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师》的教育信仰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候选人物,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一起来学习张桂梅的事迹吧!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1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张桂梅先进事迹五篇,欢迎大家查阅!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1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辽宁岫岩人,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心系山区,不忘教育初心。
从2001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
民族中学里不仅女生很少,有的还会时不时从课堂上“消失”,经过多次家访,她终于找到了女孩从课堂上“消失”的原因:“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学,就因为经济负担而辍学”,她们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
于是,张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的想法,于是她开始筹备为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的女子高中,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有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
心系女中,牢记教育使命。
2008年,在张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
办学12年来,张建梅走过长达11万公里的家访,翻过的大山更是不计其数,白天她是校长、晚上她是保安,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使得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6种疾病纷纷缠上了她,可张桂梅依旧坚守岗位。
在2019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毕业生的一本上线率高达40.67%,位居丽江市所有高中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间先后让1600多名来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张桂梅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
我们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岗位职责,果敢应对挑战、善于攻坚克难,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2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思政引领,厚植德育底蕴,树立时代新风发布时间:2021-11-16T02:48:43.58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7期作者:王兴大[导读] 充分发挥德育处、教务处、科研处、工会、团委的职能作用,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110300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自建校40年来,一直秉承“求知、求真、求精”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教师情感的家园,事业的依托;学生润身的沃土,治学的摇篮”。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认真领会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思想之本、育时代之才,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德育文化教育体系。
学校确立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生以成才为志、教以明理为先、学以做人为要”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实施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战略,充分发挥德育处、教务处、科研处、工会、团委的职能作用,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有信仰”的思想队伍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想要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离不开过硬的师德师风。
在师德建设上,学校通过“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打造育人团队;参与体验探真知,捏塑意识形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涌现最美师生”三个主题阶段,举办优秀教职工评选活动,用典型力量激励和带动全校教师扬正气、促和谐,推进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采用多种方式紧抓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育工作发展。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
学校推广“科科有德育课、人人上德育课、课课是德育课”的新模式,创出学科“优课”。
围绕“学科育人价值的全面开发”,开展微主题研修、微话题研讨、开展微课题研究,打造优秀教研团队,使每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德育教育变为“合奏”。
关于过去的教师读后感踏上工作岗位已经五年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和艰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于应付。
而《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聚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书中记述了这些名人大家的老师是怎样教书、怎样治学、做人的,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风貌,了解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
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痛心疾首,倾其所有办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救国。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枪,奔赴战场。
在经历文革不公平待遇时,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地还是那份教育,割舍不断的还是那份教育的情怀。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商友敬在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
”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的很充实,很自得。
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难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腾飞,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
他们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
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并且有很多项选择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很广。
季老先生从小看《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这样的闲书。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或许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这样“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这些大家。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高尚的品格。
——学校工作讲话稿选摘(部分)刘沁桥编二〇一四年二月作者简介刘沁桥,男,34岁,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武汉大学研究生课程研修班结业,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骨干教师,全市中小学德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学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湖北省首批“启明星”校长。
2001年9月起,先后在仙桃市实验小学、仙桃市第二中学工作;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市教育局办公室挂职,2011年8月,任胡场一中校长。
曾多次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参与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内的3项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等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研究》等杂志;参编《金牌教案》等3本教材资料;散文集《负笈人》(1、2、3)、教学文集《与英特尔®未来教育“亲密接触”》、《班级新文化研究》、《精一执中》现已编辑成册,有近30万字的论文、散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获奖,5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
先后在广东中山、海南洋浦、湖北孝感、仙桃等地校讲学20余场次。
目录在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期末教师大会上的讲话〃〃〃〃〃〃〃〃〃1在2012年春季学期学校教师大会上的讲话〃〃〃〃〃〃〃〃〃〃〃〃〃5在2012年度学校教师大会上的总结讲话〃〃〃〃〃〃〃〃〃〃〃〃〃〃〃12在学校十月教科研月暨第三届“超越杯”教师教学比武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6在2014年春季学期学校教师大会上的讲话〃〃〃〃〃〃〃〃〃〃〃〃〃35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的讲话〃〃〃〃〃〃〃〃〃〃〃〃〃〃〃〃〃〃〃〃44 在学校“两课”工作暨首届“超越杯”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上的讲话〃〃〃〃〃〃〃〃〃〃〃〃〃〃〃〃〃〃〃〃〃〃〃〃〃〃〃〃〃〃〃〃〃〃〃〃〃〃〃〃〃〃〃〃53在学校中考提前录取表彰会暨第二届“超越杯”课堂艺术展示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57在学校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讲话〃〃〃〃〃〃〃〃〃〃〃〃〃〃〃〃〃〃〃〃68在2012年春季学期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69在学校德育“三特色”之经典诵读总结大会上的讲话〃〃〃〃71在2012年春季学期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73在学校第四届师生艺术节暨家校联谊会上的讲话〃〃〃〃〃〃〃〃74在学校三月第二次升旗仪式上的讲话〃〃〃〃〃〃〃〃〃〃〃〃〃〃〃〃〃〃76在2012年春季学期学校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上的讲话〃〃〃〃〃77在九(5)班月考总结会和中考鼓劲会上的讲话〃〃〃〃〃〃〃〃〃〃80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期末复习动员会的讲话〃〃〃〃〃〃〃〃〃〃〃〃85在2014年春季学期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86在学校第四届学生艺术节暨家校联谊会上的讲话〃〃〃〃〃〃〃〃89在学校2013届初中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90在学校第十七届师生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93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月”暨第二届“超越杯”课堂艺术展示(汇报)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94在学校行政例会上的讲话〃〃〃〃〃〃〃〃〃〃〃〃〃〃〃〃〃〃〃〃〃〃〃〃〃〃〃〃95仙桃市胡场一中2012学年工作总结〃〃〃〃〃〃〃〃〃〃〃〃〃〃〃〃〃〃〃98仙桃市胡场一中2013年春季学期工作总结〃〃〃〃〃〃〃〃〃〃〃〃102 2013年学校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思路〃〃〃〃〃〃〃〃〃〃〃〃〃〃106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汇报材料〃〃〃〃〃〃〃〃〃〃110在全省“课改联盟成立大会”暨“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115在全省第22届教育管理年会上的交流发言〃〃〃〃〃〃〃〃〃〃〃〃121在全市首批“启明星计划”学校校长汇报会上的发言〃〃〃〃125在201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29在全镇教师培训大会上的发言〃〃〃〃〃〃〃〃〃〃〃〃〃〃〃〃〃〃〃〃〃〃〃132在全镇综治工作表彰大会上的发言〃〃〃〃〃〃〃〃〃〃〃〃〃〃〃〃〃〃〃135在全镇教师暑期教师培训大会上的发言〃〃〃〃〃〃〃〃〃〃〃〃〃〃〃138在全镇学雷锋活动动员大会上的发言〃〃〃〃〃〃〃〃〃〃〃〃〃〃〃〃〃141在全省首批实施“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142在全市第三届“校长论坛”上的发言〃〃〃〃〃〃〃〃〃〃〃〃〃〃〃〃〃148在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154在2013年全市德育年会上的发言〃〃〃〃〃〃〃〃〃〃〃〃〃〃〃〃〃〃〃〃156在全镇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160在2012学年全镇教学工作经验上的发言〃〃〃〃〃〃〃〃〃〃〃〃〃〃164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习体会〃〃〃〃〃169省教育厅《教育简报》84期刊发“学校校园环境整治”经验材料〃〃〃〃〃〃〃〃〃〃〃〃〃〃〃〃〃〃〃〃〃〃〃〃〃〃〃〃〃〃〃〃〃〃〃〃〃〃〃〃〃〃〃〃〃178在学校第一届“名师讲坛”上对李娟老师的点评〃〃〃〃〃〃〃〃181迎接市教育局党组年度考核拉练现场解说词〃〃〃〃〃〃〃〃〃〃〃184在中考前寄语九年级学子〃〃〃〃〃〃〃〃〃〃〃〃〃〃〃〃〃〃〃〃〃〃〃〃〃〃〃187胡场一中走访印记〃〃〃〃〃〃〃〃〃〃〃〃〃〃〃〃〃〃〃〃〃〃〃〃〃〃〃〃〃〃〃〃〃194。
2024全国最美教师事迹观后感作文(15篇)全国最美教师事迹观后感作文【篇1】9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__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这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既有高校勇攀科研高峰的领军拔尖人才,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
今年9月10日是全国第__个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每一位老师节日快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您身在村小,于微末处发光;您身处大山,托起日月星辰。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您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成就了无悔的教育人生,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
您扛起的,是未来;立起的,是党员干部的样子。
您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书匠”,铸魂育人守初心,照亮童真的梦想。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正是徐特立这样的“引路人”,让昔日学生__如此称赞。
何为师?年少时,懵懂的我,父辈告诉我,希望我长大以后成为您,您是了不得的“教书匠”。
而后,您以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身份授我“谋事之才”,传我“立世之德”。
坚守在科教一线的百岁教授杨恩泽,54年只做“教书匠”的七旬“教痴”俞泰红,一生匠心为师的欧阳中石……从教书开始,到人生为止,师者无不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担当精神,用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向标”。
正是您走入我的世界,用有德之学启蒙我智慧品格,用优良学风、学养引导我向善求真,才让我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让理想信念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劲力量。
您是“甘为孺子育英才”的“大先生”,炼树人授业本领,挺起教育的脊梁。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追梦,筑梦,您竭尽所能呵护着一批批青少年茁壮成长,为党和国家输送人才,人生之幸莫过于此。
“我们等得起,可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她们可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山区的希望。
”“燃灯校长”张桂梅,命运置她于危崖,她却馈人间以芬芳。
际山枕水,表里山河,唐风晋韵,锦绣太原。
7月15日上午,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师讲课比赛暨第九届全国建筑材料研究生论坛在太原理工大学隆重开幕。
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在大赛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分享最新的教学成果,探讨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专家云集 学术盛宴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刘加平,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山西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金碧,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祥,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肖连团,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雷宏刚,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沈扬,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王学章,山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李高斗等领导及太原理工大学领导、各支持单位领导,中国混凝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理事代表,大赛顾问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委员,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参赛师生,以及相关媒体代表等出席了大赛开幕式。
开幕式由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董晓强主持。
李金碧在致辞中指出,设计大赛与教师讲课比赛暨研究生论坛每年交替举办,契合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广大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行业对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社会担当。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及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研究生论坛同期举办,不仅和材料设计大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育人双翼,更是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的一次学术盛宴。
他表示,山西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区,肩负能源保障和改革试点的双重使命,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师讲课比赛暨第九届全国建筑材料研究生论坛,选在山西全面开启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新征对建筑的生命负责— “苏博特杯”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师讲课比赛 暨第九届全国建筑材料研究生论坛侧记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 陈丽媛程的重要节点举办,既恰逢其时,也恰乘其势。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理想与精神,注重在人之德性上,从先天自然天赋之性,来达成其后天人道文化之德,因此中国人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特别注意人性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全人类。
孔子儒教,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终极理想,鼓励人从政。
孔子儒家,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宏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淑世,不求出世。
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
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一种人文教。
教义中,如孝、悌、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
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国人传统教育的理想与精神,尤其是儒家,特别注意到人性问题。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矣。
”性由天赋,人若能知自己的性,便可由此知天。
要知自己的性,该能把自己的那一颗心,从其各方面获得一尽量完满的发挥,那才能知自己的性。
儒家教义,从每一人与生俱来各自固有之良知良能,亦可说是其本能,此即自然先天之性。
由此为本,根据人类生命大全体之终极理想,来尽量发展此自然先天性,使达于其最高可能,此即人文后天之性。
使自然先天,化成人文后天。
使人文后天,完成自然先天。
乃始是尽性知天。
若把自然先天单称性,则人文后天应称德。
性须成德,德须承性。
性属天,人人所同。
德属人,可以人人有异。
儒家教义,主张由人合天。
中国人辨别人品,有雅俗之分。
俗有两种,一是空间之俗,一是时间之俗。
限于地域,在某一区的风气习俗之内,转换到别一区,便不能相通,限于时代,在某一期的风气习俗之内,转换到另一期,又复不能相通。
此谓小人俗人。
大雅君子,不为时限,不为地限,到处相通。
西周初期,列国分疆,即提倡雅言雅乐,遂造成了中国民族更进一步之大统一。
此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无不力求雅化。
故《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项大道,其实只在一个小己个人的身上,此一人便成为君子。
成长技术形态的变革日益影响着教育的实施形态,如人工智能(A I )的发展,让人们发出 了很多疑问:教师职业会不会消亡?人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快捷便利的同时, 遭受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元文化的冲击。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指出,新时代教师要有“终身育人的诚意”“为国育才的立意”“精心育能的创意”。
总而言之,“不论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多么多元,教师都要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的基础上,坚守价值引领的本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帮助青少年学生1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隙地嵌入到青年成长成才的体制机制中。
”名师,意味着教师成为教育行业方面的佼佼者,意味着教育发展与改革“最后一公里”得到保障,也意味着各项荣誉加身。
于是,推动名师成长的热度越来越高涨,目标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强化,平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
成尚荣指出,名师成长过程中“被发展”的色彩仍然过重,教师发展应基于人生命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应该以人为目的,注重个性化关怀,从整体上促进名师成长。
技术的变革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让教师无所适从;人们对名师的追捧也让众多教师跟着躁动。
找准方向、坚定信念,教师才能淡然应对这些喧嚣与躁动。
总编按语053长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比A肢术更有温度今天,我们既要遭遇技术的 变革,还要遭受多元价值观的冲 击。
一方面,技术形态的变革日益 影响着教育的实施形态,如人工 智能(AI)的发展。
直面A I时代的 挑战,人们发出了很多疑问:学校 组织还需要存在吗?教师职业会 不会消亡?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 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快捷便利的同 时,遭受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多元文化的冲击。
如何让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保 持文化自信和价值定力,有意愿、有能力为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 慧、中国方案?回应这些疑问,都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新时代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新时代教师要有“终身育人 的诚意”“诚意”,“使心志真诚”之意。
三追求三融入三育人作者:***来源:《天津教育·上》2023年第11期薛金生,正高级语文教师。
获全国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国家教师科研进步奖、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全国语文教学先进工作者、全国读书百杰、全国中语界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带头人等称号。
组织实施了60余项国家、市、区级课题研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史教育进校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天津市静海区着眼未来人才培根铸魂,立足育人方式改变,立足全局面向全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为此,静海区党史教育进校园落实:三追求、三融入、三育人。
具体而言,三追求:以史为镜追求信仰—以史为鉴追求志趣—以史为铭追求忠诚;三融入:融入三“Shui”教育—融入三“He”教育—融入三“Shi”教育;三育人:实施文化育人—实施课程育人—实施活动育人。
一、以史为镜追求信仰,融入三“Shui”教育,实施文化育人以党史为镜子,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革命理想高于天。
”区域党史教育进校园做到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方向问题、信仰问题、使命问题。
党史教育进校园贵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推进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区域党史教育融入三“Shui”教育中,以“汉字+拼音”命名,本身让人好奇,尤其符合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想象欲。
党史教育实施文化育人的核心任务:尽责任。
静海区党史教育实施新时代的“灵魂三省”:第一个“Shui”,我是谁;第二个,“Shui”为了谁;第三个“Shui”,我爱谁。
“灵魂三省”成为中小学的校魂,学校的行动指南、言行标尺,成为砥砺前行的自我约束与自我修炼。
区域党史教育落实到团队课、班队会、团队日活动中,紧紧围绕“灵魂三省”,让学生切身体验集体主义责任感,进而做到让学生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重点学习了“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特性品质和道德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尊师重道,这一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尊师重道是指对师长的敬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学问、尊重师道和注重道德伦理的特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
一、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尊师重道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根据儒家的观点,师长被视为知识、德行和道德的典范,学生应树立对师长的崇敬之心,并从师长那里接受道德的熏陶和学问的教育。
例如,孔子强调“不敬无生也”,他认为人们应该尊敬师长,并把尊敬师长的精神传递给后代。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也在家族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师长,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家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孝道便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敬重。
二、宗教信仰中的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和道教也融入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佛教教义中有“师承”一说,强调了对上一代佛教大师的尊敬和追随,并将其视为自己修行道路上的引导者。
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对于出家师长有着无比的敬意,并通过对师长的侍奉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
道家也讲究尊师重道,认为通过寻师问道可以得到真知灼见。
在古代,一些道士会寻找名师,以学习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修行方法。
这种对师长的敬重和谦虚态度贯穿了整个道家信仰。
三、尊师重道的现实意义尊师重道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尊师重道的精神仍然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首先,尊师重道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尊重和敬重他人的知识与经验,我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尊师重道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后代。
孩子们在尊重师长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得好师长的知识,还能够从师长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德和处世之道。
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心得体会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演讲,六位教育家践行教育的精神激励着我,也深深震撼着我。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的教育之路还不够纯粹,那么是六位教育家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贝L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磅礴动力。
各位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如同润物无声的清泉,滋润学生纯洁的心灵,培育桃李茁壮成长。
他们的精神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我的职业生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楷模,做一名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老师,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教育初心,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今后,我定要时刻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情怀,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做好教育工作的指引和追求,承担起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让自己的教育之路不留下一丝遗憾。
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宣讲团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最质朴而感人的故事,有四十多年来扎根乡村教育,将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教育集团的全国师德楷模杨瑞清校长;有帮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致力特殊教育发展的最美教师申承林;有秉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国家教学名师李粉霞老师;有克服困难、组织城区幼儿园对口支持乡村幼儿园的北海第一幼儿园范徽丽园长;有组建盲童学校声乐团,开发盲童学校声乐、器乐演奏、朗诵的张龙副校长;有“站在辽阔的时代舞台上”将艺术融入生活的肖向龙院长。
宣讲团的老师们展示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让“大国良师”形象和“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坚定职业信仰提升职业追求新学期伊始之际,教育局组织全县教师参加教育专家报告会,给予教育工作者内心世界一次全新的体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信仰。
此次学习,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陶继新的讲座《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
值得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信仰什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白如何培养教师的信仰。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教师应该信仰什么陶继新说:‚信仰像灯塔,给黑夜里海上航行的水手照亮了前方的路。
不管现实如何,教育始终应该坚守一种纯净和崇高,应该永远是俗世中最美好的‘象牙塔’。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仰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教育家必须有信仰,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家,就没有名师。
真正具有教育信仰的人,不仅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
‛这番话进一步说明‚信仰‛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清楚、明确——教师应该信仰什么。
首先,我们来解读‚信仰‛这个词。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明白了‚信仰‛的内涵,作为教师,要明白我们的信仰就是中国教育的宏伟目标: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我认为人所以要接受教育在于追求人生美好的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播种的是爱的种子,幸福的种子。
这粒金色的种子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当我们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承担起播种这粒种子的责任与义务。
为此,我们像农夫一样在自己的沃土上辛勤耕种,心中充满了希望。
并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
就是这种‚种子‛的里力量驱动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在教育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中国名师》的教育信仰
作者:罗鸣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年第04期
法国哲人笛卡儿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也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近些年,因职责所系,我一直通过阅读为自己“充电”,力求自己的精神源泉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至今,给我启迪最深的便是《中国名师》教育丛书系列,它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我向前。
《中国名师》系列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教学艺术、个性教学、示范课堂、育人魅力等多方面。
其中有一篇名为《用心演奏美丽乐意》的文章,讲的便是语文大师支玉恒的故事。
原来,富于传奇色彩的语文大师支玉恒,快40岁才由体育教师转做语文教师,结果一鸣惊人,一踏上讲台便教出了自己的个性。
他在“以读为本”“自主参与”“语感训练”“合作探究”“个性培养”等方面都有其创造性的发挥;他的教学展示了“开放而有序”的语文课堂结构,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
诚然,支老师教学“简化”。
在《匆匆》这节课上,他简化了教学手段、也简化了教学步骤。
课上没有过多的环节,也没有过多的问题,仅仅让学生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诚然,支老师在“用心”做教育。
在《匆匆》的教学中,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是这堂课的主线。
课堂上,他这样启发学生:“我们学习这类包含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大师那“用心启发式”的教学艺术,犹如醍醐灌顶,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
于是,在《中国名师》这本书里,我获得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笔财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绞尽脑汁、花样百出,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果我也像支老师那样删繁就简、洗尽铅华,那么我也能在教学之路上演绎出属于我的美丽的乐意,不是吗?
《中华名师》系列就像一位向导,在了解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名师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
当我在教学工作中有所突破,沾沾自喜时,它借魏书生、华应龙、孙双金等大师告诉我:“创新和超越”才是一份通行证。
一个成功的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机智,施爱于生,才更值得敬佩。
于是,我收起自己的自负,向着更新的高度冲刺——做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获得更多的机遇。
当我为班里的叛逆学生而苦恼,纠结万分时,它借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事迹教导我:“放宽胸怀,学会等待”;当我为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忧心时,它又借特级教
师鲍当洪指引我:“用爱心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当我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而无头绪时,又是它借模范教师殷雪梅教给我:“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微笑”……
正是这一次次的教诲,让我变得豁达而释然,我为拥有这样一位“智者”而感到庆幸。
它告诉我:学习名师不盲目,不要在名师的光环下迷失自我;名师的成长靠的是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积淀;面对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性;名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实践和论证;学习名师要抓住精髓。
齐白石曾经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在向这些大师们学习的时候,切忌表面模仿、切忌表面复制。
作为学习者的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不仅要学习名师的讲课,还要认深入研究那教学片断,直至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与这位“智者”交谈已然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本书能给一个人带来的改变是无穷尽的,读书如同做人,要坚持不懈并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生而为人,即使不能非富即贵,也可以做一个富裕的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的教育现状,正需要有信仰的人去改变。
(作者单位:宜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