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_刘媛
- 格式:pdf
- 大小:189.71 KB
- 文档页数:4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宁委发[2012]9号【发布部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1.19【实施日期】2012.01.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宁委发〔2012〕9号)在宁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南京市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加快推进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探索一条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成功之路,现将《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2012年1月19日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把南京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根据《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10〕142 号)精神,本着“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原则,决定对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到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或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对在宁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到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的,试行如下政策措。
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排序表计分办法说明> 作者:江苏省科技创新办公室>> 时间:2022年8月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说明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排序表的计分办法。
通过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科学、公正、公平地评估和排序江苏省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 背景江苏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选拔和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江苏省科技创新办公室制定并推行了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排序表计分办法。
3. 计分办法说明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排序表计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评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影响力等指标,通过评级和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和排序。
其中,数量指标包括科研论文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发表情况、SCI、EI等论文引用情况等;影响力指标包括科研成果在学术圈内及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应用情况等。
3.2 项目研发项目研发是评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主持或参与的项目的数量、内外部合作情况、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排序。
其中,数量指标包括主持或参与的项目数量;合作情况指标包括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情况;创新性指标包括项目的技术先进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等。
3.3 学术地位学术地位是评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参考之一。
根据在学术界的声誉、担任学术职务情况、所获奖励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排序。
其中,声誉指标包括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职务指标包括担任学术期刊的编委、担任学术组织的职务等;奖励情况包括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等。
3.4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评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方面之一。
根据建立和带领的科研团队的规模、质量、成果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排序。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08.04.18•【字号】苏科政[2008]138号•【施行日期】2008.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的通知(苏科政〔2008〕138号)各省辖市科技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9号),切实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现将《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办法。
二OO八年四月十八日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2008年4月18日)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9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引进、培养、集聚各类科技人才,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现就组织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双千人才工程”)提出如下意见:一、实施“双千人才工程”的重大意义“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人才是关键。
实施“双千人才工程”努力造就一批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使江苏涌现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大家、科技名家和杰出的科技型企业家,实现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对于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双千人才工程”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省市县联动,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态势及未来技术预见刘媛【摘要】在对国内外新型显示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江苏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及技术的优势、瓶颈制约和未来技术预见.【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4(014)002【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技术预见;新型显示;产业【作者】刘媛【作者单位】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83技术预见是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远期未来的发展状况,目的是选择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性技术(OECD)。
新型显示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江苏“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
目前,新型显示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技术生长点,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新型显示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江苏新型显示产业进行技术预见是减少技术盲目研发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1]。
1 新型显示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1.1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终端设备需求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显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型便携式终端领域、中型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领域以及大屏幕平板电视领域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强数字化和平板化发展。
1.2 显示技术发展趋势——TFT-LCD和 OLED长期并存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
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体显示(PDP)、有机发光显示(OLED)、激光显示、三维立体显示(3D)、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
其中,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
江苏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江苏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储备。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因此,制定并实施江苏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对于提升江苏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策目标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质量;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人才成果产业化;3.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4. 加强人才保障,提升人才待遇和发展环境。
三、政策措施1. 加强高校科研力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2. 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创新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3.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 完善人才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待遇和发展环境。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四、实施保障1.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人才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人才政策,让更多的人才受益。
2.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建立人才政策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效果。
3. 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政策实施合力。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政策实施的合力,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总结江苏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推动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江苏的创新人才发展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分析
陈云;黄意夏;郭嘉宁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5
【摘要】各地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颁布为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构建“政策工具—服务保障—政策目标—政策成效”四维分析框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成都七地为样本城市,借助NVivo软件对七地2010—2020年间出台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并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服务保障及政策目标视角下,七地人才政策发展态势各异;在政策成效方面,广深两地在人才引、培上成效显著;广深汉蓉在人才用、评、激上成效显著。
【总页数】8页(P88-95)
【作者】陈云;黄意夏;郭嘉宁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2
【相关文献】
1.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2.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对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视角的内容分析
3.科技创新人才区域性需求趋势研究\r——对四川、陕西、上海的预测与比较分析
4.区域科技人才政策比较及实
施效果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5.区域科技人才政策比较及实施效果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321人才计划
南京市321人才计划,是南京市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
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旨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
首先,南京市321人才计划主要面向各类人才,包括科技领军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
这些人才将在南京市享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政策将极大地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增强其在南京市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其次,南京市321人才计划还将重点培养和支持科技创新人才。
南京市将加大
对高端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人才在南京市开展前沿科研工作和创新创业活动。
同时,南京市还将建设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科研条件和创业环境。
最后,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将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
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
南京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绩效考核和成长空间,让人才在南京市有更多的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总的来说,南京市321人才计划是南京市政府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
会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将为南京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高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信在南京市321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南京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江苏省人才政策的分析和预测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人才政策进行梳理,通过基于信息熵以及OWA算子的定量分析的方法,测算人才政策的综合贡献度以及潜在贡献度。
通过测算的结果分析人才政策的得失,并由此分析人才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字:信息熵 OWA 人才政策综合贡献度改进一、江苏省人才政策体系结构及其特点1.1、江苏省人才政策体系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重要战略资源,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新世纪经济、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人才智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直接在我国发达城市开办国际研究院,争夺人才的方式也从过去单纯从海外争夺人才发展成为直接到我国本土争夺培养人才。
高素质人才无国界流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现象。
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培养、流动和配置日益呈现全球化、国际化特征。
人才国际化是江苏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对这一巨大挑战,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
全省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9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年4月,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根据这两个《意见》的总体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构建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以及农业6大人才高峰的实施意见》等若干配套政策文件;2003年5月,省委、省政府根据人才环境变化情况及时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对两个《意见》进行补充;2004年为协调全省人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出台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为我省人才知识结构升级提供了法规依据和政策保障;2006年印发的《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总结多年了人才工作的经验,从历年人才政策中提炼出重要保障措施,形成人才六个方面人才政策。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吴凤兵;刘媛【摘要】文章从江苏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分析江苏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探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江苏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作者】吴凤兵;刘媛【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61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重点是创新型科技人才。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应用者和传播者,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建设创新型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现状(1)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
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从本省当前的人才数(包括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来分析。
[1]一是科技人力资源快速增长。
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数从2002年的30.73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7.17万人,增长1.19倍,全省R&D人员2009年27.33万人,占全国的11.93%,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科研机构数从2002年的2907个增加到2009年的7521个,增长了1.59倍。
二是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迅猛。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从2002年的1222家增长到2008年的2508家,增长了1.05倍,企业中从事科技的人员从2002年的15.81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9.34万人,增长了0.86倍,企业专利申请数从2002年的1521件增加到2009年的19503件,其中发明专利从2002年的350件增加到2009年的5843件,分别增长了11.82倍和15.69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从2002年的1067件增长到2009年的8370件,增长了6.84倍,大中型工业企业逐渐成为发明专利的主体。
苏州各区市人才政策比较研究——以相城区、工业园区和昆
山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为例
李俊佳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5
【摘要】人才引进模式必须适应产业发展战略,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取决于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实际,苏州各区市人才政策具有不同特点.相城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分别形成“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有机发展”三种基本的人才政策模型.遵循此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调型的人才引进机制,是苏州地区人才引进战略发展的基本趋势.【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李俊佳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3
【相关文献】
1.让天下人才才尽其用——写在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科技领军人才诞生之际 [J], 刘锋;徐积明;李钊
2.人口政策调整与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以苏州市相城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为例 [J], 叶继红
3.人才强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 [J],
4.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J], 孙锐;孙雨洁;孙彦玲
5.102个创新创业项目落户常州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喜领“海创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d类人才标准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
为了推动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标准,其中包括D类人才标准。
本文将介绍南京D类人才的标准及相关政策。
首先,南京市针对D类人才的定义是指在国内外高等学校(含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学术机构)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或者在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的高层次人才。
南京市鼓励引进以下领域的D类人才:1.科技创新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等。
2.金融与经济领域:包括金融、投资、财务、经济学等。
3.文化创意领域:包括文化艺术、设计、传媒等。
4.教育与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
5.医疗与健康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等。
南京市对于D类人才的待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补贴:对于在南京工作的D类人才,将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安家费等经济支持。
2.科研经费支持:对于D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将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其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
3.低保房优先:对于在南京工作的D类人才,将给予优先购房或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
4.子女教育优惠:对于在南京工作的D类人才,其子女可以享受优先入学、免试就读和奖学金等教育优惠政策。
5.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对于在南京工作的D类人才,将享受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权益。
南京市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更多的D类人才来南京工作和生活。
其中包括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此外,南京市还鼓励D类人才参与科技创业和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创业支持政策和创业孵化平台,促进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总之,南京D类人才标准为在高等学府或科研机构取得高学历或已工作多年的高层次人才。
对于这些人才,南京市将提供一系列的经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优惠和支持政策,以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促进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再次摘取桂冠,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分析归纳江苏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韩子睿(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收稿日期:2013-10-17作者简介:韩子睿(1984-),男,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区域创新研究。
摘要: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的数据为基础,把江苏的各主要指标数据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找出江苏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江苏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科技;区域创新;创新能力;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4)02-0124-05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HAN Zi-rui(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su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iving it top priority in overall provincial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horoughl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provinc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science-technology productivity.According to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team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ranked first all over the country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since 2009.Jiangsu is one of provinces containing the strongest innovation vitality ,the most innovational fruits ,and the densest innovational atmosphere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compared mai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at of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dong ,etc.,the result tease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angsu'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science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making further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nnovative-driven are provided.Key words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economy124··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江苏创新能力争取保持全国领先位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省份推动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创业创新1引言当前,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批的高层次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
而要想吸引和集聚大批高科技人才,就必须根据高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只有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才能筑巢引凤,更好地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紧扣产业发展目标,聚焦聚力“两个高于”,奋力拼出“太仓速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积极培育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先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0亿元,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亿元,增长11%,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21.6亿元,增长16.3%,位列中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五位、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第六位。
截至2023年7月,太仓人才资源总量达23.24万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位居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二位,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太仓市的人才工作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政策市镇联动不够积极有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不够紧密、优质产业化项目储备不足、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生态有待完善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
2太仓市高科技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2.1人才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太仓市近3年获评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地区,进步指数居苏州首位。
2022年,全市高企申报755家,同比增长9.58%,增幅位列苏州市第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9家;招引科技人才项目429个,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1154名;新增省“双创人才”19人、姑苏领军人才67人,均创历史新高,推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截至2023年5月,太仓人才资源总量达23.24万人、高层次人才达2.66万人,年均增长超10%;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11人,集聚省“双创人才”106人、省“双创团队”5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38人。
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及对比分析作者:谢晓俊刘孟欣沈皆希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5期摘要:科技创新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对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解读,对比深圳、杭州、武汉等三个科创先行城市,指出南京科创政策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的灵活性、地方财政补贴的目标导向性和科创人才的针对性,深化金融政策的融合支持,以激发南京市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关键词:科技创新;财政补贴;科创人才;金融融合中图分类号:F127;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04-05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提升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市政府为响应国家的发展号召,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目标,大力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
政策支持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推动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解读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并对深圳、杭州、武汉等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出台的相应政策进行分析及对比,梳理科技创新型企业梳理相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期为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贴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带来启示和建议。
一、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概况为加快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目标,2018年,南京市委颁布了《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汇编文件》)政策文件,通过培育和集聚一批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激发科创企业发展动力和创新效益。
政策主要从科技创新战略支持,财政补贴,科创人才聚集,金融支持等几个方面展开,全力打造综合性的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见表1)。
(一)科技创新支持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是当前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总方向。
2012年第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1收稿日期:2011-06-07,修回日期:2011-07-15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01.017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刘媛1,吴凤兵2(1.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2.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人事处,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高效的人才战略体系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建立好的用人机制,对于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流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对江苏省13个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比较得出目前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制定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中图分类号:C96︰G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01-0072-04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ofTalents in Three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LIU Yuan 1,WU Fengbing 2(1.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2,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An efficient personnel strateg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icy syste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The positive and comprehens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of talents are conducive to establish well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introduction ,mobility and training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This paper analyz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of talents of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compar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of talents of 13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It get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making further.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talents ;policy ;comparison近年来,随着江苏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从省到各个地市均出台了若干科技创新政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科技人才政策、创新载体政策(高新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
科技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和谐要素,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提出了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从江苏省一级层面制定的政策出发,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三大区域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建议。
1江苏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总体状况科技创新政策[1]是指决策者为推动所辖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倾斜分配的工具,它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阶段构成。
科技创新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企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这些政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3个特点。
科技创新人才[2]指的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具有高层次研发能力,或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有突出的管理业绩、通晓国际先进管理知识、善于运作资本的创新型人才。
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由人才发展公告、通知、意见以及实施细则、管理办法构成,政策内容主要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三个方面。
政策制定主体有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等。
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出台一些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对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以及培养方向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侧重出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具体条件和方式;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则对人才激励和奖励措施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刘媛等: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组作为江苏省人才队伍建设专项领导小组,除了出台全省人才工作要点外,还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及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公告,对引进人才的申报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更加注重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和办理程序;江苏省财政厅则对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执行以及资金用途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
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政策体系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并突出了江苏省地方性的特点。
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4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9号),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配套措施以及人才队伍的领导等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宏观性的政策性意见。
此意见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基础性指导意见,各个政策制定主体在此基础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意见,不断对人才创新政策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省政府于2006年4月18日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财税、投融资、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协调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在该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多个政府部门于2007年1月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和《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首次将人才协调机制引入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中,并为此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3]。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在该意见的基础上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双千人才工程”,并提出了三年内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培养1000名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
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江苏省人事厅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联合出台《江苏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对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和申报条件做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较强的操作性。
该公告根据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每年都对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做了部分调整,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并且在人才引进公告中进一步放宽了年龄限制,对人才的支持措施更加具体,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江苏省13个地市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台了本地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及配套政策,形成了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
2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苏南地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代表的5个城市在江苏省是经济发展最快的。
相比较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的政策制定响应速度较快,政策体系较为完备,对高层次人才作了严格的界定,引进的条件更加明确和细化,不仅市一级层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各个区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在全区的主导产业上联合人事局及高校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的具体条款,针对性更强。
苏南地区善于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资源力量,更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同时,苏南地区善于利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城、大学科技园等作为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重对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科教领军人才、海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在制定人才优惠政策中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考虑得更加全面和细致,包括引进人才子女的中、高考加分等。
苏中地区的政策措施规定不如苏南的细致,但条件较为宽松,将创新、创业项目分开,并对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大于创新人才,能够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技能型人才和工业人才的发展。
在出台的政策中,以工作业绩为主要的奖励依据,而不受学历、职称、身份、资历的束缚,并出台了留学回国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奖励办法,针对由市外和国外引进市区的中型以上优势工业企业的关键人才进行资金补助,并且出台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资金使用、管理、考核与评价、监督与检查方面完善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于人才引进的支出更加严谨。
苏北地区总体来说在人才引进条件方面的政策多于人才扶持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扶持的力度上较苏南地区有一定的差距。
相比苏中利用工业企业的优势,苏北地区在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方面重点培训农艺、园艺、畜牧渔业、农机机械等产业中技术要求较高的适用人才,积极开发农村乡土人才。
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的同时拓宽引才渠道,充分调动发改委、劳保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将引进人才的任务强制化,注重人才会议联席制度,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建立表彰和批评机制推进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
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地区难以留住人才,因此以淮安为代表的城市创造性地提出了“柔性引才”机制,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