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导言一、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之间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内外关系的变化。
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最活跃因素是政治因素。
二、开课背景和意义: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局面下,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国内:以我党历史上第二次思想飞跃为例国际:以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例经济转折点(1993年,石油出口国,变进口国)第一单元: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格局: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表现形式。
它的物质基础是格局内各种力量的消尽对比。
力量对比是时常变化的,因而国际格局也时常发生变化。
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概况:1943年底、1945年2月、1945年7.8月之交,苏、美、英三国先后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召开首脑会议。
三次会议的性质都是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此后所形成和确立的世界格局称“雅尔塔体制”——即由苏美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
这一状态直到苏东巨变后才告结束。
(雅尔塔是二次大战后的结果。
1943年,会议的召开影响、决定战后走向,决定格局。
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苏联雅尔塔小城开会。
)1.德国问题:①必须无条件投降;②解除德国武装力量,拆除其军事设施和军火工业;③惩办战犯、取缔纳粹党;④分三个战领区分割德国。
2.波兰问题:焦点①建立波兰政府,恢复王国政府?还是以临时政府为基础建立战后的波兰政府?西方立场——以王国政府为基础;苏联立场——以临时政府为基础。
波兰疆界的划分:近代史动荡起伏,东边边界:战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军事行动分界线。
1940年初,公民投票西部边界:奥得河——尼斯河边界3.对日本作战问题:苏联承诺对德国作战结束三个月对日宣战。
条件是:①外蒙古维持“现状”;②恢复日俄战争中俄国在远东失去的权益;③归还千岛群岛。
4.战后建立联合国:雅尔塔协定(评价):一方面是几个大国战胜法西斯的重要战略步骤;另一方面带有显著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实际是根据三大国的实力对比划分势力范围。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性质、水平以及生产方式决定的,
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家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净融融体系;《布布雷顿森林体系》
2、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积极推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3、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扶植政策;“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路线”;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杜鲁门“第四点计划”;
5、对社会主义国家,美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以上步骤。
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在战后初步形成,美国在此过程中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集团的形成
1、1947年前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被称为“莫洛托夫计划”;帮助东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
2、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密切经济合作;
3、1949年苏、保、匈、波、捷、罗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互助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集团形成。
三、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性多极化方向转变
1、国家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收到巨大冲击;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廉价和稳定的原料很能源收到了冲击;
3、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的同时,它们国内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4、同时,前苏联为了称霸,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担;
5、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欧洲联盟充分显示了作为欧洲核心力量的地位;
北美自由贸易区组成三国统一市场;
“亚太经合作组织”把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作为两大支柱。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以微点技术为主导,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
2、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高了基本条件;
3、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全球一体化与趋于集团化的并行发展
区域集团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同步发展,反应的是经济水平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三、“新经济”或“知识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新经济的兴起,是根源于新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是新经济的核心。
四、世界经济各主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调
美国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局规模;日本经济处在从“追赶型”向“协调型”过渡中。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表现:
1、在战后突出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2、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又一重大表现;
3、反映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影响:
1、意味着先进的国家发展迟缓,而后进的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的力量对比状况;
2、造成更加严重的贫富分化;
3、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结果是打过力量逐步均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4、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二、环境恶化问题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能力;1997年,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三、能源短缺问题(石油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重最大的;中国目前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四、粮食危机问题(美国莱斯特.布朗认为粮食短缺将取代军事侵略成为威胁过健全的主要因素)
原因:
1、从粮食生产上面来看,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在过去20年中趋于缓慢,美国、欧洲等重要粮食产区产量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播种面积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2、从粮食需求形形势看,相当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