程风险预控摘要:目前,黑龙江省的煤矿,多数由于采深大和煤层赋存的原因,普遍存在煤层发火周期短、瓦斯量大、顶板(冲击地压)压力大、水害、地质构造等灾害因素,给生产煤矿带来了很大的治理难度,特别是耦合灾害,一个采煤工作面同时存在2种或几种以上灾害,治灾不到位就会产生隐患甚至事故,对生产也存在着严重制约,怎样即有效控制灾害因素,又能科学释放安全经济产能,就成为煤矿今后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防灭火、冲击地压、耦合灾害引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前期工作最重要的一环。
其关键是推动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将目前的安全管理关口由“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关键是确定风险源,煤矿风险源一般分为系统性风险源和岗位风险源,煤矿井下系统性风险源一般包括井下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采掘工艺设计、通风系统、机运系统、设备配套等;地面系统性风险源一般包括设施布局、消防系统、采空塌陷区、矸石山、超过存储临界量的危险物品等;岗位风险源一般指生产岗位和作业场所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下面,论述一下工作面冲击地压及防灭火耦合灾害治理全过程风险预控。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鹤岗矿业公司鸟山煤矿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东部,井田范围南北走向长4.11km,东西倾斜宽2.02km,井田面积8.30 km2。
井田范围内无河流经过,历史最高洪水水位为益新矿内小石头河水位+274.395米。
工业广场地表标高是304米。
井下回采工作面为南四上采区3#煤层一分段综放面,回采标高-650米。
该煤层鉴定为非突出煤层,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5.4m3/min,相对涌出量2.34m3/t。
煤层自然倾向性为Ⅱ类自燃发火煤层,发火期为18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
鸟山煤矿南四上采区3号层一分段综放面,走向长平均710m,倾斜长平均130m,煤层平均倾角18°,平均煤厚7.5m。
冲击地压、顶板及防治水专业联合检查简报为消除我矿冲击地压、顶板及水害事故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按照通知要求,生产技术科于2013年5月13日组织进行了一次覆盖全矿范围的冲击地压、顶板及防治水专业联合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通报如下:
检查地点及参加检查人员:
3100区域:王超、李明、王维斌、高敬勇、赵绪永
32采区:范三阳、田学春、刘宗宝、陈双、赵乾
东翼区域:董文俊、李桂林、朱晓民、杜保常、王麒骁
一、综采工区:
1、3100材料道防火墙后6m硐室内管子、木料未做防冲固定。
(5月15日前整改)
2、3100材料道固定吊梁用的铁链未与钢筋网的十字花连接。
(5月15日前整改)
3、3100工作面7#—10#支架帮部有轻微片帮,应加强顶板管理。
4、3100材联积水窝於煤多需及时清挖。
(立即整改)
二、掘一工区:
1、3206皮带巷锚索顶具及油泵利用铁链和尼龙绳混合固定,不符合标准。
(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2、3206材料道、皮带巷两巷后路崩坏或脱落的锚杆(索)防崩铁丝重新完善。
(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3、3206材料道溜子头固定不符合要求。
(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三、掘二工区:
1、泄水巷全断面三灰,裂隙发育区存在滴淋水现象需加强观测。
四、通防工区:
1、3100材料道超前内固定控制凝胶泵开关禁止用尼龙绳与单体连接。
(5月15日前整改)
2、3100材料道超前内固定4桶罗克休用的尼龙绳未与钢筋网的十字花连接。
(5月15日前整改)
五、运搬工区:
1、12105材联门口向外水沟清理未及时盖水沟盖板。
(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2、122集中轨道巷扒裝处水沟内有矸石淤泥应处理.(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生产技术科
201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