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垃圾的处理同步练习(II )卷
- 格式:doc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4
2022-2023年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考试测试卷(有答案) 完整版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变成水蒸气B. 氢气燃烧C. 煤燃烧2.我们将小苏打倒入水中,以下现象中,我们看不到的是( )A. 冒气泡B. 小苏打慢慢消失C. 小苏打沉到水底3.下列生活现象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燃烧殆尽B. 玉石雕刻C. 滴水成冰4.下列办法中防止铁生锈的是()。
A. 刷上一层油漆B. 浸入水中C. 放在潮湿的角落里5.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酿制白酒B. 烧稀饭C. 绿豆发芽D. 砌墙6.()的环境能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A. 潮湿B. 干燥C. 高温D. 低温7.下列做法会加快铁生锈速度的是()A. 放在潮湿的地方B. 放在干燥的地方C. 外表涂上油漆8.米饭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的新物质。
A. 红色B. 黄色C. 蓝色9.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下列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冒出大量气泡B. 听到“吱”’“吱”声C. 用手触摸杯子外壁,会感觉冷D. 能闻到二氧化碳的气味10.将一张纸对折,这种变化属于( )。
A. 化学变化B. 物理变化C. 轻重变化二、填空题11.铁生锈的环境有、12.探究食盐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的猜想:我的方案:我的发现:13.根据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变化和变化。
14.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
15.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16.物质变化可以分为变化和变化。
17.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用手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填“凉”或“热”)一些。
18.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和两类。
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各种现象的发生,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水加热至沸腾时也会产生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因此,要准确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需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产生。
2022-2023年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是( )A. 蜡烛燃烧B. 冰块融化C. 苹果腐烂D. 钢铁生锈2.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糖会发生( )。
A. 化学变化B. 物理变化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光盘行动”是指按需做饭、按需取菜,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
从环保的角度看,这有利于解决( )。
A. 水污染B. 垃圾问题C. 大气污染4.华华在玩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之后变成橙色,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B. 捏的过程中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这是- -种化学变化。
C. 揉捏橡皮泥时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发生了变化,都只是物理变化。
5.在小苏打和白酷混合实验中,混合物不再冒泡后,再向余下液体中加入一些小苏打,如果不再冒泡,说明()A. 余下的液体不再是白醋B. 白醋与小苏打不再发生变化C. 余下的液体中没有小苏打6.下列做法会加快铁生锈速度的是()A. 放在潮湿的地方B. 放在干燥的地方C. 外表涂上油漆7.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铁钉生锈B. 纸张燃烧C. 水结冰8.废水流经格栅等处理设备时流速放慢,较大的固状物沉淀下来,这样的污水处理方式是采用了()A. 物理方法B. 化学方法C. 生物方法D. 以上三种方法9.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水蒸气10.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腌制的酸菜可以长时间保存在铁质容器中B. 在铁质栏杆上喷上油漆C. 用铁质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二、填空题11.探究食盐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的猜想:我的方案:我的发现:12.蜡烛受热熔化,只是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而蜡烛燃烧是产生的变化。
13.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一、选择题(20分)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A. 空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水蒸气2. 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的是()。
A. 让铁钉保持干燥B. 在铁钉上抹油C. 在铁钉上刷油漆D. 把铁钉放入盐水中3. 用蜡烛加热白糖时,白糖发生了()。
A. 只有物理变化B. 只有化学变化C.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4. 如果在烧杯中放入一枚铁钉,使其一半在水面以上,一半在铁钉水面以下,然后置于空气中,则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是()。
A. 空气中的部分B. 水面下的部分C. 水面和空气交界处的部分5. 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B. 水滴石穿C. 百炼成钢D. 冰雪消融6. 下列属于小苏打特点的是()。
A. 摸上去有黏性B. 粉末状颗粒C. 闻起来有香味D. 不溶于水7.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
A. 马铃薯B. 猪肉C. 青菜D. 黄瓜8. 下列容器中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的是()。
A. 塑料容器B. 玻璃容器C. 铁制容器9.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地面的水慢慢的干了B. 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C. 白糖碾碎D. 烟花爆炸10. 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B. 空气C. 水蒸气二、填空题(24分)11. 铁生锈是一种(),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
13. 世界是由()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14. 吃食物时,把食物磨碎属于( )变化;此外,食物进入体内后还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5.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诗中从铁杵到针的过程属于( )变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中爆竹的变化属于( )变化。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新版)16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现象,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一些常见的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难点: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理解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和原因。
3.分析与讨论: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27分)1. 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
4.铁生锈是一种变化。
(选填“物理”或“化学”)5.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三、等新物质。
6.厨房里就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米经过蒸煮才会变成,冰箱可以将水冻成,有些放置久了的食物会……7.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正是这些,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8.科学家们发现,煤田一般都位于远古时代的地带。
地底下发现的煤,一般都是位于煤层中。
9.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形成的。
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材料。
10.当我们吃东西或呼吸的时候,我们的体内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有些变化非常神奇,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也能帮助我们感知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物质变化中,会发光发热的是( )。
A. 食盐溶解于水中B.铁制品生锈C. 火柴燃烧2.下列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剪断指甲B. 燃放烟花C. 水变成水蒸气3.为避免化学变化的危害,在家里最好用( )装醋。
A. 铝罐B. 铁罐C. 玻璃罐4.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不包括( )。
A .水 B. 二氧化碳 C. 氧气5.将铁制品放置在下列三种环境中,铁制品最容易生锈的是( )。
A. 干燥的纸箱子里B. 完全浸泡在水中C. 一半浸泡在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6.下列化学变化对我们有益的是( )A. 酿造酒B. 钢铁生锈C. 食物腐烂7.下列厨房中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将水烧开B. 生米煮成熟饭C. 沾了水的铁锅生锈8.下列能让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是( )A. 柠檬汁B. 肥皂水C. 橙子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B.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10.汽车运动所需的汽油是从( )中提炼出来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教科版)含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
(每空1分,共12分)1.世界都是由()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变化。
2.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伴随很多现象的发生,如发光发热、()、产生()生成(),但最本质的特点是()。
3.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许多()变化,才能够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变化的产物。
5.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等物质。
二、判断。
(每题2分,共34分)1.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因为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声音,所以声音不是物质。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定产生了新物质。
()5.只要物质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美术课上,小科用橡皮泥捏了一只小兔子,橡皮泥发生了化学变化。
()7.有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些反而对我们的生活有害。
()8.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被我们吸入体内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10.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1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
()12.把牛奶倒入可乐后会出现沉淀,这与泥水静置后的沉淀现象相同,都是物理变化。
()13.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生成的铁锈与铁是同一种物质。
()14.用红颜料涂抹白纸,白纸变红了是化学变化。
()15.人的开心、难过等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有关。
()16.药物治疗和食物中毒都与化学变化有关。
()17.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中,只是颜色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2022新版)16一. 教材分析本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如碳酸盐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还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如碳酸盐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汽水喷发、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碳酸盐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反应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每组实验包括碳酸盐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单元自主检测卷(一)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含答案)(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8分)1.在白米粥中滴加碘酒会变成蓝色,说明粥里含有()。
A.淀粉B.蛋白质C.脂肪2.下列几项中,与其他几项属于不同反应类型的是()。
A.磁铁吸住铁钉B.铁钉生锈C.铁丝折弯3.学校放学后,每个教室都要喷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消毒属于()。
A.没有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4.厨房中,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糖结块B.冷水烧开沸腾C.天然气燃烧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产生大量气泡B.溶液颜色变淡C.铁钉上附着红色物质6.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细木条火苗马上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点。
A.无色B.透明、比空气重C.不支持燃烧7.减缓铁生锈,下列方法最可行的是将铁()。
A.涂上油漆B.冷冻C.浸在水中8.下列三组实验,铁钉生锈最快的是()。
A. B. C.9.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B.在水中的半根C.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10.菜刀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锈斑的程度(从严重到轻微)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切酸菜后放置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③切完菜后用水冲洗④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③②④11.小科同学在做“铁钉生锈”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测不符合,他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记录下来,重新实验B.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索C.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测相符12.下列物质变化都伴随着颜色改变,其中与另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加热白糖至黑色B.把红墨水加入水中C.在淀粉上滴碘酒13.泡沫灭火器里面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灭火时,两种液体混合,能喷射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所以泡沫灭火器灭火利用的是()。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吗?活动意图说明:挖掘学生对水的认知前科学概念,揭示课题。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关于垃圾填埋,你有什么看法?学生活动31.阅读教材第72页内容。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3.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4教师活动21.把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教师活动33.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
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3.出示教师拍摄的视频。
(视频内容为模拟实验)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教师活动4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你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2.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你知道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吗?3.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4.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5.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6.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5.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发现,填埋带来的环境问题。
根据发现的问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这样的经历,符合STEM的理念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1.除了填埋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2.阅读教材73页,试着分析焚烧垃圾的优点和缺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下列变化中,与另外两个变化不同的是( ) 。
A. 轮胎爆胎B. 蜡烛燃烧C. 蜡烛融化3.下面物质的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A. 蜡烛燃烧B. 灯泡内壁变黑C. 铁水变成铁块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打开冰箱门后有白烟B. 糖加热变黑色C.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5.经过大量的研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B. 水蒸气C. 氧气6.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铜钱日久成了绿色B. 豆子掉在地上脏了C. 米饭放了两天馊了D. 燃烧的蜡烛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A. 氧气B. 水蒸气C. 二氧化碳8.关于蜡烛燃烧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过程中,蜡要先熔解成蜡油,所以是物理变化。
B. 蜡烛燃烧过程中,会发光发热,所以是化学变化。
C. 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9.面粉做成馒头,()。
A. 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 产生了新的物质C. 只发生了物理改变10.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水蒸气二、填空题11.探究食盐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的猜想:我的方案:我的发现:1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气体,该气体能够周围热量,所以感觉盛有该气体的瓶子“凉凉的”。
1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和两类。
1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1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变化。
16.如图实验是研究的实验。
相同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
图的铁钉生锈多。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人、动物、植物、房子等都是由()构成的。
2.厨房中有许多物质,它们有不同的()和()。
3.厨房中的物质会不断的(),如,米煮熟会变成饭,冰箱里的水会变成冰。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有些变化只改变的物质的()、()等,我们称这种变化为();而有的变化产生了(),我们把产生了()的变化叫作()。
5.泡沫灭火器喷出泡沫、放烟花和铜狮生锈都有()产生,属于()。
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1.有些化学变化会产生(),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产生()气体。
2.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当白醋滴入有小苏打瓶盖中时,有()产生,属于(),其它五个瓶盖()产生,属于()。
3.收集产生的气体打翻瓶盖后,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使密封袋()。
4.二氧化碳使一种()的气体,能(),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
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1)将一个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发现玻璃杯内壁有()产生。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玻璃片上会留下黑色的()。
(3)蜡烛燃烧有()产生,属于()。
2.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1)起初,白砂糖(),这是()。
(2)后来,熔化的白砂糖变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黑色固体,我们还会闻到特殊的气味。
()和()都是新物质,所以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
3.用面粉烘制蛋糕、钢铁生锈、虾煮熟变红都有()产生,都属于()。
4.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
酸雨会(),()。
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等。
有时这些现象会()发生。
2.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1)几天后,没有水的铁钉(),被水完全浸没的铁钉也(),一半被水浸没的铁钉()。
(2)铁在()共同作用下才会生锈。
3.并非所有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2017秋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卷(含答案)一、判断题(10分)1.我们周围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人体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2.冰与水是两种物质,所以冰融化是化学变化。
()3.岩石很坚固,不会发生变化。
()4.通过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可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5.将土壤放入清水中,搅拌后静置,泥水沉淀下来,但这仍是物理变化。
()6.所有能产生气体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7.婴儿的生长是化学变化。
()8.地球上矿石资源的存在与化学变化无关。
()9.有些化学变化本身是很美丽的。
()10.化学变化既有让生活美好的一面,也有破坏我们生活的一面。
()二、选择题(40分)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
A.会变化B.不会变化C.不会改变2.一把铁制剪刀,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剪刀剪窗花B.剪刀越磨越锋利C.剪刀放在水池边后生锈3.下列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玻璃杯碎了B.天然气燃烧C.盐溶于水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5.像易拉罐压扁、木条折断这样的变化,称为()。
A.物理变化B.物变化C.化学变化6.固态白糖加热后变成液态白糖,这个过程中白糖发生了()。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产生的结果。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冰川融化8.灯发光属于()。
A.物理变化B.物质变化C.化学变化9.下列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两个不一样的是()。
A.小苏打和水B.紫甘蓝和水C.紫甘蓝和白醋10.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1.用面粉制作蛋糕的过程中,()。
A.没有新物质产生B.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发生了化学变化12.下列方法中,不可以防止铁生锈的是()。
A.将铁制品放在阴凉处B.给铁制品涂油漆C.将铁制品放在干燥的地方13.从石油中提炼燃油,属于()。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课堂达标》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1~3√×√2.1.C 2.C A3.略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鳞片扁平 2、汁液草铃虫2.1.C 2.B3.观察点:新教学楼2左侧花圃名称:蜗牛观察到的现象: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头上有触角。
新的发现:蜗牛有许许多多放入牙齿,爬行所经过的路上留下白色胶质,有明显的痕迹。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1~3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1.A2.B C D A E2.猜测:放大镜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视野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方法:(1)先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
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2)把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
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3)比较前两者之间距离、图像范围大小。
实验现象及分析: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1)B C D A E G H (2) C B D A2.实验探究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1. ×2.√2.调查研究调查问题: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主要观点摘录: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很容易与氧气结合,又很容易与氧气分离,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例如:肺部)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各种组织)就会分离。
红细胞把肺里的氧气装上,运到各种组织里,把氧气卸下。
形成的认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到达各种组织把氧气卸下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1~3 ××√2.1~3 C C B3.实验探究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1.1~4 ××××2.1~2 B C3.实验探究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龙门中心小学许志红)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1)×(2)√(3)√(4)√2.实验探究选择的物质:面包实验方法1:用手按压面包,观察面包实验方法2:用镊子取一些霉菌放在面包上,过几天观察面包实验现象:实验方法1中面包被压扁;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面发霉了实验记录及分析:实验方法1中面包只是形状改变,还可变回原来的样子;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生成了新物质——霉菌。
2022-2023年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下列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是( )A. 蜡烛燃烧B. 冰块融化C. 苹果腐烂D. 钢铁生锈2.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A. 在空气中的一半B. 在水中的一半C. 空气和水交界处D. 无法确定3.有关填埋垃圾后的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雨水溶解垃圾里的有害物质,容易污染地下水B. 垃圾堆久了会产生气体,污染空气C. 垃圾填埋后,在其上面能种植任何植物4.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火柴燃烧B. 玻璃破碎C. 铜生锈5.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往米饭上滴碘酒产生了新物质,米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B. 铁生锈后变得比原来更光滑、更容易被磁铁吸引C. 加热白糖的实验中,白糖只有颜色发生变化,物质没有发生变化6.下面的变化中,( )生成了新物质。
A. 磨碎小麦B. 把石块砸碎C. 鸡蛋放进醋中7.下列做法会加快铁生锈速度的是()A. 放在潮湿的地方B. 放在干燥的地方C. 外表涂上油漆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A. 氧气B. 水蒸气C. 二氧化碳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水结冰B. 铁块锻打成锄头C. 植物光合作用制成造出养料10.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一段时间后,玻璃杯中留有的液体()。
A. 全部是白醋B. 全部是水C. 含有新物质的液体二、填空题11.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变化。
12.根据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变化和变化。
13.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
14.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等,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将之称为。
15.物质变化可以分为变化和变化。
16.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试卷(附标准答案) (完整)一、选择题1.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错误的是( )A. 将铁制品擦净并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油B. 将铁制品擦净后放在干燥的地方C. 将铁制品用水清洗后直接放置D. 在铁制品的表面上镀上一层其他的金属2.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草坪上放置“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B. 积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C. 人类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可以随意开发自然资源3.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
A. 使用一次性用品B. 重新使用C. 选择精美包装物品4.在加热白糖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白糖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以下几种现象,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⑴有气泡产生⑵熔化成液体⑶变成黑色物质A. (1)(2)(3)B. (3)(2)(1)C. (2)(1)(3)5.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生锈的原因是()的共同作用A. 水和氮气B. 水和氢气C. 水和空气6.“把易拉罐压扁”,“水结冰”,这两种变化过程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B. 物质的成分都发生了改变C. 物质的颜色都发生了改变7.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沙子和黄豆混合B. 制作柠檬汽水C. 叠纸飞机8.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下列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冒出大量气泡B. 听到“吱”’“吱”声C. 用手触摸杯子外壁,会感觉冷D. 能闻到二氧化碳的气味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水结冰B. 铁块锻打成锄头C. 植物光合作用制成造出养料10.默然发现螺丝钉的表面已经被锈蚀成了红褐色,如图所示,他推测制造这枚螺钉所用材料中应该含有( )。
A. 纯铜B. 铝合金C. 生铁二、填空题11.蜡烛受热熔化,只是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而蜡烛燃烧是产生的变化。
1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变化。
13.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第2课垃圾的处理(一)背景和目标日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还有相当部分垃圾是露天存放,未作适当处理。
填埋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主要方式。
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单填埋,时间长了,可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
学生一般都知道垃圾最后是要集中填埋的,但他们没有去想垃圾集中填埋会产生什么问题。
这一课就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设计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合理的垃圾场”,了解焚烧方法的利弊,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
科学概念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安全课文首先质疑人们通常使用的挖坑填埋垃圾的方法是否安全。
然后介绍了做模拟实验的方法,再后是明确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各部分代表着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最后从模拟实验现象扩展到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讨论简单填埋垃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本课模拟实验是模拟垃圾填埋场在雨水的浸泡下发生的变化一污染地下水。
实验中的细石子和其中的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下雨。
在模拟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埋在细石子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弄成墨水色了,这说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
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要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通过研究,学生会感到简单填埋垃圾不是个好办法!第二部分探索垃圾的最终处理方法中的“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要让学生从地基不稳固和土壤可能有毒来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垃圾的处理同步练习(II )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1题;共23分)
1. (2分)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优点:________
缺点:________
2. (2分)处理垃圾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等,但这些处理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 (2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________ 、________等。
4. (1分)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________里烧掉。
5. (2分)普通的垃圾填埋的方法,会污染________和________。
6. (4分)垃圾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修建________ ________。
但是不能用来建筑________和种植________。
7. (6分)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8. (1分)________处理方法是一种最通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9. (1分)垃圾填埋场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________。
10. (1分)垃圾填埋场喷水代表________。
11. (1分)垃圾填埋场瓶子底部的水变色了代表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3题;共6分)
12. (2分)各种垃圾处理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
13. (2分)生活中的污水可以直接排到海里。
14. (2分)填埋垃圾的方法是最安全有效的。
三、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5. (5分)现在人们处理垃圾主要有哪两种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共11题;共2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二、判断题 (共3题;共6分)
12-1、
13-1、
14-1、
三、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