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多三藏——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197.32 KB
- 文档页数:4
五台山大宝寺的善法堂是一座讲堂,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
它是忉利天诸天众的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们会集于此,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根据起世经卷六的记载,善法堂纵广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栏楯、七重铃网,皆为七宝所成。
堂中央有一高二十由旬的宝柱,帝释天之座设于柱下,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
此外,大唐西域记卷四也记载,如来往昔曾居于此堂,为其母说法。
善法堂的特色在于其柔软细滑的青琉璃宝地,触之如迦旃邻提衣。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十分的盛行,拜佛人数量庞大。
弘扬佛法就有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得道高僧也蛮多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着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
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
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爱马图。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
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
博通大乘小乘。
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僧人。
他们或者通过佛法教化,或者通过修行成就,或者通过文化传承,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
一、道元禅师道元禅师(1103年-1169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的禅宗大师。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正法眼藏》。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还成为了道教和儒家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他被誉为“禅宗开宗祖师”。
二、慧思和尚慧思和尚,原名李天福,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佛教僧侣和社会活动家。
慧思和尚在中国佛教界和社会界广受尊重。
他长期致力于传承中国佛教文化、弘扬慈善事业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他曾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南山禅寺副主持、中国象山寺住持等职务。
三、法相宗法相宗,原名孙佛,山东省即墨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曾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创立了法相宗,强调本质观念和所有东西的共同体性。
他的学说深受广大信徒的欢迎,被誉为佛教的一个大流派。
四、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和学者。
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尼师,这位福建人叫“随”,于是“因随”阿育王寺僧人便把他叫做“玄奘”。
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佛教历史上流传下来,并广泛被人们传颂。
玄奘大师曾多次出国考取佛经,行程数万里,克服了无数困难。
他所经历的困难并没有气馁他的决心,相反他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玄奘大师为佛教的传播和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中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他出生在安徽省,但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并不确定。
慧能大师在成为禅宗祖师之前,曾受过多次的重大的考验和斗争。
他曾逐步学会临听禅(或临济宗),由此开创出了禅宗的新领域。
慧能大师的学说对后世禅宗大师史学论坛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祖师们所信奉的“毗尼三藏”里所列的顶级圣者之一。
王台山的故事l圃第十六章长者发心论华严神英入化法华院且说入唐以后,因《华严经》中释迦牟尼金口宣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加之武则天又特别推崇《华严经》,将《华严经》送置大孚灵鹫寺中,遂将大孚灵鹫寺改名为大华严寺.其时大华严寺高僧云集,香火旺盛,成为人才汇聚的宝地.当时着名居士李长者,就在大华严寺的善住院摄心造论,将五台山的华严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为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写下了亮丽的一笔.华严宗是依《华严经》法界缘起的一个宗派,故又名法界宗.早在龙朔年间,长安的法藏,就从云华寺的智俨(华严二祖)研学《华严经》,继承了智俨的”一即一切,一切即法”,缘起无尽,又相互圆融无碍的理论.后来,法藏在发挥这些思想时有所突破,形成了”十玄缘起”等更为严密的理论,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五台山的华严宗学者,早在北魏时就有灵辩,北齐时又有昙义,昙训,祥云和明勖,隋代有法安,解脱,明曜,其中解脱禅师成就尤大,华严初祖杜顺,还于贞观十四年(64o)派弟子智冲入山取经.其时,五台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严圣地,独具地域特色的华严思想,吸引了各方佛子,出身于唐朝宗室的贵公子李长者,就是在这种时候来到了五台山.李长者又名李宾,号通玄,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州东南)人.他在年轻时就熟读诸子百家,并潜心钻研过老庄学说,尤其是对《易》理有极高的造诣.这位唐朝皇族子弟在传统文化浸泡中长大,却对佛教文化情所独钟,特别是对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的偏爱,如痴如醉,时时倾心研习,且颇有心得.他渴慕清凉圣山,因此常至五台山参谒,40多岁时,又一次来山,住在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当时他正在佛堂打坐,看到一位大德风一般飘到跟前,随手授予他一套《华严经》,转身又要飘飞,长者急忙喊道:”大德,天已经很晚了,你要到那里歇宿呢?”大德也不言语,只抬手朝北台一指,就好像有风一样,刮着他向北台的方向飘去.长者顿然领悟,显然是神圣点化, 于是他尾追着跑了出来,却是怎么也追不上,不一会儿,大德的身影就消失了.这时,华严寺的一个小沙弥法云过来说:”晚课就要开始了,你还在这儿转悠什么?”长者说:”我见大德向北台飞去了,可一下子怎么也看不到了?”法云便眯起眼, 2009年第5期五壹山他向北台望了一阵说:”你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么,哪里有什么大德?眼见天都这么黑了,谁还敢去斗牛宫(北台又称斗牛宫)?” 正在这时,北台顶上突然出现了一点灯光, 霎时间星火燎原,一派通明闪烁.长者望着那片金色火焰,就指着对法云说:”你看,那好像是一片神光?”法云定睛瞅了一会儿说:”哪里是什么神光,肯定是燃着野火了.”长者说:”野火燃着了有黑烟,你看这团火却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染.”法云一歪脖子,不以为然地说:”这么漆黑的夜空, 你还能看到黑烟尘吗?整个是有点神经病!”说完自顾自走开了.长者于是立即策杖动身,在夜幕中不顾一切向北台攀登,直到深夜才到得山巅.但见眼前火势愈加炽烈,方圆几十里都笼在火光中,就连草木花朵也都变成了金色.长者再向火里望去,却见大德果然就在火中,只见他头戴五佛宝冠,正在一棵翡翠树下讲经,上有数名飞天盘旋飞舞,周有数百名僧侣围坐谛听,其朗朗梵音,有如雪落泉响.长者见此景象,方知佛家境界,心想不如就此跳进火中,只要能到圣境中一游,即使死了也不冤枉.想罢,长者奋力纵身向火中一跳,刹那间觉得无比清凉,心中顿时恬然适然,法喜充满. 长者遂慌忙上前向大德施礼,可待他抬起头来看时,眼前却什么也没有了.长者于是就在台顶上息心坐禅,一坐就是三日,在寂然无思中神游了太空,诸天,他看到那里没有贪欲,没有欲望,没有宫殿,甚至没有形体,只是一个明明净净的世界.长者出定后,观摩了北台雄浑博大的现实世界,觉得北台地厚天高,涵容万化, 不可穷尽,正是华严境界.待他从北台下来,走到西谷口时,见身着仙衣的数个童子御风而行,童子见了长者问:”那天夜里,是你投身到我师父的佛光中吗?”长者说:”是呀,你的师父是谁呢?”童子说:”我的师父是妙德文殊.”长者听了,大吃一惊,一把拉住童子的衣袖,要求带他去见菩萨,童子说:”你一生的誓愿难道不是弘扬经法吗? 难道你后悔了吗?”长者痴痴地目送着童子飘飞远去,心想:弘扬经法是我一生想做的事,我乃一个凡夫,如今大圣授我经典,正是法恩难报,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于是一股热流涌满全身,发心决意造论释经.因五台山地处高寒,长者遂携经至盂县颖乡大贤村,在高山奴家闭门造论三年. 又至马加谷古佛堂侧,构土屋宴坐思维五秋.再到西北韩公庄,又度三冬.最后在神福山居土龛内,又是五年.期间,长者每天吃枣l0个,巴掌大的柏叶饼一个,故人称枣柏大士.据说长者此时已得大道,夜里常常口吐白光,借光造论,平日里,常有仙童为之汲水,猛虎为之驮经,此说尽管有点玄虚,但长者十余年来,不计寒暑,孜孜砣砣, 专注于一经,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华严经决疑论》四卷, 并有《略释》,《会释》十余卷等煌煌巨着.论着刚成,油灯熬尽,长者人也坐化(730年圆寂),真可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李长者的华严哲学,在智俨,法藏外别树一帜,其主要特点是阐明了:人本法界无尽藏中之不动智,所谓”自觉自心,本来是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皆唯智起”的观点.并从本觉智慧出发,凸现了”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的地位,提出了”华严三圣”圆融说:即”佛表根本智(果德),文殊表佛身智(智德),普贤表差别智(行德),三圣一体,始终一法,不可分割.特别是他用《易经》思想阐释《华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起即万有, 即妙用”的性起说,也即由此契入的”一真法界”核心思想.他还指出了”净土在心,此外别无净土”.李长者的华严哲学思想,思致新颖,见解独特,为诸家所未顾及.因此2009年第S期◎说,他不仅是五台山华严学的集大成者,华严学派的祖师,而且是对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学者.这里再说大华严寺的法云,l2岁出家,几年下来,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没背过,本是寺中的一位笨和尚,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那天李长者在北台见到了妙德文殊,法云听了后心里非常羡慕,常常骂自己有眼无珠,因此他十几年来,天天寻找文殊菩萨.那一次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就上前问道: “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得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极了,更坚定了他寻求文殊菩萨的信心,于是又不顾一切地向北台顶攀登,冷不丁被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云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分贪心,故你已经人了牛类,既然你寻到此处,我就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来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人,钩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脏一件件钩出来,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了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然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不久就到菩萨顶当了住持.唐代的五台山佛教,这时已有了唯识宗(窥基),华严宗(李长者),净土宗(昙鸾),律宗(法聪),密宗(波利)等诸宗.关于禅宗.自达摩始祖以来,历经慧可(二祖), 僧璨(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到慧能(六祖)时,分为南顿,北渐两派.然而, 将慧能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却是一位印度僧人崛多.原来当时的古印度,由于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大唐蓬勃发展的佛教,吸引了崛多三藏,他便远涉流沙,直礼慧能学法,深得南禅法宗旨.开元初年(713),崛多慕名巡游五台山,当他路经定襄一个村庄,见庙庵里有个僧人正襟枯坐,心中不免有些好笑,便上前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枯坐?”答日: “观静.”崛多问:”观者究竟何人,静者又为何物?”僧人听了,便有点不知所措,遂作礼垂示,崛多便说:”何不自观自净?”僧人茫然不解.崛多又问:”你究竟师从那家?”僧人说:”神秀大师.”崛多听了说:”我西域异道最下者,也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僧人惊讶地问:”那你的师父是谁呢?”崛多说:”我的师父就是慧能,你何不速往曹溪,向六祖参习?”僧人听了,心里非常敬佩,便依照崛多指引,径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对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僧人顿然得悟.慧能以后,荷泽(南宗禅分为荷泽,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神会,是慧能最得意的一个弟子,他在和北宗关于法统的论战中,确立了慧能六祖的地位,使南宗禅名震四野,因此史称神会为禅宗七祖.神会的弟子很多,这里说的是传人五台山荷泽禅法的神英,神英禅师(俗性韩)今河北沧州人,童年即悟道,受具足戒后即寻师访道,久视元年(700)来到长安,参加了武则天组织的译经活动,先后在福先寺和西明寺义净译场,担任证义,译出的《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等2O部经论,武则天还专门写了《圣教序》.且说神英在南阳神会处参谒,尽@2009年第5期五壹山得无念禅(“说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住非有非空”的顿悟禅)法.那一日,神会对他说:”昨日我在定中看到,你于五台山有大因缘,你应该马上动身到那里,越快越好.”神英听师父这样说,顿然心领神会,遂于开元四年(716)夏六月中旬来到五台山, 在大华严寺中的华严院寂心参禅.那一日午后,神英独自一人游至西林,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寺院,遂入内一一巡视,依次看到了雄伟华美的多宝塔,护国仁王楼,行宫道场等,便想起神会所言,知道是文殊化境,一时怆然下泪,遂就地结庵而居,发誓按化境兴建寺庙.因他是长安来的名僧,远近拜谒者络绎不绝,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筹集了百万金,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法华院(豆村东北l5公里, 为梁朝志公的修持之地.今有志公洞,相传梁武帝曾亲自来此,向志公问以国事,志公曾授一t-~u~歌).神英所建的法华院,是按《法华经》中描述的格局;山门一十三间,门内两侧为行宫道场,有文殊,普贤及从属仪仗塑像;山门外有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内有多宝塔一座,四门为神秘的玉石功德;后为五间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圣像及其部从;壁画多为吴道子的真迹.寺院建成后,神英专弘荷译宗的”无念禅”,兼弘天台宗的教义,因此说当时的法华院,是五台山荷泽宗和天台宗的道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神英在法华院中兴建了五问护国仁王楼,恐怕与他当时对武则天的政权崇拜, 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在五台山再次把护国的问题亮了出来.历史上的僧人,虽然不乏关心国事并为之献身者,但更多的是以弘扬佛法为根本,只要佛法长存,即使国破家亡也不太在意.神英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能从世法出发,主动和统治者保持一致,从哪方面来说,也是可资人们回味的一件事. 神英之后,来五台山的荷泽宗僧人还有无名禅师(亦名无名祖师,为高力士之后),他也是神会的大弟子,神会以”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此号为”无名”.无名祖师遍游名山,访师学道,博闻多识,宋代真容院妙济大师在他所着《广清凉传》中,称赞他是”法苑之梁栋,释门之标准”.德宗时, 据说于叔明和令孤徵上奏皇帝欲沙汰僧尼,无名祖师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表直谏而止.无名禅师于贞元六年入佛光寺,三年后圆寂,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在寺后山坡建了一个六角形砖塔,即留存至今的历1200多年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再说北宗禅,当时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神秀别无选择,来到荆州当阳山,北禅宗的渐悟法便在北方盛行.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秀也变得胸怀宽阔起来,他并不记恨慧能,还时时维护慧能,据说晚年连修禅之法,也转向了顿悟,他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可见他的思路,也是有所转变.这里只说神秀弟子巨云禅师(今湖北安陆县曹氏子),他幼时从明福院朗禅师学习《法华》,《维摩》,遍探诸种经论,后赴南阳造访神秀,神秀问他:”你从那里来?”巨方禅师答:”清凉山.”神秀又问:”如何是清凉境?”禅师答:”白云覆古顶.”又问:”白云散处如何?”答日:”不昧.” 又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日:”一枝横出, 五叶芬芳.”巨方禅师深达禅观,和神秀说禅应对自如,因此初次见面,神秀就颔首满意地认他为传法弟子.巨方禅师后又到上党设立丛林,徒众逾千人,被吴文涣侍中看中,迁人新建的郓州安国院弘法.巨方禅师后来重返五台山,在山中弘道20多年,是将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一位僧人.正是:无限春光又一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2009年第5期◎。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玄奘东南大学讲稿大纲1、玄奘生平①早期生活;②西行求法。
2、译经理论“五不翻”讲稿一、生平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1、早期生活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至于为什么法师要去印度直接学习《瑜伽师地论》来贯通中国的异说,吕澂认为其真正的动机在于受波颇密多罗来华传译的影响。
波颇密多罗是印度那烂陀学院里培养的俊才,精通性相杂密三部学说,也就是能了解佛性的全体,玄奘从他的翻译和讲论里才知道印度那烂陀讲学的盛况,才知道讲瑜伽学的有戒贤一大家,又才知道瑜伽学的大本《十七地论》那样的渊博。
于是他下了决心,只有游学印度去求根本的解决。
2、西行求法627年,玄奘毅然从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供养,后麴文泰欲强留玄奘为国之法导,奘师一连三天,滴水不入,气息减弱,麴文泰被感动,并和玄奘结为义兄弟,约定从天竺返国时再到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说法。
⑴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C)。
A.法显 B.支道林 C.朱士行 D.释慧远⑵被日本人称为律宗始祖的高僧是(A)。
A.玄奘 B.鉴真 C.义净 D.窥基⑶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A )。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⑷文殊的道场在(D)。
A.峨眉山 B.九华山 C.普陀山 D.五台山⑸疯僧指的是(A)。
A.济公 B. 拾得 C. 风波和尚 D.寒山⑹我国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是(A)。
A.天台宗 B.禅宗 C.三论宗 D.华严宗⑺禅宗初祖是(B)。
A.跋陀 B.达摩 C.慧可 D.慧能⑻全真道的创始人是(B)。
A.丘处机 B.王重阳 C.马丛一 D.谭处端⑼人际交往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属于(A)。
A.社会习俗 B.经济习俗 C.信仰习俗 D.游艺习俗⑽佛教寺院天王殿正门供奉的是(D)。
A.哼哈二将 B. .韦驮 C.四大天王D大肚弥勒佛⑾被称作释源、祖庭的佛教寺院是(B)。
A.少林寺 B.白马寺 C.大相国寺 D.灵隐寺⑿《抱朴子·内篇》的作者是(D)。
A.陶弘景 B.陆修静 C. 陶渊明 D.葛洪⒀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地方是(C)。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⒁峨眉山是以下哪位菩萨的道场(A)。
A.普贤菩萨 B.文殊菩萨 C.观音菩萨 D.地藏菩萨⒂走陆路最早来我国释游的是大月氏使者(C)。
A.安清 B.支谶 C.伊存 D.竺法护⒃释迦牟尼首次讲法的内容是(B)。
A.四谛说 B.八正道 C.十二因缘 D.业报轮回说⒄在家信教的男信众被称为(C)。
A.沙弥 B.沙弥尼 C.优婆塞 D.优婆夷⒅断臂求法的禅宗祖师是(D)。
A.慧能 B.弘忍 C.道信 D.慧可⒆饮食、居住、服饰习俗属于(C)。
A.经济习俗 B.社会习俗 C.信仰习俗 D.游艺习俗⒇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D)。
A.西安的大雁塔 B.杭州的六和塔C.西安的小雁塔D.河南的嵩岳寺塔。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大唐西域高僧,俗名陈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主要的事迹包括:
一、西行取经
玄奘年轻时热爱佛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谛,于是他向西天取经。
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草原,越过高山大川,终于到达了印度,拜访了当时佛教的权威人物,学习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翻译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翻译了多部佛经,如《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
他不仅亲自翻译,还组织了一批翻译团队,共翻译了75部佛经,使佛教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三、传播佛教
玄奘回到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多座佛寺,广泛传播佛教教义,介绍印度佛教文化,对唐朝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事业
除了传播佛教,玄奘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
他在长安创办了大慈恩寺,开设了佛学讲座,为后人培养了众多佛教学者和传教士。
他还创办了一所学堂,普及经史子集等知识,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总之,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传教士和文化使者,他的事迹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著名高僧神秀生平简介神秀和尚是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著名高僧神秀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神秀大师生平简介神秀大师,公元606年出生于汴州尉氏,是唐朝时期的一名得道高僧。
师傅为禅宗五祖弘忍,自己则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俗姓李,早年当过道士,在隋末的时候出家为僧,博学多才。
在自己50岁的时候,向五祖弘忍求法,之后深受弘忍器重。
五祖弘忍最终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但是神秀大师并没有因此懊恼,而且很大方的承认了自己对于佛法的领悟确实没有慧能来得透彻,自己还是谦虚地修炼着。
五祖弘忍入灭后,其门下弟子四处传教,影响力最大的要数神秀这一支。
公元700年,一代女皇武则天还亲自将神秀大师迎接进京,还对他行了跪拜之礼,以示虔诚。
公元701年,武则天对神秀大师礼遇有加,为他建造了多座寺庙。
比如在神秀大师当初传教的当阳山,建造了一座度门寺;在神秀大师出生的汴州尉氏,建造了一座报恩寺。
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神秀大师所受到的礼遇更加重了。
公元706年,神秀大师圆寂了,当时神秀大师已经足足一百岁了。
神秀大师圆寂后,其门下弟子嵩山普寂、西京义福两大弟子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还是坚持将神秀大师的宗风传扬出去,盛极一时。
这两人在当时受到佛教教徒的尊崇不亚于神秀大师。
普寂大师的弟子道璇后来还将北宗禅传到了日本去。
北宗禅是神秀大师的力作,其不同于南宗禅的最大原因是他更适合于普通人的修行,而南宗禅则要求比较高。
神秀偈语五祖弘忍当时想要找一个人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就让众人作首诗(佛家里称偈语)来评判。
众人心里也都明白,五祖弘忍此举是为了选择继承人,而神秀当时是弘忍的首座大弟子,众人皆认为神秀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所以干脆就没写偈语。
神秀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认为这个偈语十分重要,于是经过反复琢磨之后,在半夜里,打着灯将偈语题在了墙上。
神秀偈语如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将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了中国,创立了宗派。
他对中亚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宗派代表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
而佛教的学说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分析,说明非常精神的道理,但中国人比较讲究综合,所以他在中国确实没有能够像禅宗,净土宗这样的传播状况。
但在在玄奘圆寂以后的一千三百年之后,当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西方民族侵犯的时候,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法相唯识宗,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前出巨大的影响力。
从这样的一个学说里边,引发出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这样烈士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玄奘对印度的佛学也有很多的贡献.这么说是有根据的,玄奘长时间留学印度,在印度广泛游历,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佛教世界最具声望的学者,他掌握的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很多印度佛教学说,甚至包括某些非佛教的学说,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
我们知道印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的踪迹,而靠着玄奘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人类知识宝库中保存至今。
当然很可惜的是,他有好几种用梵文写成的学说都没能留存下来。
玄奘法师对印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的直接。
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贡献。
翻译技巧的高超、数量巨大,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在他以前的译经大师,后来者难以匹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的佛学翻译史、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玄奘是世界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旧译的分水岭。
从翻译理论上看,玄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而这些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潜移默化或影响着我们的翻译工作。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就不要翻译了。
第一里边有好多非常神秘的含义,非常神圣的含义,当我们没有把握把它完整的意思用汉语转达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去翻译了.第二个叫“含多义不翻”。
答与五台山的五位禅师斗法在五台山的历史上,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位禅师的斗法。
这场斗法不仅仅是一场智力和修行的较量,更是一次对佛法真谛的深入探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五位禅师的斗法。
在五台山的一座寺庙中,居住着五位禅师。
他们分别是慧能、僧璨、僧意、僧达和僧念。
五位禅师各自有着深厚的禅修功夫和博大精深的佛法知识。
以慧能禅师为首,他们倡导“兀尖境界”的禅宗思想,认为人只有超越世俗,达到无我之境,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真义。
一天,五位禅师决定进行一场斗法,以检验彼此在佛法修行上的造诣,并以此来推进各自的修行。
他们拟定了斗法的规则,即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辩论。
每位禅师轮流提出问题,其他四位则进行回答,回答正确者获胜,持续三天三夜。
斗法开始了,慧能禅师首先提出问题:“诸佛一切世界内,无所有法,无负众生。
请问有无别法?”僧璨禅师回答道:“佛法无有别法,色空即佛法,众生即佛法。
”紧接着,僧意禅师提出了难题:“无上世尊以何故教我们忍辱负重?”僧达禅师思索片刻,回答道:“忍辱负重,是为了证悟真我,超越世俗的束缚。
”这样的问答过程连续进行了数轮,五位禅师展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理解。
经过三天三夜的辩论,最终慧能禅师获得了胜利。
但这场斗法并非是一场胜负之争,而是五位禅师通过对佛法的探讨,相互启发与借鉴,提升了各自的禅修境界。
他们将这场斗法看作是对佛法真谛不断追求的一部分,是顺应佛法发展的表现。
通过这场斗法,我们可以看到五位禅师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们代表着佛教禅宗的精髓,以他们自身的修行经验和智慧,解释了佛法的根本意义。
每一次问题与回答的交流,都是对禅修过程的思考和总结,为后来的禅修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位禅师斗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五台山,它成为了禅宗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斗法展示了佛法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激励了修行者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般若智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古来修道人,他们在修行时,特别注重求菩萨加持开智慧,消业障。
这些菩萨加持修行人开悟的故事,在佛教各大名山都有,而尤其以五台山最多。
历来要弘法利益众生,就需要智慧,三步一拜文殊菩萨道场,则成为许多修行人的功课。
拜五台山,在历代高僧中都有记载。
唐朝,法云和尚。
雁门赵姓人士之子,天生的资质纯朴善良,对于别人的毁誉皆能淡然处之。
等到就学之后,愚痴鲁钝而没有记性。
年十二岁时,父母将其送往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和尚为师,不论是捡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劳,年纪到三十六岁时,读诵习经都不能胜任,大众因为他的愚笨,于是称呼他为‘牛云’。
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资质怎么如此鲁钝,长久生于人世又有什么作为。
当时正当大雪的日子,法云光著脚朝礼五台山,一心持念文殊师利菩萨之圣号,祈愿恳求文殊大圣开发他的心眼智慧。
法云如是而一路前行礼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饮食不知其味,内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圣,凡是路上逢著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
如是走遍五台山的五个峰头,完全了无所见。
每到寺里乞食,求见文殊菩萨的心志便更增恳切。
整日皆这样如迷如醉,然后又来到东五台,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
法云即前往请问曰:‘大德,请问文殊菩萨住在何处?’老人云:‘你问他要作什么?’法云曰:‘我天生愚痴鲁钝,要请菩萨为我开明智慧。
’老人云:‘那个老弱衰颓的百拙汉,你还是不要见的好。
’法云以为他是发狂了,于是前往北五台。
一到北五台,便见到先前那位老人拥著雪而坐,法云心中认为非常稀奇,心中以为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萨也,于是又前往叩头请问。
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寒冻饥饿,并且因为四处奔驰而极度疲困,因此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团。
法云见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语曰:‘你于过去生曾经作法师,贪爱他人的利养,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缘,堕入于牛类之中,愚痴而一无所知,以酬偿这个宿世业债。
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缘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数。
五台山历史故事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
五台山历史悠久,传说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僧侣在此修行。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五台山的历史故事。
据史书记载,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曾在五台山讲经说法,因此五台山被誉为“东土禅宗第一山”。
在五台山上,有许多古寺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菩萨顶、塔院寺、报国寺等。
这些寺庙不仅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
在五台山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一位名叫慧能的高僧。
据传说,慧能是五台山菩萨顶寺的第六代祖师,他在这里领悟了禅宗的精髓,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奠基人之一。
慧能在五台山上传授禅宗,弘扬佛法,影响深远。
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五台山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除了佛教文化,五台山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据史料记载,五台山曾是中国古代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在五台山上留下了许多道教文化遗迹。
在五台山的山间林荫之中,隐匿着许多古老的道观,如玉皇庙、太清宫等,这些道观不仅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五台山历史上的一部分。
五台山历史上还有一段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故事。
据传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五台山游览,并在此创作了不少诗作。
他的诗篇中,有很多描写五台山的景色和佛教文化的诗句,成为了五台山历史上的一抹亮丽风景。
五台山的历史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还涉及到了许多民间传说和传统习俗。
在五台山的山间村落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山神庙、祈福活动、民间节日等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五台山当地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情感,成为了五台山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处宝贵文化遗产。
五台山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对这座名山的一次次诠释,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五台山的丰富多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
刘鹏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4
【摘要】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围绕成佛的依据与途径、禅修的方法、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识心见性、自性自度、顿悟说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这种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禅修方式,将佛性真如根植于众生的自性中,将修持实践融合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适应了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凸显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所在.
【总页数】4页(P56-58,79)
【作者】刘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5
【相关文献】
1.崛多三藏--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 [J], 赵林恩
2.佛源妙心禅师禅法初探 [J], 冯焕珍
3.沩仰宗禅法纲宗初探 [J], 刘鹿鸣
4.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意蕴初探 [J], 陈燕君
5.初探禅法修炼对习琴(钢琴)的启发 [J], 卓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台山当代高僧——寂度老和尚传奇一生X寂度老和尚法相,令人肃然起敬!五台山盛名已久,偕同观世音菩萨之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之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之道场峨眉山同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此中以五台山居首。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斯言犹漫”。
又《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於此南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旦,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於中说法”。
这都是佛经对五顶山的授记。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或五顶山。
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因为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而闻名於世,文殊菩萨梵语曼殊师利,即妙吉祥之意,乃七佛之师,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佛,为利益众生故现菩萨身,应化十方,此五台山即是一处,此中东台供奉聪明文殊,南台供奉智慧文殊,西台供奉狮子文殊,北台供奉无垢文殊,中台供奉孺童文殊,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的教法在近两千年的传演中形成了以汉藏蒙满等多种民族风格,也因为民族的多样化,教法也分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律宗和藏传佛教等。
融此诸多教流为一处,这在佛教的流传中实属少有。
东汉永平年间,孝明帝刘庄派大臣蔡、秦景等人向西寻求佛法,於大月氏(相当於今伊朗一带),遇印度高僧摩腾与竺法兰,相邀回国。
永平十年至洛阳,建白马寺,是为中国寺庙之滥觞。
第二年,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来到五台山,见其五座台顶围护之腹地台怀,形貌极似释迦佛说法之灵鹫山,加之有阿育王所置之佛舍利塔,遂奏汉明帝建大孚灵鹫寺,帝因初受教法,特加“大孚”二字,“大孚”即弘信之意,这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
五台山是佛教的缩影,是一部流动的中国佛教史。
或许是因文殊菩萨特别加被,故五台山人杰地亦灵,千百年来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从摩腾与竺法兰到唯识二祖的窥基大师,从道宣律师到赵州祖师,从紫柏老人到著述等身的莲池大师,清凉国师妙峰祖师以及憨山大师,还有世人共知的章嘉活佛等。
玄奘与慧能玄奘长惠能36岁,惠能于玄奘圆寂前两年(公元662年)拜五祖门下学法。
二人是我国佛教史上出众的高僧,但他们没有过任何交流,更没有过一面之缘。
玄奘(602-664),让人最为仰慕的是他的求经和译经,《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求经的传奇经历,他对中国佛教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共译经75部,其中《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是大家最为熟知的,是因为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足可见他对佛法的深度理解与体会。
在印度漂泊的玄奘,很多时候是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的,但有那么一次,他出现了我们常人的感伤,那是比他经历的灾难更加痛苦的心伤,是离别。
如今,当我们大学毕业前夕,我们会意识到有些人可能这辈子是再也遇不到的,有些人一生中不会再回到母校,就是这种揪心的悲伤。
玄奘35岁时(公元636),离开了度过他五年学习生活的那烂陀寺,开始了他的游学人生。
已在外漂泊11年的玄奘思乡心重了起来,他有了回国的打算。
这一晚,他在禅坐后悄然睡去,忽见那烂陀寺,梦境中玄奘看到那烂陀寺在火光中变成了废墟。
梦乍醒,玄奘仍心有余悸,久久不能平。
那烂陀寺是他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细算来,不知不觉离开那里已有了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玄奘过着游学生活,猎取着来自各方面的佛学知识,也有过想起那烂陀寺,想起过老师戒贤,但只是那么一瞬。
此时,是梦还是征兆都使得玄奘心神不宁,开始思念起度过五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他心神稍定后,已到了天明,他有了一个决定,决定立即起身重回那烂陀寺,他本已做好自此回国打算的,但由于这个梦境,推迟了他的回国行期,心跳催促他要在回国前看那烂陀寺最后一眼,玄奘知道这一眼将是自己今生的最后一眼,将与那里的师生永无再见之日。
想到这里,玄奘脚下的步伐又加快了许多,这一年是贞观12年(公元638)。
也是在这一年,广东新兴诞生了我国佛教史上另一位赫赫有名人物——后被称为六祖的惠能。
六祖为禅宗六代衣钵继承人,惠能不识字,但他的思想是与禅宗精髓完全契合的。