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课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行香子·树绕村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行香子·树绕村庄》,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行香子·树绕村庄》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2、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相近。
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3、诗歌朗读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4、白话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5、创作背景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其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
3.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重点:1.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研究《咸阳城东楼》作者简介:___(约791~约858),唐代诗人,以律诗为主,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写作背景:此诗大约是___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当时,大唐王朝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朗读诗词:咸阳城东楼___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___似汀洲。
___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___。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诗句: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___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赏析诗词: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___,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一上”表明了诗人情感的瞬间,而“万里”则表达了他愁思的广阔空间。
整首诗的基调被一个“愁”字所奠定。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诗人情感苍凉伤感,意境高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颔联描绘了晚上___的景象,寓意深远。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是对___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形象化勾画。
云起日落,风雨将至,动感十足。
其中,“风为雨头”这句含蕴深刻,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名句。
谁人会登临意——登临诗情感解读方法初探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通过探究、迁移、掌握并巩固一些解读登临诗歌鉴赏技巧,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3、学会通过联想、想象置身诗境,理解诗人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登临”就是登山临水。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登临的情怀。
他们登山临水,寄情寓志,留下了一首首的登临诗作。
你还记得哪些“登临诗“呢?(抽生答,教师提示诗歌情感)我们怎么通过这些登临诗去解读诗人的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内容。
二、《登高》为例,学方法。
(出示《登高》课件)1.自读,你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是喜是悲?哪些字眼体现?2.诗人为何而悲呢?每首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个性的生命。
我们读诗一定要去体悟是诗人的人生际遇。
甚至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才能对诗人的情怀感同身受。
(配乐):此时的杜甫度过了开元盛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读书壮游时期,经历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困居长安的中年时期。
此时的杜甫——生读:(课件展示写作背景)3.师:国家风雨飘摇多事之秋,杜甫风烛残年人生之秋,面临三峡秋景,诗人百感交集:(师范读《登高》)诗人的这些经历在诗歌中有何表现亦有体现。
请圈划能表现诗人为何而悲的诗句。
生交流,明确。
4.师:诗人颠沛流离一生,忧国忧民一世之悲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运用了哪些手法?生自学,交流,明确。
5.总结:我们解读《登高》情感的步骤是?生自说,抽生交流明确:解读诗人情怀的方法:初读,感知情怀;品读,理解情怀;悟读,鉴赏情怀三、运用展示《登飞来峰》《蝶恋花》1.出示课件《登飞来峰》《蝶恋花》2.学生自学3.学生展示,教师学生明确。
四、课堂小结师:登临之作始终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充满了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忧患和关注。
五、课外作业:请任选一首课外登临诗,解读诗人情怀。
《咸阳城东楼》一、学生展示:1、《咸阳城东楼》简介:《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2、无题诗古人的代表非李商隐莫属,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全唐诗》中共收入了十六首,另外,还有许多诗以篇首或句中二字标题,如《锦瑟》、《为有》、《碧城》等。
二、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学习《咸阳城东楼》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明确: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明确: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4、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明确: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背诵全诗。
学习《无题》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24节气之美——行香子·树绕村庄诗词讲解设计【备课依据】顾随《中国古诗词感发》中谈到: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
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
南京大学张静老师也是这样谈到:谈诗说词话人生。
我们今天读诗词,也期待从诗词里品味气象万千的人生。
【教学准备】1.经典咏流传上凤凰传奇的唱歌视频;2.24节气诗歌,“泸二外的24节气”、“把中华元素讲给世界听”读书交流会图;(阅读节用过);3.学生关于春、花的飞花令诗词储备;4.24节气展板,用于拍摄组图背景(阅读节用过);5.行香子.树绕村庄行楷书法作品(谢华亲手的力量书写);6.教师研读顾随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南开大学教授张静老师的《谈诗说词话人生》;7. 学生复习储备统编教材七上p120诗词:《鹊桥仙》(宋.秦观)【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白描勾勒姿态万千的春之美(重点)2.通过24节气诗歌串联,感受大自然天地和谐之美,大美自然,生命不息。
(难点)3.融汇学生的阅读积淀,自然之春,人生之春,中国文化传承不息。
【作者简介】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秦少游,秦太虚,淮海居士。
江苏高邮人。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其词风含蓄清丽,朦胧凄清。
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少游,顾随认为他是词人之词。
冯煦评论少游词说:“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
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文本分析】行香子·树绕村庄宋.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一、挖掘文本作者信息,进行知识广度的延伸,进行导入:按照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的方式导入,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
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他------是谁呢?”学生进行抢答,了解了作者生平籍贯、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艺术成就等。
这不仅是作者简介,还是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学生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充分证实了一句话:“学习不是输灌,而是点燃,······”二、挖掘文本中词牌名和词题目信息,进行教学,面带微笑地问学生“你知道词牌名和词题目吗?请告诉老师!”并随之让学生谈谈对题目之理解。
重点介绍“书”这个字,提示学生“书”古今意的区别,词性有别,意义也是不同的。
学生试读、纠错、领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题,进一步强化学习古文信心。
三、深入学习文本,穿插拓展,追寻辛弃疾:1、自读诗词,指读,纠正,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出示自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恰当停顿,把握节奏,通过师生多种方式的阅读,接近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本所带给读者的思想情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咏流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2、写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丑奴儿(chǒu núér)·书博(bó)山道中壁辛弃疾(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huán)。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视频朗读3、读出感情4、抽生朗读5、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词蕴美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总 1 课时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熟读四首古诗,扫清朗读障碍;自行了解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自学质疑:我的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诗作收入《丁卯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晚唐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激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聚焦问题1.四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别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传达给读者的?三、研究分享【自主学习】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所写的内容、画面复述出来。
《咸阳城东楼》了解创作背景: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翻译诗歌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主旨归纳诗人通过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重点赏析首联:扣题,写景抒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暂,“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超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愁”: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6分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5分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鸟叫鸣蝉。
世事的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5分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东流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感伤。
5分《无题》主旨归纳: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个女子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重点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写出两个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颔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古诗词,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教材提供注释以及阅读提示,意在教会学生自读诗歌,提高其审美及鉴赏等能力。
准备:借助注释和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课外古诗词四首,初步感知诗作内容。
【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及大致内容。
2.分析作品的意蕴。
3.学会用“抓诗眼”“读名句”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词的王国,无数的诗词歌赋或率真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平仄不能忘,经典永流传。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课外古诗词四首,一起感受行行阕阕间的诗情雅韵。
二、诗之韵1.同学们已借助注释和自读提示完成了预习,初步感知了这四首诗词的内容,老师提供了一支曲子(凤凰传奇无歌词版本《行香子》),请大家根据自己对四篇作品的理解,为这支曲子挑选你认为最匹配的诗词,并简述原因。
明确:乐曲有惬意闲适之感,《行香子》最为合适,因为这篇作品描绘的是游春赏春之乐。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作品,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篇作品的感情基调。
预设:《咸阳城东楼》惆怅无奈;《无题》苦闷忧伤;《行香子》愉悦轻快;《丑奴儿》深沉蕴藉。
(可一起配乐朗读《行香子》)总结:诗词作品大多用词简练,注重平仄对应,加之用韵等音律追求,所以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和谐悦耳。
更重要的是,极少的文字蕴含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吟诵之余,揣摩品味,余韵悠长。
三、诗之同刚才的活动中,大家已经将这四首诗分了类:《咸阳城东楼》《无题》《丑奴儿》抒发愁情,忧伤惆怅;《行香子》抒写乐情,游春赏春之喜悦欢快。
这是从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类别来划分的,但分类不止一个标准,请按照你的想法,为这四首作品分类。
提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1.从体裁来说,《咸阳城东楼》《无题》为诗,七言律诗;《行香子》《丑奴儿》为词,宋词。
2.从诗作涉及的季节来看,《咸阳城东楼》《丑奴儿》为秋季;《无题》《行香子》为春季。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教材分析:部编版教材新增了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材定义为学生结合教材所给的注解,自行阅读。
教材上给的材料有诗人背景,诗歌的粗略分析。
古诗文阅读3分,往年期末统考中往往选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古诗词来作为考察篇目。
因此课外古诗词诵读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落实诗歌考察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体上能把握古诗词阅读的重点。
一班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知道如何赏析诗歌。
课堂上常常存在一种情况,教师一提问,这部分学生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但另外一部分平时课堂上不活跃,经常只是接受知识而不反思知识的学生并不能跟上思维活跃同学的节奏。
因此,根据教材安排、区里教材处理情况、本班学生现状。
本次授课采用小组共学、组内绘制思维导图并口说发表思维导图的方式。
问题评估:A B C提问标志:1 2 3 4 5 6(小组推选回答)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
3.理解名句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被赋予的新含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主旨。
2.理解名句新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min)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什么样的城市?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楼东》。
二、小组共读(5min)(一)请小组内共读,教练纠正读音。
(二)请小组商议这首诗应该怎么朗读。
(三)小组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概内容。
(四)请小组展示三、师生共读21min题名叫咸阳城楼东,诗人登上楼,产生了什么样情绪?(C)5明确:愁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什么词语体现出诗人登楼触发感情时间很短?(B)4明确:“一上”怀着“愁”绪登上楼诗人看到了什么?(C)5明确:蒹葭、杨柳像汀州汀州是什么意思?咸阳城在哪里,诗人怎么会看见汀州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1. 介绍学习目标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ii)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4. 播放音乐5. 跟着音乐唱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10.“识尽”的意思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咸阳城东楼》教学设计鸦鹊岭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生平经历;2、熟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能够背诵相关诗句(难点)作者: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
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
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
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
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了解创作背景: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学习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听录音朗诵,并跟读;3、师范读;4、小组内竞读;5、赏析,结合注释。
词语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6、翻译诗歌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主旨归纳诗人通过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重点赏析此诗首联扣题,写景抒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暂,“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超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鸟叫鸣蝉,世事的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东流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感伤。
《无题》教学设计鸦鹊岭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自读重、难点: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3、朗诵、赏析:(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听录音朗诵;(3)分小组朗读;(4)师范读;(5)赏读,分组讨论:①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②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③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主旨归纳: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个女子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重点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写出两个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颔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颈联分别描述两人因无法相见而惆怅、倍感清冷的情状。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布置作业: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熟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行香子·树绕村庄》教学设计鸦鹊岭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2、能够背诵相关诗句(难点)了解创作背景: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学习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听录音朗诵,并跟读;3、师范读;4、小组内竞读;5、赏析,结合注释。
字词注释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③飚(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
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
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6、翻译诗歌: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词作鉴赏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设计鸦鹊岭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词文;2、反复吟诵,体会少年的愁和而今的愁有何不同,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能够背诵相关诗句(难点)一.了解写作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学生自由朗诵词文;听读录音朗诵;小组内朗读。
词文赏析: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