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鞘细胞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64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者:夏计划邹国耀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09期[摘要]脊髓损伤(SCI)由于损伤机制的不同,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是直接损伤,多为创伤性的,具有不可逆性。
继发性损伤为创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等,具有可逆性。
既往有不少学者在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伤的治疗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有不少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涌现,现就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人员或医务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脊髓损伤;治疗;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R6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46-03脊髓受到外力造成的直接损伤为原发性损伤,直接损伤后会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即脊髓继发性损伤,一旦造成损伤,后果较为严重。
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较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传统的方法通过手术解除压迫,内固定使脊柱恢复原有的序列及稳定性,以及药物,高压氧等非手术治疗手段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但在神经细胞的恢复方面效果不佳,因此涌现出新的治疗方式,如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
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
1 手术治疗SCI后早期行内、外减压术,结合牵引、过伸等整复骨折脱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稳定脊柱等方法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颈髓损伤:根据脊髓腹侧或背侧受损的情况及适应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陈雄生等[1]报告3163例颈前路手术,发生颈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占总例数的0.41%。
胸腰段脊髓损伤:可根据具体损伤类型采用前路、后路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来处理严重而复杂的脊柱结核、胸腰椎骨折和脱位等。
金大地等[2]报告25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发生神经损伤22例,其中有16例完全恢复,马尾神经损伤未完全恢复4例。
实时三维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应用于脊柱畸形的矫正中,增加了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性,降低螺钉重植率,大大降低了医源性损伤[3]。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神经调节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3秋·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严重创伤引起的脊髓损伤会导致排尿功能障碍。
以脊髓损伤大鼠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大鼠自身残留的脊髓和神经进行手术,构建新的人工反射弧()A.兴奋在新构建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支配膀胱收缩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C.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D.人工反射弧建立成功,可检测到新的突触形成2.(2023秋·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由2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每条肽链含119个氨基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
过量表达的BDNF能够修复突触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DNF至少含有236个肽键B.高温加热可破坏BDNF的空间结构C.BDNF基因敲除的小鼠完好突触数量比对照组多D.增加内源性BDNF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方向3.(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D.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4.(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材料。
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受到胞外Na+浓度影响。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测定神经元电位应在与内环境相似条件下进行B.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K+外流相关,与Na+无关C.动作电位值随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而升高D.静息时,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5.(2023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会发生信号形式的转换。
复方樟柳碱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1-07-20T10:33:50.183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沈凌飞胡美君[导读] 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保护其效应神经元,不同程度的减轻损伤造成的后果,并能促进其再生及功能恢复[7]。
沈凌飞胡美君(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永康321300)【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视神经挫伤患者共17例18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此为治疗组。
常规治疗14例14眼为对照组。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疗效(89%)明显优于对照组(6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鼠神经生长因子;视神经挫伤【中图分类号】R7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73-002视神经挫伤是一种视力损害严重、预后极差的急性眼外伤,间接性较为常见。
国外一般主张早期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但有效性存在争议[1]。
我科自2007年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住的视神经挫伤患者31例32眼,伴有眼球破裂伤、视神经管骨折、眶壁骨折碎片损伤视神经者未归入本组。
其中男25例26眼,女6例6眼,年龄4~66岁,平均31.4岁。
视力:无光感 4眼,光感 6眼,眼前手动~0.1 18眼,0.12~0.3 4眼;病程2h~6h者24例,6~24h者5例,2例超过5d。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7例18眼,对照组14例14眼。
1.2诊断①有明确的眼部或头部外伤史;②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③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④伤后早期眼底正常。
嗅神经:嗅神经走行:嗅神经(嗅丝)分布于鼻甲上方及鼻中隔上1/3的嗅粘膜,起始于鼻腔粘膜的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它们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向上穿行在粘膜下层交叉形成丛状,最终形成约20条神经束,称嗅丝。
嗅丝排列成内、外两组穿过筛骨筛板的筛孔,入前颅窝,穿硬脑膜、蛛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终止于嗅球。
显微解剖发现嗅神经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形成的嗅鞘包裹,毗邻嗅鞘间可相互交通、汇合。
嗅球成扁椭圆形,位于额叶与筛板之间。
嗅球后极延续为嗅束,走形在前颅窝底直回与内侧眶回之间。
嗅束三棱形,底面向颅底,尖端突入直回与眶回之间,并成为两者的分界。
蛛网膜包绕嗅束,底面平滑,顶部与额叶底部蛛网膜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分支与嗅球、嗅束几成平行走行。
嗅束与视神经成锐角相交,其间为大脑前动脉Al段。
嗅束于大脑前动脉Al 段处延续为嗅三角,并于前穿质前部分为内侧嗅纹、外侧嗅纹进入脑实质。
视神经: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后穿过巩膜筛板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长2.5~3cm,行向后内,穿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颅内段长约1~1.2 cm,向后内走行于垂体前方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
视神经长约40mm,向后内方穿经眶尖的视神经管进入颅腔,两侧的视神经汇合在视交叉。
视神经全长可分为4部:眼内部、眶部、管内部和颅内部。
眼内部:是自视神经盘至穿出巩膜筛区的一段,长约1mm。
眶部:长约30mm,是从巩膜筛区到视神经管的一段,视神经穿出巩膜后向后内侧行,被眼球筋膜的后部包绕。
在眶部后段,视神经被4块眼直肌包绕,视神经与各眼直肌之间充塞许多脂肪。
在视神经的上方,有上直肌覆盖,在该肌与神经之间、视神经中后1/3处,有鼻睫神经、眼动脉及眼上静脉,自后外侧跨神经的上方至前内侧;还有动眼神经的上支与视神经相邻。
在视神经的下方,有下直肌,两者之间有动眼神经的下支与之相邻。
在视神经后部的外侧与外直肌之间,有眼动脉、睫状神经及展神经。
大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siRNA的设计及其有效性验证的体外实验方法作者:郑翔,李瑛,孙运花,丁艳,毕文杰,周雪【关键词】 RNA干扰;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 大鼠; 体外实验RNA干扰(RNA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巨大医疗应用潜力的反向遗传学技术[1]。
该技术有双链干扰RNA设计与合成、序列有效性的体外实验验证和体内实验等重要环节[2]。
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
与植物和低等动物不同,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进行RNA干扰的条件更加苛刻,尚存在许多困难。
比如,体外实验中,小干扰RNA(siRNA)的设计和有效性验证必须依据特定的规律[3-5],并且对操作的要求较高。
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很多siRNA的设计、合成和效应验证在操作上有很强的规律可循,具备一定经验后就能事半功倍。
因此,我们以大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CNTF)的RNA干扰为例,介绍siRNA 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有效性验证的全过程,,希望这些经验能够为其他实验人员提供一些有帮助的信息。
1 材料和方法1.1 大鼠CNTF siRNA分子的设计合成和修饰在PubMed主页(网址http:∥,大鼠CNTF的cDNA序列链接Accession号为“NM_013166”。
进入Invitrogen公司的BLOCK iTTM RNAi Designer主页,选择“siRNA”设计模式(即19nt靶序列选择),然后依次进行如下操作:将大鼠CNTF mRNA的Accession号输入到“Accession number”对话框中,勾选“Open reading frame(ORF)”选项(表示在开放读码框中寻找靶序列),选择物种为“Rat Rattus norvegicus”,选定G/C百分比为35%~55%[3],选定“Default motif pattern”,最后点击设计按钮。
452013年2月第20卷第4期的填充根管,经垂直加压后能够更为吻合的封闭牙胶与根管壁之间的微隙。
研究显示,即刻桩腔预备可以显著减少P 钻的振动和牙胶在被切断时产生的应力,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具有更好的封闭效果[2]。
Cortisomol 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同属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具有颗粒细小、不溶于水、凝固时间长和流动性好等优点[3]。
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比较,Cortisomol 糊剂主要增加了赋形剂和醋酸强的松龙盐。
赋形剂可增强根管壁与糊剂的黏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封闭效果。
醋酸强的松龙为糖皮质类激素,可减轻根充术后根尖的疼痛和肿胀,改善患者主观体验,增加医疗配合程度[4]。
此外,多聚甲醛干燥硬化根尖残留的牙髓组织,降低了菌体生存环境;并有直接消毒作用,减少根管感染。
红色氧化剂便于清楚操作,也有一定的润滑和消毒作用。
大锥度根管扩大预备,可有效增加根尖区牙胶含量,使充填更加密实[5],从而达到更好的封闭效果。
从临床统计来看,观察组染液渗入根管内壁的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
陈梅等[6]研究显示,Cortisomol 糊剂根尖微渗漏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我们认为,Cortisomol 糊剂封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考虑,并建议根管充填后即刻进行桩腔预备。
参 考 文 献[1]张磊.即刻桩腔预备后不同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7):418-419.[2]池学谦,张成飞,冯雅君,等.即刻桩腔预备对三种根管预备方法预备的直根管根尖封闭性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22(5):532-534.[3]汪黎明,张洁.比较2种根管充填糊剂对根尖封闭性的作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6):655-656,660.[4]肖丹,高燕,黄小兰.Cortisomol 根管糊剂根尖封闭能力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319-320.[5]池学谦,曹翠丽,冯雅君,等.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直根管即刻桩腔预备根尖封闭性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2008,28(9):455-457.[6]陈梅,冯云枝.桩道预备及桩核修复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6(5):512-515.(收稿:2012-08-18)(发稿编辑:高淑红)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视神经在眼科外伤患者应用效果李 萍 王小青 王双珠眼外伤分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大类。
脊髓损伤的诊治指南【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患。
大多源于交通伤、坠落伤、暴力或运动等,在现代社会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脊髓一旦发生损伤、坏死,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减轻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发病机制】研究表明,SCI有两种损伤机制参与,即原发性损伤(包括机械损害、出血等)和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被动地发生在损伤后短时间内(一般认为4h内),是不可逆的。
而脊髓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损伤后的数分钟到数天内逐渐形成,并伴随一系列的细胞内代谢和基因改变,有时继发性损伤产生的组织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原发性损伤。
由于继发性损伤的可干预性,可以通过早期、积极、正确的医疗干预来预防和减轻的。
因此,如何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及给予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近些年来关注的热点。
继发性损伤的机制较多,主要有血管机制、自由基损伤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钙介导机制、一氧化氮机制等。
1、血管机制SCI后的血管改变为即刻的及延迟的局部效应和系统效应。
局部效应包括微循环的进行性下降,脊髓血流自动调节的紊乱及脊髓血流量(SCBF)的下降。
系统效应包括全身性低血压、神经源性休克、外周阻力降低及心输出量的减少。
具体机制如下:①严重SCI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脊髓自动调节血流的能力丧失,使得脊髓组织局部血供不足。
②微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水肿。
③损伤后产生的血管活性胺(儿茶酚胺)及一些生物化学因子如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肽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内皮素、血栓素A2等均可影响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小板聚集,血管栓塞。
④创伤后脊髓内存在早期广泛的小血肿,特别是灰质内血肿可导致灰质周围白质的缺血,因为脊髓内半部分白质的血供是由沟动脉分支穿过灰质而来。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与眼病的相关研究胡淑琴;徐国兴【摘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是神经保护因子中被研究的最多的因子之一,细胞包囊技术(encapsulated cell technology,ECT)为CNTF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损伤等眼部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CNTF与眼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CNTF) is one of the most studied neurotrophic factors.Encapsulated cell technology provides a safe and effective rout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NTF.A large body of evidence shows that CNTF has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n glaucoma,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optic nerve injury and other eye diseases.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NTF in eye diseases.【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05【总页数】3页(P881-883)【关键词】睫状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包囊技术;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全色盲【作者】胡淑琴;徐国兴【作者单位】350005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眼科研究所;350005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引用:胡淑琴,徐国兴.睫状神经生长因子与眼病的相关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17;17(5):881-883许多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视神经损伤、青光眼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由于特定的视网膜细胞的坏死凋亡,导致视力逐渐丧失,甚至失明。
Bcl-2在视神经损伤的运用效果的相关进展曾奎;马林昆;曹霞【摘要】Bcl-2是从滤泡上B细胞内分离出来的一个原癌基因,与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近年来,其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实验中,尤其表现在眼科领域的视神经损伤的研究中,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命期限,不能促进细胞增殖.然而在其他一些实验中,Bcl-2的抗凋亡作用却不明显,对于某些基因突变所致的凋亡无阻止作用,针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3(013)010【总页数】3页(P1998-2000)【关键词】视神经损伤;抗凋亡;运用【作者】曾奎;马林昆;曹霞【作者单位】650101,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650101,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650101,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视神经损伤是由许多眼部疾病所导致的视功能损害原因的一种,严重时会造成患者视神经的萎缩和视功能的不可逆丧失。
临床上导致视神经萎缩的疾病有多种,如青光眼、视神经挫伤、视神经管骨折、遗传性疾病Leber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神经节苷脂病、视神经炎和视神经病变)等[1]。
由于人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属于中枢神经元,不能去分化替代已丢失的细胞,如何对已发生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萎缩的视神经进行有效的逆转治疗,一直是眼科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问题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而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表。
故探讨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题,不仅对视功能的恢复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2]。
纵观近年来对视神经损伤后促进再生因素的研究,可分为三大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抗凋亡药物;(2)维生素类;(3)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4)神经营养因子;(5)其他brimonidine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A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综 述1841年法国医学家Francois Aran 报道一种新的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他在1850年共报道类似病例11例,称之为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1],1853年Craveilhier对Aran报道的1例PMA予以尸检,发现脊髓有病变[2], 1874年Charcot明确提出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概念(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Charcot的临床及病理描述非常确切,至今仍无很大变动,其中最关键部分认为存在脊髓中皮质脊髓束,前角及脑干运动核的原发性病变,而神经根和肌肉改变为继发性变化[3~5]。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遗传因素;(2)氧化应激;(3)兴奋性毒性;(4)神经营养因子;(5)环境因素;(6)自身免疫;(7)细胞骨架和轴索运输障碍均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6~7]。
长期以来人们就采取了许多种方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血浆置换,转移因子,生长激素,免疫球蛋白,力如太,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等,以下主要介绍近期开展或在临床运用的一些治疗方法。
抗兴奋毒性药物Riluzole:商品名力如太,化学名2-氨基-6-三氟甲氧基苯并噻唑,现在美国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常用药物。
力如太虽不能根治AL S,也不能显著改善症状,但能明确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和推迟气管切开的时间。
目前认为力如太至少有四种作用机制:(1)通过直接但非竞争方式或间接机制阻断兴奋性氨基酸受体;(2)直接灭活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阻断去极化引起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激活;(3)有效抑制突触前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释放;(4)激活细胞膜上G蛋白,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
1.receptor:感受器,是指分布在各组织器官上,具有多样化的形态结构和不同的生理功能的周围神经末梢,可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换能作用。
根据所感受和传导的情报不同分为①外感受器②本体感受器③内脏感受器;根据形态和构造特点,分为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当组织受到伤害时释放致痛物质,如5-羟色胺、组织胺或钾离子等)和包裹神经末梢(环层小体感受深压觉,触觉小体感受触觉,Ruffini 是温觉感受器,Krause感受冷觉冲动)。
2.Purkinje细胞:浦肯野细胞,是小脑的抑制性投射神经元,分布在小脑皮质内。
此细胞在小脑皮质内约有1500万个,胞体呈梨形,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尼氏体,呈同心圆排列。
浦肯野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的唯一传出成分,可穿过颗粒层入白质,其终末多终止于小脑核,少数出小脑直接止于前庭核。
其轴突发出返回侧支于浦肯野细胞体、近侧树突及位于颗粒层浅层的Golgi细胞接触。
purkinje细胞在运动协调中起重要作用。
3.Waller变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由损伤部位向远侧的纤维发生溃变,终于消失。
但只要将损伤部位吻合起来,即可由损伤部位的近侧轴突断端发生新芽,经过一定过程,最后到达它原来所支配的靶区而恢复其机能,这一现象在19世纪中叶被Waller发现,被称为Waller变性。
4.broca氏区:布罗卡氏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颞下回后部(44、45区),与说话机能有关。
如果此中枢受损,患者咽、喉、舌、唇肌并不瘫痪,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句子,严重者仅能说出简单的字,称运动性失语症。
5.基板和翼板:神经管分化后,由于各种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以及管壁各部增厚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中央管随之变为左右压扁的裂隙状,在横断面上形成内菱外方的形状。
神经管侧壁的背侧部和腹侧部发育较快,背侧部称为翼板,腹侧部称为基板。
翼板与基板之间的沟称为界沟。
翼板是与感觉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聚集处,基板则发出运动神经元。
睫状神经节名词解释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是人体中的一个神经节,位于眼眶内,是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之间的交感神经节,也是眼部的运动神经核团之一。
以下是睫状神经节的主要功能和组成成分的解释。
1. 神经节的组成成分:睫状神经节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被分为两大类,“前根神经细胞”和“后根神经细胞”。
前根是由眼球痛觉纤维组成的迷走神经的分支,后根是由动眼神经运动纤维组成的三叉神经的分支。
2. 神经节的位置和形态:睫状神经节位于眼眶的后部内侧,靠近眼球的后侧壁。
它是由两个三角形的神经节体组成,这两个神经节体之间通过交感神经纤维相互连接。
3. 运动功能:睫状神经节参与调节眼球的调节运动,是调节眼球晶状体调节力的重要部分。
睫状神经节内含有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交感神经纤维与视觉神经和肌肉相连,以控制晶状体和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从而调节眼球的视力。
4. 血管收缩功能:睫状神经节中有收缩血管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纤维与眼部的血管相连,参与控制眼睛周围的血管收缩,从而调节眼压和血管扩张。
5. 痛觉传导功能:眼球痛觉纤维的轴突先聚集为“前根神经细胞”,然后在睫状神经节中交会,并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分支。
这些纤维负责传导眼球和眼眶的痛觉刺激,使人感到眼部的疼痛。
6. 连接其他神经核团的重要中继站:睫状神经节是神经传导的中继站,与其他神经核团相连,如三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等。
通过这种连接,睫状神经节传递来自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神经信号,参与眼球运动的调节。
总之,睫状神经节是位于眼眶内的一个神经节,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眼球的调节运动、控制血管收缩、传导眼球痛觉刺激以及连接其他神经核团等。
它在眼部的神经控制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