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32
情景一:张謇出生前的家庭状况,父亲在田里耕地,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可是这种生活到鸦片战争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母亲她不织布了,她说自己织的布既费时间又不好看,还不如去买洋布划算,洋布又便宜又好看。
父亲也在田里改种了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可以拿去卖给钱,等卖了钱,可以去洋行买洋布,给家人做洋布衣服。
情景二:在这样世代耕读传家的家庭中,张謇降生了,他自幼聪慧好学,16岁中秀才,以后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五次都未得中。
但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到北京,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情景三:期间张謇了解到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等,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并且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情景四:到1894年41岁的张謇考中状元,这一年恰逢甲午中日战争,后因目睹了列强的侵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国是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并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情景五: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事业的规模,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然而此时对于我国能自己生产的日用品人们竞相购买,“洋货”无人问津,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
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
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
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此时张謇已年近花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但是好景不长,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到了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经400万两,危机开始出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知识目标: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张謇、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点0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与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内优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清政府时期的洋务企业的比较【易错提醒】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受双重压迫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