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南亚(新)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19
初中地理南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 掌握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4. 知道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 清楚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6. 了解南亚的工业开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开展概况。
教学重点: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南亚的主要农作物和工业。
教学难点: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南亚的主要城市,南亚的宗教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南部地区。
2. 提问学生对南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让学生通过地图标注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分组讨论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让学生通过地图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 讲解南亚的工业开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开展概况。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南亚的宗教文化特点。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2. 提醒学生关注南亚地区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人口和工业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一节亚洲概述1、地理位置: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北\南)半球和东(东、西)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为界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亚洲主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由中间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分流入海。
4、亚洲之最:(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湖泊)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
(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洲];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亚洲气候特点: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跨纬度大,温度带跨度大,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差异巨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6、亚洲南部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第二节东南亚一、概况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共11个国家,其中唯一一个内陆国是老挝二、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的东南部)与大洋洲(的北部)、印度洋(西临)与太平洋(东临)的“十字路口”。
初中地理南亚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南亚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3. 了解南亚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4. 掌握南亚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5. 了解南亚的人口分布和宗教文化。
教学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人口分布和宗教文化。
教学难点:南亚的地形特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人口分布和宗教文化。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地理特点,强调南亚作为亚洲的一个地区,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 提问学生对南亚的了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南亚的地理概览。
二、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通过地图和图片,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即喜马拉雅山中西段和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2. 强调南亚的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的地理位置。
3. 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填写相关资料。
三、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10分钟)1. 介绍南亚的地形特征,即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介绍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 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填写相关资料。
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10分钟)1. 介绍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即热带季风气候。
2. 强调南亚的气候特点,一年可分为三季:雨季、凉季、热季。
3. 分析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利也有不利影响。
4. 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气候特点,填写相关资料。
五、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5分钟)1. 介绍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和小麦。
2. 介绍南亚的经济作物,如黄麻和棉花。
3. 强调南亚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点。
4. 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填写相关资料。
六、人口分布和宗教文化(5分钟)1. 介绍南亚的人口分布特点,如印度的人口密集地区。
2. 强调南亚的宗教文化特点,如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南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南亚是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南亚地理信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东亚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一个新的地理区域,学生对其了解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讨论问题等方式,掌握南亚的地理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地理特征;2.教学难点:南亚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亚地理特征;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数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亚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导入: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地区与国家、大洲的关系;3.地理特征分析:分别分析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讨论问题等方式,掌握南亚的地理特征;4.案例分析:以南亚地区的某一国家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南亚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7.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南亚》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地理概览后,对亚洲的一个分区——南亚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使学生对南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分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南亚地理特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2.难点:南亚各国地理位置、宗教文化的差异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国家,深入分析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南亚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课件;2.教学素材: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的地理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精品教案)《南亚》讲课稿范文(精选4篇)为大伙儿收集的《南亚》讲课稿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翼大伙儿可以喜爱。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的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具地理区域,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别但妨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所以在本区域的学习中,别但要让学生学到对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办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猎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本区别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办法的养成,所以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二)课标要求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讲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并认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地图和蔼候统计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和蔼候特征;能运用地图讲出东南亚的经济特征及其人口、都市的分布特点和其区域的独特特征——华人华侨聚居区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山河相间的地形、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妨碍;东南亚的地域特群及其旅游业!过程和办法:本节课经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个儿的日子经验及自个儿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个儿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妨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咨询题,并树立人地协调进展的地理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重点:1、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
3、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妨碍。
4、东南亚的地域特群。
教学难点: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妨碍(一)讲教法:本节课要紧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截了当从地图上猎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猎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归纳总结,并应用自个儿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明白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经过实际日子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明白,同时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办法。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是关于南亚地区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通过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情况,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南亚地区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对南亚的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内容较为繁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简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情况。
2.难点:南亚各国的宗教信仰、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资料,营造南亚地区的学习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案例分析法:以印度为例,分析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
2.收集关于南亚的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案例。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南亚的气候、主要国家和宗教信仰。
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宗教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析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印度为例,探讨宗教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亚概述第三节南亚和印度(第⼀课时) 南亚概述【课程标准】各分区及国家主要内容: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地形和典型的⽓候特征、经济特征。
【课堂⽬标】1、读图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地形,并能判断⽓候类型2、能准确描述南亚的地形特征,能分析南亚的⽓候特征及成因3、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对地理科学实⽤性的认识【⾃主梳理】1.位置问题:说出三条河流流经的主要⽓候区。
并分析其主要补给形式和汛期在哪个季节?(1)南亚有哪三⼤⽓候区(2)形成热带季风⽓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候特征是什么?写出冬、夏控制亚洲⼤陆的⽓压名称,以及冬、夏季印度半岛盛⾏的风向?(3)有⼈将南亚热带季风⽓候分为热季(3~5⽉)、⾬季(6~9⽉)和凉季三季。
分析热季出现在3~5⽉的原因?印度河:源⾃我国西藏、注⼊ _ .是 ____ 的重要灌溉⽔源。
恒河:源⾃喜马拉雅⼭区、注⼊ __ _ 。
布拉马普特拉河:我国境内为_雅鲁藏布江注⼊恒河下游。
北部:狭长、崎岖的⼭地中部:略成弧形、⼴阔的、平原南部:起伏和缓的⾼原 4.河流3.地形 2.范围内陆国——:尼泊尔、不丹临海国——: 、、岛国——:斯⾥兰卡、马尔代夫位于 __ ⼭以南,洋以北,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 5.⽓候 __________⽓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年6—9⽉为季、10⽉⾄次年5⽉为季,其中3⽉⾄5⽉⽓候⼲热。
热带沙漠⽓候:____________沙漠, 特征: _____________.(4)南亚冬季⽓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或低)原因是什么?(5)西北部热带沙漠是怎样形成的?(6)描述南亚地区降⽔的总体分布特点?降⽔量最多的地区分布在哪⾥?原因是什么?分析德⼲⾼原东西两侧降⽔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归纳、拓展】①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旱地区,注⼊阿拉伯海。
它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