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阈下“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嬗变与传承
- 格式:pdf
- 大小:373.58 KB
- 文档页数:4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传承r——以陇南白
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
卢辉
【期刊名称】《社科纵横》
【年(卷),期】2017(032)005
【摘要】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及其本身含义加以概述,并探究与分析了其记忆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拟建构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集体记忆传承模式,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发展.
【总页数】3页(P134-136)
【作者】卢辉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7
【相关文献】
1."非遗"视域下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探究 [J], 卢辉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为个案[J], 邵语平;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为个案[J], 邵语平
4.创业视域下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弘扬研究r——以打造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工作室为例 [J], 王美芬;荆东星
5.基于空间生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以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J], 尹薪雅;卫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藏彝走廊实际上是源自2004年的时候,我们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协会,在成都开了首届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这几年,藏彝走廊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民族学领域的热点。
这主要是因为走廊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现象特别丰富。
今晚,我主要比较概要宏观地介绍藏彝走廊一些基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内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走廊概念提出背景和学术意义;第二,藏彝走廊的范围和定义;第三,藏彝走廊的历史变迁;第四,藏彝走廊的民族和文化格局;第五,藏彝走廊中几个突出的文化现象;第六,藏彝走廊对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启示。
藏彝走廊实际上是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区域,主要涉及川、滇西部和藏东,甚至包括甘青南部的一些区域。
从青藏高原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皱褶地带最多的一个区域就在这里,区域内有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六条江都从这一区域穿越出去。
藏彝走廊其实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出水孔,也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这一区域就形成了非常多的褶皱,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实际上就是高山峡谷地带。
因为它是南北向的一个地貌,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山脉河流东西向,在地理上又叫横断山脉区域。
第一点,我先讲一下藏彝走廊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文革的结束。
我是在1978年进入大学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央民族大学非常受人敬仰的前辈——费孝通先生在做反思,他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民族研究已经走过了前三十年,我们后三十年的民族研究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他在反思中国的民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们过去的民族研究存在两个缺陷:按照行政区划来研究民族,比如四川的民族研究所,主要研究四川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云南的民族研究所研究云南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另外一个局限就是说,我们过去民族研究是按照民族单位孤立起来单个研究,比如说,这个人研究藏族,他一辈子就可能研究藏族;另一个人研究纳西族,他可能一辈子就研究纳西族,这样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研究它的历史,而不是从一个整体或是中国民族的整体来看待各个民族之间的往来和变动,以及这种来往变动怎样影响各民族的形成、合并与分化。
160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TY2019205)《四川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14SA0083)《凉山地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郎朝春(1981.2-),男,重庆万州人,学历/学位:硕士 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单位: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郎朝春 崔文鹏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雷波县、金阳县等地的彝族村落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指出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加大彝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改变固有观念,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寻找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研究;依托西昌学院等地方院校,加强对体育传承和保护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多种方式促使彝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继承和发扬彝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彝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本地浓郁山地文化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我国民族体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大的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彝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此时显得极其脆弱并呈现“逐渐萎缩”之势。
如何改变彝族传统体育这种“文化弱势”局面,最后形成与中国和世界体育文化互补、美美与共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得到完整的保存与传承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雷波县、金阳县等地区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我们走进邛崃市平乐镇新兴街158 号“杏林村”药店时,在药店内堂光线略暗的里屋,看见了熊老师。
不用说,熊老师是位安静的人,也不愧被称为老师,跟他才聊几句,他嘴里就冒出了“藏彝民族走廊”这一说法。
1978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
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隐藏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光阴之暮霭升起,高山之巅大河之上,我们一定能看见那在羊皮地图上寻找家园的巨大手指。
事实上,藏彝羌走廊上的许多文化事象至今未成公论,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廊,但未完全打开。
藏彝羌民族走廊唐大和四年(公元830 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在成都西郊建筹边楼。
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由此可见,当年的邛雅驿道,是画入“图蜀地形”之内的。
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诗云:“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薛涛此诗,把“筹边楼”写得巍峨宏大,气象万千;而且还告诫唐王朝的将军们:要持重筹边,切勿随意侵犯其他民族而引来战祸。
否则,人们在筹边楼顶层就会看到边地的烽火了。
遥想汉代那位司马迁先生在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一定边写边饮茶,并眯着眼睛遥想并疑惑于这条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地带。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远古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
后人们拨开草丛,在荒弃的遗迹上抚摸、辨析,发现一些叫“丝绸之路”,一些叫“茶马古道”。
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很早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摘要】四川藏羌彝走廊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体育文化是其独特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特色、节庆活动、体育文化以及文旅产业融合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结合,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践,可以看到融合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潜在机遇和挑战。
结论部分将分析这种融合对于地区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四川藏羌彝走廊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相融合,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文化特色、活动分析、融合探讨、案例分析、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川藏羌彝走廊地处中国西部,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地区。
这里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独特的传统节庆活动和体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如何有效地促进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四川藏羌彝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其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和体育文化传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对于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研究可以促进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节庆活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研究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川藏羌彝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藏羌彝走廊民间身体文化符号传播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大
渡河流域为例
蒋建琼
【期刊名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1
【摘要】藏羌彝走廊有着神秘的宗教祭祀、节庆仪式等民间身体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藏羌彝走廊民间身体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符号传播为切入点,把符号生产和符号消费作为主客对象,探索身体文化符号引申意义,主要针对大渡河流域以藏民族为主的不同支系民间身体活动展开调查,结合目前的消费现状且供大于求的符号补缺时代特征,在身体艺术、仪式、文化领域的符号表意价值上,从符形、符义、符用的符号传播互动以及“以小见大”的微观个案和整体观,研究身体活动在生产生活、节庆、宗教等的文化表达,有助于文化发展的真实记述与客观分析,创建出身体文化符号服务质量提升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总页数】4页(P128-131)
【作者】蒋建琼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氐羌遗韵:白龙江流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传承\r——兼及藏羌彝文化走廊
3."藏羌彝走廊"的前世今生——近十年来国内"藏羌彝走廊"研究成果及趋势分析
4.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饮食文化"云传播"策略研究
5.藏羌彝走廊小族群文化艺术符号研究与数字化设计再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困境分析藏族文化中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的兴趣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更加倾向于接触和参与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等,而传统体育似乎变得陈旧和无趣。
这使得传统体育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挑战。
现代化的影响也导致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衰退。
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便利性,传统体育项目可能过于繁琐和耗时,使得人们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传承这些项目。
藏族传统格斗项目“竹箭”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但现代人们更愿意选择快速而简单的运动方式,导致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遗忘和淘汰。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困境还与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有关。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和培养缺乏重视,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传统体育项目成为被边缘化的课程。
经济发展也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带来阻碍,因为传统体育项目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和场地条件,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家庭来说,难以承担。
尽管存在以上困境,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并非完全绝望。
一方面,一些对传统体育项目有浓厚兴趣的藏族人积极参与活动,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一些民间组织和社区机构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传承。
一些学校也开始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添加相关课程和举办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和兴趣。
为了解决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度。
加强传统体育项目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学校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和培养。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经济支持,改善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和设施条件,为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面临许多困境,但仍然有机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尼玛欧珠①加措②(①西藏大学师范学院②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西藏山南850070)摘要:群众体育是体育发展的基石,是参与人数最多,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合度最为紧密,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种种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藏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如何借助群众体育这一形式去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讨,有助于为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保存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认为群众体育是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现有主要途径,该途径表现在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和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两个层面.宗教体育活动从精神层面完成对藏民族体育文化的纵向传承,以心理主动性去保持了传承过程的稳定,而民俗体育活动则承担着传播与普及的横向发展作用.关键词:藏民族传统体育;群众体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尼玛欧珠,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体育.群众体育又被称为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可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不同发展程度和形态的群众体育.与其广泛的活动空间相比,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存在着更大的局限性,只有群众体育才终其一生地伴随着人们,成为终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群众体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又深受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关系及各种社会学因素的制约.这些特点为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尤其是在西藏这一以地缘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群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是难以划分明确界限的.因此,如何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持其原生态基础上,又能继续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群众体育范畴的重要议题.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参阅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民族教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史,心理民族学,社会民族学,宗教民族学,自然辩证法等.资料来源包括西藏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因特网.检索形式包括:光盘机检,因特网检索及手工检索.(二)调查访问法针对民族干部,藏族大学生和藏族居民进行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地位,参加民族体育健身项目人数调查,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开展状况,社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群众的认知度,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重视度调查,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藏汉大学生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度,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中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特点等内容.访谈对象包括:民族院校教师10人,民族干部22人,民族体育研究专家2人,藏族大学生40人(西藏藏医学院学生)以及5个不同的院校(藏汉),机关单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率86%.有效率94%.二,结果与分析西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状况调查表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表1回收率和有效问卷问卷数量回收有效问卷回收数回收率有效率有效率300份258份86%24394%西藏大学学报�����������.26����������������.2011第26卷专刊2011年9月���--2011-07-22育在全民健身当中有重要地位占61%,36%认为一般,3%认为不重要.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状况中有38%认为好,30%认为一般,32%认为不好.在社会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情况调查显示70%的学校或群众认为开展,30%认为未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知度50%人了解三项以上传统体育活动,35%人了解三项,8%人了解一项,7%人根本不了解传统体育项目.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调查有88%是藏族,12%是汉族学生或群众.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73%学校没有开展,21%的学校或群众有少量开展,6%的学校或群众经常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从调查结果分析,当代我区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普及程度,认知度,学校或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以及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学校或单位开展并不理想,男女比例相差比较大,而且绝大部分女性仅仅参加娱乐性传统项目.三,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总体特点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少,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完成对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呈现出一种向心性发展的格局,保存得较为完善.据调查,藏族是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中拥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涵盖文化范围最广的,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多项(见表2).从体现勇敢,强悍的赛马,摔跤,到体现高度技能技巧的射箭,击球,套圈,从体现身体素质的大象拔河到和尚棋,藏棋等智力游戏,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呈现出宽泛性和全面性特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对外封闭性和对内的向心性发展,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终被定格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亦即亚体育文化.因此,功利性和传承性在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西藏地区众多民族体育项目的娱乐价值和教育功能远胜于其竞技性.正因如此,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主题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才无法担负传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只有群众体育才是其生长的沃土.(一)群众体育是藏民族体育的主要承载形式群众体育具有传播性和纵深性两大特点.传播性主要指广大的参与人群而言,由于参与的人群不受任何身份的限制,所以其传播面之广,是任何体育形式都无法比拟的.纵深性指群众体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论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只对人们生命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发生影响,只有群众体育才终其一生地伴随着人们,使终生体育成为可能.群众体育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其表现形式也堪称灵活多样.在其众多表现形式中,有两个方面与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最为紧密.一是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提供着精神层面的动力,使这一传承过程具有主动性而非被动传承.另一个方面则是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推动了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横向发展,为其提供着广大的传播空间.(二)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是纵向传承的动力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浅层和深层两个层次.一是民族体育在宗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二是通过宗教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所折射出来的,藏族人民对体育文化的选择性创造和继承.宗教在藏民族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寺院宗教,极大地促进了藏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规定的男子必备的"九术"中,其中六术都是体育内容,包括:射箭,举石,跳远,赛跑,游泳,摔跤,作为日常学习的内容.西藏的佛教教育非常强调身心协调一致的发展,密宗所谓"戒,定,慧",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德育,体育,智育".可以说,是宗教活动首先赋予民族体育官方正式身份,肯定了其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宗教对民族体育的浅层影响,从行为层面肯定了其重要性.宗教活动是藏民族的头等大事,每逢佛教盛典,本族信众都会积极参与.在朝拜和祭祀中的许多活动都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在别的任何场合下都难以达到的.如今在西藏各地还可以看到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如:在江孜达玛节上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拔河,还是跑马射箭,均伴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少运动员甚至就是寺院僧人,且头戴各种宗教面具参赛.这些体育活动向藏族人民传达了某种精神信号,这些信号有助于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使人们在共同的身体活动中培养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会反过来成为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的粘合剂.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成员会自动的将其继承过来并过继给下一代,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动的传承系统,一旦启动就会稳定地持续下去���这就是宗教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深层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宗教在民族表2常见的西藏民族传统项目项目特点项目名称竞技性项目押加,朵加,藏式摔跤,吉韧,赛马,马术,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捡哈达,藏牌,藏式拔河.节日庆典项目射弩,赛牦牛,斗牛,碧秀.娱乐性项目抱沙袋,套圈,跳绳,赛跑,斗风筝,蹬棍,坠绳,击牛角.其他俄尔多,娃郎得,和尚棋,赶喽喽,甲波得雪,加哲,尼格尔.--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只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的本质本身是对人性的肯定和高扬,而宗教却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所以,民族体育如果想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那样,突破其向心性发展格局,转而走向系统化,国际化和对外传播之路,就要做到不仅依附于宗教,更能从中提炼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进行创造性和选择性继承,惟其如此,才能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仍保持其生的活力.(三)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是横向传播的大舞台按照人类学家的观点,民俗是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是不愿死去的活化石.民族体育作为藏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过程真实地再现了藏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同时也依赖于民俗这种生活文化传统而继续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民俗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民族体育则借助于民俗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和延续着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宗教或民俗,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前文已经提到,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高海拔和艰苦,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其民族文化呈典型的向心性发展格局,因此,藏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具有显著的民族地缘文化特征.尤其是民俗节日,藏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民俗节日是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符号,其中不仅存储了藏民族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存储着藏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包括民族体育的活动手段,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审美情趣等.在西藏,重要的节日主要有:藏历年,萨噶达娃节,林卡节,雪顿节,望果节,江孜赛马节,沐浴节等.通过这些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是西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在藏历年期间,人们会举行摔跤,举重,赛马,马术等活动;林卡节上会有掷骰子,打藏牌,骑毛驴赛跑,射箭等活动;雪顿节以唱藏戏为主,因此又称"藏戏节"���总之,林林总总的民俗节日是西藏民族体育的载体,而民族体育文化又是民俗节日的核心内容.民俗节日不仅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更发展了民族体育文化,尤其是发展了藏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娱乐性特征.结语综上所述,宗教活动中的群众更多地是从精神的深层次完成对藏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而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则为藏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横向传播和发展的机会,这两条途径从不同层面完成着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任务,使这一任务趋于多途径,多角度,系统,交叉地得以实施.但必须认识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并不是绝对单独的,而是在某些方面与别的途径形成交叉,互助互动的.而某些传承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消极的转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进行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传承将成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自新之路的新课题.参考文献[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丁玲辉.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走向[J].民族研究,2000(6).[4]刘生文.藏族传统体育[M ].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1993.[5]许广智.西藏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6]邵生林.西藏体育史[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7]塔热次仁玉珍.西藏地域和人文[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N O�G�(�C ,�������N �,2H ���������,L ����,�����850070):M �������,�������������������������������������������.���������������������������������,���������������������������.��������������������������������������������C .�������������������������������������������������������������������.���������������������������������������������,�����������������������������������������������,,.:;;;��������[责任编辑:周晓艳]���--。
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 Vol.30No.4Apr.2014*收稿日期:2014-02-22项目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XYZDb002)作者简介:覃林(1969-),男,广西浦北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改革。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覃林,刘朝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崇左532200)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
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民俗体育;扩布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65(2014)04-0093-04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by the Cultural Ecology AngleQin Lin ,LIU Chao -meng(Health and P.E Department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Abstract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f human society and folk sports adapt to the natur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motivation ;the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adapt a manifestation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flecting the multi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process.Study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living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y ;the folk sports ;spreading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带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也逐步提高。
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教育的绿洲与挑战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就像是一片绿洲,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滋养和动力。
然而,这片绿洲并非总是充满生机,它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以期让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让我们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这一研究就像是教育的绿洲,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这片绿洲并非总是和煦而稳定,它有时会遭遇挑战,有时又会遭遇困难。
这使得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受益。
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在这场教育旅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领域的点缀,它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的影响力无可限量。
我们需要用最强烈的语言来强调这一点,因为它是教育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
在观点分析和思考方面,我们必须深入探讨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的意义。
首先,这一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计划。
其次,通过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对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进行评价。
它是创新的、实践的、面向未来的;它是公正的、高效的、具有战略意义的。
这些形容词,既突出了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也表达了我们对这场教育变革的情感和态度。
总之,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播研究是教育的绿洲与挑战,它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法。
和谐社会视野下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
耿献伟;郭慧芳
【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
【年(卷),期】2017(036)004
【摘要】藏族传统体育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在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拥有多种文化功能.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指导、丰富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农牧区场地建设、重视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等都能有力促进其发展和传承,从而推动西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耿献伟;郭慧芳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4
【相关文献】
1.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传承r——以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 [J], 卢辉
2.文化产业视野下藏族本教祭祀朵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J], 廖华
3."非遗"视域下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探究 [J], 卢辉
4.博弈视角下我国藏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J], 康帆;龙佩林
5."一带一路"背景下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J], 王生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困境分析康巴藏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老少皆宜、文化含量丰富的传统体育强区,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射箭、摔跤、马术等在康巴藏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康巴藏区传统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首先,康巴藏区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存在困境。
由于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快节奏化,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兴趣愈发降低,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愈发困难。
一些老一辈的传承人也因年老体虚逐渐退出了传承队伍,传承环节的中断导致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短暂失传,给文化传承带来了无法预料的风险。
其次,康巴藏区传统体育的传承环境面临挑战。
很多传统运动需要较为严格的环境,比如射箭需要开阔的场地和坚固的箭靶,传统摔跤需要中央场地和专门的裁判,这些传统运动的场地和设备不断减少和缺失,给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社会对传统体育参与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导致传统体育文化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认可,更难以推广和发展。
最后,康巴藏区传统体育传承中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和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运动需要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去推动发展,但传统体育运动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受到了限制。
大量的传承人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无法在运动技巧、赛事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提升,这对于传统体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康巴藏区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需要在政府的引领下鼓励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同时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技术的支持,为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困境分析康巴藏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藏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康巴藏区的藏族传统体育在代际传承上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现状分析1. 文化交融影响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偏僻,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影响,传统体育活动渐渐被外来文化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
2. 生活方式改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选择了离开家乡进城谋生。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他们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减少,同时也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代际传承的延续。
3. 教育体系不足康巴藏区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对于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年轻一代的缺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造成了代际传承的困境。
二、困境分析1. 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式微康巴藏区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它们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的精神文化象征。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逐渐边缘化,很多项目几乎面临失传的危机。
2. 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缺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较少,造成了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的断裂,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3. 缺乏宣传和推广康巴藏区的传统体育活动缺乏宣传和推广,使得这些项目难以引起更多年轻人和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缺乏传统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也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代际传承的延续和发展。
三、解决措施1. 传统体育项目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康巴藏区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文化传承工作等手段,保护各种传统体育项目,鼓励藏族人民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
2.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对康巴藏区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推广,通过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将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教育体系,使得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参与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为理念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
面对强大的外来体育文化输入,注重“礼、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得极其脆弱和呈“逐渐萎缩”[1]之势。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曾经辉煌的文化“瑰宝”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体育文化语境中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种“文化弱势”局面,由弱到强,最后形成与西方体育文化互补、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往的研究常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归因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群体的结构断层、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等等。
事实上,以上观点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衰落问题的真正根源。
笔者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遭到削弱和破坏。
如何保护并重构民族文化生态,重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辉煌,本文欲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探讨———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为例袁泽民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紧紧依存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生态。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彝族人信仰结构的改变;乡村“礼俗”治理的日常生活规范被现代法制所取代。
重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不仅要求做到价值重构,而且还要重建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即对“生活世界”进行真实重构和虚拟重构。
关键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中图分类号:G80-05.7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3-0183-06Concern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Discuss to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n Yuannan Y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For ExampleYUAN Ze-min JI Liu(P.E.&Health Colleg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losely interdependent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ecology 。
康巴藏区藏族传统体育代际传承困境分析康巴藏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藏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康巴藏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代际传承困境。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活动的代际传承受到了教育推动力量的不足影响。
由于康巴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被忽视或缺少有效的教学渠道。
许多年轻人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接触到传统体育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导致传统体育文化无法有效地传承下去。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活动的代际传承受到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康巴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活动往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参与主流的体育项目。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流行文化的渗透也使得传统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活动的代际传承受到了失去地域特色的困扰。
随着现代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传统体育活动在各个地区逐渐趋同,失去了原本特有的康巴藏区风格和特色。
这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同感减弱,进一步阻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代际传承。
为了解决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活动的代际传承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加大对传统体育活动的教育和宣传力度。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宣传推广,增加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来。
注重传统体育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元素,提高其吸引力和娱乐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等新媒体,推广传统体育活动,增加年轻人的参与和传承。
重视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
康巴藏区可以通过强调传统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的认同感和兴趣。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展示和认可。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活动的代际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但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以及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等措施,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Value and Inheritance of Tibetan Folk Sports
Culture
作者: 李琳琳[1]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出版物刊名: 体育文化导刊
页码: 16-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体育文化;藏族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阐释藏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提出传承发展对策。
主要结论:藏族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能强化民族认同;具有健身娱乐性,能促进身心健康;具有极强观赏性,可进行经济开发。
但当前面临文化认同感弱、传承人断层、缺乏政策保障、产业化层次低、传播方式单一等困境,建议: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专门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人;加强政策保障;深入挖掘内涵提升产业开发层次;运用数字技术丰富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