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一线突破历史选修4(课件+讲义)第1单元 东西方先哲 (3)
- 格式:pptx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32
学案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归纳总结]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深化探究]探究点孔子一生的追求材料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为政》思考(1)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有何启示?答案(1)目标: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2)态度:志向专一,执著探索,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
启示:对今天我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现实启迪作用。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单元学习总结一、孔子的贡献与影响1.思想贡献(1)创立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礼”与“仁”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仁”、“礼”、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甚至成为“君子”;注重因材施教。
(4)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2.历史影响(1)孔子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孔子的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二、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影响1.文化贡献:修订“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政治贡献: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几乎所有朝代和君王都尊崇孔子,利用其思想统治国家。
3.社会贡献: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4.教育贡献: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兴办私学,推广普及了教育,这种私学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5.世界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都曾以儒学为治国理论和教化工具。
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三、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1)时代背景:都处在社会动乱时代,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出发提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
(3)历史影响方面:都未能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但都对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东西方的先哲。
2.不同点(1)社会背景:孔子处在奴隶制崩溃、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柏拉图则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发展时期。
(2)思想内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仁”、“礼”和中庸思想为核心;而柏拉图则是理念论和理想国。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下提升演练[达标检测]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人修养,A项错误;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材料“学而优则仕”不能体现以“仁”为思想核心,C项错误;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思想,D项错误。
2.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答案 C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故选C项。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C.“仁者爱人”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答案 D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民本思想,A、B、C三项正确。
但孔子也强调贵贱有序,因此他主张的“仁爱”有阶级差别,不是普遍的爱。
故D项符合题意。
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同,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故C项正确。
5.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目标导航] 1.了解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重要举措,认识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2.概括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的活动,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内容,认识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少年皇帝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造成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后“三藩”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易错提醒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历史认识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