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湎(miǎn)精湛(zhàn)淋漓尽致(líng)B. 狂澜(lán)颠簸(bǒ)谈笑风生(shēng)C. 憔悴(cuì)融会贯通(huì)面面俱到(jù)D. 精益求精(jīng)比翼双飞(yì)雕梁画栋(dò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仍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B.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政府决定加大科技投入。
C. 由于气候变化,这个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紧张。
D.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火树银花,夜色璀璨。
B.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C. 前仆后继,英勇无畏。
D. 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我国古代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
B. “你有什么想法?”他问道,“我都想听听。
”C. 他拿起笔,开始写起了日记。
D.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他问。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城市。
B.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C. 那个湖面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的云彩。
D. 那座山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6.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他的文笔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B.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次却一落千丈。
(一蹶不振)C. 他的计划非常周密,没有一点漏洞。
(万无一失)D.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掌声雷动)7.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句是()A. 原句:他昨天晚上学习了两个小时。
变换后:他昨天晚上两个小时都在学习。
B. 原句:他非常喜欢音乐。
变换后:他喜欢音乐。
C. 原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
《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
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
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
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
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
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
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一)(原卷版)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
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已逐步融入各领域,智慧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
①_________“以往,上下班高峰期,总是人多车少,公交要等很久。
”福建厦门市民李红告诉记者,近期,高峰时公交车频次增多,等车时间明显缩短。
“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
”据厦门鹭城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服务中心负责人董丹丹介绍,厦门公交集团联合福建移动打造5G智慧“公交大脑”,为3500多辆公交车装上“5G安全节能智慧诱导系统”,实现“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
根据平台“流量、流时、流向”实时分析,厦门公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智慧投放“区间灵活公交”450余辆,改变此前固定线路、固定班次模式,实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高效运营。
新技术助力,不但提高出行效率,还提升了市民乘车体验。
同时,新技术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新方便。
②_________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导览员“敦敦”数智形象正将游客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
古典华丽的穹顶,五彩斑斓的彩绘壁画,在5G与AR技术结合运用下,洞窟立体重现在游客眼前。
在“敦敦”引领下,真实世界和数智世界相互交融,眼镜里原来静态的壁画“活”了起来。
今年1月,由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敦煌AR 智能导览”系统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艺术展中投入使用,备受游客追捧。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踉跄(liàng qiàng)恍若(huǎng ruò)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B. 瞠目(chēng mù)祛魅(qū mèi)水乳交融(shuǐ rǔ jiōn róng)C. 蔑视(miè shì)畸形(jī xí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具有创新精神,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B. 由于近年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纷纷围在黑板前,讨论着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
B. 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破解了那道复杂的密码。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街道上积水严重,交通几乎瘫痪。
D.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B. 她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可以说是满堂喝彩。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1及答案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1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
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
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
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
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翘首以盼惊心动魄草长莺飞B. 豁然开朗息息相关震耳欲聋C. 毛遂自荐悬梁刺股声东击西D. 气壮山河赏心悦目拔苗助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所以这次活动不得不推迟。
B.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给全体教师提供一次培训的机会。
C. 他的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但并不骄傲自满。
D. 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请大家放心。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他在比赛中一马当先,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她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 这个计划已经上报给了领导,等待他们的审批。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公园位于市中心,环境优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 “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吧!”小王兴奋地说。
C. “你听说了吗?明天学校要举行运动会。
”老师问道。
D. 他正在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文明。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
B. 老师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 他看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走进历史历史是一座巍峨的长城,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历史是一片浩瀚的星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走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历史的长城,由无数英雄豪杰的奋斗组成。
他们或戎马倥偬,或文治武功,或坚守信念,或勇于创新,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成为世界强国;成吉思汗征服四方,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2023届黑龙江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如今的中国造船业,各项指标已连续多年雄踞世界第一。
而走完西方百年走过的路,中国人仅仅用了四十年的时间。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2881万DWT(DEAD WEIGHT TONNAGE的缩写,指载重吨,计算方式为:该船舶的“最大排水量”(MDT)减去“船舶自重”(LDT)),承接新船订单5818万DWT,手持船舶订单超过2亿DWT。
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29.5%、37.7%和35.5%,三大指标已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120.5万DWT,新接订单5845.9万DWT,手持订单19291.5万DWT。
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1.9%、48.5%、40.8%,造船三大指标第一次全面位居世界第一。
2017年8月,法国海运公司将9艘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的订单交给了中国造船企业。
近5年,造船业是中国对韩国、日本打击最重的行业。
2019年11月26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集团。
(摘编自刘爱国《大国造船简史:惊涛骇浪四十年》)材料二:2022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沪东中华,以及中国船舶股份旗下的江南造船和大船集团,三家大型LNG船(液化天然气运输专用船)接单企业手持订单已超过40艘,创下了历史最好接单纪录。
大型LNG运输船由于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被视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
其建造长期被韩国垄断,背后更是欧洲船企对关键技术的“严防死守”。
2008年,沪东中华成功交付首艘国产大型LNG 船“大鹏昊”号,成为全国首个建造此类船舶的船厂。
此后数年,沪东中华通过购买许可到推进国产化,自主研发5代LNG船,到2021年,其代表的中国船厂在全球新建LNG船市占率达10%。
全国高考语文卷模拟题及答案全国高考语文卷模拟题第Ⅰ卷阅读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写作专题(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1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漱溟说:“这个时代有一个误会,就是错把欲望当志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借用梁漱溟的一句话,指出一个错误的现象,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欲望当作自己的志气,从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这句话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我们应该把欲望当欲望,把志气当志气。
二是,我们不应把欲望当成志气。
三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误会”,更是时代的“误会”。
欲望和志气是有区别的:欲望满足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欲望满足后,人会感到空虚;志向实现的过程不见得是快乐的,更多是苦乐相伴,但实现后,人会感到有成就感。
欲望基本都是指向个人自身生理或心理需求的满足,或者小范围的很少的人。
而志向,指向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个体通过创新创造,为社会国家,甚至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关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欲望与志气的关系,摒弃过分的欲望,确立正确的志向,或者以志向为尺,规范自身欲望,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层进式的结构。
在开头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后,论证过程中可以先阐述欲望和志气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正确地区分和对待这两者;然后分析误把欲望当志气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后讨论误把欲望当志气对社会风气的危害,以及如何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最后总结全文,再次明确全文观点。
这样,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鞭辟入理。
论证过程也可以重点论述怎样摒弃个人欲望,树立长远的志向,如摒弃个人欲望,树立长远的志向,需要我们坚守内心之志,不随波逐流;摒弃个人欲望,树立长远的志向,需要我们走出小困局,实现大我突破;摒弃个人欲望,树立长远的志向,需要我们将个人融入时代,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等。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1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
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__”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
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__”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
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
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
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
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
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__”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
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
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
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
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语文1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语文1阅读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溯源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今人*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
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
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
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
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
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
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
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
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北京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
史料显示,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
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
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
西汉学者刘向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
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籍,勘正错谬。
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
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
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
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
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
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
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一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州市青龙中学贺克春一、解读考纲明考点(高考修辞考什么)(一)、2005年考试大纲: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表达应用*D级●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大纲解读: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呈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表达的趋向。
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注重概念,而是要求能正确判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并能判断这些修辞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进而辨别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演练高考明题型(高考修辞怎样考)㊣往年考修辞的方式例1、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看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是B。
B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快”作比。
例2、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解析:答案为C。
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 项为最佳答案。
例3、(2004湖北高考卷)下面是四个意思连贯的比喻句。
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参考答案:湖北是一座书库,武汉就是书库里最厚重的一本书;蛇山是一页纸,黄鹤楼就是纸上最神奇的文字。
地球好像一个部落,中国就是部落中的一个家庭;沿海诸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台湾就是其中最俏皮的一个。
江南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杭州就是少女的脸庞;西湖是水汪汪的眼睛,湖水就是眼中晶莹的泪。
★比喻修辞注意点:1、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2、类型:明喻、暗喻、借喻3、作用:使形象生动具体;使道理显明易懂4、要求:不同事物具有相似点;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情感例4、(2004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的第二联中“万壑松”表现了什么?(2分)参考:好像听到千山万壑中阵阵松涛(1分),写出了琴声的磅礴宏伟的气势。
(1分)例5、(2004全国高考卷)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在10—20个字之间)“鲜血诚宝贵,救人品更高” [化用]“真情流淌,血脉相通” [对偶]“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 [对偶]“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对比]“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对偶]“你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吗?你愿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 [设问]“一滴血,一片心,一份爱” [化用]例6、阅读文段,解释下文两处划横线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2)题。
坐在地球上,要食人间烟火。
说到生活生计,也许是“热胀冷缩”之故罢,物价上涨得猛了些。
当然腰包也在胀,但总是乌龟跑不过兔爷。
……赶上电视中“关公战乾隆”。
那关公本不用刀,但举刀杀人差可相信,而乾隆用一把扇子作万人敌则滑稽荒谬。
试想:天下没有不散的戏,任何“剧”只要“续”得太长,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
⊙解释上文中两处划横线的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2)题。
(1)句“但总是乌龟跑不过兔爷。
”隐含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工资虽然增加了,但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快。
(2)句“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
“隐含的意思是:(不超过25字)电视剧拍多长要适度,否则落得个越拍越差的结局。
小结:高考考点修辞部分既可以在第一卷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能在第二卷以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既可以在诗歌鉴赏题中出现,也可以在阅读题和语言运用题里出现。
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知识考查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同时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三、关注热点评练习(修辞考题怎样做)(一)、2005春晚会佳联欣赏:浙江上联: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江苏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练习1、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请你据此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凯歌高奏龙腾雅典下联:捷报频传虎啸中国(张超)红旗飘扬鱼跃中华(李君)捷报频传狮醒东方(修改)练习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中欧阳修与民同乐浔阳江头白居易与友共月(毛旭娇)大观园里贾宝玉与女同嬉(龚叶)长坂坡上张翼德一夫当关朱雀桥边唐后主与花同悲(虞涛)橘子洲头毛泽东为国分忧(沈一冰)天姥山上李太白携鹿共游(史金)滕王阁中王子安尽显才情(杨金伟)△对联与对偶1、去年高考“对联”是一大热点,今年春晚又大加渲染。
对联可以综合考查我们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推理、联想、表达等能力。
2、对联讲究对仗,是一种严格的对偶句。
3、对偶是一种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意义对称以及不重复用字的修辞方式。
(二)、2004感动中国颁奖词:刘翔(敬一丹宣读颁奖词的视频剪辑*郭征老师制作)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
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学生分析修辞方法。
孙必干(白岩松宣读颁奖词视频剪辑*郭征老师制作)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
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学生分析修辞方法。
练习3:下面是“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委会为巴金写的颁奖词(略有改动),情感色彩浓郁,思想内涵丰厚。
请你从下面所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说对象,仿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语言风格一致,结构基本相同。
司马迁李白曹雪芹鲁迅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与内容,了解排比的表达作用。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
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复用字。
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世间袒露的真诚,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在文字和生命中坚守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评讲学生习作:曹雪芹:历经一个时代,透视浮华千载,描绘社会惊迁,一个生命竟如此深邃。
他在只言片语中流淌的沉稳,纠正多少人心志的航船;他在现实中彰显的睿智,开启多少人性灵的窗户;他在语言和现实中自持的无畏、清醒、淡泊,在历史卷宗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锋芒。
(高三1班姜攀)李白:游走神州大地,见证华美盛唐,飞扬潇洒豪情,一个生命竟如此多姿。
他在诗词歌赋吟咏的率真,掸去多少人心灵的尘土;他在生命中坚守的纯粹,开启了多少人灵魂的枷锁;他在诗文和生命中挥洒的乐观、自信、激情,在文学史册中永远绽放明丽的光彩。
(高三1班蔡鑫延)鲁迅:跨越一个时代,纵观历史沧桑,抨击黑暗人间,一个生命竟如此深沉。
他在字里行间迸发的怒焰,点燃多少人心灵的火种;他在人世间燃烧的激情,照亮多少人精神的铁屋;他在文字和生命中秉持的正义、犀利、勇敢,在历史篇章里永远引导着前进的方向。
(高三1班周丽)小结: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2、仔细辨别,联系上下文了解修辞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3、答题全面,表述清楚明白,熟练运用修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关注热点,树立大语文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